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的作文

2021-03-01 需要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需要的作文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需要的作文 篇1

  一、龙飞凤舞,字迹潦草

  从湖南某市一万多份作文的卷面来看,字迹完全看不清的多达500份以上,勉强看得清的占1/3,真正称得上美观的试卷只有3%。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少部分同学对于汉字的书写特点没有掌握,不会写字;二是有些同学虽然态度端正,但由于平常没有注重练习,写出来的字不是东倒西歪,就是参差不齐,无法辨认;还有一部分同学字写得不错,但由于书写基础不太好,书写时缺乏耐心,以致字迹潦草。从评分看,书写分一般占4分,但它给作文带来的损失远不止这个分数,阅卷老师反映,对于无法看清的文章,评分是同类文章中最低的,60分作文评分一般在20―30分之间。相反,少数书写美观的作文,文章没有太大的特色,但评分往往比同等文章要高出2―4分。

  二、非驴非马,文体不清

  近年来,中考作文难度有所下降,体裁已不再进行单一地限制,试题一般都有“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提示,考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最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但是从考场作文情况来看,不少同学误以为“淡化文体”就是不要文体,“文体不限”就是取消文体,致使所写的文章文体特点不突出,有的文章开头像议论文,有论点,也有论据,可写着写着就变成了记叙文;有的文章写成了记叙文,可又缺少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这样的文章自然无法讲清道理,写清故事,显得不伦不类。

  三、东拉西扯,切入太慢

  考场作文时间性特别强,一般五、六百字就行了,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迅速切入主题。虽然不要求同学们写出“虎头”的效果,但简洁明了是最起码的要求。考场作文中常见的问题有两种:一是没有注意文章的布局,随心所欲。一篇以《感激》为题的中考作文,一位同学用四个自然段,写了同学、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与帮助,到结尾时才出现一些让人感动的画面,这样,文章就显得主次不分,情节不集中,这类文章一般只能评为三类或四类文;二是一些写作基础较好的同学,总想把最好的内容、最美的句子全写下来,出现了词语堆砌、拖沓冗长的问题。一篇题为《享受家庭的乐趣》的中考作文,第一段就用了200多字的景物描写,语句虽美,但由于没能抓住重点,文章还是落入了三类文的行列。

  四、内容造作,情虚意假

  从20xx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目来看,不少试题有“叙说真实故事”或“写出真情实感”之类的要求,一些同学为了让所写的事情意义“深刻”,所写的人物形象“高大”,喜欢凭空编造,任意拔高,结果出现了内容虚假的情况,20xx年湖南某市一万多份中考作文中,这类文章达到了50%左右。有的写父母双亡,有的写亲人患绝症,有的写自己断腿断手,有的写“掉到了急流中”……由于缺乏生活,生编硬造时闹出了不少笑话,这类作文最让阅卷老师头疼,评分也往往偏低。如一位农村考生在《感激》一文中说:洪水暴发时,解放军给村民送来了海鲜,城里的小朋友给自己简易的住房安上了空调,内容如此失实!

需要的作文 篇2

  仪式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不同仪式举行的那一刻,我们也被不同的气氛感染着,强制启动心中的情感,或喜悦、或激动、或悲伤……潜在的隐形的情感借“仪式”变成了现实的可能。

  前不久热映的电影《小王子》中狐狸和小王子有一段经典对话:

  “最好还是在原来的那个时间来。”狐狸说道,“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一种早已被人忘却了的事。”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比如说,我的那些猎人就有一种仪式。他们每星期四都和村子里的姑娘们跳舞。于是,星期四就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我可以一直散步到葡萄园去。如果猎人们什么时候都跳舞,天天又全都一样,那么我也就没有假日了。”

  “仪式”建立起了人们身外世界与心中世界之间的联系,通过“仪式”给个体强烈的自我暗示,赋予了寻常日子不寻常的意义,使个体的某个日子不一样,而这个不一样的日子又使个体相对于群体变得独一无二,或相对于过去的自己变得面貌一新。

  谈论“仪式”就会涉及深层次的`心理哲学的问题:物质和精神,到底何者是第一位的?于是便有了唯物和唯心的对立,这两个似乎不可调和的派系,争论了几千年,从希腊学院一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定论。现在更多人接受的观点是“物质和精神并非对立的,它们不过是世界模型的两个端点”。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明在《传习录》中将两个端点链接的过程归纳为“身、心、意、知、物”,暂且不谈“身”这个本体,“心”和“物”之间还有“意”和“知”。“意”属于观念的范畴,“知”从属文化的范畴。许多传承数千年的政治、生活礼仪,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观念(意识),也是带有浓浓中国风的民族文化符号。所以观念和文化共同构成了“仪式”的本源。

  古代父母通过总角、束发、及笄(女子)、弱冠(男子)这些大小不等的“仪式”,完成了子女从儿童成长到青少年最终成人的教育轨迹。通过“仪式”在观念和文化层面上强化暗示子女在不同的时期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将父母期许的心理元素外化为子女的实际行动。

  “仪式”究竟能收到什么效果?我在儿子五岁生日的时候,做了一个测验。首先要强调仪式并不是突发的,而是有计划的。我提前一个月反复给儿子灌输观念,“五岁”意味着是“大孩子”了,“大孩子”的标准是要单独睡觉、更独立、更自律……在五岁生日前一天,我们将儿子的卧室进行了重新装饰,以焕然一新的地中海风格迎接这个特殊的生日,然后在生日当天举行了一个Party,正式宣布儿子已经跨入“大孩子”行列。这个仪式结束后,儿子不负所望,顺利养成了单独睡觉的习惯,一段时间后因为自律表现好升任了小班长。

  看来,“仪式”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广而告之,强化某种行为的神圣性或某种活动的重要性,更重要的影响在于它能内化人们的理性精神和品质。尤其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藉由仪式表达正能量的观念和文化,使受教者的精神品质朝着真、善、美、有趣、心胸开阔的方向发展。人需要仪式,需要仪式带来的仪式感。

需要的作文 篇3

  一场强烈的15级台风终于过去了,整个海南岛又恢复了平静,我乘车到沙土的海边去玩,到了那里,眼前的一幕让我大吃一惊。

  我看见海岸边的小泥丘在海浪的冲刷下,一块一块地塌入海里,然后慢慢地消失在我的视线中。我一直沿着海岸线走去,不断地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我再也走不下去了,便怀着沉重的心情找了个合适的地方坐了下来,我望着大海,陷入了沉思,如果照这样下去,我们的海岸线将会一点一点地被海水吞噬,在将来的一天,我们的海南岛会越来越小,甚至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消失……想到这里,我不敢再往下想了,我站了起来向四周望望,发现了事情的原因:那些被海水吞噬的地方,都没有了“绿色”,而那些有树木花草的地方却依然充满了生命。

  啊,我终于明白了,如果海岸线多一点绿色,少一点裸露,那么就不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到海岸线去种上一棵树,哪怕是一棵小草,海岸线就不会被海水吞噬,所以我们要从我们这代人做起,来吧!到海岸线上去植树吧!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

【【精选】需要的作文三篇】相关文章:

1.精选需要的作文3篇

2.精选需要的作文7篇

3.【精选】需要的作文八篇

4.精选需要的作文4篇

5.精选需要的作文10篇

6.【精选】需要的作文4篇

7.精选需要的作文6篇

8.精选需要的作文三篇

9.精选需要的作文九篇

上一篇:需要的作文 下一篇:成长需要鼓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