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和的精神阅读题目和答案解析

2018-03-06 阅读答案

  ①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所见。有关和字,《说文解字》口部书作咊,解为相应也,系与入口之饮食有关;龠部有龢字,解为调也,本是乐器的象征,皿部有盉字,解为调味也,原指调味器。咊、龢、盉三字,同音同源,字形虽异,却都以禾字为旁。禾乃是和的观念的基本喻象,这透露出农耕文明的历史特点。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它逐渐从形而下的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而为形而上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调和、协和、和谐、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和成为涵盖自然(天地人)、社会(群家己)、内心(情欲意)等层面与音乐、绘画、饮食和养生等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可以说,一个和字,差不多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②先贤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用今人的流行话语说,和讲的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一。同的这种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而和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相成相济,互动互补,是万物生生不已的不二法门。

  ③古人对和与同的异同与优劣有着深刻的洞识。《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国晏婴与齐景公论和同之别,他指出:和如羹焉,和五味才成美味佳肴;声亦如味,和六律、七音方为悦耳动听的音乐。相反,同之不可也如此,一种调料难免乏味,一种声音让人厌烦。在此基础上,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并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与《中庸》所载孔子君子和而不流的说法,意义相近。孔子将事事苟同、不讲原则的人讥之为乡愿,即好好先生,他批评说:乡愿,德之贼也。章太炎《诸子学略说》说:所谓中庸,实无异于乡愿。彼(孔子)以乡愿为贼而讥之。夫一乡皆称愿人,此犹没身里巷,不求仕官者也。若夫逢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则一国皆称愿人。所谓中庸者,是国愿,是有甚于乡愿者也。孔子讥乡愿而不讥国愿,其湛心利禄又可知也。应该说,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的中庸,并不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而是指它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他所批评的孔子,也并非孔子本人,乃是专制政治的符号性存在。孔子及其价值理念,在后世没能摆脱被毒化与同化的厄运。

  ④在精神层面,和而不同的理念,从被动的方面看,意含反抗政治强权或文化霸权的压迫与同化;从积极意义看,则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

  1.下列对和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从形而下至形而上的的演变过程。

  B.和包括了自然、社会、人文、艺术等领域的基本原则和本质规定。

  C.和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出现,可以说,它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D.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均体现了和的精神诉求和思想观念。

  2.第③段中,关于古人对和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婴与齐景公论和同时以美味佳肴与动听的音乐为喻是为了说明和同之间有别。

  B.在孔子看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C.章太炎认为,乡愿、国愿不是指它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而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

  D.古人对于和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与道德或政治产生某种必然的联系。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的汉字渊源自有,是中华文明的精神体现,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

  B.和强调事物的相成相济、互动互补,而同则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甚至灭亡。

  C.和而不同既有反抗压迫、反抗同化的内涵,又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要义。

  D.古人对和与同的异同与优劣有着深刻的认识,现代人认为只要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并合理运用,中国的发展一定很美好。

  答案:

  1.C

  2.C

  3.D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C项:第一段最后原文为差不多道尽,本题改变了范围,曲解文意。

  2.试题分析:C项:原文是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的中庸,并不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而是指它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不是而是内容颠倒了,属颠倒错位。

  3.试题分析:D项:后一句无中生有。

【中国文化和的精神阅读题目和答案解析】相关文章:

1.和老妈过招的阅读答案

2.大鱼和小鱼阅读答案

3.《和氏献璧》阅读答案

4.《和氏献璧》阅读练习及答案

5.《明史·杨廷和传》阅读题及答案

6.《木鱼馄饨》阅读答案及解析

7.英语谜语和答案

8.我和阅读作文

9.我和《阅读》故事作文

上一篇:《百科知识》阅读训练及答案 下一篇:绿色技术阅读题及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