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的作文

2021-03-02 需要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需要的作文7篇,欢迎大家分享。

需要的作文 篇1

  仪式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不同仪式举行的那一刻,我们也被不同的气氛感染着,强制启动心中的情感,或喜悦、或激动、或悲伤……潜在的隐形的情感借“仪式”变成了现实的可能。

  前不久热映的电影《小王子》中狐狸和小王子有一段经典对话:

  “最好还是在原来的那个时间来。”狐狸说道,“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一种早已被人忘却了的事。”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比如说,我的那些猎人就有一种仪式。他们每星期四都和村子里的姑娘们跳舞。于是,星期四就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我可以一直散步到葡萄园去。如果猎人们什么时候都跳舞,天天又全都一样,那么我也就没有假日了。”

  “仪式”建立起了人们身外世界与心中世界之间的联系,通过“仪式”给个体强烈的自我暗示,赋予了寻常日子不寻常的意义,使个体的某个日子不一样,而这个不一样的日子又使个体相对于群体变得独一无二,或相对于过去的自己变得面貌一新。

  谈论“仪式”就会涉及深层次的心理哲学的问题:物质和精神,到底何者是第一位的?于是便有了唯物和唯心的对立,这两个似乎不可调和的派系,争论了几千年,从希腊学院一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定论。现在更多人接受的观点是“物质和精神并非对立的,它们不过是世界模型的两个端点”。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明在《传习录》中将两个端点链接的过程归纳为“身、心、意、知、物”,暂且不谈“身”这个本体,“心”和“物”之间还有“意”和“知”。“意”属于观念的范畴,“知”从属文化的范畴。许多传承数千年的政治、生活礼仪,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观念(意识),也是带有浓浓中国风的民族文化符号。所以观念和文化共同构成了“仪式”的本源。

  古代父母通过总角、束发、及笄(女子)、弱冠(男子)这些大小不等的“仪式”,完成了子女从儿童成长到青少年最终成人的教育轨迹。通过“仪式”在观念和文化层面上强化暗示子女在不同的时期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将父母期许的心理元素外化为子女的实际行动。

  “仪式”究竟能收到什么效果?我在儿子五岁生日的时候,做了一个测验。首先要强调仪式并不是突发的,而是有计划的。我提前一个月反复给儿子灌输观念,“五岁”意味着是“大孩子”了,“大孩子”的标准是要单独睡觉、更独立、更自律……在五岁生日前一天,我们将儿子的卧室进行了重新装饰,以焕然一新的地中海风格迎接这个特殊的生日,然后在生日当天举行了一个Party,正式宣布儿子已经跨入“大孩子”行列。这个仪式结束后,儿子不负所望,顺利养成了单独睡觉的习惯,一段时间后因为自律表现好升任了小班长。

  看来,“仪式”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广而告之,强化某种行为的神圣性或某种活动的重要性,更重要的影响在于它能内化人们的理性精神和品质。尤其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藉由仪式表达正能量的观念和文化,使受教者的精神品质朝着真、善、美、有趣、心胸开阔的方向发展。人需要仪式,需要仪式带来的.仪式感。

需要的作文 篇2

  多少个寂静的夜晚,我独自一人奋笔疾书,多少次想放声大哭,可最后又忍了过去;多少次遇到困难,想寻求帮助,多少次伤心难过,想找依靠时,可你们却不在身边。

  又是平静的一天,和往常一样。在宁静的夜晚,我坐在台灯下,认真地写着作业,四周寂静得可怕,只听得见笔头摩擦纸面的“沙沙”声,长长的影子映在旁边的书架,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和谐。

  “滋!滋!”手机响了,我接起手机,放在耳边,问道:“喂,请问是哪位?”

  听到手机传来了熟悉但却已经有一些陌生的声音,“是我,儿子!”

  我停下手中飞速运动的笔,眼前浮现出爸爸那笑容满面,乌黑的头发中夹杂着几缕白发的容貌。我高兴又有些难过地说:“爸,你忙完了?”

  “忙完了,今天真是太累了!爸爸最近很忙,可能要过几天才能回来看你,你要自己照顾好自己。”

  我强装欢快的样子,说道:“行了,知道了,你早点休息。拜!”

  “拜!”手机传来微小而又有一些悲伤的声音。

  挂了电话,我呆呆地望着窗外,对面的大楼上闪烁着零零散散的几处灯光,风吹得大树左右摇摆,树上的叶子被刮了下来,孤零零地在风中飘荡。

  慢慢我缓过神来,深深吸了一口气,准备继续写作业。

  “滋!滋!”电话再次响起。

  “谁啊!”我叫道。我用力地把笔砸在桌上,气冲冲地拿起电话吼道:“谁啊!有话快说!”

  “是我!你吼什么吼!”

  听到是妈妈的声音,我更加理直气壮。“要你管!”说完,我挂断了电话,猛地一下子折下了电话壳,毫不留情地把电池拿了出来,把手机零件都扔在床上。我躺在转椅里,双手软软地垂在空中。

  我想着:“这个家已经不再像往常那样温馨温暖了,仿佛这儿只是一栋房子,而不是家!”

  “唉——”我长长叹了一口气。

  ……

  慢慢地我冷静了下来,心态变得平静。回过头仔细想了想:“刚刚是不是脾气暴了一些,不应该向妈妈大吼大叫,平时他们努力地工作不都是为了我们这个家吗?刚刚他们明明是在关心我,可我却反而生气了。

  回想起以前爸爸总是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倒头就睡,妈妈总是早出晚归。

  想到这里,想到这里,我突然发现事实并不是他们的错,我也有错。

  孩子需要爱,而父母也需要我们对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需要的作文 篇3

  最近有一种说法颇为流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词出自某教授的一次演讲:一位学生为了得到该教授的留学推荐信,在他的选修课上,积极主动,下课与他讨论学术问题,却在出国后不再联系,使教授感到被人利用了。其实,我们心知肚明,世上不乏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人们渐渐有走向效率至上的道路的趋势。何为效率?在最短的时间中取得最大的收益,若无收益则不付出。就像那位学生,用尽办法取得老师的推荐,在目标达成后一走了之。就像人们只用手机去处理需要解决的问题,手机怎样运行并不被关心。的确,效率作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我们完成了许多任务,可是在效率之外,我们生活还有什么其它的呢?

  曾有人问哲学大师罗素,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罗素回答: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同情,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美德,是指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痛苦他人的痛苦,怜悯别人的不幸,同情显然是出于人道而非效率。同样一块面包,自己吃了可以果腹,但是送给比自己更饥饿的人,就有了同情,有了善意和感激。而丧失同情心,再高的效益和效率都只是欲望。

  我特别欣赏毕飞宇先生说的一句话:人就是这样,一旦有了信仰,他就有决心和毅力浪费时光。其中“浪费”一词尤其说得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难以成功也要义无反顾地去费时费力,这又是与效率背道而驰的做法。人类之所以这样不顾一切,是因为信仰。伽利略用近十年计算思考,提出日心说,绝非为了人们的敬佩与崇拜,而是他相信科学;达芬奇用了三年只为画好蒙娜丽莎的嘴唇,绝非单单为了完成一幅画,更是他对于艺术的追求。还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信仰,或成功或失败。我相信,无论如何,他们的生活一定是充实而幸福。

  前文提到,效率是为了让我们更快更多地完成任务,但是,我们是否想过,人这一生完成这些任务是为了什么?如果只是为了名次而学习,大概永远也无法有所突破;如果只是为了利益而奋斗,你收获的利益如何安放?面对这么多利益,你又选择哪一条?事实上,一开始人们就是先有信仰来明确方向,再用努力和奋斗去实现它。这个过程中,人们爆发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是惊人的,于是人们获得了许多成果。而后来迷茫而倦于思考的人,他们看见了这些成果,便盲目追求。或许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这样追求是为了什么,也正因为他们的盲目与茫然,终难以成就大业。

  苹果公司总裁说,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我想,若把人生比作一条漫漫长路,是同情心让我们的旅途不再孤独,让我们的交往,不再都是利益权衡;又是信仰,为我们拨云见日,像明灯一样为我们指引方向。当我们拥有这两样,我们不被利益左右,我们成了利益的主人,这也正是人与机器的不同之处。

  在这个效率至上的世界里,或许渐渐被人们遗忘的东西才真正左右人类的结局。我们需要同情与信仰,有了它们,上帝也会为我们让路。

需要的作文 篇4

  经常听到周围的朋友这样说,“整天瞎忙,也没时间管孩子,不过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会强多了,要什么有什么,什么要求都满足他。”

  真的是这样吗?那么孩子要求父母多陪陪自己,这个要求满足了吗?没有,孩子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有的父母会这样说,“我哪有时间,我不去忙,你吃啥穿啥,你能有这么好的生活?我忙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你。”孩子还能说什么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做父母的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再苦再累也愿意呢。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辛苦大半辈子,我们现在为了自己的孩子又在辛苦忙碌。将心比心,难道我们小的时候就不想爸妈多陪陪我们,多关心我们吗?所以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

  没有钱不行,钱能买到最好的礼物,但钱也不是万能的,它买不来亲情,再好的物质都比不上父母对孩子的陪伴与关爱。孩子是我们的天使,不要让天使伤心。我们应该多去关心孩子,去了解孩子,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同成长。

  让孩子在父母的陪伴关爱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需要的作文 篇5

  他,指着电视的荧光屏说,“看,那是我老爸!”他回过头来,对我一笑,嘴巴两边不经意间露出两个小酒窝。

  荧光屏中肃立着一排排蓝色军服的海军战士,等待着主席的检阅。

  其中一位瘦削的军人,便是他的父亲。

  他与我已同桌多年,他时常从抽屉中翻出一大叠证书,从箱中倒出些勋章。 “我爸每年都会寄来些勋章、奖章什么的。”

  有时,他还会打开上锁的箱子,小心翼翼地捧出翻叠好的军服,轻轻摊开,嘴边仍念叨着:“这是我爸上次受赏,连长奖励给我爸的。”

  望着满屋子的画像,不禁想起自己的父亲,整日捏着粉笔头,在黑板上晃动着,打心里的佩服他的父亲。

  然而,每当我们从校门走出,迎面而来接我的父亲,父亲满脸的慈爱,带着微笑伸手接过我的书包背在身上,牵着我的手,离开校门,与他告别,笑声随着他的小酒窝中冒出来。

  然而,蓦然回首,见到只是他孤寂的身影,虽然看不到他的脸,但我能感受到他的落寞。

  偶然四眼相对,他淡然一笑,出神地看着我倚着父亲,渐渐地看着我与父亲没入人群之中,才转过身去,走向他的家门

  有时候,经过他家,顺便看看他是否在家,便着墙倚着窗,踮起脚尖,往窗里望。

  他蹲在电话机前,手中拿着话筒,哭着喊道:“爸,你什么时候回家!” 按响门铃,他突见我,嬉笑地叫我进屋坐坐。

  当我坐下时,蓦然回首,他的眼角仍留有浅浅的泪痕,向他递过一纸巾,他浅浅一笑,粗略地擦去眼角的泪水,不好意思滴说:“今年我爸又不能回家了。”

  自习课上,他突然凑过来,突兀地说了一句:“你爸真好!”

  我愣是没有回过神来。

  有时候,我们会习惯于看到别人的闪光点,但你们没有感受到别人的目光,那是因为你身上也有引人注目的地方。

  屋顶之上,晨光依稀,我与他背对着背,感受着晨风。

  “你父亲挺好的。”

  “你父亲也一样。”

  我们相视而笑。

需要的作文 篇6

  关于中国的大学教育,已经有了许多讨论。但是,当今的大学生素质低,并不仅仅是大学本身的问题。早期教育对一个人的心智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塑造作用。现在中国似乎有一种倾向:大学教育要“和国际接轨”,比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很大程度上就是试图学习我们自以为的美国样板;初级的教育,则有回归传统的倾向,比如读经运动,针对的基本就是小学生。

  如果我们的小学教育还遵循传统的死记硬背方式,即使大学真办成了国际一流,孩子长大后也适应不了。到了大学,孩子的人格发展几乎定型。死记硬背长大的孩子,突然进入讨论班,每天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批判性地检讨权威的论断,面对这样的转型,学生怎么可能适应得了?

  近读报道,北京某小学的学生开始背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样的经文,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其核心明明是对父母和老师的训导,让小学生背有什么意义呢?难道你要教一个7岁的孩子怎么计划生育吗?读经之腐朽与荒唐,由此可窥一斑。

  我从去年开始和读经派辩论。其间自己的女儿在美国从5岁长到6岁,从学前班上了小学一年级。看看她受的教育,想想自己小学的经验,实在感慨万千。

  我自己上小学时,从来是要手背后坐好,背课文、背乘法口诀,一遍一遍地写生字。女儿5岁进学前班,不仅不用手背后,像犯人一样坐在那里,而且从来都是和其他小朋友、老师围坐在一个小圆桌周围。这就形成一种自由、互动的课堂。学校还特别强调一个概念,就是开放的圆圈(open circle):学生们围坐成一圈,彼此之间不仅留出空位,还有空椅子。这些空位、空椅子,代表着一种开放性,使任何想加入的人,都能够加入他们的讨论。孩子虽然才刚刚开始认字母写字,但写作课就开始了。老师让每个孩子叙述一段故事,比如上个周末自己的经历,要有开头,有中间的过程,有结尾,然后自己画连环画展示出来。有了画,老师就帮助孩子用文字叙述。孩子竟能在每幅画下写一个短句子。第一年下来,女儿连画带写,竟制造了几本小“书”。

  到了一年级,女儿进步很快,已经能独立写短句子了。老师给她看一张画,然后让她把画里的事情用文字描述出来。这种练习,不仅激发孩子的观察、描述和叙事能力,而且鼓励她运用已经认识的字书面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认识的字少,表达能力就有限,总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学习的动力特别足,好奇心特别强。

  不过更重要的还是对品德的培养。每个孩子,都要对自己所在的小集体负责任。老师每天分配给每个孩子一个小职务,各种职务大家轮流充任。比如,第一个星期,女儿分配到的工作是领队,即全班排队从校门走到教室时,走在第一个,导引全班的行进路线。此职是最风光的,像个领袖,孩子都想当。但是,第二个星期,她的职务就成了把门人,即全班走进学校、教室时,要把门给大家打开,并且一直把住门,等全班全走过后再关上。这个职务,在孩子的眼里卑微多了,好像是给别人当服务生,大家自然都不愿意干。但是,不管怎么不愿意,为了全班的利益,孩子必须忠于职守。

  这些细节似乎鸡毛蒜皮,实际却很有深意。

  苏格拉底曾讲过,自由的人不能像奴隶一样学习任何东西。强迫身体劳作并不一定会伤害身体。但强迫学的东西不可能在灵魂中留下来。因此不能强迫训练孩子,而要用游戏的方式。看美国的儿童教育,并不仅仅一个寓教于乐就能概括。这样的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圆圈”:让孩子从自己的经验中学到东西,“发现自己”,并把这些“发现”带进学校和班里,既教育了自己,也启发了别人,从小就成为一个创造者。这样培养的孩子,长大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就会不断增长才智。

  中国大学生的问题在哪里?我看核心的问题,就是不懂得怎样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缺乏基本的认知能力,适应不了变幻不定的现实。从小背书,脑子里也许有一大堆大道理,但这些大道理和生活如何联系起来?当大道理和现实对不上号时如何发展出自己的理念?我们的教育没有提供答案。死记硬背的读经所制造的不是一个开放的圆圈,而是个紧箍,把学生的大脑贴上了封条,使之钻进故纸堆,和现实隔离。如果这样的风气在我们的社会上风行,中国文化怕是气数已尽了。

需要的作文 篇7

  妈妈,请原谅女儿这片刻的分心,因为没有您的阳光里,我找不到自己的定点。就让这游离的思绪穿过迢迢的归途,与您共享短暂的温存,好吗,妈妈?

  妈妈,十七年了,十七年的风雨兼程,您给了我太多太多。太多太多温馨的呵护,太多太多柔情的爱抚。您告诉我,要做一株坚强的水藻,在温暖的水域开心地摇曳。我相信,我会做到的,在您给予的阳光里,总是有那么多适合我的营养,在这里我会健康地生长。正如您所期望的那样——在温暖的水域里开心地摇曳。

  十七年,我无法定义它是短还是长。十七年后的我,仍然是那株快乐的水藻,十七年后的您却过早的染上了风霜。

  妈妈,还记得暑假里您等我回家时的情形么?那天,无知的我一味的沉浸在旧友重逢的欢愉中,却忘却了家中还有一双盼归的眼睛。当我踏着月光走进家门的时候,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黄晕的灯光下,您半蹲在餐桌前,困倦的脸上,写着丝丝焦虑。不知何时侵上额头的皱纹肆无忌惮的张显着他们狰狞的面孔,在您那原本光洁的脸上挖下岁月的沟痕。头里的银丝在灯光里发出刺眼的白……

  直到那天我才明白您给予的阳光里消耗的是您全部的青春。而我呢,千山暮雪的昨日今日明日,如履薄冰,许多的可能无限迫近,一步花开,一步花落,一切都还是一个未知数。可您不曾埋怨过我什么,抚平失落的心,只为全新爱我。

  有一次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他们总是会先走一步的,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终究会变成孤儿。”妈妈,您知道么,看到这句话是我的心真的好疼好疼。我害怕我的阳光里会突然间失去了您,失去了您照耀下的那片温暖水域。

  所以我真的要做一株坚强的水藻——身姿优雅。即使在不再有您的阳光里,也始终能朝着水面的光亮勇敢而坚强地生长。

【【必备】需要的作文合集七篇】相关文章:

1.【必备】需要的作文合集7篇

2.【精品】需要的作文合集七篇

3.被需要的作文合集七篇

4.关于需要的作文合集七篇

5.【必备】我需要作文合集5篇

6.【必备】我需要作文合集6篇

7.【必备】我需要作文合集10篇

8.需要的作文七篇

上一篇:我需要作文 下一篇:需要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