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三年级作文教学实录

2017-11-18 三年级作文

  导语:于永正老师勇于革新,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缕清新的风。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形成了“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以下是关于于永正三年级作文教学实录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于永正三年级作文教学实录一

  第一教时

  师: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生:(齐)欢迎!

  师:谢谢!那我们上课!

  生:(齐)好!

  师:小朋友非常热情。我把刚才的对话写来了。想不想看看于老师是怎样写的?

  生:想!

  (幻灯片出示下面短文)

  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小朋友齐声说:“欢迎!”

  于老师高兴地说:“谢谢!那,我们上课吧!”

  (师请一小朋友读这段话)

  师:于老师是怎样写刚才我们之间说的这些话的?

  生:是一句一句地写的。(笑声)

  师:不错!是一句一句地写的,不是两句两句地写的。(笑声)不过,我已经感觉到你心里是很明白的。你是说,我的话写完了,又写你们说的,对吗(指屏幕)我写完了我说的话,是怎样写你们说的话的?

  生:是另起一行写的。

  师:(高兴地)我就知道你心里明白!你说得很对!大家看,我是分段写的!怎么分段的?

  生: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

  师:只两段?(笑声)

  生:对话的时候,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接下来您说的又是一段。

  师:完全正确!写对话,我是分段写的,不管谁说的,也不管说了多少话,都占一个自然段。

  师:分段写对话看上去清晰、舒服,读起来也不累。我还写了第二遍呢!想知道吗?

  生:想!

  (出示幻灯片二)

  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欢迎!”小朋友齐声说。

  “谢谢!”于老师高兴地说,“那,我们就上课吧!”

  师:这一次写的和第一次写的内容一样,字也一样,也是分段写我们的对话的。但是什么变了?

  生:提示语的位置变了。

  师:对!写对话的时候,提示语的位置是可以变动的!提示语的位置变了,什么也跟着变了?

  (无人举手)

  师:看看“说”后面的标点,对比一下。(说完,又重复出现这两段对话,学生明白了,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前面,“说”后面是冒号;放在说的话的后面,“说”后面是句号,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中间,“说”后面是逗号。)

  师:你喜欢第一篇,还是喜欢第二篇?

  生:都喜欢!(笑声)

  师:为什么?

  生:因为许多课文就是这样写的。

  生:有的课文写的和第一篇一样,有的和第二面一样,所以我们都喜欢!(笑声)

  师:是的。这两种形式都可以。不过,我主张提示语适当变化一下。提示语的位置变化一下,就显得活泼些,不死板。——请大家把第二篇短文抄一遍。我怎么写,你们就怎么抄,要做到字迹工整,格式正确,不抄错标点符号。

  (学生认真抄写,用投影仪展示了四位抄写正确、字迹工整的同学的作业。)

  师:抄写得不错,人人都符合要求。只是有个别小朋友字写得还不够端正。

  师:下边,咱们听写几句对话,看看能不能做到:第一,分段;第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师:(念)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妈妈对我说:“今天上午咱们到动物园去吧,听说动物园里新添了一对大熊猫。”“是吗?那我们这就动身吧!”我放下手中的书,迫不及待地说。“不着急。”妈妈说,“等我洗完衣服,咱们再去也不迟。”

  (听写完毕,老师要求学生自查:一看对话分段没有;二看标点是否点得正确。然后同桌的互查。最后,幻灯展示老师写的,让学生自己对照修改。幻灯片如下)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妈妈对我说:“今天上午咱们到动物园里去吧!听说动物园里新添了一对大熊猫。”

  “是吗?那我们这就动身吧!”我放下手中的书,迫不及待地说。

  “不着急。”妈妈说,“等我洗好衣服,咱们再去也不迟。”

  【评:听写练习比抄写练习提高了难度,但仍紧扣分段和标点的训练重点,教学主线一以贯之,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

  第二教时

  师:有一天,一只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小猴子和妈妈有一段对话,可有意思了!请看——

  (幻灯出示下面卡片)

  小猴子:妈妈,妈妈,我想吃桃子!

  猴妈妈: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

  不猴子:不够,不够!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猴妈妈: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

  小猴子:够了,够了,谢谢妈妈!

  师:每个同学读一读,看谁能读出小猴子和猴妈妈的语气。

  (学生高兴地练读;师指名读;然后挑了两个读得好的小朋友到讲台前,一个扮小猴子,一个扮猴妈妈表演这段对话。)

  师:猴子有一个经典姿势(说完,于老师双手提起,十指下垂,放于胸前,同时,脖子一缩,眼睛一眨。众大笑。)来,你们二位学一学(生学,众笑。)猴子还有一个经典动作——抓耳挠腮(说完,师学猴子挠头和脖子,众笑)。来,你们再学学(生又学,众笑)。

  师:可以了!来,你们表演吧!

  (学生表演。然后,老师分别扮演小猴子和猴妈妈,各表演一次。老师表演得生动、逼真,生大笑。)

  师:这件事有趣吗?请小朋友把刚才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的事写下来。要求:第一,写对话要分段;第二,写好提示语——把猴妈妈和小猴子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写下来,同时尽量做到“变化”——让提示语搬搬家。先起个题目,再写。

  (学生思考)

  师:题目想好了吗?你准备起个什么题目?

  生:小猴子吃桃子。

  师:它吃到了吗?

  生:没有,是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

  师:是向妈妈要桃子,还没吃呢。我们可用“小猴子要桃子”做题目。还有别的题目吗?

  生:小猴子的故事。

  生:傻猴子。

  师:(高兴地)都是好题目!题目自定。请大家按要求写吧!写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困难,请举手示意。

  (生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暂停一下。这是一件小事。开头,别忘了交代时间、地点。有个小朋友是这样开头的:“一天,一只小猴子在门口玩,看到一个卖桃子的人,馋得直流口水,他连忙跑回家……”这样写,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原因。

  (学生继续写。这期间,老师常常提醒小朋友注意的问题,如写对话要分段啦,注意提示语的位置变化啦,正确使用标点啦,等等。)

  师:多数小朋友写好了。请写好的同学再读读我写的这一段话(再次出示第二张幻灯片),看看老师是怎样写我们的对话的,怎样点标点的,再看看自己写的,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有,就改过来。

  (学生读、改)

  师:如果改得自己满意了,再请同桌的提提意见。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互相学习,互相修改。

  (同桌交流)

  师:我想请几位小朋友到前边来读一读。大家注意看,注意听,看看这些同学写的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什么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并听听于老师是怎样评改的。

  (生走到讲台前,师用投影仪出示该生写的作文)

  小猴子要桃子

  在一天中午,一只小猴子在树林里和伙伴们玩耍。小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他满头大汉跑回家,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吃桃子!”

  “好哇!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妈妈说。

  小猴一听,用手挠着头,连声说:“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妈妈又说:“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

  “够了,够了!谢谢妈妈!”小猴子高兴地说。

  妈妈扑哧一声笑了,说:“傻孩子!”

  师:先看有错别字吗?

  生:有。“满头大汗”的“汗”不是“男子汉”的“汉”,是三点水,加一个“干”字。

  师:是呀,满头都是男子汉,谁受得了呀!(众笑)

  师:这篇作文哪些地方符合要求?

  生:写对话分段了。

  生:提示语的位置有变化。

  师:标点符号使用也正确。

  师:咱们细读一下,看第一段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第一句话的“在”字划去行吗?(生回答:行。)对,要删掉,这是个多余的字。第三句话前边要不要加一句话?他为什么跑回家要桃子吃?

  生:加一句:他玩着玩着,觉得肚子咕咕叫。

  师:是呀,饿了,才跑回家向妈妈要桃子。这样,事情起因就有了。小朋友这里的“肚子咕咕叫”,可不是要拉肚子!而是饿了!(笑声)第三段你认为哪些地方应该划上波浪线,给予肯定?

  生:“用手挠着头,连声说”要加波浪线,刚才您就是这样表演的。(笑声)

  师:是的,写得很形象,很真实,我们读了,就像看到小猴子说话的样子。——第五段还可以怎样写?有写得和他不一样的吗?

  生:我写的和他不一样。这一段我是这样写的:“够了,够了!”小猴子听了妈妈的话,一蹦三尺高,拉着妈妈的手说,“谢谢妈妈,谢谢妈妈!”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这位女同学把提示语放在说的话中间去了,而且写出了小猴子说话时的动作。你(对展示作文的同学)回去按照大家的意见,再改一改,好吗?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好。——谁再来展示一下?

  (一女生走到讲台,老师将她的作文投在大屏幕上)

  小猴子要桃子

  一天,小猴子正在门口玩耍,一个卖桃子的人走了过来,边走边叫:“卖桃子喽!桃子又大又甜,不甜不要钱!”小猴子馋得直流口水。他连忙向家里跑去。

  一进门,便对妈妈说:“妈妈,妈妈,我要吃桃子!”

  “是吗?”妈妈关上电视,笑着问,“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

  小猴子急了,摆着手说:“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妈妈伸出兰花指,比划着说:“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

  “够了,够了!”小猴子了连跳了两下,高兴地说,“谢谢妈妈!那你赶快到门口买吧!门口就有个卖桃子的!”

  猴妈妈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说:“傻孩子!”

  小猴子摸着后脑勺,说:“我怎么傻呢?门口真有个卖桃子的呀!”  (老师让学生把作文读了一遍。赢得了一片掌声。)

  师:掌声是对这篇作文的最好的肯定!说说看,你欣赏哪些句子?

  生:我欣赏开头一段。“小猴子馋得直流口水”,很生动。

  师:这是事情的什么?

  生:这是事情的起因。

  师:对!这位同学很会想象。这个起因令人信服。你们还欣赏哪里?

  生:喜欢她写的提示语。

  师:把你喜欢的读一读。

  生:(读)“妈妈关上电视,笑着问”;“猴子急了,摆着手说”;我最喜欢“妈妈抻出兰花指”这句话。刚才您的手就像兰花指。(笑声)

  师:看来你们对兰花指挺有研究。(笑声)是不是喜欢看京剧?不过,我可不是故意的!(老师说完,真的伸出右手,做出了个“兰花指”。众笑。)小朋友,这位女同学的提示语写得真实、生动,说明她观察得仔细,平时喜欢读书。这位同学还有个大优点,就是她注意前后联系。第一段写了“门口来了个卖桃子的”,所以后面,小猴子才要求妈妈去买,告诉妈妈,“门口就有卖桃子的”。

  (接着,又评讲了两篇小学生习作,略。)

  师:小朋友,我们听了这几位同学写的作文,一定很受启发,知道该怎样写这篇作文。找时间把你们的作文改一改,再誉写到作文簿上去,请你们的老师批改一下。好吗?今后读书的时候,一定关注作家是怎样写人物对话的,读慢一点,多读一点,今后你们会把人物对话写得更好。

  (下课)

  于永正三年级作文教学实录二

  (师生问好)

  出示短文片段1:“细雨刷刷地飘着。雨丝笼罩着柳树,笼罩着房屋。远处的山已经和天空中的云融为一体了。燕子似乎特别喜欢毛毛雨,在微风中斜飞着,不时发出唧唧的叫声。”(师读)

  师:除了写了作者看到的,如树、……还写了听到的。听到什么?(板书:看、听)

  生:细雨刷刷。

  师:板书:刷刷

  师:读一读。

  还听到什么?

  生:唧唧

  师:(板书)让学生读一读。

  出示短文片段2:“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他撒腿就往后院跑,背后咔啦一声枪栓响,有人大声叫道:“站住!”雨来 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只听子弹向他头上嗖嗖地飞来。”(师读 )

  师:写了什么声音?

  生:卡啦、子弹嗖嗖声。

  师:板书:卡啦、嗖嗖。

  生:(读)

  师:这四个词有一个共同的地方。

  生:拟声词。

  师:对,也叫象声词。(板书:象声词)

  师:用上了这些词,我们好象真的听到了雨声,燕子叫声……所以,我们写文章时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这样文章才会有声有色。

  (板书:有声有色)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里,走进树林,你会听到什么声音?

  生1:风吹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

  生2:风呼呼的声音。

  生3:听到鸟儿唱歌的声音。

  师:学一学,鸟儿怎么叫。

  生1:唧唧喳喳的声音。

  生2:我听到草地里昆虫的叫声。

  师:学一学。

  生:知了——知了——

  师:如果来到小河旁,听到什么声音?

  生:鱼跳起来,落到河里的声音

  师:什么样的?

  生:扑通。

  师:那是癞蛤蟆跳井的声音。

  生:青蛙的呱呱声

  师:来到大街上听到什么?

  生:汽车的滴滴声。

  生:自行车的丁零声。

  师:我们的教室里很安静,但偶尔能听到咳嗽声,可能还会听到铅笔盒掉到地上的声音。

  师:夜晚,你可能会听到爸爸的打鼾声,学一学。

  生:学。

  师:大自然有各种声音,我们要用笔写下来。

  老师要带你们到公园去看一看,要带上眼睛,带上耳朵。

  (放录象,没有声音)师述:清晨,雾蒙蒙的……小鸟……蜜蜂……荷花……游人逐渐多起来。……小溪。

  生:怎么没有声音?

  师:耳朵没派上用场,没有声音,有点可惜。

  再放一遍,让耳朵派上用场。(加入了声音)

  师:第二次逛公园,感觉怎么样?

  生:有声有色。

  师:喜欢哪一次?为什么?

  生1:第一次没有声音,第二次有声有色。

  生2:第二次的公园比第一次的公园有生机。

  生3:第一次感觉干巴巴的,没有生趣。第二次有趣。

  生: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伟大的。

  师:如果光写看到的,大自然就少了一份生趣。如果把声音写下来,……老师会给你写上批语:有声有色。

  有兴趣的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下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些词语:

  (1)轰隆隆  呼呼  哗啦哗啦

  师:你们读到这些词语,脑海中肯定出现了一个画面,一个场景,出现的举手。为什么会出现呢?因为我们的大脑会想象。“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谁说的?(爱因斯坦)

  当你的大脑展开想象的时候,象声词会把你带入美妙的情境中。

  (2)咯咯  嘿嘿  嘻嘻

  师:听出什么声音了?

  生:笑声。

  师:再读。

  当你看到这些词,你的脑海中会出现几个小朋友,他们……可能在搞恶作剧。

  (3)啪  呜呜  啪  扑哧

  师:会想象的小朋友看到第三组词,可能会想到一件事。

  任选一组词语写一篇小短文,行吗?愿意写第二次逛公园的举手,愿意根据第一组象声词写作文的举手,愿意根据第二、三组词写作文的举手。迅速地思考一下,写什么。拿定主意后,起个题目。要学会命题。

  老师送大家一句话,板书:好题文一半。迅速地考虑,命题。思路千万不要打断,要一气呵成。如果一时想不起题目,空一行,写好作文再写题目。

  生:写作文。

  (1、师巡视:提醒写字姿势。2、写好的修改,介绍老舍和叶圣陶先生的修改方法:念出来,写好的小声念。3、每位同学放声读,让于老师听到你的声音。)

  师:交流第二次逛公园,写这一内容的站起来,报题目。看对谁的题目感兴趣,就请谁读。

  生:公园开心的笑声、迷人的公园、公园美景、人间天堂、公园里的风景、风景如画的公园、公园早晨的音乐会、如诗如画的公园……

  师:对哪个题目感兴趣?

  生1:我对……感兴趣。

  生2:《如诗如画的公园》。

  生3:秋日,我来到……

  师:不说秋天,说秋日,文邹邹的,有诗意。

  生:……令人捧腹大笑。

  师:把大笑去掉。

  生:……乐得合不拢嘴。

  师:这句话是对捧腹的解释,为这,加五分。

  生:……盖上嘴。

  师:捂上嘴就行了。

  生:这是一个如诗如画的公园。

  师:如果结尾这样写……那叫什么?(点题)

  师:105分。

  生:《人间天堂》。

  生:公园是我们放松身心的地方,公园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

  师:改成“公园是我们放松身心的地方,景色更是美不胜收。

  生:碧水、蓝天、白云、小动物构成了……

  师:多简练,加五分。

  生:蝴蝶翩翩起舞。

  师:加十分。

  生:河里的鱼五颜六色。

  师:有这么多颜色吗?改成可爱的小鱼。

  生:小鱼有的在游,有的在游戏。

  师:一句话中有。

  生:公园真是一个人间仙境啊!

  师:把“一个”去掉。

  师:点题了吗?120分。

  生1:第一组象声词,起了什么题目?

  生2:秋天的雨中漫步、考试、韦帕先生来了、雨中的森林、雨中情、什么样的荷花才叫美、下雨中的对话、雨和彩虹、雷雨狂想曲、恐怖的雷阵雨、风声雨声雷声交响曲、今天多精彩!

  生3:《交响曲》。

  生4:把树枝扔在马路旁。

  师:用“摔”比较好。

  生:……暴风雨真让人留恋。

  师:造成这么大的伤害,还留恋?改成“担忧”。

  师:95分。

  生:《韦帕先生来了》。

  师:描写生动,再加上声音响亮,130分。

  生1:第三组象声词,先报题目。

  生2:瓜皮的故事、又哭又闹老猫上吊。

  生3:《瓜皮的故事》。

  生4:小明是个爱哭鬼……

  师:开头点出小明是个爱哭鬼。

  师:为有声有色打100分,为丰富的想象力加10分,为有声有色的朗读加10分。

  师:总结:写文章的时候,带上眼睛和耳朵,写得有声有色。读课外书的时候,看看作家们是怎样写得有声有色。

  【评析】

  1、录像创设情境,先抑后扬

  于老师先播放了一段公园景色的无声录像,边播放画面,边用语言描述,随即,又播放了这段配有声音的录像。这时,于老师说,声音使大自然充满灵性,要求学生把最喜欢的景色和声音有选择地写下来。听到此处,我不仅为于老师的设计暗暗叫好:无声录像让学生们感受到一个无声的世界的沉闷和无趣,更加向往有声世界;两次录像前后对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有声世界的可爱,比老师用语言描述声音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不知要强多少倍,此举可谓先抑后扬。

  2、语言创设情景,启发想象

  在给了学生以上感性素材后,于老师又出示了三组象声词:轰隆隆、呼呼、哗啦哗啦;咯咯、嘿嘿、嘻嘻;啪、呜呜、啪、噗嗤。然后,于老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可能与这三组象声词有关的场景、画面、事件,启发学生思维,并告诉学生,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3、“听评”作文,鼓励为主

  学生写完作文后,在学生自改的基础上,于老师采用边听边改、边评价的方法来帮学生修改作文。在修改学生作文前,他先让写四组不同作文的同学分别起来读题目,然后,让大家从中选择感兴趣的题目,一起来修改。这就强化了学生的命题意识,正如于老师所说:“好题文一半。”在进行评议时,于老师以讲求鼓励为主,他从象声词的运用,风景描写的情况,以及合理的想象和朗读等方面进行适当加分,于老师对学生习作的评分与我们平时的尺度相比超出了更多,有的学生的作文成绩达到了130分的高分。

  4、习惯和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无论是阅读课还是作文课,于老师都十分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这节课也不例外。在观看录像时,于老师要求学生“带着眼睛和耳朵‘逛’公园”;在写作文时,于老师告诉学生“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在修改作文时,于老师教导学生要“念、再念、再念”;在学生发言时,教育学生“认真倾听是一种礼貌”。

  于永正三年级作文教学实录三

  第一节

  师:咱们是兴化市实验小学哪个班?

  生:三(1)班。

  师:噢,是三(1)班。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您姓于。

  师:知道我从哪儿来的吗?

  生:徐州。

  师:江苏徐州。你们到过徐州吗?

  生:没有。

  师:欢迎到徐州做客,我来接待。上课之前,你们老师向你们介绍过我没有?

  生:介绍过。

  师:说我什么了?

  生:说您是全国最有名的特级老师。(众笑)

  师:你信吗?

  生:信。(众笑)

  生:老师还说于老师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生:潘教师说你上的课既轻松又愉快。

  师:嘿!好词儿都用上了。上我的课既轻松又愉快,你也信,是不是?

  生:是。

  生:潘老师还说,你出过许多书,而且这些书的故事都十分精彩。

  师:说话多通顺,用词多恰当!同学们,潘老师说的话你们是真信还是假信?

  生:真信。

  师:有没有不信的?

  生:没有。

  师:有没有半信半疑的?

  生:没有。

  师:有一句古话叫:“耳听为—“

  生:为虚。

  师:眼见呢?

  生:为实。

  师:既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潘老师一说你们就信,那行吗?请你说。

  生:因为我相信是真实的。

  生:我信得过潘老师。(众笑)

  师:这边有没有半信半疑的?哪怕有一位也好。—没有。究竟潘老师说得对不对,两节课以后见分晓,你们再下结论,行不行?

  生:行。

  师:现在上课。(师生问好)

  [评:小朋友很天真,教师要珍惜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在孩子面前要说实话,要真诚。看来,学生说真话、说实话,教师要以身示范。]

  师:其实我不是来上课的,是来找人的。我很想与这两个人交朋友,为什么交朋友,等会儿说。本来认识这两个人很容易,我说,哪个叫张三呀?张三站起来,老师就认识了。但是于老师不想这样做。怎么办呢?我先把这两个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你们站起来告诉我这两个同学长得什么模样?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鼻子?什么样的脸庞?穿的什么衣服?是胖呀,还是瘦呀?是高还是矮?你们说,让我来猜。这办法好不好?

  生:好。

  师:第一,看你们会不会说,说得准不准,;第二,看于老师会不会猜。既考你们又考我,这办法行吗?

  生:行。

  师:为了考住老师,同学们不要使眼色,不要朝他们看。第一个同学的名字叫王钟灵。—有叫王钟灵的吗?

  生:有。

  师:(在黑板上写名字)是这个“钟”吗?

  生:是。

  师:还有一位同学叫吴立彤。—有吴立彤的吧?

  生:有。(于老师在黑板上写“吴立彤”)

  师:是不是口天吴?我写得对吗?

  生:对。

  师:我听说咱们班王钟灵朗读好,作文写得好,于老师从小就喜欢朗读,喜欢写作文,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样的学生。我还听说吴立彤同学能歌善舞,嗓子特别好,唱歌像百灵鸟叫似的,于老师从心眼里喜欢这样的小朋友,所以我想和他们交朋友。咱们班有喜欢画画的吗?(一生举手)请你来画画。再请一位,请过来。你愿画谁?

  生:画王钟灵。

  师:那么你(指另一位学生)就画吴立彤。你们画得像,老师会一眼看出哪是王钟灵,哪是吴立彤。其他小朋友说。哪位先说?

  生:王钟灵长得胖胖的,黑乎乎的。

  师:王钟灵长得胖胖的,黑乎乎的。男的女的?

  生:王钟灵是男同学。他留着一个小平头。

  师:小平头?胖乎乎的、黑乎乎……(老师在寻找)还有什么特点?

  生:眼睛蛮大的。

  师:大眼睛。

  生:他穿着一身红色的衣服。

  师:红色的衣服?裤子也是红色的吗?

  生:不是。他穿着红上衣,黑裤子。

  师:上身穿着红色的衣服,下身穿黑裤子。(师寻找)今天穿红色上衣的太多了。

  生:他胸前挂着一把钥匙。

  生:他身上还挂着一个中队委。

  师:身上什么部位?(生指胳膊)噢,胳膊上挂着中队委的标志。

  生:王钟灵眼睛下面还有几颗小黑痣。

  师:哪只眼下有小黑痣?(生指左眼)噢,左眼下有小黑痣。你知道吗?那叫美人痣。男的长的,自然就叫“美男痣”了。(笑声)

  [评:小小的调侃,课堂情趣盎然,师生情感融洽。]

  (师照上面学生说过的特点寻找。)

  生:他个子矮矮的,(学生目光扫向王钟灵)

  师:眼睛向前看。不要给我使眼色,看我能不能猜着。

  生:他笑起来的时候,嘴巴露出两个小酒窝。

  师:酒窝出现在嘴巴上啦!(生笑)哪里有酒窝?

  生:嘴边。

  师:嘴边不是嘴巴。男生都笑笑,我看谁有酒窝。(学生笑,老师寻找)你还有补充?

  生:王钟灵的耳朵小小的。(众笑)

  师:这一说更明白了,耳朵小小的,眼睛大大的,而且左眼下面有几颗“美男痣”……(走到王钟灵身边)你就是我要找的王钟灵!

  生:(一齐大声说)对!

  师:哎呀,找你找得好苦呀!(生笑。老师拉着王钟灵的手走到黑板前)

  师:(对画画的同学)你画的耳朵小小的,你把王钟灵的特点给画下来了。

  画画的学生:眼睛下有黑痣,他还有一颗门牙掉了。

  师:小黑痣也画上了,这儿有个洞。王钟灵,张嘴我看看(王钟灵张嘴)果然门牙掉了。

  画画的学生:他胸前有把钥匙。

  师:你真了不起,特点抓得特别准,画得很好,谢谢你帮我找到了王钟灵。

  生:谢谢于老师的夸奖。(众笑)

  师:看,多会说话。(转身对王钟灵)王钟灵,我们再握握手。我认识你非常高兴。

  王:谢谢于老师。我谈不上什么,其实,应该是我认识您才高兴呢!(众赞叹—)

  [评:在具体口语交际中,学生应对很得体。“应该是我认识你才高兴!”包含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表现了学生的机智,反映了较高的交际能力。有了真正的口语交际的情境,有了宽松的氛围,有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有了真正的教学民主,学生的潜能便会得到开发,学生的表达就会出现意料不到的精彩。]

  师:(面向学生)王钟灵怎样呀,能说会道。王钟灵,你知道我为什么想与你交朋友吗?

  王:不知道。

  师:听说你课文朗读得好,作文写得特别棒,是这样吗?

  王:我们班上像我这样的还有好多呢。

  师:哎呀,这样说,我越发愿意与你交朋友了。多谦虚呀,希望你不要太谦虚,谦虚过度会使人落后的。(笑声)你能不能朗读一段课文给大家听一听?你喜欢哪一课?读一段也行,展示展示你的朗读水平。

  王:我读语文课本中第6课:《西湖》第二节。(学生表情朗读十分投入,于老师两手不停为他配上优美的动作。鼓掌。)

  师:王钟灵,我被你的朗读陶醉了,我仿佛来到了西湖边,看到西湖边的美景一般。

  王:于老师您过奖了。(众笑,赞叹)

  师:你还有话说吗?

  王:没有了。

  [评:上述于老师与王钟灵同学的对话,其实是为全班学生做口语交际的示范。]

  师:你先站在一边,下面我认识一下吴立彤。(看画像,该生也画了王钟灵)很遗憾,我原想让你画吴立彤的,结果,你也画了王钟灵。吴立彤没人画,那就只好说吴立彤了。我的好朋友吴立彤长得什么模样?谁来描述描述,看我能不能猜着。

  生:吴立彤穿着一身白色的衣裳。

  师:她穿着一身白色的衣裳。男孩女孩?

  生:女孩。

  师:男孩就不看了,我专看女孩。穿一身白色衣服?(寻找)

  生:她的眼睛大大的。

  师:大眼睛……

  生:她肩膀上别着中队委标志,头上还扎着羊角辫。

  师:头上扎着一对羊角辫?

  生:不,一个。

  师:独角辫?(众笑)

  一女生:刚才那位同学说错了,吴立彤是扎着一条马尾辫。

  师:噢,男同学对辫子不熟悉,那不叫羊角辫,叫马尾辫,是吗?男同学没扎过辫子,说不准可以理解。

  [评:于老师对学生的爱护是表现在各个方面的,虽然有时往往只是一句话。]

  生:吴立彤个子矮矮的。

  师:个子矮矮的,比你高还是比你矮?

  生:比我矮。嘴角还有一个酒窝。

  师:只有一个酒窝?哪一边有?哪一边没有(学生指左边)

  左边有酒窝,右边没有酒窝,只有一个。有两个该多好哇!(生笑)

  生:她的额头上有一个秀顶,表示聪明的意思。

  师:额头上有什么?

  生:秀顶。

  师:什么叫秀顶?哪个地方?

  生:这个地方(该生指自己的前额),尖尖的。

  师:这个地方有斑点,是吧?

  生:不是斑点,是这儿有头发,是尖的。(学生再指额头)

  师:这儿有一点尖头发,叫秀顶,是吧?今天我又长了一个见识。不用说,潘长江额头上的尖尖的头发也叫秀顶了?(笑声)

  生:吴立彤身材瘦小,身轻如燕。

  师:身材瘦小,身轻如燕。嘿,一定是非常苗条的女孩了。

  生:吴立彤今天穿了一双黑色的皮鞋。

  师:那我要看一下每个同学的脚了。(老师看桌子下面学生们的脚。笑声)

  生:她的大门牙掉了一颗。

  师:把大字去掉,大门牙多难听呀。(笑声)

  生:她的门牙掉了一颗。

  师:她的'门牙也掉了一颗,像王钟灵一样,笑起来就可以看见了。女同学笑一笑我看看。(学生笑)

  生:吴立彤瘦瘦的,跳起舞来轻轻的,很漂亮。

  师:舞姿很美。

  生:她头小小的。

  师:小脑袋,小身子,显得非常的姣小,像小巧玲珑的百灵鸟,对不对?(于老师在寻找)她穿的是一身白衣服,裤子也是白的吗?

  生:不是,裤子是黑的。

  师:我看出来了,(学生要发言)还有,请你说。

  生:她不是穿白衣服,是白裙子,里面是穿的条形的衣服。

  师:白裙子,里面穿的是条形衣服,带条纹的衣服。

  生:吴立彤特别爱笑,她一遇到什么好玩的事就笑得合不拢嘴。

  师:我看见了,她刚才又笑了,笑得这样子。(于老师做笑得肩抖动的样子)请你站起来,刚才你笑得肩膀都抖动起来了。你就是我要找的吴立彤,是不是?

  吴:是。

  师:就在老师眼皮底下,半天才看出来!(因个子小,该生坐在第一排)吴立彤,认识你,我同样很高兴。

  吴:于老师,您好。

  师:我说老师认识你很高兴。

  吴:我认识您也很高兴。(众笑)

  师:我听说你能歌歌善舞,是吗?

  吴:对。

  师:这不是不谦虚,叫实事求是。(众笑)你能不能当着大家的面,跳一跳或者唱一唱?跳也行,唱也行。你愿意唱还是愿意跳?

  吴:那我唱一首歌。

  师:唱一首歌。刚才同学们说什么来着?秀眉?(生说:秀顶)秀顶。老师们,(指着吴立彤的额头)这就是秀顶!确实有点像潘长江。这秀顶很讨人喜欢,刚才同学说了,是聪明的标志。吴立彤,你唱哪一段?(手摸吴立彤的头)

  吴:我唱《吹起我的小柳笛》。

  师:听好,《吹起我的小柳笛》。掌声鼓励一下。(带头鼓掌)

  (吴立彤轻松地唱完一段)(师生鼓掌)

  [评:课上到这里,使我们领略了精彩的口语交际。于老师利用借班上课这个机会,以打听两个学生为由进行的说话练习,突出了口语交际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有对象的,二是有目的,是一种需要,不是为说而说,无的放矢。]

  吴:我就唱一段好不好?

  师:好的。歌声真优美呀!而且落落大方,你们俩过来,咱们手拉手,请摄影师给咱们照相,今天我来实小认识两个好朋友,请给合个影。(于老师站在中间,蹲下和同学一般高,搂着两位同学。师生合影。)

  [评:于老师把“蹲下来看学生”的感人形象永远留在了学生心中,留在了听课老师的心中,也把他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生动地展现出来。这是对青年教师无言的教育。]

  师: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为于老师认识他们俩而感到高兴?

  生:是。

  师:于老师想念他们时,除了看照片以外,还可怎么办呢?

  生:请刚才两位同学留下地址给您,以后可以通信。还有,请他们俩有时间到徐州去做客。

  师:对,到我家里来。或者我到这儿来。我想请你们写一写他们二人好吗?我一想念他们,我就你们写的作文读一读,哪颗门牙掉了,哪儿长个美男痣,我一看就乐了。行不行?愿不愿意写我这两位好朋友?

  [评:创设表达的对象,明确表达的目的、意义,才能更好地激发表达的愿望,所谓“情动而辞发”。这样,就不是为写而写了,是“有为”而作了。在这里,写,也是为了交际。说和写都是为了交际,这就是“言语交际”的内涵。]

  生:愿意。

  师:愿意写我的好朋友王钟灵的举手。王钟灵,你看,不错吧,还有好多女同学愿意写你呢,你没想到吧!愿意写我好朋友吴立彤的举手。嘿,差不多,比写王钟灵的还多一些。(对吴立彤)也有男同学愿意写你呢,你真不简单呀。另外我也发现有些同学既不愿写他又不愿写她,那好吧,我再介绍两个人好不好?你们俩请回到座位上去。(于老师板书:孙悟空)认识吗?

  生:认识。

  师:愿意写孙悟空的举手。嘿,王钟灵、吴立彤、孙悟空一出来,我们的地位就下降了。(生笑)如果你不愿意写孙悟空,我再向你介绍一位,此人姓猪。(学生说:猪八戒)(老师板书:猪九戒)叫猪什么戒?

  生:猪九戒。

  师:对,不是猪八戒,而是猪八戒。认识吗?

  生:不认识。

  师:我告诉你们,猪九戒是猪八戒的弟弟。愿意写猪九戒的举手!只有一个。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一天,有一个人问一名画家,画什么最难呢?画家说,画人最难。为什么?因为大家都熟悉,有一点不像都不行。画什么最容易呀?画家说,画鬼最容易,因为没有鬼,爱怎么画就怎么画,没有一个人提意见的。你想象中的猪九戒长的什么模样?是胖呀瘦呀,瘦得很厉害,像电线杆似的?那你就画呀。你愿意证他用什么兵器就画什么兵器,什么机关枪呀、导弹、巡航导弹,爱什么武器画什么武器,你愿让他穿什么衣服就画什么衣服,颜色你来涂,帽子你来设计。—愿意写猪九戒的举手!(举手的人较多)放下。如果你感到写吴立彤、王钟灵和孙悟空、猪九戒比较难,你可打开书,翻开课文“习作2”,请我的好朋友吴立彤读读习作例文《我的同桌》。(学生读)

  师:读得多棒!我的好朋友真了不起。听了后,再写我的好朋友,再写想象中的猪九戒,感到难不难?

  [评:这时读“习作例文”对学生有借鉴作用。]

  生:不难。

  师:不难,很好写。听好—第一,写真人,讲真话,不要编,是怎么加事就怎么写,长得什么样子就写什么样子。写想象中的猪九戒呀,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没有限制。第二,这次作文行画后写,或写好后再为自己的作文插图。

  [评:先画后写,或写好后插图,是于老师的创造。]

  师:如果你的文章写得好,插图画得漂亮,我就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做“图文并茂”。听说过这词吗?

  生:没有。(于老师板书这个词语)

  师:图文并茂,就是说文章写得好,插图画得好。这次看谁能做到图文并茂。愿意写的,先写后画;愿意先画的,画好后再写文章。不知你们现在有没有愿意写吴立彤的?有没有?不少。不知你们现在有没有愿意写吴立彤的?有没有?不少。不知现在有没有写王钟灵的?好。有没有愿意写我的?写于老师。(生举手)有两个。就请这两位写我。总而言之,你愿意写谁就写谁。

  [评: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大的选择空间。少了些限制,就多了些自主;不了些要求,就多了些自由,完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师:写猪九戒的举手。我就知道你们喜欢写猪九戒。你怎么想就怎么画。请你到前面来,把你想象中的猪九戒画下来。(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画。于老师边看边说:猪九戒的舌头往外伸着,看样子很馋,身边还画了大西瓜……)

  师:同不们,画好了可以涂上颜色,然后把你画的写下来。(学生有的画,有的涂色,有的写作文,于教师巡视、指导,不时插话;他画猪九戒的耳朵是尖的,并且往上长,他想象的猪九戒脸很大……)

  [评:这些话听起来是不经意说的,实际上是为其他同学打开思路,当然对学生本人也是一种激励。]

  师:休息一会儿,下课休息五分钟。

  [评:《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众多写作对象,揭示了虚、实两种表达方式。可以先写后画,亦可先画后写。真正做到“鼓励自由表达”。这样就消除了学生怕作文的心理,达到“乐于作文”的目的。为作文插图,不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增加了趣味性,而且画也为写打下了基础。因为画的过程就是构思的过程。画和写都是表达客观事物的,只不过手段不同罢了。这一做法,是美术与作文互相渗透的成功的尝试。成人读的报刊上都有图有文,小孩子的作文当然更应该而且能够做到“图文并茂”了。]

  第二节

  (上课后,学生继续写、画,教师巡视指导;于老师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特别关注。)

  师:绝大多数同学写好了。下面,我们请同学把写的文章、插图带来,把插图展示给同学们看一下,把文章读给大家听一听。先请写我的好朋友王钟灵的同学来。写好的,画好的都过来。

  (带学生到实物展示台前,出示一同学画的王钟灵像,这幅画,画得头大身子小。学生大笑)

  师:王钟灵,请站起来。你看了这幅画舒服吗?

  王:画就画吧,没事。(学生大笑)

  师:奕大度的。(学生笑)好,读读你写的文章。(学生读所写文章)

  生:(读)……王钟灵不仅是个爱学习的学生,而且还是个爱活动的同学。上课了,他常常和其他同学满头大汗地走进教室,因为,下课后全爱跳皮筋,所以上课时他总是满头大汗走进教室。

  王:老师,其实我并不爱跳皮筋,他怎么写我喜欢跳皮筋呢?

  师:刚才于老师说了,写真人讲真话。王钟灵喜欢跳皮筋吗?

  王:没有跳过。

  师:下课有时坐在教室看书,有时候没事不出动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有时和同学做游戏

  生:他跳过,但次数不多。

  师:这样,把“爱跳皮筋”改为“有时候跳皮筋”;把“总是满头大汗”,改为“有时满头大汗”。行吗?好,接着往下读。

  生:(继续念)王钟灵头(师:“王钟灵”改为“他”)他头长着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

  师:他头上长着乌黑发亮的头发。

  生:他的眼睛大大的,(师插话:“他的”可以划去)一笑起来,嘴边露出一个小酒窝,(师插话:是真话)他的一颗牙齿掉了,(师插话:加上“可惜”)胸前挂着一串钥匙,左臂上有一个中队长的标志,上身穿了一件红色的衣裳,下身穿着一条黑色的裤子。脚上穿着一双白色的运动鞋,非常神气。

  师:这就是他笔下的王钟灵。王钟灵,你对他写的满意吗?

  王:不是太满意,但有的地方写得还是蛮好。

  师:好,画画还要再努力,90分;作文100分。(学生鼓掌。接着于老师又评讲了两位写王钟灵的作文,略。)

  师:谁来读读写吴立彤的作文?把插图也带来。

  (一学生上台,于老师先展示了她的画,学生赞叹。插图略)

  生:(读)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名叫吴立彤,今年九岁。个头小小的,忽闪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吴立彤有张能说会道的嘴巴,有一颗门牙掉了,一笑起来就露出一个小黑洞。她头上扎着一根马尾辫,走起路来,小辫子一甩一甩的,好玩极了。

  师:好,就这后面一句话,应得10分。这一句话写得非常生动。请把这句话再读一遍,让大家听听。

  [评:于老师总是忘不了找学生的亮点,及时表扬鼓励。]

  生:(读)她头上扎着一根马尾辫,走起路来,小辫子一甩一甩的,好玩极了。(师插话:“好玩极了”可改成“好看极了”。你玩,她可能不愿意。[生笑。]当然,感觉着“好玩”是可以的。)她穿着一件白色的裙子,左臂上有一个中队委的标志,下身穿着一条咖啡色的裤子,脚上穿着一双黑色的皮鞋。吴立彤能唱歌,歌声十分动听。

  师:你写得非常具体,得200分。画画得好不好?

  生:好!

  师:画100分。谢谢你给我们写了一篇好文章。再看看他(指另外一个学生)画得怎么样?(图略)

  师:马尾辫翘得更高。他画得多漂亮。请读一读作文。

  生:(读)我有一位同学,她的身材瘦瘦的,头上扎着一个马尾辫(师插话:一条马尾辫),她的眼睛大大的,非常神气,鼻子下面有一张樱桃小嘴,她胸前戴着一条鲜艳的红领巾。上身宣传科丰白色的裙子,左臂上还戴着一个中队委标志。吴立彤的裤子是咖啡色的,脚上穿着一双乌黑的皮鞋。吴立彤喜欢(师插话:可用“她“)她喜欢跳舞、唱歌和朗读课文,她跳舞的时候,小巧玲珑的身子一圈一圈地转着,非常美。

  师:吴立彤,你满意吗?

  吴:满意!

  师:好,200分!画给100分。请回到座位上去。

  生:谢谢老师!

  师:不用客气,真有礼貌1有写我的吗?(一生举手)请你来。画是次要的,文章是主要的。请出示画。(同学鼓掌,众笑。图略)

  师:像不像我呀?

  生:有点像。

  师:戴眼镜,表情也像我,皱纹画得很像,只是画少了,我的皱纹比这还多,我知道,画多了怕我难过。(笑声)看你怎么写的,读吧!

  生:(读)于老师虽然六十多岁了,但是看上去非常年轻。

  师:看上去年轻,实际不年轻。“看上去”这个词用得非常恰当,非常好。加10分。

  生:(继续读)今天我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你知道我怎么这样高兴?原来今天我要和于老师交和我们谦逊许多话。上课了,老师要我们画画,我就把于老师画了下来。

  师:于老师要你画,你就画了下来。你是美术高手呀!你不要紧张,于老师给你撑腰(该生读作文时声音有些发颤),读。

  生:我写的时候,认真地看了于老师一遍。

  师:认真地观察。

  生:我发现于老师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

  师:你现在才发现,刚才没发现?(生笑)

  生:于老师眼睛虽然不大,但很有神。

  师:眼睛虽然不大,但是很有神。这样写,我听了就舒服了。你很会说话,谢谢你。

  生:于老师的嘴巴也很大。(笑声)

  师:说的是真话。

  生:于老师和我们说话的时候,非常慈祥。我想,于老师如能天天给我们上课那多好呀!于老师上课既幽默又生动,我永远也忘不了那次(师:应改为“这次”)作文课。

  师:谢谢你。这个小朋友语言很通顺,写得很真实,小眼睛、大嘴巴。200分。画也画得好,200分。画也画得好,200分。加上刚才加的10分,一共410分!(从笑)看我的模样(指学生的画),是一位多么慈祥的老人。(笑声)谢谢你。

  生:谢谢于老师。

  师:你(另一位学生)也写我的,不是小眼睛、大嘴巴吧!读一读看。

  生:于老师是全国最有名的特级教师,(师插话:把“最”字划掉。没有最好,只有比较好。)于老师的头发有些白,(师插话:几乎全白了,没有关系,请说真话。)于老师的头发几乎全白了,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于老师讲课生动又有趣(师插话:生动有趣,可把“又”去掉),我想,要是星期四的作文课,他都能给我们上那多好呀!可惜他太忙了。我喜欢于老师。

  师:是吗?我也喜欢你。你说真心话,于老师高兴,给你200分。这像画得太年轻了,是吧?(出示图,众笑)头发多黑呀,你是不是希望我把头发染黑,显得年轻一些?(众笑)画150分。(图略)

  生:谢谢于老师的——

  师:什么?

  生:谢谢于老师的高分。

  师:你真不得了呀,得了350分。你的呢?噢,你是写猪九戒的,读吧!

  生:猪九戒要出门,临走时,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我去春游了。又往前走,看见一个大西瓜和一个大西瓜和一个大馒头,他不知道先吃哪个好。正好,他哥猪八戒回来了。他看到弟弟准备独吞美食,就和他打了起来,(师插话:他们为西瓜打了起来。)这时一只狗走过去,把所有的食物衔走了。猪九戒气得以后再也不出去春游了。

  师:两人打起来,食物被狗抢走了,这叫“蚌相争,渔人得利”。你是个小作家,可以写童话。作文300分;画100分。怎么样?

  生:其实于老师过奖了。

  师:不过奖,于老师从心里喜欢你写的这篇童话,真是非常有趣的童话,于老师喜欢你。——请你过来(另一学生),你画的画呢?(图略)

  师:这幅画很有意思。你们看,他想象的猪九戒是个足球名星,看!身材长得多苗条。听听他怎么写的。

  生:(读)你们听说过猪九戒吗?他是猪八戒的弟弟,是个世界超级球星。要是球迷们碰到他,就会请他签名、拍合影照。(师插话:球迷请他签名和他照相。)他戴着一顶黑帽子,一对大耳朵像两面三把大扇子,两只大眼睛总是爱东瞧瞧西望望。生笑)穿着一身白色球员服,上衣上印有“A”字英文字母,脚穿一双蓝色球鞋,手上拿着一只足球,像是要出场比赛的样子。同学们要想看到他,就在比赛场上等着他。

  师:球迷一看他要出场,都到比赛场上去了,精彩的比赛就要开始了。写得很好,再写续集,看看赛场上的猪九戒表现得怎么样。你的画得200分,是最高分,请回以座位上去。政治家愿意读的吗?你来吧!看看你的画。这位猪九戒手拿扫帚,扫地的工具。(边说边出示画,图略)

  生:(读)小朋友,你们认识猪九戒吗?他是猪八戒的弟弟,他非常爱劳动,长得胖胖的,圆圆的脸上长着一双怪眼睛,鼻子像猪八戒的鼻子,他的嘴比猪八戒的嘴还大,耳朵尖尖的,它的帽子上写着“猪九戒”三个字,他有一个胖胖的身子和一双长长的手,还有一双短短的腿,(师插话:改为“短短的两条腿”。)这就是猪八戒的弟弟猪九戒。他不像哥那么贪吃,他非常爱扫地,一个操场三下两下就扫干净了,(师插话:好大的本事!)妈妈每天做家务,只要请他帮忙,他就来了。

  师:你写的猪九戒多么勤劳。好,400分!同学们,把你们的画给我(学生纷纷抢着把画给于老师),太棒了。(出示同学的画)文章是你写的,画也是你画的,这叫“图文并茂”。我把它们带回徐州去。什么时候想我的好朋友了,想三(1)班的同学了,就把你们的画和作文拿出来看看。谢谢大家!

  [评:于老师采用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可以说是现代教育评价的宗旨。在评价过程中,于老师强化学生写真人真事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在于老师的教学中,做人与写文真正融为一体了。]

  师:课上下来,你们对潘老师摩拳擦掌话信不信?

  生:信。果然名不虚传,您的课有趣极了。

  师:有什么话对我说?

  生:我想问一下于教师,您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师:我等会儿告诉你。

  生:我非常敬佩您。

  师:我也非常佩服你,佩服你能说会道。

  生:欢迎于老师下次再光临我们实验小学,给我们上课。

  师:谢谢价钱,有机会我一定来。

  (下课)

  [总评:这两节“言语实际表达训练”课,告诉我们的东西是很多的。第一节,是口语交际。学生为什么说得这么好,师生之间的交流为什么这么融洽?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和谐。听于老师的课的人都强烈地感受到,于老师身上没有一点师道尊严,他和学生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很高的教学境界。

二、于老师关于引导、启发和激励。他能把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我最突出的感受是,他即使不说什么,只要看着他的企盼的眼睛、他的和蔼的表情,学生也愿意说,也敢说,也会说。

三、他的要求不多,也不高,或者说,根本没有什么要求。一定要学生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学生可能就不会说了,不敢说了。第二节课是写,是“书面交际”—因为老师有要求,要“带回去看”。这节课的要求也很少,只是说:写真人,讲真话;写想象中的人,怎么想就怎么写。

还有,可先画后写,或者写好了,再插图。要求少了,学生张扬个性的空间就大了。于老师对学生、对小学作文研究得够深的了。于老师与时俱进的探究精神令人钦佩。

【于永正三年级作文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1.三年级作文实录

2.作文于无声处

3.节水,于大家作文

4.漫步于什么作文

5.扎根于奋斗作文

6.于周末有感作文

7.“老于头”作文

8.永争第一作文

9.于书为友作文

三年级作文教学教案 浅谈三年级作文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