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怕孤独散文

2021-03-19 [第四单元]写一篇散文

  我的大嫂叫王淑芳,二嫂叫田淑芳,家住三原县徐木原上的一个小山沟里。不但名字相同,生活经历也相近,晚年境遇却不同。一个身体健康,郁郁寡欢,无疾而终。一个多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还在幸福地活着。两人不同的晚年生活境遇,让人感慨,给人启迪,再一次证明了一个浅显而又永恒的道理“人到老年怕孤独,亲人相伴幸福多”。

  大嫂有四个儿子,九个孙男孙女及两个曾孙,应该是人丁兴旺,儿孙满堂了。年近80岁,能吃能睡,能行能走,虽然有些老年痴呆,常犯糊涂,总体还算健康。2010年12月一觉睡去再没有醒来,也算是寿终正寝,无疾而终了。大嫂的四个儿子都是农民,同在一村,已分家多年,都有各自的住宅和家庭。只是相距都较远,老小住坡头,老二老三住坡底,相距有一公里。老大在乡政府所在地的街面上建了住房,离家更远。大哥在几年前亡故,大嫂同小儿子一起生活。小儿子要供养两个上中学的子女,长年在外地打工挣钱。家里的农活和理家、伺候婆母的事就由当时30多岁的媳妇操持。由于年龄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婆媳经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口角,难以和睦相处。一年后,大嫂离开小儿子家的楼房,一个人回到了她自己原来居住的土窑独院生活。住在独院,口舌是非自然少了,自由自在多了,却也艰辛孤独了。一个人住在空荡荡的农家独院里,无人说话交流,起居无时,饮食不定。大儿子虽有孝心,因在离家10多里外的单位上班,只能在下班后匆匆赶回去帮母亲做饭洗涮和料理生活。因是原区坡路,雨天还要走一段泥路,也有赶不回去的时候。这时,饮食起居就要靠老人自己凑合解决了。饮食还在其次,主要是孤独难挨。白天还好熬,长夜里,一个老人独居空荡荡的深窑独院里,无人说话做伴,无法和人交流。不认识字看不了书报,耳背眼花看不懂也不喜欢电视节目。人老瞌睡又少,大量的时间是在自闭的环境里度过。长时间的思想空虚,精神恍惚。经常看到她孑然一身,或自言自语,或独自徘徊。有时夜深了还一人在院子里转悠,或在门前孑立。和人交谈时,内容多是有人要加害她,要害她儿子,偷她家粮食、钱物的糊涂话。有人关心她,去她的住处看望她,转过身,她就说人家偷拿了她的东西,弄得人哭笑不得。她越是胡言乱语,越无人和她亲近。她希望和别人交流、说话,别人却不愿招惹她。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大嫂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终日里身孤影单,郁郁寡欢。

  二嫂的娘家在本村,平辈称姐,晚辈叫姑。年轻时当过生产大队的妇女主任,又有接生员的职责,在村上很有人缘。二嫂有一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也是儿孙满堂。不尽人意的是她心强身不强,刚过中年就多病缠身。先是高血压、肾炎、心肺病,后又增添了糖尿病,脑梗脑瘤等。病的种类越来越多,病情也越来越重。每年都有几个月是在医院的病床上度过的。最厉害的是2013年3月份因脑瘤出血,压迫了三叉区神经,引起深度昏迷。在三原县医院住院抢救了一个多月后又转院到咸阳中心医院抢救,前后昏迷近两个月。按医生交待,准备了后事。家里给做了墓穴,准备了寿衣棺材。大家都认为二嫂这次是挺不过去了。可是二哥和二嫂的儿女们却态度坚决,决不放弃。儿子、女儿和儿媳女婿轮流坚守在医院病床前,喂汤水、接屎尿,按摩全身。不管病人能否听得明白,坚持和她说话、聊天,讲家事、新闻,说有趣的故事,不断鼓励病人同病魔抗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坚守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病人昏迷两个多月后,竟奇迹般地醒来了。咸阳中心医院的大夫说是奇迹,见多识广的三原县医院院长说从未见过。出院后,二嫂的儿女们轮班陪护,二哥更是24小时不离左右。虽然脑梗脑瘤和糖尿病等诸多病症引发的后遗症影响了正常的说话和行走,不能自理生活。因有亲人无微不至地关怀照料和精心陪护,晚年生活依然丰富多彩,起居饮食按时有序。早餐有自产的山羊奶和土鸡蛋,中晚餐按时定量,照食谱制作,每周基本不重样。既营养保健,又调剂搭配得当。每天在亲人的搀扶下,上下午在院中散步各一个小时,按摩晒太阳两个小时。儿女们都有小车,出门走亲访友,逛街旅游,尽可能地都带上老人。有时条件不许可,下不了车,就在车窗看看外面的热闹和精彩。二哥和二嫂都是秦腔迷,年轻时曾在当时的生产大队组织的秦腔演出队演过角色。二嫂演过样板戏的沙奶奶和李奶奶。二哥还参加过省“秦之声”的`春晚节目。现在每天的“秦之声”秦腔电视时间,是两位老人雷打不动相伴陪看的固定节目。他们不但看电视,还用自制的敲击乐器跟着节奏伴奏和演唱。兴奋时,他们就像孩子样的手舞足蹈,情绪激荡。这时他们就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忘掉了病痛,忘掉了烦恼,心花怒放。他们还对参赛演员的演唱水平进行点评和预测。当他们的测评和专家一致时,他们也开心兴奋。看到二哥二嫂相互搀扶,相濡以沫,其乐融融的样子,真让人为他们的温馨幸福而高兴。

  两位嫂子的晚年经历,让我感悟良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夫妻常相伴,生活多幸福。人常说少年夫妻老年伴,人到老年,身弱体衰,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不时可能发生意外,相互陪伴就更为重要。大哥不意外亡故,大嫂不至于形单影只,孤独凄凉;二嫂没有二哥相伴左右、不离不弃地精心关爱照料,晚年幸福就要逊色许多。现在的住房条件好了,房子多了,有些老人相互一拌嘴,就搞冷战、闹分居;有的儿女多的分别赡养父母,人为地把老两口分离;也有的儿女进城工作后,只根据自己需要带母亲或父亲到城里帮自己照顾孩子或帮忙打理生意,而把另外一人放置在老家孤独生活。这些做法不但有违人性天理,也让老人增加了潜在的危险。老人独居,尤其夜晚突发疾病或意外情况时,别说没有人照顾,连个打电话报消息的都没有,难免不出意外。再者,两个老人相依相伴,说话有应答,做事能商量,也有利于心脑语言的锻炼。对于失偶老人,要破除从一而终的旧观念。儿女们要理解,支持和帮助丧偶的父母找个知冷知热,称心如意的另外一半。成全了一对老年夫妻,解决了两家父母的孤单问题,也为儿女们减轻了陪护父母的负担,等于相互找了不花钱的陪护,不付费的保姆,何乐不为呢。半路搭伴的老年夫妻也就是白天搭伙吃饭,夜晚说话做伴,没有了功名利禄的羁绊,没有了创家立业的责任,也没有了教儿育女的负担,大可以放松一些,潇洒一些,简单一些,快乐一些的过好生活的每一天,相扶相伴地度过幸福晚年。

  二是老人物质生活要有着落,精神更要愉悦。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养老、医疗、交通、通讯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老人的物质生活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除了个别偏远地区,吃饱穿暖基本已不是问题。大嫂家里一年到头也是白米细面,院子种有各种时令蔬菜,新鲜的山羊奶和自产的土鸡、土鸡蛋是城里人羡慕不已。冬装夏衣塞满了衣箱板柜。而老人的不幸福主要是孤独,精神压抑。因此,儿女们不能只考虑老人的衣食无忧,还要考虑老人的精神需求。要安排好时间,尽量多回家看护陪伴;有机会时,尽量携带老人走亲访友,看望故旧,以及逛街购物,参观旅游,这些都是让老人开心愉快的事情。记得多年前,我们单位组织去陕北参观旅游时,自己和妻子曾携带大嫂一同前往。黄陵的千年古柏,延安的领袖故居,黄河壶口的惊涛骇浪都使大嫂兴奋不已。一路上像小孩子样的问这问那,对啥都感觉新鲜好奇,比我等还玩得开心高兴。而且多年后,还经常向她的老伙伴们炫耀她的耳闻和见识,心情着实愉悦了一阵子。

  三是家里的大事小情多沟通交流,满足老人的自尊心和价值感。老人都希望受到尊重,得到认可。人到老年,儿女们也到了中年,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困难时期。要工作、要奋斗、要开创事业,要挣钱养家。没有更多的闲暇整日陪护在父母身边嘘寒问暖,揣吃送喝。但要记着有空时多回家看看,大事小情要和老人沟通交流,多征求老人意见。人常说家有一老,即有一宝。老人有更多的生活阅历,有过多次的成功和失误的经验教训,见多识广,办事稳妥。多征求老人意见,能减少或避免做事的失误,对事业绝对无害有益。即使对老人的意见谨作参考,也能使老人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由于老人参与了家里的事务,对家里的大事小情都了解知情,也能更多地获得老人对儿女事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对家庭的团结和谐,齐心奋斗益处良多。二嫂家里办了农家乐,由于她了解家里事业,人手不够时,经常看到她坐在带靠背圈椅上,坐在门前招呼来人、照看门户。

  四是孝敬老人,多示顺从。孝顺,孝顺,顺了也就孝了。人常说人老心小,有的时候照顾老人要像宠小孩样的宠着。老人心眼小,遇事爱较真。说话论事时,儿女们尽量顺着老人的意思,没必要非得争个是非曲直,谁对谁错。即使老人的想法有缺陷,也不必当面顶撞,可以迂回解决,在实施中纠正和弥补。大可不必当面说破,让老人下不来台。甚至当出现老人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时,儿女们还要帮其打圆场,递梯子,帮其下台阶,不要让老人过于难堪。大嫂和二嫂老年后都犯糊涂。大嫂和儿媳的争吵多数是为无关紧要的小事互不相让引起的。可二嫂的家人都能理解老人是病人犯糊涂,都不和她较真。不管二嫂说得对错,都给予鼓励和赞扬。顺着老人的心思,能避免许多矛盾是非。说话如此,做事更是如此,除非紧迫问题,大都可以对老人的意见先答应和肯定下来,在实施中再补充和完善。顺着老人的心意,能增强与老人的和睦相处,增强家庭的温馨和谐,是不花钱多受益的便宜事。

  人到老年,如夕阳落山,蜡烛将尽。儿女亲人要珍惜短暂的时光,陪伴老人走好最后的行程,使老人一生的辛劳得到应有的补偿和回报。让将尽的蜡烛,放射出美丽的光华,让落山的夕阳渲染出一抹绚丽的彩霞。

【人到老年怕孤独散文】相关文章:

散文孤独地坚守04-19

我看见有些人孤独的很明显散文04-09

沙样的孤独散文04-08

老年人作文300字10-28

关于情到深处的散文04-19

月到中秋人思念06-05

尊重老年人作文500字10-28

陈凤:从孤独的小鸟到美丽的大雁11-02

怕寂寞作文04-06

从百果园到书屋散文03-23

儿子挨批评了散文 播种阳光收获灿烂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