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武侠小说,知道金庸《天龙八部》里的“南慕容北乔峰”;学画画,知道“南张北齐”;如果是习武,更加清楚“南拳北腿”。写文章同样如此,对历史文化散文感兴趣的朋友,我相信他也知道“南秋雨、北充闾”。
“充闾”,王充闾先生也。王先生是中国当代散文大家,曾官至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年轻时曾做过老师、记者,可以说,这些丰富的阅历和独特的经历,都为其历史散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充足的养分。
近期,王充闾出版了一本新書:《国粹:人文传承书》。看到书名,相信充闾先生的很多老读者都会竖起大拇指。当然,有些读者也会大摇其头———什么人这么自信,自称是“人文传承书”,不读来验证怕是说不过去的。这一读不要紧,只会“越陷越深”,怎一个酣畅淋漓了得。
正如作者所说,历史文化传统是一座精神富矿。读人通心,与古代的传统对接,与古人的心灵撞击,就能传承一颗永远的中国心。
也难怪作者有这样的野心。作者认为,读历史,主要是读人,而读人重在通心。读史通心,才可望消除精神障蔽与时空界隔,进入历史传统深处,直抵古人心源,进行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如作者读“曾国藩”的视角可谓别出新意。在曾公家书、传记、诗文被炒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作者认为“这位曾公似乎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可亲,倒是十足的可怜”。他是一个“终身置身炼狱、心灵备受煎熬、历经无边苦痛的可怜虫”。所谓“功名两个字,用破一生心”。他自从背负上从儒家那里承袭下来的立功扬名的沉重包袱后,便坠入一张密密实实、巨细无遗的罗网,他既是道德观念的“人质”,本身也是矛盾、悖论的化身……这无疑是对那些盲目崇拜曾国藩的人的一声棒喝。
同时,作者又说,在读人、通心过程中,不仅仅限定在作为客体对象的历史人物身上,也可用于对作史作文者进行体察,注意研索其心迹,探其隐衷,察其原委。作者写李白,“他的'不朽,不仅由于他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潇洒绝尘的诗仙,而且,还因为他是一个体现着人类生命的庄严性、充满悲剧色彩的强者”。作者将我们对于李白的热爱、膜拜,归结于“千古文人心”,因为解读李白人生和作品的典型意义,在于他的心路历程以及其际遇所带来的苦乐酸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心态。
历史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作者读史,也很关注个体心灵世界,重视瞬间、感性、边缘及其意义的开掘。比如书中写“女杰”,将我国古代与花木兰齐名的女英雄———明末驰骋南北、战功卓著的秦良玉的形象描写得异常丰满传神,这与作者善抓细节、善于捕捉心理瞬间是分不开的。虽然那是几百年前的历史,但是因为这些细节历史显得更加厚重,也更让人尊重。
【历史文化散文的另一种魅力论文】相关文章:
2.平凡的魅力散文
3.藏歌的魅力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