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家书日记

2021-04-09 日记

  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家邮局,平时上班下班或者买个菜什么的,都要从那里经过。时间一长,我就发现邮局门前的一棵白玉树下,有两个绿色的邮筒,看上去就像是站在树荫下的两个人,在静静地等待着寄信人的到来。

  由此,我想起了记忆中的家书。

  那是我第一次去省城读书。或许是因为从小到大,从未离开过父母身边的缘故吧,初到省城,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学校,还有陌生的人群……甚至那碧蓝的天空,在我看来也是陌生的……陌生使我陷入了一种孤独的境地。

  因为陌生,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哪儿也没去,我哪儿也不想去。我担心一个人走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会迷失方向,尤其是陌生与黑暗笼罩的夜晚。那时我毕竟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怕自己到时候控制不住情绪会伤心大哭。

  所以,我吃好晚饭,便一个人早早地躲进了宿舍。我们是搭便车提前到校的,校园里显得冷冷清清。我去的时候,宿舍里已经有几个人了。看样子,他们比我们还早。听他们说话的.口音,好像他们都是来自于同一个地方。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只是看到他们把行李往床上一扔,就出去了,宿舍里就我一个人。

  开学之后,传达室开始有人值班。作为学校的出入通道,既有保卫之职责,又有收发信件的功能,所以,传达室里除了桌子上一部手摇电话机,还有那些固定在墙上的信件袋。信件袋是按班级分的,上面写着每个班级的名称:一班、二班、三班……值班人员就把各地来的信件插到那些信件袋里,等学生们自己来取。

  看到墙上那些信件袋,就像是听到来自亲人的无声呼唤和问候,吸引着我们这些稚气未脱的学生。下了课,我们就往传达室跑,去看看那些信件袋里有没有自己的信。如果是自己的信,赶紧把它从信件袋里抽了出来,看也不看就跑开了,生怕被别人抢去,一直跑到没人的地方才打开来。

  很多同学都是从农村考上来的,家里识字的人不多,再加上家里忙,没人有工夫写信,所以,最先收到信的基本上都是城里的孩子,他们一个个欢天喜地的样子,只有家在农村的学生,一个个神情黯淡地走出传达室,显出一副很落寞的样子。

  我就是这些神情黯淡的人当中的一个。

  我知道,家里的信不可能这么快就到的。父母都是以农为生的农民,农事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坐下来写信。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家又在山里头,离县城都有几十里路,就是写了,也不一定马上就能寄,还要等到有人去县城办事的时候,才可以托人捎带去寄。

  尽管如此,我还是一次次地往传达室里跑。

  一天,二天,三天……一个星期过去了,其他同学都先后收到了家信,却唯独我没有。说实话,每每于此,我感到特别的伤心,好像自己是一个没爹没娘的人。但我又怕被同学们发现,只得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走开,走到一个无人的地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便大声哭起来。在夕阳下,一个少年的哭声显得多么的无助,又多么的无奈。

  到了第二个礼拜,终于收到了家里的来信,内心的高兴劲是自不待言,尽管我的信封不如城里人的好看,皱巴拉几的,看上去显得极其土气,但当时我揣着它就像揣着一个宝贝一样,紧紧地揣在手里,生怕它从我的手上飞掉。

  其实,在我想家人的时候,家人也在想我,尤其是我一生勤劳的母亲,她怕我还没搭上便车,第二天一大早,还急匆匆地赶到几十里外的一个名叫百户村的同学家里去看个究竟,同学的父母看见我母亲这么早就打从山里赶来了,很是吃惊,也很是感动,直到同学的家人告诉我母亲说我已经到校了,母亲这才放心走了。

  那些年,我收到家里的信,都是我母亲催着父亲写的。父亲后来告诉我说,离家没几天,我母亲就开始唠叨了,意思是让他给我写信。那时候农村很忙,又没有人进城,即便是想写,父亲也没有办法写,因为没纸没笔,也没有邮票。

  母亲可不管这些,她还是不停地催着父亲。父亲被催得没办法,只好从邻居家的孩子那里借来一支铅笔,把自己抽完烟的烟纸盒拆开,用手抚平皱褶,然后一笔一画地在上面写字。写完后,父亲又念给母亲听一遍,母亲没意见,父亲这才把它装进一个皱巴巴的牛皮纸做的信封里,又用手指到刚吃过饭的碗里勾一下,在信封口处来回涂几下,就把它封上了。

  我的第一封家书是母亲走路去县城寄的。那时候,我们那里的交通很不便利,没有自行车也没有摩托车,到县城去全靠两腿走。或许是母亲想我心切,她3点多钟就起来了,饭也顾不得吃,揣着父亲写的信就动身了。到县城还没天亮,一个人就在县城的街上打圈圈。

  平时母亲很少有机会去县城,自然不知道邮局在什么地方。她见一个就问一个,一路打听过去,最后费了不少周折才找到。因为是第一次寄信,她显得很激动,把信件塞进邮筒后,竟然忘了买点信封邮票纸和笔,就急匆匆地往家里赶了,赶到半路上才突然想起来,只好又赶回去买。

  知子莫若母。母亲知道,我虽然是上了师范,每个月还有十几块钱的津贴,但对于一个正在长身体的我来说,是根本不够的。于是,在每次给我寄信的时候,母亲总要悄悄地在信封里塞进一些钱。有时是5块,有时是10块。

  而事实上也确如母亲所想的那样,几个月下来,我发觉我的饭量突然越来越大,常常是,还没到月底,我的津贴就用完了。这时候,我就特别盼望家里来信,因为信来了,我的吃饭问题也就解决了。整整3年,从未间断过,一直到我师范毕业。现在想一想,当初如果没有父母的支持,我简直不敢想象会是什么样子。

  现在是信息时代,传统意义上的书信已经被信息网络所取代,再也不会出现像过去那样,坐在灯下静静地写信的情景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管是朋友也好,同事也罢,甚至是自己的父母,都是在几个手指的摁揿下瞬间完成了,这样虽然方便快捷,但同时也失去了一些值得回味的东西。

  但于我而言,家书是一帖温暖寂寞心灵的良药,也是一盏照亮游子思乡的明灯。

  我怀念家书。

【怀念家书日记】相关文章:

《家书》04-16

《家书》04-06

《家书》04-06

怀念童年06-15

怀念母校,怀念老师作文550字10-28

秋天的怀念05-23

怀念的作文08-08

怀念军训作文08-08

怀念作文08-08

怀念春天作文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