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本新书象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阅读教学中想象的作用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阅读教学中想象的作用1
一、启动阅读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投入和参与是最深刻的活动机制,而兴趣则是推动儿童积极地去认识或处理某种事物的重要内在动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是阅读教学的良好开端。
引导学生凭借表象进行联想、想象,可将书面的语言文字在头脑中还原成作者所描绘或记述的那一客观事物或尽量接近那一客观事物,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视其物、如临其境的心理状态,调动起阅读兴趣。如教学《鸟的天堂》,我先放了一遍全文的配乐朗读。学生一边听读一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辽阔的思维天空中翱翔。既提高了审美情趣,又启动了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
教师在学生理解课文后,根据课文特点,挖掘创造性因素,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编织故事的各种结局给课文续篇,激发学生的兴趣。《少年闰土》的结尾是两个志趣相投的孩子离别时的悲恸大哭和离别后的互赠礼物:“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我提问:从这段叙述中,你体会到什么?学生体会到:两个孩子难舍难分,感情深厚。我趁机激发学生想象:文中说“从此没有再见面”,但20年后二人见面了,二人见面后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一致认为,两个人会欣喜若狂,激动不已。我打开《故乡》一文,读上一段20年后二人再次见而的那种麻木不仁、冷若冰霜的情景,学生听后纷纷表达感受,既怀疑又困惑,很想亲自读一读,找到变化的原因。
二、加深感知理解
“空白”是中国国画、书法艺术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部分课文语言精练、内容含蓄。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有意留下一些艺术的“空白”,使作品达到“余音绕梁”的境界。
对于这类课文,教师先要指导学生感知语言文字,获得信息,再恰当地设置疑问,启发学生去思考,以想象填补“空白”,达到理解目标、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穷人》有这样一节:“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段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用了五个省略号,符合桑娜沉思的间隔跳跃。学生联系上下文运用想象思维,使感知到的心理活动与头脑中贮存的信息沟通,逐步体会到“空白”的内容。第一处省略,表示思路的中断,第二处省略,表示桑娜仔细观察之后,断定是自己的错觉,第三处省略,表示她想到家境的`困难、丈夫的辛劳、将来的生活等等,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怀疑和不安,第四次省略,表示她感到对不起丈夫,担心丈夫揍自己,第五处省略,说明她下定决心,准备承担一切后果。学生通过一次次想象,分析桑娜的内心活动,深刻认识到桑娜的善良和正直的品格。
从“球形阅读”教学理论看,作为文章组成部分的字词句段,均有所指,有某种联系,但审视教学,结构往往并没有形成一个“圆”,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那么紧密,存在着“欠缺”与凹陷,弥补的办法是凭借想象进行“少补”、拓展,道出文中的未尽之意。《游园不值》用一枝出墙的红杏写出春色美。春色到底有多么美呢?我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吟诵展开联想、想象,凭借一枝出墙的红杏,进行“形象再造”,脑海中展示出一幅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图:或花团锦簇,彩蝶飞舞;或绿草茵茵,芳草萋萋;或莺歌燕舞,蜂群嗡嗡……学生渐入意境,受到感染,与作者热爱大自然之情融为一体。这样“少补”使得原来“凹陷”的“球体”圆了起来。
三、领悟文章中心
有些课文的中心并不明显,而是比较含蓄、深远的。可运用想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内部因素,唤起“内心视像”,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启发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悟出文章的真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一节有这样的话:“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正确理解这段话,是深刻认识鲁迅先生的思想境界,领悟文章中心的关键,也是教学难点。我声情并茂地介绍时代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引导学生联系车夫,联系社会环境,紧扣鲁迅的言语、动用、神情进行想像:拉车的光着脚走了,鲁迅会说些什么,会想些什么?学生有的说,鲁迅可能会说:这社会多黑暗!受苦受难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有的说,他可能说:我们应该推翻这个黑暗的旧社会,让穷苦人过上幸福的生活。有的说,他可能想:我已经老了,希望孩子们将来能担当重任,推翻暗无天日的旧社会。通过再造想象,学生透过鲁迅的外表体会到他爱憎分明的感情,心灵深处树立起一个忧国忧民的“孺子牛”形象,领悟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中心。
这样,运用想象步步深入,层层剥笋,使零散的变集中,使含蓄的变浅显,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文章中心,受到思想教育。
四、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能力的最高层次是语感能力。从内容上看,语感包括语意正误的感受、语言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
语感的产生以感性为主体,离不开具体生动的形象。小学生的情感伴随清晰的表象和理解的不断深化。这就要求我们设法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创设的情境,正确理解课文的语言形象。怎样渐入佳境呢?“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叶圣陶语)
《观潮》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色。教学中,我运用幻灯、录音和亲切的导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逐渐变文字为头脑中的“内心视象”:“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登上了海塘大堤,眼前便是宽阔的钱塘江。隆隆的响声越来越大,如山崩地裂。那条白线逐渐前进、拉长、变粗,白浪不断翻滚,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学生眼看画面,耳听录音,仿佛进入了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及的境地,感受到大潮的姿态、气势,禁不住由衷地赞叹其雄伟、壮丽,从而达到“使感知的美的表象分外丰富”的目的。
学生开始不会想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每当读到这类有景有情有意的语言时,画面便会一一浮现,逐渐成为“永远的情景”,语感会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敏锐。
实践证明,运用想象思维进行阅读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长期训练,既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又能发展学生智力,促进语文素质全面发展。
阅读教学中想象的作用2
“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内容,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代教学实践也表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受到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自己在写作时,也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因此,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以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中感悟。
一、分任务朗读去理解课文。
如:教学《詹天佑》一文,这篇课文以人物名字为题,记叙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不怕帝国主义者要挟嘲笑,克服工程中的千难万险,提前完成修筑任务的事迹,高度赞扬了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和聪明才智。教学这篇课文,第一次读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如:“要挟”“轻蔑”“阻挠”等。第二次读的任务:要求学生读要迅速、正确、流利。特别是文中的长句,难句。同桌、前后、小组应以交流讨论的方式去琢磨。把通过交流之后能读得流利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对全班存在的问题,师可以透过范读来指导。第三次读的任务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如:“詹天佑在主持修筑这条铁路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想简单地在旁边写一写。”通过学生对问题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无形中使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第四次读的任务是,通过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让学生画出“两端凿进法”“中部凿进法”和“人字形线路”的示意图。第五次读的任务:“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这一句与哪一自然段相呼应。”最后再叫全班同学用自豪的语气和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学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熟读精讲、突破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讲是为学生的读服务的,离开指导学生读书这个目标,讲得再动听,也不能说是成功的。在讲与读的关系上,应该是以读为主,以讲为辅。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当然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和必要的讲解,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词句所在段、篇的含义,真正体会到词语运用的准确,句式的优美,篇章的严谨,不读或不反复多次地读,是不可能领会到的。(1)抓关键性词语,读出重音。在教《詹天佑》一文:我授完这篇课文后,问学生一个问题:“詹天佑是一位怎样的人?”学生:“杰出”“爱国”的工程师。教师:“杰出”“爱国”这两个词我们要读得重些、坚定些。这样才能突出“詹天佑”杰出的才干和爱国精神。再如《鞋匠的儿子》中第一自然段中的“尴尬”“名门望族”“卑微”“羞辱”这几个关键词在学生理解后应强调重读。(2)指点句子,理解内容。在教《鞋匠的儿子》一文中,林肯说这么一段话:“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通过我的指点,使学生明白林肯总统具有的坦诚、大度、谦逊的性格。继而我再指导学生用坚定、赞美的语气来读这一段话。以讲导读,使学生感知其感情,进而对文章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能发出内心的赞叹:“宽广是一种精神力量!”。
三、熟读成诵,增强语感。
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的有效手段。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运用时就能脱口而出。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最有效的方法。小学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在学习语文时,尽量发挥这些优势。
四、边读边标记,提高阅读效率。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睁大眼睛发现好的词语,好的修辞,好的句子,好的描写,读中做上标记。每一个发现都是学生自己的收获。特别是对语文基础不大好的学生,更多关注些,尊重他们,尽量捕捉其“闪光点”,给予激励表扬,使之振作精神,树立信心。这样,师生在教学中就会产生和谐的共鸣,就会达到“以读促悟”的效果。
五、阅读要做到点面结合。
读的方式考虑不同的课文类型。在学生全面感知课文后,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抓重点来领悟课文。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指导方法。如《安塞腰鼓》这篇激情昂扬的散文,对于六年级(农村)学生来说,理解上较难。课前,我应认识到这点,为了进行“以读促悟”。我首先关注学生的预习,课上,注意阅读的选择性。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问题,则采取步步深入的方法,设计相联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读中感悟,学生感悟的过程就是内化为能力的过程。
六、多种形式,因材施教;选择最佳读法,读出最佳效果。
读书过程,正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读的形式多样,读的效果各异,不仅能给学生新鲜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能巧妙地把学生带到现实的语言环境中去。使学生在读中悟意、入境、动心,真正使课文中的语言“其言皆若出于吾口,其意皆若出于我心”。
【阅读教学中想象的作用】相关文章:
1.想象中的幸福
6.我想象中的龙
7.在想象中作文
8.我想象中的桥作文
9.我想象中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