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审美品位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前世界影视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已经完全进入商业化运作轨道。在商业化的影响下,影视产品越来越呈现出新的类型化。
观众审美情趣的多样性决定了影视制作的多样化。这既是大众审美文化丰富性的要求,也是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审美形态的要求。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在于鲜明生动的个性化。电影电视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只有具备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才能获得真正的美学价值。歌德指出,“显出特征的艺术才是唯一真实的艺术。只要它是从内在的、专注的、注重个性的、独立的感情出发,来对周围事物起作用,对不相干的东西毫不关心,甚至意识不到,那么,不管它是出于粗犷的野蛮人之手也好,还是出于有修养的敏感的人之手也好,都是完整的,有生命的”。然而,影视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其审美情趣多元化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等影视市场机制的影响。影视的产业化发展势头要求把收视率、票房率作为影视生产的重要导向。影视的市场实践证明,只有满足数量最大的一类观众群的需求,才能获得最大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而类型化的电影作品可以有效地避免创新所致的商业风险,避开文化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节目部主任米契尔·丹曾指出,如果依照收视率方面的竞争情况来判定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那么3/4以上的新节目注定要失败。这表明,审美品味的创新意味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所以电影电视节目都倾向于模仿过去的成功作品,以保证收视率和经济效益。在收视率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氛围中,电视审美品味不迎合最大数量的观众的需求是不现实的。为此,好莱坞生产的电影几乎完全按照若干成功作品模式进行类型化制作,并扩展成一种全球性的影视生产模式。
在这种世界模式的影响下,中国影视圈也呈现出严重的类型化倾向。“戏说热”、“纪实热”、“宫廷戏热”、“武打热”等类型化现象层出不穷。近几年来,中国影视业发展迅猛,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审美品味的作品,如《牵手》、《围城》等,但是从总的方面看,审美品味高、艺术创新大的精品电视剧太少,而类型化、雷同化的电视剧居多,审美情调单一化现象严重。与此同时,青少年题材、工业题材、部队题材等反映边缘领域的电视作品则明显偏少。这表明,我国影视审美类型化问题也日益严重,亟待改善。(节选自《文化审美品位》)
1.下列有关影视作品“类型化”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当前世界影视文化在商业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呈现出新的类型化。
B.所谓类型化,就是电影电视节目模仿过去的成功作品,以保证收视率和经济效益。
C.影视作品只要获得最大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就说明它满足了数量最大的一类观众群的需求,就属于类型化作品。
D.影视作品类型化就是在审美品味方面迎合最大数量的观众的需求。
2.下列有关影视作品类型化成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影视审美情趣多元化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等影视市场机制的影响。
B.类型化的影视作品可以有效地避免创新所致的商业风险,避开文化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C.在收视率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氛围中,影视作品审美品味不迎合最大数量的观众的需求是不现实的。
D.影视作品类型化既是大众审美文化丰富性的要求,也是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审美形态的要求。
3.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好莱坞成功经验证明,影视作品类型化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发展趋势。
B.中国影视业应多关注审美品味高、艺术创新大的精品,影视制作应多样化,这才是中国影视发展的正确道路。
C.类型化的影视作品往往能获得理想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这说明观众审美情趣不高。
D.观众审美情趣的多样性决定了影视制作的多样化。这说明类型化的影视作品没有存在的合理性。
【答案】
1.C
2.D
3.B
【解析】
1.试题分析:A答案第一段中有明确的说明。B答案在第三段中有表述并且三段最后一句有非常明显的概括。D答案在文中第二段最后两句中由明显的表述。C答案的错误在于类型化可以带来高收视率和高收益,而不是高收率和高收益的作品就是类型化,因果关系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词在文中的理解能力。
点评:在全国新课标高考中,现代文选择试类试题是必出试题。对于对关键字的理解类试题属于简单难度。学生只要把握住原文,在原文中找到答案对应的关键句子,对应语句的实际意义进行答题。
2.
试题分析:A答案在文中的第二段倒数第四句有明确的表述。B答案在第二段最后一句的表述中可查。C第三段倒数第二句有表述。D答案文中许多地方都说过类型化与收视率和经济效益有关,和艺术审美无关。
考点:本题考查对现代文理解之后的分析能力。
点评:第一个小题考察的关键词是理解能力,而此题主要在于对文章的分析提炼能力。此题属于简单试题,此类型题的方法依然是在文中提炼关键的语句。
3.
试题分析:作者在最后一段写出了影视作品为了达到吸引收视率和创造高收益而形成的类型化,而此类型化有诸多弊端如雷同、审美单调等。说明了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提倡高艺术价值和审美丰富的艺术作品多多呈现在银幕之上。A的错误是作者不主张这样做。C文中没有表述属于臆断。D与文中的表述有矛盾。
考点:本题考查对现代文作者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能力。
点评:此题难度属于中档,需要对全文及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有较高的理解,并且根据作者的思路给出推断,不能断章取义,也不能太过绝对和主观臆断。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关系在先”及其自由性
朱立元
审美“关系在先”的思想,在理论上是有根据的。根据之一是,依照马克思“人就是人的世界”的存在论命题,人与世界源初是一体的,而不是现成的主体、现成的客体二分的。因此,在逻辑上,审美关系(活动)之外或者之前,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主体,也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客体。如果离开了一定的审美关系(活动),即使是最富于创意的艺术家和最富有经验的鉴赏家,也算不得审美主体;即使是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和最优雅的田园山水,也不是什么审美客体。人能否成为审美主体,世界能否成为审美客体,都取决于审美关系是否生成。审美主客体是在审美关系(活动)的状态中生成和存在的。根据之二是,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系中的主体,审美客体是审美关系中的客体。审美关系是审美主客体的逻辑确定者。例如我们只能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和审美状态中,才能把陶渊明确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确定为审美客体。可见,人之所以被称为审美主体,世界之所以被称为审美客体,其根本前提在于二者已经处在审美关系中了。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永远是审美关系发生的独一无二的根基。
但是,人并非每时每刻都处在审美状态,世界并非每时每刻都成为审美对象(客体),人与世界的关系并非每时每刻都呈现为审美关系。世间不存在绝对的、无条件的审美关系,只存在特定条件、情境、机缘下当下生成显现的审美关系。根据“关系在先”的原则,任何从生生不息的生成之流中截取出来的静止的固定的审美关系,都是抽象的、无根的,也不是真正的审美关系;同样,任何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也都是随着审美关系的生成而生成,而不可能是先在的、固定的、现成的。林黛玉听到女子们歌唱《牡丹亭》中的唱词,最初还处于非审美状态,还不是审美主体,因为它并没有成为她的审美对象;之后,才逐步形成了审美关系而不能自已,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一种精神性的自由关系。审美主体不追求对象的功利的满足,在外不受他物的束缚,在内不受欲望的限制,完全由自己做主。自由又表现在审美主体始终关注对象的感性意义形象,并且环绕这一感性意义形象而展开自由想象和联想,自由地展开自己的心灵形式。自由还表现在审美是人与世界之间的精神情感交流。
(选自《论审美关系及其生成性》,有删改)
1.下列对于“审美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审美,关系在先,即审美活动之外或者之前,既没有任何现成的审美主体的存在,也不会有任何现成的审美客体的存在。
B. 人与世界的关系并非呈现为静止的固定的审美状态,而是在特定的条件、情境、机缘当下才会生成显现出一种审美关系。
C.任何审美关系,只存在于当下生成显现的审美关系中。审美关系发生的唯一根基永远是人生活在世上,人的生存的实践。
D. 审美关系生成,人才成为审美主体,世界才成为审美客体,即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只有在审美关系中才能生成和存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是精神性自由关系,始终关注对象的感性意义形象,展开自由的想象和联想,在外不会受到他物的束缚。
B.审美“关系在先”并有自由,任何截取出来的静止的固定的审美关系都抽象无根,不是真正的审美关系。
C.由《牡丹亭》中的几句唱词引发了林黛玉复杂而细微的情感过程,是因为她形成了审美关系并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D. 世界并非每时每刻都成为审美对象,世间上任何审美关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然离开了一定的审美关系,艺术家和鉴赏家,算不得审美主体,那么其艺术作品和田园山水,也就不会是审美客体。
B.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系中的主体,审美客体是审美关系中的客体。可见,审美关系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逻辑确定者。
C.只有在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中,我们才能把陶渊明确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确定为审美客体。
D.任何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不可能是先在的、固定的、现成的。可见,审美关系,也就是审美活动是很难建立和发生的。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理解错误,该项表述中心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强调“人与世界不一定产生审美关系”。
2.【答案】A
【解析】与原文不符。根据文意,缺少“环绕这一感性意义形象”这个“自由想象和联想”的前提。
3.【答案】D
【解析】根据原文,“任何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不可能是先在的、固定的、现成的”强调的审美关系生成的条件或前提,和“审美活动很难建立和发生”没有必然的联系。
【有关审美伤害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1.《伤害》阅读答案
4.恐龙阅读题及答案
6.乌蜂阅读及答案
7.赤壁阅读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