随着《百家讲坛》在国民中的火热,那些被请到荧屏讲坛的学者教授们也变得骤然成名。很多学术界的人们开始把《百家讲坛》当作自己传扬自己思想观点的一个黄金岛。而随着讲坛上众位“明星学者”的声名鹊起,却也遭受到了学术界诸多的批判攻击,其中不乏有资深的学术泰斗,更多的是那些有着强烈学术热情的新秀们。他们开始批判这些把“学术”当作“商业”以及“成名工具”而把“学术”讲的低俗的讲坛人。正当于丹《论语心得》卖得不可计数的时候,她身后遭受的学术攻击却也如潮水一般涌来。
无论是于丹、易中天还是那些学术界的批判者们,他们争辩的结果却都使得传统文化在国土上的再度兴起。指责者与被指责者都怀揣着自己的一套理论,辩论得不可开交。他们对于传统,对于历史的分歧似乎永远达不成一致,除非一方泯灭了自己的观点,但在今天文化如此开放的时代,似乎又是不可能。他们言论的背后是自己对于文化的一种理解,这正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他们的理解也必然不会相同。更确切的说,文人们都是怀着自己的某种期待去研究文化的.,他们对于自己所研究的事物总会融入自己的理念。柏拉图曾经说过这个世界是理念的世界,这道理很深,它对于人们观念的世界而言是一条永恒的真理。固然文人们所言所论的始终只是他们的一家之言。
今天的学术界早已与两千多年前的“百家争鸣”时代相去甚远。《百家讲坛》名字起做“百家”固然有着它的深意所在,但就中央电视台的这个传媒节目来说,它所涉及的更多是一个大众接受的领域,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围。而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都是围绕着“如何治世”的纵横百谈。现在这些学术界的人们一旦走进荧屏,投过传媒似乎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走红”,而不用向古代诸子那样为宣扬自己学说而云游列国了。
大众的心理始终是以“先入者”的观点作为标准去对事物品头论足,比如人们看新版的《神雕侠侣》往往会说某个角色“不像”,其实是否像不像只有金镛自己一个人知道,观众们是依据着老版的人物形象却衡量新版的人物。易中天在《品三国》中对于《三国演义》做了很多修正,但尽管他如此受到大家的欢迎,却始终难以撼动《三国演义》在人们心中设置的传统人物形象。
对于大众而言,他们也有着自己对于文化现象的独到理解,只不过在大多数人生成自己完整的观念之前,却已经受到他人观念的影响而不自觉走进了先行者的思想当中。这是一种承袭,也是人性思维上的一种惰性。大众往往很少去自己思索那些在他们看来“不碍于生计”的问题,他们更习惯于随着大潮而动,而不愿自己也去翻起另外的浪花。对于学术上,乃至文化上各种言论的支持或者冷淡、反对,都只是他们个人感性上的决断罢了。大众所喜欢的更多的是文化其中的通俗性与趣味性。
这大概就是“讲坛明星”们走红的原因,或者也是学术界攻击他们的原因。人们不愿意自己去翻阅古典的东西,况且大众的文化程度好像也很难达到透彻理解古典原著的水平。而当这些东西被通俗并趣味地搬上荧屏的时候,大众对于如此轻便的方式获取文化而变得欣喜与庆幸。更加上社会潮流的驱动,无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或者随大流还是真正的想了解文化,人们都更容易接受这个方式。于是讲坛上这些学者教授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与期待却具有了“明星效应”,掀起一阵阵风潮。在大众把他们的东西当作“商品”购买的时候,却也无形地接受了他们的观点。如此可见商业以及传媒在文化传播于大众中的力量所在。可是这样类似于“炒作”的方式会不会真的导致文化的低俗化呢?
这自然会引起学术界的强烈批判。不仅仅是对于讲坛学者观点的批判更是对于他们“明星式炒作”的批判。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始终有着相悖的一面。文化过于大众化会显得低俗,而过于精英化了又似乎失去了文化真正的意义。大众文化始终会受到精英文化的影响和引导,精英文化也必然是依靠着对大众文化的渗透才会真正引领整个社会文化。在当今这个时代,大众的地位不断提升,谁能受到大众的支持,谁的影响就会变大。即使他在学术界的资望不是很高,他的言论也会变的有分量。于丹就是一个例子,无论学术界对她的讲述如何地批判,却始终阻止不了《论语心得》的热销。这是大众对于于丹的亲睐,还是大众文化对于学术的不屑一顾?
对于传统、历史的解读,不仅学术界观点不同,在民间人们也各言其是。人们之间在观点上的不同是必然的,更是合理的。他们把问题争论得愈加激烈,大众就会愈加得关注,无形中也就达到了文化传播的效果,而且大众所获取的却也是一种多样性的文化。国民真正在文化上的提高,不是机械地接受某个论点,而是自己形成一个独立的文化思维,批判继承以及形成自己的文化理念。而学术界的人们所要做的是引导国民文化的和谐。
当大众文化真正理性地晰出判断的时候,一个社会的文化才会真正的兴盛起来。
【言论期待与文化潮流作文】相关文章:
3.爷爷赶潮流作文
4.潮流作文500字
5.潮流作文450字
6.期待与紧张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