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欣赏的作文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欣赏的作文 篇1
小时候,我不懂事,将母亲晒好的陈皮从罐子里拿出,用刀切成一朵花的形状,放在阳光下,得意的欣赏自己的杰作。那些陈皮,被我偷偷的藏到床底下,等太阳一出来,母亲做饭去的时候,我便在这些味道奇怪的陈皮上画成各种图案,有太阳,有星星,有月亮,有房屋,还有自己,唯独没有母亲的笑容。
儿时,陈皮的味道于我是奇怪而刺鼻的,每次母亲将晒好的陈皮,切好,用来做菜拌饭,胃口总是特别好。而我,看着那褐色的陈皮,闻着那难闻的味道,打从心里抗拒。
那时,家外面的院子里养着几只鸡,我看着它们吃小石子,吃小虫,吃菜叶,一个个长得膘肥体壮,毛色鲜亮,心里直痒痒,口水都流到嘴巴外面去了。只是,母亲从来都不舍得自己吃,而我和父亲,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母亲将“长大成人”的母鸡分给客人、邻居。爷爷外公来了,母亲系好围裙,从柜子里拿出装陈皮的罐子,不禁闭起眼睛,十分陶醉的样子,赞叹了一句,“真香!”母亲将储存一年的陈皮洗净,切成条状,与砍好的鸡肉放在一起,放入猪油、葱、姜爆炒,一阵阵清香四溢,飘到我的鼻子里,令人垂涎三尺。
一只母鸡,分两顿吃,鸡头、鸡脖子、鸡骨头,全是我们一家三口吃,母亲是好媳妇,好女儿,将鸡肉剁碎了,给坏了牙齿的爷爷、外公吃,爷爷问:“这鸡一点也不腥啊,放了什么,那么香,有一股特殊的香味,我还从来没有尝过。”母亲将一块褐色的陈皮夹给爷爷,“爸,您看,这就是秘方!”爷爷文革时期弄瞎了一只眼睛,另外一只视力模糊,用筷子夹了母亲给他看的一块陈皮,观察了许久,又尝尝,“甘甜,甘甜的,不错。”“爸,如果您喜欢,就带一罐回去吧!”“好好好,有这样贤惠的女儿真是好!”
始终,我还是适应不了陈皮的味道,就像吃苦瓜一样,在父亲的棍棒藤条下,一次又一次的哭着硬吞下去。
岁月流转,陈皮的味道依然深深的锁住我们一家的味蕾,留下难以磨灭的回忆。
日子越过越好了,我们一家搬到单位分配的新房,二室一厅,虽然不大,却也温暖。入伙那天,母亲说想买鱼给我们吃。我高兴得手舞足蹈,长这么大了,还从未吃过鱼。母亲买了三个鱼头回来,一进门,一股浓烈的咸腥味冲鼻而入,我和父亲忍不住有作呕的感觉。好腥啊。“一定很难吃!”我嗔怪道。父亲唔着鼻子,对母亲说:“赶快拿陈皮来蒸鱼头。”母亲从罐子里拿出陈皮,洗净,切碎,与盐油一起腌制两个小时,再放到锅里蒸,大约十五分钟,母亲掀开盖子,一种全新的味道弥漫在饭厅里,鱼的腥味淡了许多,又多了一种陈皮与鱼完美融合的味道。这种味道,漫过我的味蕾,清香可口,风味独特。母亲说鱼头还可以用来煮汤。放入花生油、姜片和切好的陈皮,开大火,等油热起烟,放入鱼头来煎,不久浓列的香气便使人食欲大增。煎好,将鱼头连着陈皮放入锅内,放入水,小火煮半个小时,一锅鲜香可口,味道浓郁的鱼头汤便大功告成。
自从陈皮与鱼的巧妙搭配令我食欲大增,以前对陈皮的不了解,不接受,不适应,已经几乎消失了,反而增加了对它了解的欲望。陈皮是橘子皮在太阳底下晾晒而成,我们家在南方,秋冬两季是盛产橘子的季节,城里的人们通常将橘子皮放到阳台上晾晒,用太阳蒸发水分,用凉风吹干湿气。大概一个月后,原来又软又湿散发着刺鼻气味的橘子皮,已变得又干又硬,还飘荡着一种特殊的香气。在这两个季节里,白天是适合晾晒的时间,晚上把簸箕上的橘子皮收回大厅,免得被雾气打湿。春夏多雨,湿气重,不宜拿出秋冬晒干的橘子皮再次晾晒。质量好的橘子皮,一般要放上两三年才可食用。
陈皮是一味中药,它不仅能暖胃驱寒,还能改善食欲与咳嗽。如果将其与红酒、绿豆、荷叶相搭配泡茶泡水喝,作为一味理气健胃化痰的常用中药,用它泡水饮用,能清热、化痰、去燥。一般,陈放的时间越久越好,放至隔年后,不利于健康的挥发油含量减少,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增加,药用价值会充分体现出来。
如今,我们一家人都用陈皮泡水。母亲将陈洗净,剁碎,放入明晃晃的玻璃怀中,加入滚烫的热水,只见陈皮随着热水精灵一般的翻滚,此时我想到母亲人生的起起伏伏,而在命运的热浪中,母亲不断的被病痛折磨,却大半生如这陈皮一样,不断的与无常命运逐渐融合。听父亲说,母亲是如何带着病痛生下我的。母亲生我的时候,是一个人进的病房,手术刀来回摩擦的声音,病床上方那刺眼的灯光,病房里全是消毒水的味道。医生只打了部分麻醉,母亲是忍受着剧烈的疼痛生下我的。那时,由于长期做实验的缘故,母亲已经苯中毒,白血球已经降到20xx多,生我的时候,医院已经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全靠母亲的毅力和想看我第一眼的热切期盼,才度过了生命危险期。
水中的陈皮,渐渐的沉入杯底,舒展它疲惫的筋骨,一如母亲,在人生的苦难中沉淀着她的智慧,她的温柔,她的勤俭朴素,她对亲人的深深的爱,一直到老,皱纹上了眼角,头发染了白霜,她的温暖的笑容依然有着陈皮的味道,时间越久远,笑容越淡然从容,越有岁月沉淀的味道。闻着淡淡的陈皮香,在秋日的早上,感受秋风的凉意,看阳光透过玻璃杯,享受着秋日晨光的轻抚,轻轻的抿一口味道甘甜的陈皮荼,在轻松惬意中感受母亲生命的厚重,而我所要做的便是如母亲一样微笑的面对生活。
陈皮就是经过岁月的洗礼,味道变得越发甘醇,一如母亲的贤惠温柔,在贫穷的日子里,母亲心怀大爱,总是用最好的食物款待亲朋好友;母亲不忘“孝顺”二字,总是将最好的食物留给身体多病的老人,好像因为“大家”而忽略了对我和父亲这个“小家”的爱;在小康的日子里,母亲依然如故,只是对我们的爱有增无减;一直到今天,白发苍苍的母亲还天天为我们这个家奉献最美味的食物,那陈皮,还在浓香雪白的鱼头汤里散发着我们熟悉的母亲的味道,那样温馨,那样柔软,那样绵长!
小时候,陈皮上没有母亲的笑容,如今,每当我闻到陈皮的味道,母亲的笑容就浮现在我脑海里,一如陈皮的味道,甘甜清新。
欣赏的作文 篇2
仍记得故乡背后的那片竹林。
最初栽这片竹林的人,他并不像山一样高大,带着用绒线织成的帽,嘴角叼着一个老式的烟管,时不时吐出烟圈来,他就是我的阿祖。
听奶奶讲,先前,故乡的四合院后面是一片荒漠。怎么看都不顺眼,就像是头上秃了一块,白花花的鸡蛋中滚出来一块干巴土豆。阿祖便带着朋友,拿着砖头,提着竹子上去,用砖头把一节节竹子打进土里。大家都说他白忙活一场,他只是笑笑,什么也没说。结果那竹子居然活了过来。
阿祖喜欢竹,基本上每隔一周就要去竹林里晃晃。我小时候,他带我去竹林避暑,拍着一棵竹子说:“你看,这棵竹子,它冲破了坚硬的岩石,把根扎在这岩石里,看它多么挺拔。人也应该如此啊。”我很吃惊,阿祖没有读过书,竟然能说出这样的话,实在让人佩服。
阿祖生活的年代是国家困难时期,他原来是商人,跑过很多地方。走一方,他的扁担就走一方,每一筐都很沉。卖得好,就饱一顿;不好呢,就饥一顿,每天都很累。有时,他会走到竹林里去,竹子很高,阿祖显得很低矮,那些苦日子。他曾想过去死,但他不忍心,他一个人走了,孩子怎么办,这个家怎么办。
阿祖没有跌入深渊,咬牙度过了困难的年代。但积劳成疾的阿祖病倒了,后来做了手术,好了一点。但再也不像原来那么结实了,走路需要有人扶,健忘,口齿不清。再强壮的人也有老的那一天。
每年我都要扶着阿祖去竹林里。这时,阿祖总会伸出他那像树皮一样的手,嘴里支支吾吾,说些什么。
直到两年前,在一个晚上,阿祖在睡梦中去了另一个世界,那一年,阿祖96岁。
又到清明时,我走进记忆里的那片竹林,阿祖的背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阿祖这一生,活得挺像竹子的,我很欣赏他……
欣赏的作文 篇3
江南的冬天不像北方的冬天那样寒冷,也不像新疆那边早穿棉袄,晚穿纱,围者火炉吃西瓜。它只是像小姑娘那种秀美,娇人。
一到冬天,江南的人们就盼望着下雪,因为在江南,很少下雪。不过在北方,那就不同拉,一到冬天,大地早已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积雪。我只有在电视或是在书上见过雪人,可自己从来也没有堆过雪人,所以一到冬天我就常常乞求上天能下一场大雪。记得去年,这里曾下过一场雪,可是时间不长,所以也就没能堆上一个雪人。江南冬天的早晨,一开门,便能看见白茫茫的一片,那可不是雪花哦,不过倒也能体验一下下雪时的感觉,那白色的是霜,它是一种接近于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物体上结成的白色水晶。它能够给大地带来一种新的感觉。仔细一看,漫天大雾,乳白色的浓雾流动着,从浓雾的缝隙中望去,前方的建筑,树木更是显得乳白。一到中午,太阳高高挂在枝头,满脸笑容地展示着自己,这时候,大雾已经散开,白霜已经融化。这时的建筑,犹如一幢幢琼楼玉宇,闪耀着银辉。冬天的一天特别短,而晚上特别长,大约到5点时,天色已经渐渐暗下来了,我也能体会到大自然博大的气息。
不知不觉中,我已陶醉在温柔的夜里。意识在逐渐模糊了,整个身心在不断弥漫,仿佛已融化在浩瀚的宇宙中。冬天的天气像一个脾气古怪的老人,有时春风满面,有时又阴云布容。冬天的景色像枯枝上的一芽儿新绿,向人们显示着它特有的风韵。冬天里的人们像朝气蓬勃,热血沸腾的青年,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春积极努力着。
欣赏的作文 篇4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我喃喃诵着这诗,顺着那段历史独有的韵味,打着油纸伞,走进那个我最欣赏的人的世界……
朦胧的月色,我携着那伞走着,看着周围略略有些波澜的水面,望着已整装待发的军队,寻着那英俊的少年。
江边的芦苇晃着脑袋,似是笑着嘲讽着那似乎强大的军队。我寻了那少年许久,仍是没有寻到,心知,他可能不在船上,便望起那远方的军队。
呵,若不是赤壁,公瑾或许不会名震天下吧?若不是公瑾那一战,吴,便不会占据天下之一吧?我默然,只是反复想着这些问题。
“沙沙”,我的眼前忽然走过一紫发少年。身披战袍,腰间配一把极锋利的剑,我心中了然,这便是我要找的人了。
起风了,我随那少年踏上战船,藏于一隐秘的位置,随着一声“起”。水面开始泛起波涛。船上开始有了些不稳,我一个踉跄,险些摔倒,但还是稳住了心中,却仍是发出了些许声音。那少年蓦然回首,那般姿容,我竟是移不开眼。
他并不惊讶,轻走过来,问“你为什么在这里?”我没有回答。“你不觉得我气量狭小吗?”我道不觉得,不过是罗贯中夸蜀而贬吴魏罢了。”他笑,却再未说话,待时机适合,便大呵一声“放!”,鲜红如血的火龙便扑向远方的战船,熊熊燃烧起来……
我打着那油纸伞,便走出了那个历史,那段记载我最欣赏之人的历史,也明白,人生,本便不该畏惧强敌。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我笑,便打着那伞,悠然走远。
欣赏的作文 篇5
一个让我欣赏的人,是一位陌生的阿姨。
一天,我乘公交车去学习,由于家离学习的地方很远,所以站点比较多。我上了车投了币,一抬头,哇!公交车里的人真多啊,座位早早地被坐满了,但站的人比座位上多多了,我就只好拉住一个栏杆站稳。下一站,又来一群人,原本拥挤的公交车变得更加拥挤,原本人挨在一起已经够热了,又来一群,又更热了,热得像站太阳底下似的,即使所有窗户都开着,但还是感觉不到一丝凉爽,我旁边有大人,有小孩,有一个大人听着音乐,穿着挺酷的,我旁边有一位老奶奶,那位大人却丝毫不让座,我问老奶奶:“老奶奶,您要到那儿去啊?”那位老奶奶回答:“我要去马鞍池公园。”“但现在离马鞍池公园还很远。”我说:“奶奶,您站多久啦?”“站了好几个站了!”那您腿累吗?”“累啊!”我转过头对那位叔叔说:“叔叔,您给这位老奶奶让个座吧。”叔叔没好气地说:“凭什么呀,我先坐到的,为什么听你这小孩的话?”“可我们要尊老爱幼呀!”“去去去,你这小孩,这么吵。”这时一位阿姨站起来,对我说:“小朋友,你说得很不错,反正我快要到了,这位置就给你吧!”“不不不,尊老嘛,您还是给那位老奶奶吧!”“好!”于是,那位阿姨扶老奶奶到那个座位上。那位老奶奶下去后,那位阿姨不见了,我以为她下车了,但我下车后,才发现她,她还站着,原来她撒了一个谎,这时一个善意的谎言。
这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阿姨,但在我心中她是一位伟大的人。
欣赏的作文 篇6
外公老了。妈妈说:一老人会时常思念亲人的。”外公虽然不善言语,但我从他那沧桑的眼睛里读懂了一切。
外公已年过七旬,岁月的痕迹在他脸上表露无遗。前几年外公生了一场大病,行动不便,每次出去,他都拄着拐杖顺着楼梯一步步挪动脚步。但他又是要强的,每次他下楼梯时,旁边便有人过去说:“我扶你吧!”他都会很生气地说:“不用!我自己行。”他从不把自己的心情表露出来。记得有一次,爸爸去外公家,外公说:“丹丹他们好久没来了。”说着说着外公的眼睛红了,爸爸赶紧安慰:“下星期她们就来了。”
我的记忆里并没有太多和外公亲密的画面,只记着小时候外公在猪圈旁喂猪,我就在一旁叫:“大猪小猪们,外公来喂你们了。”外公总是笑着说:“你的话它们能听懂吗?”我用肯定的语气说:“它们肯定能听懂。”“呵呵呵……”我和外公一起笑起来。
现在我很少去看外公了,记得以前每次去,外婆就做好吃的,可每次吃完饭,我和弟弟就嚷着回家。现在想想自己太没良心了。外公外婆,你们放心,丹丹以后一定常去看你们。
天下的儿女们,请珍惜身边亲人的爱吧!人间亲情是最珍贵的,但同时又是最脆弱的。不要等到失去后才追悔,让我们向父母亲人表达出自己的爱吧!
欣赏的作文 篇7
今年的春节,母亲是在泰安过的。
为减轻她心灵的漂泊感,从节前购买年货到过节时的礼仪习俗,我们都尽量注意去适应老人传统的习惯。坐在客厅聊家常的时候,我也会想办法找些陈年话题,帮着母亲去捡拾那些清苦却温馨的岁月记忆。
按照妻子开玩笑的说法:有具备大学校长身份的儿子xx,研究员职称的儿媳妇做饭,再加上哈佛大学博士的孙子视频请安,我们接待老太太的规格应该还算可以,估计她这次多过几天没有问题。
实事求是的说,因为我们的努力,母亲的心情一直很愉快。除夕的时候,老人家一直坚持着看完春晚,等我放过了鞭炮,摆上供品,上好香,她面对泰山磕了个头,才去睡觉。
初三的时候,三弟和三妹一家都过来吃饭,老太太自然很高兴。初四初五气温上升,天气比较暖和,她一个人出去,到小河边转了转,看了看整个大院的环境。回来和我们聊起自己的所见所闻,也表露出少有的主动开朗的神情。
抓住这一机会,我就劝她,现在住宿条件好了,至少住到过了十五再换地方。她听后还是过去那句话:来过个年就行了,不能多住。再继续劝说,她便不置可否地答应着:到时候再说吧。
初六那天,妹妹和妹夫又过来了,说是来接母亲去他们家。按照过去的习惯,母亲换了地方,就不再回来了,到三妹、三弟家住几天,接着就会回老家。
“不是说好在这里多过几天吗,怎么今天就来接了?”我问三妹。
“过多少才算多哎,这就不少了。”三妹还没回答我的话,母亲急忙就把话头抢了过去。
我明白了,看来初三聚会时,老太太早就私下把来接她的日子给三妹说好了。早晨吃饭的时候,我们还劝她过了元宵节再挪地方呢,谁知她早就排好了自己的行程。妻子有点不高兴,认为早饭聊起挪地方的事儿,老太太一点信息都未透露,好像跟我们隔一层似的。
我告诉妻子,老太太就这性格,别跟她计较了。以前一直都这样,我们又不是不知道。除非在自己的老家里,其他任何地方,即使是住在自己的子女家,她都觉得缺乏生活的归属感,不踏实。找不到心安理得的感觉,人自然就待不住。
我曾经专门就这个话题给母亲交流过,问她干吗到哪里都是住不安稳,过几天就想走?她的解释是,在哪里都不如自己在老家里坦然、随便。
“那有什么不坦然的,又不是别人家,自己养大的子女,给你养老不是应该的?”
“儿子是亲生的,那儿媳妇呢,人家又不歉你的,干嘛要伺候你。”她那意思,人老了干什么都不行了,住谁家里都是个累赘,“人家对你好那是面子,掏里子说,你就是个负担,人心里得有数。别人咋样我不知道,反正时间一长,我心里就犯嘀咕。”
母亲说的“面子”,我理解就是指那些处于表面的抽象道理,譬如孝敬老人、赡养父母等等;她所说的“里子”,则是指感受、直觉等情绪方面的东西。事实确也如此,很多的时候,大道理谁都会讲,然而要把道理真正熔铸到情感里,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说到底,母亲之所以不管到哪里都待不住,过几天就想走,就是想在别人还没产生厌烦情绪的时候,自己见好就收,免得把关系搞僵了,连累了各家的小日子。
正是因为母亲有这个想法,在父亲去逝后,关于她的生活安排,我们曾经提出两个方案让她选,一是在三个儿子家轮流过,二是住在一个儿子家,采取一人出力大家出钱的方式。最后她都没同意,依然坚持自己一个人住在老家里。为了防止过年过节的时候,我们兄弟姊妹都往回跑,她才答应春节到三个儿子家里轮流过。
父亲去逝后的第一个春节,母亲是在我们家过的。那时候我们还住在文化路,楼层比较高,上下也不方便,过了春节,就同意她搬到了三妹那里了。母亲在三妹家住了几天,便回了老家。
针对母亲到谁家里都过不安稳的心态,我们曾经多次劝说,都效果不佳。把道理掰开了打碎了,一点点地给母亲分析,到最后她还是那句话:到哪里都不如自己在老家随便。
实在无话可说了,大家就挨家逐户地给她找榜样:“你也学学前门的大娘,你看人家,不管对哪个孩子,都是理直气壮的。”
“各人有各人的品性,你们也别劝了,我学不了。”母亲坚持说:“如果像××××似的,到最后惹得谁也不喜,那日子过个什么劲儿。”母亲说的也是实情,由于观念上的差别,她身边的老人里,在婆媳关系甚而母子关系的处理上,矛盾不断甚至闹得不可开交的例子,不在少数。“你们也别让我犯难,我自己在家里,没有任何顾虑,过着舒坦。”
不管自己如何辛苦,也不愿麻烦别人,母亲这脾气,到老都没有任何改变,包括对自己的儿女。今年又该到我们家过春节,她早就告诉过我,过了腊月二十三再去接她,不能太早了。凑巧我妹妹妹夫腊月二十二回老家有事,母亲为了让我省一趟,就自作主张跟着他们过来了。
我们嘉和的宿舍有个小院,进出很平坦,居室里也很宽敞,母亲也觉着很方便。原来想这次能够多过几天的,哪知道她仍是不改老主意,春节一过,就准备挨家点个卯意思意思,便打道回府。
临出门,看到我愕然不解的表情,母亲悄悄给我说:这样热乎乎、香甜甜地走,正好。
说到底,她还是怕时间长了相互之间产生厌烦情绪,再处起来就没意思了。
母亲的这种心态与性格,是多少年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积淀形成的,不是你讲道理就能够让她转变的。既然如此,看来我们要尽孝,遵从她的意愿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的“新春走基层”栏目,曾在各地就“什么是孝顺”进行采访,受访者纷纷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给我的感觉是,凡是讲得到位的,都是贴近生活实际远离空洞概念的大实话。
落实到生活实际中的孝顺,真得是要因人而异。因为尽孝不只是让老人在物质上得到满足,更重要的还要感受到精神上的充实。让孝敬达到身与心的和谐统一,应该是最高的追求境界,而能让老人感受到一种顺心如意的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再具体来说,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下走过来的老人,身心需求是不一样的,难以用抽象空洞的大概念来一概规范。像母亲这样的性格,自己忙碌一辈子,到自己该享清福的时候了,反而怕麻烦别人,甚至亲生骨肉伺候她,她都心有不安。这是与她的处世哲学直接相关的。
从本质上说,一个人的文化水平高低,与识字多少甚而识不识字没有直接关系。无论思想认识、思维模式是复杂还是简单,最终抵达的,都是一种哲学境界。母亲的哲学,也即她对生活的基本看法,她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以及过日子当中体现出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等,已经凝结为一种基本信仰和人生态度,不可能随着几句解言劝语所改变。
如何认识母亲的哲学,我这几天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想来想去,我觉得放在母亲身上最恰当的,是“慎独”两个字。
当然母亲不识字,从小也没受过私塾的教育,不可能知道语出《中庸》的“慎独”有什么深切含义。但这并不耽误她受“慎独”思想的影响熏陶,在独特的生活环境里,逐渐形成自我的人格修养。表现在言语行为中,概括起来那就是:依理顺情,无愧于心;以身为范,慎独寡言。
就我所了解的母亲,以上十六个字,放在她身上,恰如其分。
我父亲弟兄三个,一直没有分家,母亲嫁过来,不但上有公婆,每天还要面临着三兄弟所形成的微妙关系。在这样的家庭里,她要想做一个好女人,赢得全家人的尊重,就不但要做到勤劳善良、吃苦耐劳,还必须以身为范、忍让寡言。不论人前还是人后,首先想着别人,无论大事还是小情,都抱着自己吃亏的原则。一句话,宁愿委屈自己,也想办法让别人心里得到平衡。多少年来,母亲就是这样安身立命的。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母亲刚强、自尊、忍耐、内敛的个性。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大环境下,要沉下心来维持好一个家,就必须舍弃自身很多的现实利益,以追求心理上满足的方式来平衡自我。慢慢地,便逐渐形成了母亲不善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不屑于空泛地表述,而以实际行动昭示众人的秉性。无论对谁,她都会省去空洞俗套的表白,坚持着自己认定的那个理儿,甚至有时会表现出一种不容商量的执拗。
我早看出来了,母亲生活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用自我牺牲所换来的那种内心的自豪感。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是我们国家最困难的时期,这个阶段,恰恰是母亲操持着一个大家庭,供养着三叔读完高中,成为我们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三叔在山东医学院还没毕业,放假回家,就有村里人来找他看病。每每这时候,我就会从母亲脸上看到最兴奋最欣慰的表情。
到70年代末,我毕业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再后来弟弟也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在这每一个生活转变的节点上,母亲都会品尝到人生的满足与欣慰的感觉,只是她不便得瑟不善表达,而悄悄地把自我安慰深藏在心底。对于自己一辈子的付出,母亲没有更多的奢望,只要大家都顾家,都想着她,都过得好,这就足够了。
母亲的这种人生追求看似平凡,实际上却体现了很高的境界,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上讲,它也达到了尊重需求甚而是自我实现需求的心理层面。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村里婚丧嫁娶,要请主事的人,父母往往都是被邀请的对象。被邀请主持管理红白事务的人,在我们老家被称之为总理。好多的时候,父亲是男总理,母亲是女总理,老两口各指挥着一帮人,共同运筹着别人家的红白喜事。我们家在当地的辈份并不高,父母能有这样的待遇,足以说明他们在村人心里的.地位与威信。我经常这样想,父母共同接受了邀请,当老两口晚上倚着床头为主家筹划事务的时候,是不是有点开常委会的感觉?!
总之,长此以往,老太太被众人抬得越高,就越不好意思找梯子下来了。年纪越大,她只好越不能掉以轻心,宁愿继续苦自己,也不能有损于自我的尊严。这样,辛苦自己,成就别人,也就慢慢成了一种做人的境界,一种行为的习惯。
这种习惯和脾气结合在一起,表现在对待自己孩子的身上,也就形成了一种任性。从我们的角度看,母亲过得有些太认真,太刻板,太不随性了,然而它既然成了一种秉性,要转变也难,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我所概括的依理顺情、无愧于心,以身为范、慎独寡言,体现在母亲身上,完全是出于生活中的自然,成了她生命的一种纯然表现状态。不论什么情况下,都能够始终如一,这就形成了“慎独”的高境界。
“慎独”的根本在于“慎心”,这一点从母亲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认准了那个理儿,就心有所主,无论别人怎么说,都不改变主意,换个角度说,再大的诱惑摆在眼前,都不为所动。
前年的时候,嘉和的宿舍刚收拾好,我们请母亲来新家过中秋。她来了,过得也很高兴很欣慰,可是只过了一周多的时间,就嚷嚷着该回老家了。我私下悄悄问她为什么,她说在这里时间长了,耽误儿媳妇上班。自己年纪大了,啥忙也帮不上,整天等吃坐喝的,心里不舒服。
我和妻子好劝歹劝,说她在这里一点都不麻烦,平时吃什么还是吃什么,这么大的房子,能有个老人住着说说话,多好啊。
“你想想那天晚上,彭市长两口子散步看到你,还很眼热我们呢。说都退休的人了,老母亲还这么壮实,多幸福啊。”
母亲却说:“别糊弄我了,谁不捡好听的说。再怎么说,我在这里只能是个累赘。”
别管你怎么劝,她心里守着的都是自己的老主意。母亲的哲学很简单,很朴实也很具体。遵从自我的感受来选择生活方式,只有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里,她才能找到脚下有根的感觉:心有所依,情有所寄,踏实从容,心里坦然。
离开故土她就有一种飘泊感,就是住在亲生儿子家里,“慎独”意识也会转化为一种自律情态,约束着自我的一言一行。每次来这里,母亲都会专门交代:你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看她鱼肉都不吃,一天早晨妻子给她多煮了几个鹌鹑蛋,好说歹说,她只吃了两个,剩下的要我们两个分着吃了。而且事后还不忘提醒说:千万不要再给她专门做饭了,早晨吃鸡蛋就行,多煮那几个鹌鹑蛋,让她心里不好受。
我们家平时吃水果就多,假期里就更不用说了,按妻子的说法 ,吃水果不但要日常化,关键是还要多样化。苹果、柑橘、梨子、柚子等等,每天都会洗上满满两小筐。让母亲吃,她说冬天不敢随便吃东西,不是这个太凉,就是那个上火。没办法,我就会把香蕉剥好亲自陪着她吃。第二天,再拿两粒金桔给她,告诉她这是止咳的,让她没理由拒绝,她才不得不吃。
妻子吃水果的时候,也不能总是自己吃,有时让让她,她总是那句话,你吃你的,不用管我。端几颗草莓给她,她最多也是只拿一两颗,意思意思就算了。妻子回到餐厅小声问我:老婆婆是真不愿意吃,还是谦虚啊?我只好回答,你都问过她了,意思到就行了,谦虚不谦虚就别管了。她有自己的想法,顺着她才是明智的。
晚上睡觉前,她端着洗脚盆出来倒热水,我跑过去提起暖瓶帮她倒上,想顺便给她端到卧室里,她态度坚定、甚至有些不耐烦地告诉我:“你甭管!我自己能端。”
老太太,就这么任性!
从慎心开始,严谨自律,慎始慎终,这可能就是“慎独”的精髓吧。这种精髓表现在生活中究竟会怎么样,我从母亲身上好似感受到了。在一般情况下,她自己能打理的事情,就不愿去麻烦别人。她内心里向往着一个心神自由的能动性世界,只要是自己还能够亲力亲为,就不愿意别人去破坏它。我只能这样来理解。
母亲是一个在大家庭里熬出来的“成功”女人。而她的成功完全是以自我的牺牲精神,超强的自我消解委屈的能力换取的。嫁到我们家后,先送走了追求精致生活的公公,又伺候生病卧床的婆婆,好几年如一日。老人都不在了,还要为丈夫、大伯哥、小叔子打理日常的吃喝穿戴,加上抚养自己的孩子,这不但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更需要坚强的毅力。特别是在农村合作化以后,女人需要和男人一样去地里干活,收工回家,男人能够休息了,可母亲还必须围着窝台忙前忙后,五冬六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没有“慎独”的自觉意识和牺牲精神,是坚持不下来的。
到现在我都还记的,一家人吃饭改善生活,萝卜炖草鱼,家里所有人每人一条,可吃饭的时候,母亲分到最后总是没有自己的,因为她根本不把自己算在内。八月十五吃月饼,每家只能分得一斤,用刀切开,每人一片,弟妹们拿在手里高兴地跑出去了,谁也不会想到母亲自己从来吃不到,最后只是把切掉的月饼渣放进嘴里。还有端午节煮鸡蛋,等等,凡是按人头分的稀罕东西,她总是把自己排除在外。尽管她的高风亮节没有得到过任何人的肯定和赞美,她也没有抱屈过。
随着年纪的不断增大,我有时候就在想,母亲一生遵从着“慎独”的哲学,她是不是需要刻意地抑制着自己的种种欲望,甚至有时候会有意地压抑着自我?最起码,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母亲会将自己的行为放置于大环境、小环境中反复衡量,进而设身处地的多为别人着想,以尽可能的满足对方心理作为处理事情的依据。
母亲的哲学的伟大,表现在她年老以后,则更值得钦佩。
老一代人吃过的苦,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实。所以我们看到有不少的人,会很容易把自己的委屈当成资本,借助岁月的积累编织成长长的绳索,一旦时机成熟,便用它对亲人进行道德绑架,以此来达到心理的平衡。体现在现实中,便形成了两代甚至三代人之间的严重矛盾。在进行社会文化道德评价的时候,我们的一些所谓理论工作者,也往往会到传统论理道德里去找依据,要求新时代的人去上演旧的“故事”。
母亲没有文化,但她从自我的人性体验出发,明白这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的。
母亲也会回忆过去,也会讲当年自己做儿媳做妻子做母亲所受的艰难,但她从来都只是感叹,不会埋怨,更不会想着通过下一代来自我找补。有时候妹妹们会给她开玩笑,说你看你,小媳妇的时候只会伺候人,现在自己熬成婆了,却开始怕儿媳妇了。母亲听了也只会说:那是什么时候,这是什么时候。
我觉得就这一点,母亲就比那些满肚子文化的卫道士们有见识的多。
越到后来我越才发现,我的一些秉性,更多是从母亲那里遗传来的。那种隐忍、内敛,那份缘之于骨子里的自尊,那种情愿委屈自己也不会多作解释的沉静心态,成就了自己,也限制了自身。有时候名利就在眼前,哪怕送出个媚笑,躬一下腰或者伸一伸手,就能得到。但就是超越不了内心里的那份自尊。作为熔铸于血液里的生命元素,你就是喊一千遍战胜自我,关键时刻还是依然固我。这样的秉性,限制了客观外在很多应该得到的东西,别人看起来有点可惜,可却也更好地维持着整个生命的平衡,因为到什么时候都无愧于心,所以人的内心永远轻松。
总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省事的母亲。她的自我苛刻,她的沉静隐忍,她那宁愿委屈自己也要让别人高兴的品性,在长久的岁月里逐渐凝固成不给别人找麻烦的性格脾气。作为一种母爱,它是静默深潜的,难能可贵的。可当我们自身足够强大的时候,就不再注意细细体味随着年老越来越处于弱势的母爱了。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从自我出发,按照自我的需要来实践所谓的孝道,甚至很多时候将行孝变成了自我心理的满足过程,把老人当成了纯粹的自我实现的载体。一旦自己的行为得不到迎合,还会对老人产生误解,甚至在心理上生发出某种程度的怨气。
这种带有自以为是的霸道之孝,一不注意,往往就会出现在生活中。真是值得每个人认真反思。
初八的时候,因为带着母亲去医院看眼睛,我们中午又聚集在三妹家里吃饭。提起了除夕的春晚,聊起来才知道,母亲陪着看了整整一个晚上,实际上什么也没看懂。她只是觉得过年了,心里高兴,所以坚持到12点之后才去睡觉。
我问母亲:那一个冬天里,老太太们都去你那里看电视,每天一坐就是一屋子,你们看什么?
她说:“放碟,看戏。”
怪不得一次电视上放往年的小品《打工奇遇》,母亲很兴奋地给我说:那不是赵丽蓉吗!原来,她们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心里也有自己的明星。这里的生活环境再好,也没有她所希望的那种人文环境。她熟悉的人文环境在老家,在那个住了几十年的村子里,离开得太久,她的内心就会找不到感觉,就会不适应。
正因此,我坚定了这样的想法,随母亲的心愿,她愿意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回去,都随她。
正月十六那天,我和妻子把母亲送回了老家。当她走进自己家门的那一刻,看着她的背影,满文军《懂你》那深情的倾诉之声,在我心中腾跃而起:
你静静地离去
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
多想伴着你
告诉你我心里多么地爱你
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
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
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把爱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
欣赏的作文 篇8
常常在很深很深的幻想中看到一座深山,深山的密林中露出一角白墙黑瓦,露出一团浓云似的梨林子。那便是我的家。
一个普通、贫瘩然而温馨、整洁的家。门前依然有桃李,有桅子花,有脚丫子踩光溜了的杏树干,有房前屋后漫山的松柏;有小狗、猫儿、一群鸡儿,有老牛在屋侧的老栋树下擦出一片平整的地;有衣着朴素的妈妈,有花白头发的奶奶行走其间,还有父亲带烟味的咳嗽,和哼出一两句没头尾的小曲声交相应和。堂屋有熏黄了的旧年历画,有大大小小的奖状,有厨房灶台子的静默、灶膛子的微温、瓷碗的莹亮。
屋外,风轻轻,山静静,阳光柔和又灿烂。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听得见足音,又似乎听不见。
常常在幻想里,我踏着周末的节奏,用了飞快的步子从山外的路上归来,踏响了山中的寂静。飞跑的我,一双红布鞋,是妈妈亲手缝;一身粗布衫,是妈妈亲手裁;一个花书包,则是妈妈用一块块小碎花布拼成的。妈妈呢?在屋旁的泡桐树下,倚树而立,微笑地等候;妹妹们,则雀跃着来接我的书包。屋前屋后弥漫的尽是炊烟中挟带的喷香,灶火正旺,锅里正响……
那时,一定有山风起了,敲响松涛,如同拂过水面,我龟裂的心,在它的拂荡中,悄悄愈合……
常常,有这样一个俭朴的幻想。
欣赏的作文 篇9
古色古香的桌几旁,点着几盏泛着微黄的灯,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最值得欣赏的,是你们。
——题记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不变的是友情;葱茏岁月,如指间滑沙,不变的是真情;晨光熹微,如氤氲沙漏,不变的是亲情。
“歌谣的歌谣,变成童话的影子;孩子的孩子,该要飞往哪儿去。”那个教学楼,依然在那里,只不过涂上了岁月的痕迹;那些老师,依然在那里,只不过两鬓的秀发俨然不如从前;那个操场,依然在那里,只不过已找不到熟悉的脚印。欣赏着窗外一树花开,欣赏着眼前认真习作的你们,欣赏着气舞着流动的笔尖。望窗外云卷云舒,看屋内“纸上散花”,在最美的年纪遇见最好的你们,值得欣赏的,是你们——一堆同学。
“陌生的街边挂着陌生的风铃,陌生的雨点落在不知名街亭。”陌生的世界,总有一些不陌生的人,那些无缘无故出现在我们身边的人,都是惊喜。伤心难过时,会有人告诉你,“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会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会对你哭,那为什么还要哭呢?”也许会有人说:“想哭的话,就45度仰望天空吧,那样眼泪就不会掉了。”你们总能让我从多角度去欣赏这个世界,但值得欣赏的,是你们——一群陌生人。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没有漫天繁花般的浪漫,没有潇潇絮雨般的伤感,没有飒飒秋风般的撩人,唯有淡淡月光,闪烁着,柔柔地倾泻于身畔。暗香浮动,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花香幽幽,被学习困扰得浮躁的心也变得沉静下来。留驻浓浓亲情的地方,是你们——一屋亲人。
这个世界,孤独太多,悲伤太多,挥挥手,擦擦泪,你们都在;这个世界,惊喜太多,感动太多,向前跑,微微笑,值得欣赏。
【欣赏的作文九篇】相关文章:
2.欣赏的作文
5.有关欣赏的作文
6.欣赏自己的作文
7.学会欣赏的作文
8.欣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