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过程中的组织第七讲材料作文

2017-12-06 心理

  甲:学生作文构思,从获得的材料中提炼出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之后,心理活动又进人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

  用提炼出的中心思想,进一步处理材料,决定材料的取舍,确定材料的详略,明确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体的写作提纲。

  宁老师,今天,我们就谈谈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心理活动吧。

  乙:探索这一阶段的儿童心理活动,从而更好地设计我们的作文教学,提高儿童构思文章的能力,对指导他们写好作文,至关重要。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些作文言之无序,或者如同记流水账的儿童,往往正是这方面的心理能力欠缺。因此,大家也都很关心这样一个问题——在取舍、组织作文材料、安排文章结构的过程中,儿童的主要心理活动是什么?

  甲:在这一阶段,儿童的心理活动主要表现为三个内容:第一,分析;第二,比较;第三,系统化。

  (一)通过分析 取舍材料

  甲:先说分析。

  我们都知道,文章的中心思想,来自客观生活反映在人头脑中的表象和材料。从生活中获取的表象是众多的,但也是片断和零散的。对于这些,我们称之为素材。

  经过思维活动,形成一个明确的中心之后,要表达这个中心,是不是要把头脑里储存的素材一古脑儿都写进文章中去呢?

  乙:那当然不行。就拿一件事来说吧,如果从这件事提炼出一个中心以后,这件事的所有细节都要写进文章中去吗?显然,既不可能,更不需要。

  说不可能,是因为一件事,从纵的方面说,自起因、开始、经过到结果,从横的方面说,事情中的各种人物,人物的各种表现、各种反映是很多的。一篇小小的记叙文,很难容纳那么多内容。

  说不需要,是因为事件中的众多场面、众多细节,并不是每一个具体的内容都跟事先确定的中心思想有关系的。

  甲:正因为这样,儿童在确立文章中心思想以后,必须对头脑中形成的表象和过去学习得到的有关材料进行一番分析,从而“去粗取精”。

  取舍材料的根据是什么?就是儿童通过概括抽象确定了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取舍材料要以它为标准、为依据。

  乙:这就是说,凡跟“中心思想”有关的材料就可以“取”,跟它无关的,就必须“舍”。

  甲:是的,这个“取舍”过程,从心理学角度说,就是一个分析的过程。所谓“分析”,是指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特性或个别方面。

  儿童确定中心思想后,在取舍材料时,必须对获得的`每一个具体素材逐一进行分析,看它是否能说明自己选定的中心思想,从而决定“取舍”。

  乙:这样看来,这个分析过程,实质上是儿童对贮存的作文素材的一次深人地、再认识的过程。

  甲:对!有成效的作文指导课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正是因为执教的老师顺应了这一心理过程,注意了这种分析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宁老师,还记得在前次讨论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时,我们曾谈到的陈小平老师执教的那个教例吗?

  乙:记得,同一件难忘的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概括出不同的中心思想。在那节课上,陈老师引导孩子们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自己感受最深的意思为文章的中心思想。

  甲:就是在那节课上,当学生确定各自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后,陈小平老师紧接着就引导学生以文章中心为依据,对素材进行分析、筛选。

  甲:你看,陈老师先让学生以各自确立的中心思想为依据,认真思考:“根据你选定的中心,在这些材料中,哪些是你能用的?哪些是你不能用的?”

  然后,她组织全班学生集体讨论:“在这一件事中,如果以‘温暖的集体’为中心思想,哪些材料可以用?”“还是这一件难忘的事,如果确定的中心思想是‘老师关心同学’,又应该选用哪些材料?”

  在这整个过程中,儿童按老师的要求,以不同的中心思想为依据,一次次地对同一件事的所有素材进行分析,决定取舍。这不仅有利于使儿童从中真正领悟到材料和中心的关系,而且对提高儿童取舍材料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的习惯,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乙:陈老师这种“对同一件事,变换中心,取舍材料”的教学设计正是顺应了儿童取舍作文材料的心理过程,强化了分析能力的训练,确实能给人以启发。

  我们常常发现小学生作文中心思想不集中,在文章中常常写进一些与文章中心无关的材料。究其原因,从学生方面说,一是文章的中心在头脑中还不鲜明,概括、抽象的水平还不高;二是对大脑中贮存的素材缺少分析能力,不善于筛选;三是还没有养成用文章的中心思想判断、取舍材料的习惯。

  从教师方面说,在作文指导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儿童取舍材料的心理过程,忽视了这种分析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甲:宁老师,您分析得很有道理。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如果忽视了儿童的心理过程,不通过顺应儿童心理过程的训练去提高能力。培养习惯,而仅仅局限于作文知识的传授上,那样的作文课是很难有实际效果的。

  (二)进行比较 区分主次

  甲:在组织作文材料阶段,“比较”,是儿童心理活动的又一重要内容。所谓“比较”,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个别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征加以对比,确定被比较事物的共同点、区别点及其关系。

  拿儿童作文来说,材料选定了,所选的材料都是能说明自己确定的文章中心的。但是,它们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是否一样呢?这就需要对所选的材料再下一番功夫,区分出主要的和次要的。从学生的心理过程来说,这就进入了比较阶段。

  乙:袁老师,是不是再举个教例剖析剖析?

  甲:好!那就让我们接着看看陈小平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筛选、取舍材料以后的教学片断吧。

  教学片断一

  教学片断二

  乙:从陈老师这一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到,陈老师很注意引导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以中心思想为标准区分主次。

  譬如,在布置要求时,她说:“如果以‘温暖的集体’为中心思想,应该重点写哪些材料?”在学生思考回答后,陈小平老师小结道:“一个突出老师,一个突出同学,作文以这两个材料为重点就把中心思想突出地表现出来了。”自始至终强调以文章的中心思想为确定重点材料的标准。

  甲:陈老师这样的安排是符合“比较”的个性特征的。心理学研究指出:有一定的标准才能进行比较。人排队以个儿高矮为标准。文章材料的排队,得看文章的中心。如果没有标准就谈不上比较;如果标准不明确,“比较”,也就不会有什么结果了。

  (三)比较过程——一种特殊形态的分析与综合

  乙:从陈老师这一教学片断中,我们还可以剖析出儿童在比较阶段的心理过程。

  譬如,当老师提出“如果以‘温暖的集体’为中心,确定重点材料”的要求后,儿童为了找出最能突出中心的重点材料,他们首先得把与中心有关的所有材料具体地加以分解,弄清每一个具体材料的实质意义。

  甲:这实际上是一种分析,是对一个个具体材料的再认识。

  乙:紧接着,儿童还需将这些材料的意义与已确定的中心联系起来,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弄清哪些材料与中心关系最密切,找出重点材料,确定它们之间的主次关系。可以说,这实际上又是一种综合。

  甲:对!从心理学角度看,比较,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分析与综合。

  儿童只有以文章中心为依据、为标准,同时又深人分析每个材料的意义,通过综合比较,才有可能正确地确定材料的主次关系。我们的教学就应顺应儿童这一心理过程,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能力和习惯。

  乙:在刚才的教例中,陈老师的提问与小结,则正是顺应了这一心理过程。这对发展儿童通过比较确定主次的能力,培养他们以文章中心为标准,进行分析、综合的习惯,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甲:当心理活动进入比较阶段的时候,学生可能遇到新的问题:比如感到对已选取的材料不满意、不满足。这反映了在取舍阶段的认识还不够深人,分析不够细致。这是思维深化以后,常常碰到的事。 发生这种情况,就要重新认识有关材料,以至重新搜集这方面的材料,直到满意满足为止。这又是对所取材料深化认识的过程。

【儿童心理过程中的组织第七讲材料作文】相关文章:

1.作文讲座:第七讲 工于记实 善于写虚

2.浅析新材料作文写作过程中的扣题问题

3.讲善意的谎言作文

4.作文怎么讲

5.讲诚信作文

6.讲普通话的作文

7.讲诚信的作文(15篇)

8.讲诚信的作文15篇

9.讲诚信的人作文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现代人英文作文 怎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