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英文翻译

2017-08-06 初中生类

围城读后感英文翻译

《围城》是一部喜剧性传奇小说,构思非常奇巧。

但凡重要的艺术作品,同时有几层意思,《围城》也不例外。从一个层面上说,《围城》有自传色彩。钱钟书同小说主人公方鸿渐一样,出身于中国的一个书香门第,1930年代去牛津和巴黎留学,1938年初回国。与方鸿渐不同的是,钱钟书是位成就斐然的者,中、英文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获得牛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内容是17、18世纪英国文学作品中对中国的描写。但同方鸿渐一样,抗战初期钱钟书在中国内地教过书,其同事是来自上海和北平的流-亡学者,在西南的昆明市合力兴办一所大学。在昆明和湖南的`一所大学短期教书之后,钱钟书回到上海(1941年),在上海教书、写作,直到抗战结束。

日本袭击珍珠港之后,1941年12月占领上租界,关押了租界内的外国人。这样一来,钱钟书生活和写作的地区由亲日的南京政权所控制。但与《围城》中的方鸿渐一样,钱钟书似乎得以独善其身。钱钟书足不出户,埋头写作研究,与妻子杨绛相守度日。杨绛是位翻译家和著名剧作家。当时钱钟书夫妇交往甚少,朋友限于不多的几位受过很好教育的中国学者和艺术家。1949年解放后,钱钟书夫妇决定在中国大陆,并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小说的另一个层面是历史。《围城》中钱钟书很少谈到战争,没有战斗场面,没有游击队和日本人的戏剧性冲突,但小说中战争无处不在。方鸿渐和另外四人结伴,或坐公共汽车、或坐船、或步行,有时还坐轿,长途跋涉几个星期,投奔三闾大学那方净土。相关几章写得很精彩,很微妙地介绍了战乱所造成的影响。

《围城》第三个层面说的是中国知识分子,说到当时因过于推崇西方文和美学而带来了恶果。钱钟书认为,中国的正统因此而受到侵蚀,儒家道德体系分崩离析,本来已经面临困境的中国文化更是雪上加霜。在这个问题上方鸿渐倒是无过错言,他的谦词是自己所知甚少,对文化事宜不好妄加评论。但方鸿渐周围的朋友同事却毫无顾虑,都是些装腔作势、自命不凡的所谓学者。《围城》的某些章节说的就是这些人自吹自擂,贻笑大方。方鸿渐旅途中遇到不少人,他们很像当时文学界和学界的某些角色。但钱钟书自己在小说前言中恳请读者不要把《围城》当作一部影射小说。

还有一个层面,说的是男女之间的关系,谈及性和婚姻。方鸿渐有相思之苦,其罗曼史又总是阴错阳差。这方面的描写非常精彩,虽然带有讽刺,读了还是让人很是惆怅。小说最后五十页左右写了婚姻的失败,其表现水平之高,各种语言的文学作品中能够写到这样的不多

有位文学评论家指出,钱钟书对婚姻如此悲观,应该是在牛津求学期间读了大量英国小说的缘故,尤其是伊夫利·沃(Evelyn Waugh)和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两位作家对他有很大影响。这位评论家的观点不无道理。另外,还有一点可能也有关系:钱钟书写《围城》时,他在上海有位关系很近的朋友,是研究福楼拜的专家。当时这位朋友正在翻译《包法利夫人》和《情感教育》。不过,我们同时也必须看到,恋爱关系有始无终,方鸿渐优柔寡断,受到家庭各种压力,这些方面的细节描写显然都绝对是中国特色的。

最后,或许也是最败兴的,从第一页开始,《围城》总离不开令人作呕的形象。人体——不光是方鸿渐的人体——通过口鼻而一再出错。晕船、晕机、晕车、吐酒、婴儿流口水,还有鼻涕。遇到这些描写,读者也奈何不得,只能往下读。或许有人会说,这些描写可能是受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影响。也许确实如此,在现代文学和英国18世纪文学方面,钱钟书都是当之无愧的专家。钱钟书的这些描写倒还不仅仅是为了讽刺,他似乎是执意提醒我们,人的纯洁可望而不可及,我们的诗情画意到头来总是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围城读后感英文翻译】相关文章:

《围城》读后感08-26

围城读后感100008-10

围城5000读后感10-28

《围城》与“围城”07-13

读围城的读后感10-28

围城读后感1200字08-02

围城读后感400字08-19

围城读后感500字08-19

围城的读后感200008-13

围城04-21

活法干法的读后感 活法2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