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月二习俗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月二习俗作文 篇1
相传农历的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这天叫做“龙头节”,是我国农村传统节日一。古时候,人们认为龙冬天在地下睡眠,从春分到秋分,在天上行云步雨。农历的二月二日,正是春分前后,冬天里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民间纪念这一天,是盼望风调雨顺的好收成。
在我的家乡,有句谚语:“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在龙头节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在打谷场或院子里画仓子。这件事由长辈进行,有的用灶灰,有的用谷糠,一把一把往院子里撒(画),先画出尖尖的仓顶,再画个鼓鼓的仓肚,最后画仓门,有的还在仓门外用灰撒成梯子形状,整个仓子的大小约一市尺左右。画好后抓些五谷杂粮放在仓子里,最后在上边盖上木板,以防鸡、鸟来食。画仓子的习俗是为了祷告新的一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这是我家的二月二习俗,你们那里呢?
二月二习俗作文 篇2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如在桂东客家地区。
土地神古称“社”、“社神”,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人类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进入农业社会后,又把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习俗内容丰富,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二月二习俗作文 篇3
今天是二月二龙抬头日,不同的地方大概有不同的风俗吧,下面我就跟大家说说我家乡的龙抬头风俗。
我们家乡二月二的吃俗是炒黄豆、爆米花、炒蝎子。面粉发酵切成小方块,油锅里炒,叫炒“蝎子。福州人二月二这一天要吃咸稀饭。原料是糯米、芹菜、葱、蒜、虾皮、肉等。这是因为人民的生活并不富裕,平时很少吃到鸡鸭鱼肉等,只有在春节时才能大吃一番,但春节往往有好多食物吃不完,剩余食品又不能浪费,二月二便做大杂烩的稀吃。故且叫勤俭节约日吧!
“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我们家乡还有有一个习俗,家家户户,这天的早晨,在院子里用草木灰,撒成一个园圈又一个园圈,大圈套小圈。或者是一个方块,大方块套小方块,叫做粮囤。有的还在这么多的粮囤上画上梯子。企盼夏秋有好收成。就叫盼丰收日吧!
我们家乡龙抬头的风俗是不是很有趣,同学们你们家乡的龙抬头有什么风俗跟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下吧。
二月二习俗作文 篇4
在山西,最重要的习俗是“引龙”,在晋西北叫“司钱龙”,二月二早上太阳没出山以前,家家户户都要提桶到河边或井边取水。汲水时桶里放着铜钱,提上水后边走边洒,到家后将剩下的水倒入水缸,这样就把“钱龙”引回来了。引钱龙时不准说话,以免吓走钱龙。
在豫东一带,农历二月二的早晨家家必用炉膛里的灰在院子里及大门外打囤,即把草木灰放在长柄铁锨上散落成圆圈,然后圆心处放上不同的粮食,这实际上是庄稼人对粮食丰收的一种祈愿。
二月二习俗作文 篇5
二月二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带姑娘”之说。苏北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
在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儿,轻松而愉快。而城里人“带姑娘”则是姑娘、女婿一起带回来吃一顿丰盛的中饭。此习俗在我国北京及北方大多地区也很流行,不少地区一直沿续至今。
二月二习俗作文 篇6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作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辽中县志》记载民国时当地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这是辽宁地区的民俗,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同时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古代民俗的一种节日,如今已经基本上从中国人的现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对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一些文化内涵,例如古人对龙的崇拜、“龙抬头”在古天文学上的唯物解释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价值的。
农历二月初二,是淮安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名叫“龙抬头”,也称“龙头节”。“二月二龙抬头,家家男子剃龙头”。旧时淮安民间有“有钱无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春节前剃头理发到了二月二,已经一个多月,正是需要剃头理发的时候。
二月二龙抬头,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二月二剃头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也是这一原因,为取吉利在剃头中间加“龙”字,叫剃“龙”头,以区别其它时间的剃头,还有些女孩选此日穿耳孔。另外,家长们选此日送孩子们人学读书。“二月二,家家人家接女儿”。
旧时,正月新娘不回门,媳妇不走娘家,正月不空房。同时还有“出嫁的闺女正月不能看娘家的灯,看了娘家的灯死公公”的迷信说法,因而正月出嫁的女儿不准回娘家。一个多月的时间,闺女想娘,娘想闺女,所以到了二月二,不仅已经出了正月,而且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儿回娘家。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娱蛤无处藏”。这天,用过年祭祀剩下来的蜡烛点着,照房梁和墙壁,以驱灭害虫。另外,在这天,孩子们用筷子敲干瓢,边敲边说:“二月二,敲瓢叉,十个老鼠九个瞎。”用筷子敲酒盅说:“二月二,敲酒盅,十窝老鼠九窝空”,以此来驱鼠灭鼠。
用白纸条书写“二月二,诸虫蚂蚁直入地”的“蜒蛐榜”,其中“诸虫蚂蚁直入地”要倒书,然后将其贴在桌腿或床脚上,以避虫蚁。“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用青灰画粮囤或粮仓,或在门前用青灰画大小不等的圆圈,象征大圆接小圆,祈祷丰收,这又是民间一俗。
二月二,有的还有吃食除夕锅巴和妇女忌用针线的习俗。据说龙抬头时动针线,会伤害龙的眼睛。二月二,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建国后此俗逐渐淡化。
二月二习俗作文 篇7
农历二月二,古代称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因此时为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前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称“龙抬头”。龙一抬头就要云兴雨作,预示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农谚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与吃连在一起的。春节自不必说,元宵节当然要吃元宵,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自然是月饼了,到了冬至要吃饺子,年节最后的祭灶日少不得吃麻糖。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北京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豫东二月二早上吃煎饼自然属于“吃龙鳞”之列。二月二又是土地爷的生日。
民俗是约定成俗,没有明文规定,不过大家都奉行。民俗充满了想象,也有现实。是迷信,是信仰,是追求,是梦想。它给人们往往留下很多的善良、慈祥、正直和纯真。有时也给了人们信心……
二月二习俗作文 篇8
3月20日是农历二月初二。民间称这一天“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那么,“龙抬头”是何意思?天文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解释说,“二月二,龙抬头”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
专家介绍,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据天津、江苏两地的天文专家介绍,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慢慢来到了人间,雨水也会多起来。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
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二月二习俗作文 篇9
一.剃龙头
农历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民间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故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这天,家家理发店都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另外民间流传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很多人腊月都不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据考证,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正月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个月不剃头,以缅怀传统。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
二.吃龙食
这一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农历二月初二还有龙抬头,吃猪头的习惯。人们纷纷购买猪头肉,希望新年有个好兆头。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龙抬头吃什么美食推荐)
二月二龙抬头,自然要吃点和龙有关的传统美食,寓意吉祥的大餐,为新的一年开个好头!
三.金豆开花
春节过后农村很快就要进入春耕春种季节,要对种子发芽率进行鉴定。那时是把上一年留作种子的玉米、大豆弄一点放到锅里炒。遭虫蛀或者受潮变质的种子不会炸裂,农民以此来判定种子发芽率,以确定是否可以使用。炒熟的玉米豆子就做零食。同时还有关于龙王为救黎民百姓违抗玉帝旨意的传说,玉帝要金豆开花才放他,民间于是炒玉米爆开花救出龙王的故事。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
四.放龙灯
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区还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时分,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借此娱乐同时又传递一种美好的祝愿。
五.围粮仓
农历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区的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妇从自家锅灶底下掏一筐烧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铁铲子铲些草木灰,人走手摇,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来。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围好仓后,把家中的粮食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象征当年的大丰收。
六.祭社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社、社神、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七.接姑娘
旧时,正月新娘不回门,媳妇不走娘家。过了正月,二月二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儿回娘家。尤其那些怀有身孕的小媳妇,有将龙气带回娘家的说法。在娘家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轻松而愉快。城里人带姑娘则是姑娘、女婿一起带回来吃一顿丰盛的中饭。此习俗在北方大多数地区很流行,不少地区一直沿续至今。
八.开笔礼
二月初三为文昌诞辰日,文昌是主宰功名之神,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旧俗,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过去的读书人要行四个礼,即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其中,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开笔就是开始写文章,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现在很多地方也恢复了这项活动。
九.敲龙头
东北部分地区在二月二早晨,以长竿击打房梁,谓之敲龙头。把龙唤醒,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十.芥菜饭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同时芥菜饭也是永定客家正月二十必吃的一餐饭。因为芥菜味苦,用来闷饭代表年已经过完了,大家过好吃苦耐劳的准备,为新的一年奋斗的用意。
二月二习俗作文 篇10
按照中国传统习俗,二月二俗称“龙抬头”,这一天男女老少都要剪发,让新的一年“从头开始”。但二月二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大名——“中和节”,在天津,中和节也是一场美食节。
在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里,天津的风俗是吃煎焖子和烙饼。煎焖子俗称煎龙鳞,寓意煎除害虫;烙出的饼叫龙鳞饼,有保护龙身的意思,老人们还从院门口向家中方向撒灶灰和谷糠“引钱龙”。
在天津,最颇负盛名的“龙抬头”美食是煎焖子。天津焖子也属于凉粉类食品,但讲究用极细的绿豆淀粉,煎好后趁热浇上麻酱、蒜泥、醋、酱油等作料,清香爽口,回味绵长。另外,早春时节冷热不定,热食属阴的焖子,平衡兼顾,颇有创意。
记得前年的二月初二,妈妈刚给我理完发不一会儿,姥姥打来电话:“你们快来家里吃焖子吧!”我们即刻出发。一进姥姥家,煎焖子的香气扑面而来,我迫不及待地奔向餐桌,对姥姥说:“您做的焖子太香啦!”于是洗手、上桌、开吃!
我一边狼吞虎咽地吃着煎焖子,一边听姥姥讲述二月二龙抬头吃焖子的来历,姥姥说因为白色的焖子要切成扁块,排在一起很像龙的鳞片,制作时每片焖子两面又都被煎成金黄,所以用来表示对“懒龙”的惩罚,人们希望它努力治水,保佑丰收年景。
姥姥的话也让我想起我们中国很多的传统习俗,如立春吃春饼、清明吃青团、端午吃粽子……我想我们有责任让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食传承下去。
二月二习俗作文 篇11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这天上午,我和妻急急地往菜市场赶,准备回老家过节。
车刚刚在菜市场对面的小区里停下,我走下车时,就见一前一后两位退休干部模样的老人迎面走来,走在前面的一位说:“今天过二月二,打粮囤,你知道‘打粮囤’是怎么回事吗?”紧跟在后面的那位老人若有所思地说:“知道,不就是用石灰或草木灰在地上打个圆圈吗?”这时我回头见两人已走到一栋楼的楼梯口旁,先前问话的那位老人低头看了看空地,伸开了双臂,用手在那一块空地上比量着画圈,另一位老人一边点头,一边也用两手比划着,嘴里好像还在补充着什么。
出于对两位老者的尊敬,也基于两位老人说的有道理,我已转过身来,向他俩报以微笑。这时两位老人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也停止了交谈,转向我会意地笑了笑,彼此间似乎有了些默契,其实这一切都是围绕着打粮囤这个习俗的。
我觉得两位老者的交谈非常有意思,“打粮囤”的话题打开了我尘封在脑海里几十年的记忆,勾起了我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儿时用草木灰勾画在家家户户门前的一个个“粮囤”浮现在我眼前,快要走到菜市场公路上了,我还在想着“打粮囤”的事儿,急切地把刚才两位老人议论的话题转给了妻子,“你知道刚才那两位老人在议论什么?是‘二月二,打粮囤。’的事儿,这俩人挺有趣,还在楼后那里比划着。”妻子听后笑笑说:“也就是像他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才记得用草木灰打粮囤的事儿,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妻子的话提醒了我。是啊,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就没经历过那个年代,他们怎么会知道“打粮囤”的事儿?就连我这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人,因离开家乡三十多年了,对农村的有些习俗也忘记了,加之农村也多年没有打粮囤的了,每年的“二月二”,媒体也大都宣传“龙抬头”,鲜有提及“二月二,打粮囤”的事啦,我已把打粮囤的故事忘在脑后不知多少年了,幸好遇见两位老者,他俩如同知音一样,牵出了我珍藏在脑海里几十年的童年记忆。我便对妻说:“我该写一写‘二月二,打粮囤’的事了。”
农历二月初二的节日很大,沿袭农村的习俗,称正月里的每一天都是节日,因而过了二月二,“年”才算正式结束,二月二成了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大的节日,农村过得都很隆重,也是农村打粮囤的日子,普遍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俗语。这天,乡村百姓们都在自家的天井、街门口等用草木灰圈成“粮囤”,再往“粮囤”里面放上一些五谷杂粮,寓意来年五谷丰登,仓满囤流,希望有个好收成,成了当年乡村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儿时过二月二时,记忆最深的就是打粮囤的事了。那时不知什么原因,二月二这天天不亮就起来打粮囤,有时我也爱凑热闹,很早就起来跟着大人们打粮囤,从灶台里掏出许多草木灰,跟大人们学着打,先是在天井中间打上一个,因天井院小,只能打个小的,再到街门口外打上一个大的',各在里面放上些五谷杂粮,就大功告成了。
吃完了早饭,就在家坐不住了,小伙伴们一个个叫着跑到了街上,这时就见大街上、家家户户的门前出现了一个个“粮囤”,有大的,有小的,有复杂的,有简单的,有很圆的,有不太圆的,有白色的,有灰色的……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粮囤吸引着我和小伙伴的眼球,也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我和小伙伴就顺着大街小巷奔跑着、追逐着,到了有“粮囤”的地方就停下来,一如欣赏美丽的画卷一样,欣赏品评一番,看看谁家打得“粮囤”好看。有的小朋友就会说:“某某家打得粮囤真好看。”有的说;“某某家打得太小了,也不像个囤样。”观看了大半个村子的“粮囤”,累并快乐着跑回家了,有时白天的欢乐走进了梦境。
“二月二,打粮囤。”这是老祖宗们留下来的风俗习惯,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一直流传了许多年。细细想来,很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意义。这一习俗还蕴含着许多寓意和情趣,曾让一代代乡村百姓津津乐道,“粮囤”的一笔一划里寄托着大人们的希望;“粮囤”的一圈一圈里留下了孩子们的欢乐。
如今,“二月二,打粮囤。”的故事几近成为了历史,即使农村里也很少有打粮囤的了。这究竟是文明所在,还是习俗的流失?我不得而知,我最关心的还是童年时留下的“打粮囤”的美好记忆……
二月二习俗作文 篇12
吃炒黄豆
我国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民间有吃于炒黄豆的习俗。
其实,多吃干炒黄豆对身体健康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为黄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素、尿酶、血球凝集素等因子。干炒、爆黄豆时,这些因子在干热条件下并不被分解。因此,吃了干炒豆后,这些抑制素会引起副作用,如肚子发胀,影响消化吸收功能。
如果贪香吃得多了,或炒得外焦内生,吃了还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毒现象,这多半由于大豆中含有的另一种皂素(是一种配糖体)引起,它对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引起局部充血、肿胀及出血。这种皂素只有加热到100℃并维持数分钟,才能被破坏。
吃爆米花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传说。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
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召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俗,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黄豆的。
吃猪头肉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
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的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
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
看起来猪头还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
“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古代的餐饮历史,真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验。
吃芥菜饭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旧时,老百姓生活贫困,卫生意识淡薄,再加上缺医少药,皮肤病(如疥疮)患者多,且易传染。芥菜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及维生素C,经常食用富含叶绿素及维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强抵抗力,对人的皮肤有好处。故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据说,这个习俗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访民情,到浙南一农户家中,发现一名饱读诗书的青年张某因家境贫困,无法进京赴考,只得在家苦读诗书。张某热情好客,请乾隆皇帝吃顿便饭。
正当准备做饭时,张某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够吃,又没菜肴。张某临机一动,计上心来。叫其妻先准备开火,自己从后门出去到菜园里剥来一把碧绿幼嫩的芥菜,加点佐料,煮成一锅绿中夹白的芥菜饭。
乾隆皇帝平时吃惯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鲜,且时至晌午,早已饥肠辘辘,一闻到这芳香扑鼻的芥菜饭,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并赞不绝口,连问这绿里夹白的饭是怎么做的。张妻答道:“这叫芥菜饭,吃了不会生疥疮。”
这天,刚巧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饭的习俗便从此传了下来。
二月二习俗作文 篇13
农历二月二,在民间称为龙抬头,这一天开始百虫复苏,适宜耕作,开始一年中忙碌的生活。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民间俗语“二月二,龙抬头”。一是说,此时百虫复苏,适宜耕作;二是说龙施雨水,祈求年丰。传统习俗在这一天要炒“料豆”、“撒青灰”、“围仓”。这天,还是某某传统的某某古庙会。
料豆,即黄豆,又称“蝎子爪”。料豆有咸甜之分,咸料豆首先把黄豆用盐汁渍泡后,用慢火炒,一般炒到豆粒发出爆响,豆皮炸出裂纹便可;甜料豆把黄豆渍泡在糖水中,然后再炒,有的在豆粒将要熟时,直接往上加糖。邹东山区个别地方用花生代替料豆。当地有在太阳不出来之前炒完料豆的风俗。传说吃蝎子爪不挨蝎子蜇。
围仓要在天亮之前举行,农妇在院内、大门口、场院内用草木灰画囤梯、打灰屯、撒五谷。围仓时,用青灰(草灰)围成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意为希望粮食满仓,五谷丰登。
二月二这天不从井中打水(有的地方等太阳出来即可),怕“怒龙王”;不动针,怕刺伤“龙眼”;妇女不在屋内梳头,更不准用长绳,免得屋上掉蛇(俗称“长虫”)、蚰蜒、蝎子等。二月二,境内多数居民还有吃鱼的风俗,称为“熏虫”。民国年间,这天为年节尽头,“社火”至此停止,各行各业多少是此日开工,恢复正常的生产和工作。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古人认为龙是鳞虫之长,有兴云布雨的本领,春耕播种季节,旧时南京郊县的农民,为求丰收只得祈祷龙神的保护,寄希望神龙呼风唤雨,故二月初二形成许多崇龙习俗。如到江河湖畔祭祀龙神,规定天亮以前不得到江河挑水,以防伤害“龙身”。妇女在该日要停止针线活,以防刺伤“龙眼”,此日饭食皆以龙名,面条谓之“龙须面”,饺子谓之“龙耳朵”,饭叫“龙子”,饼叫“龙鳞”,团子叫“龙蛋”等等。
明《宛署杂记》载:“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亦名引钱龙。”郊县农家还有“撒灰囤儿”的习俗,在庭院中用草木灰撒成大小不等的“灰囤子”,在每个灰圈圈内,放一小把稻谷、麦粒或玉米、豆子,这是将灰囤子比作粮囤,讨“五谷满仓”之意。
在城里还流传着“二月二,家家户户接女诉冤仇”的习俗,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女儿回来后倾诉在夫家的遭遇,父母劝慰自己的孩子,怎么勤俭持家,孝顺公婆,妯娌和睦。女儿在公婆家辛苦了一个正月,也好就此在自己的父母家休息休息,和闺中好友一起出去踏青游春,话话家常,过几天轻松日子。
二月二习俗作文 篇14
春雷惊 龙抬头
传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二月二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民间也流传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民俗专家介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二月二”龙抬头之日,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叫“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吃面条、蒸糕,吃的最多的是炒豆和面棋子。
吃炒豆 地丰收
民谚有云:“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据说关于二月二吃炒豆有一段故事:相传武则天称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他传谕东海龙王三年内不准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龙王压于泰山之下,并贴符子:“若想重登灵霄殿,金豆开花方可归。”太白金星非常同情龙王的遭遇,便托梦给人间说:“只须在二月二日这天,将黄豆炒开花即可!”于是人们便相约着在这一天炒黄豆,秉香祭拜天地。玉帝闻讯金豆开花了,只好将龙王释放,于是龙王又抬起头来耕云播雨,滋润禾苗,造福农人。
二月二 踏青春耕
“二月二,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但往往被人忽略。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农历二月初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据了解,作为一个吉祥喜庆的日子,二月二这一天我国民间习俗众多,如剃头、敬文昌神、祭祀、妇女不缝纫等。“从科学角度看,农历二月初二是在‘惊蛰’前后,此时节,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所以,古人把‘二月二’又叫‘春耕节’‘青龙节’‘踏青节’‘迎富日’”。王来华说。
剃龙头 求好运
在民间,传统说法是在整个正月里都不能剪发,因为“正月里剃头死舅舅”。因而老百姓都选择在正月过后的二月二剪发。喻意理个龙头,期待来年鳌头独占。
其实所谓的“死舅”实为“思旧”或“思舅”的误传。泰山学院汉语言文学院民俗专家李建表示,正月不能理发在民间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清军入关后汉人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明朝的思念,意为“思旧”;有的说是一个理发匠贫穷买不起礼品,每年正月都为舅舅剃发,舅舅死后他很思念舅舅,民间就有了“剃发思舅”的说法。民俗文化一个主要特征是口耳相传,在传习过程中产生变异,会与原意相差甚远,“死舅”没有一点科学依据。
穿龙尾 撒木灰
民俗专家介绍,民间过二月二还有“穿龙尾”的习俗。要将晒干的麦秸剪成一厘米长的小段,将花布剪成小圆片,用线将麦秸和花布穿成长串,并且逐一间隔,然后饰以花布条做穗头,就做成了“龙尾”,将穿好的龙尾给孩子们缝在衣服上,或戴在帽子后面,摆动起来像活脱脱的小龙。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农村二月二这天,家中的女主人要用草木烧成的灰围着宅子的墙根撒一圈,一边撒,一边念叨“一把灰,两把灰,蝎子蚰蜒死到堆”,传说这样小孩子在墙根玩耍,就是有这些害虫,也不会被伤到了。撒完灰,女主人还要把木灰铲起来,在院子里用草木灰画圈儿,然后在圈中心抓放一把五谷杂粮,盖上谷草。民俗专家表示,灰圈代表粮囤子,圈中心的杂粮寓意是五谷丰登,盖谷草则表示“粮囤尖上盖谷草,家里米粮吃不了”。老百姓以撒灰的形式祈望丰收。
二月二习俗作文 篇15
农历二月初二,在民间被称作“龙抬头”的日子。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北方,二月初二又叫春龙节、农头节。在南方又称踏青节,古时还称其为挑菜节。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二月二的民谣。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是北方农人在二月二早晨,于院内用草木灰撒成粮囤图形时念叨的一句民谣。撒成粮囤图形后,将五谷杂粮放在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在乡下,刚起炕的男人,要点燃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会掉下来被消灭。从龙抬头的日子开始,自上年深秋就销声匿迹的雷鸣便会重震寰宇了。春雷一声天地动,那些蛰伏的虫子,便会被雷声惊醒。正如民谣所说,“二月二,龙抬头,蜈蚣蝎子都露头。”为了避免毒虫伤害,人们要举行一些含有驱虫意味的活动。譬如,有的地方在这天早晨还要把草木灰撒在墙的四周,撒时口中也要念叨“二月二,围围墙,蝎子蜈蚣不上房”之类的民谣,因为在炎热的夏天晚上,乡人们爱在房顶上歇夜。蜈蚣蝎子不上房,休息起来也就安逸多了。
“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这天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为孩子理发,叫“剃龙头”或“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去年腊月理的发,头发长得再长,正月里也不能理,据说那样就会影响舅舅的命运,只有等到二月二才能理。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理发,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
“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二月二还是一个出嫁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俗规定,媳妇正月里须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许回娘家。有句民谚说“媳妇不看娘家灯,看了死公公”,说的就是此习俗。因为初一为单日,不被民众所看好,所以二月二便成为娘家接闺女的大好日子。这首民谣,充分表现出父母盼女归的迫切心态。
“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这首民谣风趣幽默,生动描绘出百姓过二月二的喜悦心情。因为二月二民间有煎年糕的旧俗,寓意日子一年比一年高,还要边煎边唱:“二月二,炒炒炒,家家户户煎年糕。儿媳妇煎,老婆婆烧。儿媳说:‘娘啊,你瞧瞧脊梁后头是个啥?耗子衔了个大狸猫。’老婆婆往后一扭脸,儿媳妇往裤腰里塞年糕,烫得肚皮起燎泡,隔着窗户往外甩,正赶上老公公来送筲,烫得老公公半边胡子没有毛。老公公说:‘今格儿真蹊跷,以前净下雨,现在怎么下年糕?’”
“二月二,敲锅底,烧陈菜,喝陈米;二月二,敲梁头,吃香喝辣不犯愁;二月二,敲屋山,金子银子往家搬;二月二,敲砖台,蝎子不蜇光腚孩。”二月二这天早晨,乡人还要拿着烧火棍到处敲,边敲边唱上面的民谣,寄托自己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宰相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据说,三皇之首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的黄帝、唐尧、夏禹等纷纷效法先王。到了周武王,这一习俗还被发扬光大;每逢二月初二,都举行盛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以后,“二月二”便定名为“农头节”,也就有了这首百姓很喜欢吟唱的民谣。
【二月二习俗作文(通用15篇)】相关文章:
二月二的习俗作文12-12
我家的“二月二”02-11
二月二,龙抬头07-25
二月二的成长作文750字04-20
《二月风》诗歌06-30
二月二龙抬头07-25
二月的风散文11-12
二月的红花作文2000字04-03
霜叶红于二月花作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