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们在平时的备课及课堂教学中,对教师教学用书一味地“拿来主义”,生搬硬套,结果搞得让教参牵着鼻子走,看到教参上某句话给自己印象深刻,就照来,不能完全领会编者意图。文本解读,教材必然是一切的核心,读懂教材并形成一个思路去上课并非难事。我们备课不能被教参左右,思维要从教参中跳出,站在一个更高的思维境界,因为这“参考”那“资料”都不是绝对的上课的“良方”,形成于心中、适合自己上课的思路才是最好的!
我们外出学习、听课时不止一次听名师、专家告诫我们:“教师教学用书”对我们只是个参考。可我们在平时的备课及课堂教学中,为了省事,不动脑筋,一味地“拿来主义”,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结果搞得老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总不是那么默契,衔接也不自然,经常卡壳。
比如我第一次上《灯光》一课,像以前一样,文章读过后感觉挺简单的一篇课文,怎么上呢?看教参呗!我对自己说。教参上面不明写着吗?抓住文中多次出现的“多好啊”上课就是了。上课了,解决字词,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后,便进入重难点突破的环节。我照着教参将问题抛给了学生: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说这些话时看到了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到这第三问时,总觉得学生没说到点子上,课堂一时陷入了沉默。关键时刻,我耐不住性子,索性把教参上讲的向学生和盘托出,结了课。可是,革命先烈那崇高的品格,课文中所传达的美好的情感,当时都被我讲得索然无味,课上得完全不是预期的那样,失败!问题在哪儿呢?课后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会这样?挺简单的一篇课文呀!反复琢磨,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一个是郝副营长两次说“多好啊”,什么好?就是有电灯的生活、学习条件好。现在的学生对电灯司空见惯,但当时的社会条件极为落后,电灯般光明的生活是郝副营长那个时代人们的向往。可是,如此明显、如此简单的背景介绍,我上课时居然忽视了,我以为这一点不用讲学生自然自己懂,现在想来,多么不可思议!显然,备课时我没有备学情!或者,读教参我走马观花,这一点我给漏看了。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受了教参里“教学目标”中“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的影响,至今我还记得当时在讲台上面对学生说人家郝副营长这是无私的奉献精神时的木讷,我当时以为这浅了,因为我认为清洁工扫马路、战士巡逻边疆,这都算“无私的奉献精神”,人家郝副营长可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照着上面我还是这样讲。后来,我发现同样是教参前面的“句子理解”中“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的解读,真有点相见恨晚!遗憾的是,我当时不知是没有看到还是忽视了,如果照这个来讲,情况可能好多了。后来在一次校内公开课上,我又讲了《灯光》,因为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完全按自己的思路去讲,最终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
无独有偶,最近在我校的一次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听了一位老师讲的《望大陆》(S版)一课。也是挺简单的一篇课文,可是听来总觉得课堂上学生未被充分调动,有感情朗读也未能将作者那种强烈的思乡爱国情表现出来。课堂上他基本上是按导学案来的,所以我们感觉衔接得有些僵化;下去我看该老师的.书本,只见上面写满了教参上的相关解读,这一点说明我们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的预设是希望学生能够答到教参上解读的那样的词句,这是很不可取的。《望大陆》是于右任老先生的一首绝笔诗,读这首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站在高山之上深情地望着对岸的大陆,老泪纵横……关于绝命诗,我们会想到陆游的《示儿》;提起于右任的老泪纵横,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初闻涕泪满衣裳”的感人诗句。只可惜,该老师课堂上没有引用这些诗句以引导学生对诗的理解,为什么?因为教参上没有讲。
所以你看,完全依靠教参只会让其牵着鼻子走。看到教参上某句话给自己印象深刻,就照来,不去思考,这或者就叫断章取义,其结果必然是“身在山中而不知其真面目”,不能完全领会编者意图。城里老师有这样做的,农村学校的老师亦然。当然,这涉及到文本解读的问题,关于怎样进行文本解读,我不敢高谈阔论,但有一点,教材必然是一切的核心。文章是作者对生活、人生的感悟,是作者的呕心沥血之作,作为多年执教的老师,凭着我们对生活、人生的感悟,凭着我们的教学经验,读懂教材并形成一个思路去上课并非难事,因为文章总有那么一个关键的题目,或是语段,或是语段中的一些关键的字眼,有让我们或是综观全篇或是借以突破重难点的地方。当然,备课是要看教参的,但不能被教参左右,思维要从教参中跳出,站在一个更高的思维境界,因为这“参考”那“资料”都不是绝对的上课的“良方”,形成于心中、适合自己上课的思路才是最好的!
【不要让教参左右了我们议论文】相关文章:
6.我们女孩不骄气
8.学会说不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