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1-02-23 阅读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1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义。

  (1)牺牲玉帛:( )

  (2)公将鼓之:( )

  (3)小大之狱:( )

  (4)望其旗靡:(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最重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这样,曹刿的__________和鲁庄公的__________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句作答)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指猪牛羊等

  (2)击鼓进军

  (3)案件

  (4)倒下

  2.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土气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远谋;鄙

  4.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 无能结合起来答。(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2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稿,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加粗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何以战

  B.必以情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战

  2.解释加粗的词语。

  (1)未能远谋_____________

  (2)忠之属也_____________

  (3)公问其故_____________

  (4)一鼓作气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1)谋划(2)类(3)缘故(4)振作

  3.(1)尽了自己本分内的事,可以凭此作战。

  (2)第一次击鼓可以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意对即可)

  4.取信于民;详察敌情;上下一心;指挥得当; 等等。 (言之有理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日:“请迫⑥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日:“不可。”既⑦济,未毕陈⑧。有司复日:“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节选自《公羊传》)

  【注】①宋会: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令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追: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2)然后襄公鼓之 鼓: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译文:

  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答:

  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师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或击鼓

  2.C

  3.(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4.示例一: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座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久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5.宋褒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投有把握有利的战机。(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4

  比较阅读下边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鄙:( ) (2)战于长勺:(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克之三里之城B.何以战以天下之所顺

  C.大王加惠弗敢加也D.小信未孚必以信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小题4:甲文记载了庄公与曹刿的对话,最终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认识到要想打胜仗只能依靠“ ___,____ ,____ 。”的做法。这种做法所体现的思想恰好与乙文中强调的战争三要素之一“____”思想是一致的。

  小题5:两篇文章都不约而同的体现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请写一句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诗文。

  参考答案:

  小题1:鄙:目光短浅; 于: 在。

  小题2:B

  小题3: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小题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人和

  小题5:示例: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考题分析:

  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B中二者都是“凭借”。

  小题3: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4: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小题5:能结合观点进行积累,合理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5

  阅读《曹刿论战》,按要求完成8—10题。(9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有何间焉 间:参与

  B.小惠未遍 遍:遍及、普遍

  C.小信未孚 孚:使信服

  D.虽不能察,必以情 情:心情,这里指理解心情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D )(3分)

  A.何以战 必以分人

  B.公将战将军百战死

  C.故逐之 何陋之有

  D.乃入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

  A.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传神地刻画了鲁庄公急躁冒进、驽钝鄙陋的形象。

  B.本文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他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是以弱胜强的关键。

  C.本文剪裁详略得当。文章详尽地叙述了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而对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比较简略。

  D.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如写乡人的劝阻,就衬托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11.把卷Ⅰ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

  (2)彼竭我盈,故克之。

  他们的士气已经穷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6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②,楚人未既③济。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⑦伤,不禽二毛⑧。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⑨,不鼓不成列。”(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②成列:指摆好阵势。③既:尽,全部。④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⑤陈:通“阵”,指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君的卫士。⑦重(chóng):重复,再次。⑧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⑨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神弗福也 福:__________

  (2)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__________

  2、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

  (1)下视其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公及楚人战于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赐福,保佑。(2)大腿。

  2、(1)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2)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4、(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及其未既济

  5、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7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肉食者鄙 神弗福也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题3: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

  ①政治方面:

  ②军事方面:

  参考答案:

  小题1:鄙 :鄙陋,这里是目光短浅。 福:赐福,保佑。

  小题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会以实情判断。

  小题3:①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②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分析: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抓关键字的解释,“狱”“虽”“情”等字的解释。

  小题3: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话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8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盛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_,相传作者是 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义

  ①又何间焉( )

  ②牺牲玉帛( )

  ③小信未孚( )

  ④望其旗靡(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忠之属也在课文中具体指的内容是 (用课文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现实生活或历史故事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左传》 左丘明

  2.①参与

  ②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③为人所信服

  ④倒下

  3.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定根据实情(处理)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等。

  看法:略。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9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⑶牺牲玉帛,旨弗敢加也。

  ⑷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11.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13.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

  ①答:

  ②答:

  ③答:

  14.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①政治方面:答:

  ②军事方面:答:

  【答案】10.间:参与。狱:案件。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徧:通“遍”,遍及,普遍。 11.D 1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13.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10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夫是以天下可使为一身,天子之责,士民之贱,可使相爱。忧患可使同,缓急可使救。今也不然,天下有不幸,而诉其冤,如诉之于天。有不得已,而谒其所欲,如谒之于鬼神。公卿大臣不能究其详悉,而付之于胥吏①。故凡贿赂先至者,朝请而夕得;徒手而来

  者,终年而不获。至于故常之事,人之所当得而无疑者,莫不务为留滞,以待请属②。举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钱无以行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决雍蔽》)

  【注释】①胥( xu)吏:官府中的衙差小吏。请属:请托,指打通关系。

  9.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3分)

  A.又何间焉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B.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C.今也不然 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D.非金钱无以行之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0.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故凡贿赂先至者,朝请而夕得。

  11.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3分)

  12.甲、乙两文中,统治阶级对待百姓诉讼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原文回答)(2分)

  答案:

  9. B【解析】A间:参与/间离;B鄙:均为“目光短浅”的意思;C然:这样/……的样子;D以:来/认为。

  10.(1)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2)所以凡是先行贿赂的人.(他的)请求早上提出,晚上就能实现(解决)。

  11.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2.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公卿大臣不能究其详悉,而付之于胥吏。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11

  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曹刿论战》)

  [乙](晋)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⑤,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孟门:原国地名。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牺牲:___________

  ③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庇: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填空:

  ①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_________”和鲁庄公的“___________”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②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这一句。

  4、甲文中,从“曹刿请见”一句中可以看出曹刿有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精神,请你谈谈对这种做法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鄙:目光短浅。 ②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 ③庇:庇护,即赖以生存。

  2、①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②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

  3、①远谋 鄙

  ②取信于民(意近即可)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

  4、“略”。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1.《曹刿论战》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2.《曹刿论战》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3.《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4.《曹刿论战》阅读理解及答案

5.《曹刿论战》阅读习题及答案

6.《曹刿论战》阅读以及答案

7.曹刿论战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8.《曹刿论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上一篇:《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下一篇:《第六枚戒指》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