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记读后感

2021-07-31 大学生类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名人传记读后感2000字(通用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名人传记读后感 篇1

  读《曾国藩传》有感近日读《曾国藩传》颇有感触,特别是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精神很是佩服,我觉得此种精神可用“呆子”哲学来形容。

  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思之为当今中国少有之精神,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后做聪明人。一位日本老科学家讲过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必须要聪明。”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这样。另一方面科学家的脑袋还必须笨,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的。乍一看,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命题,实际上,它表现出一个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不同侧面,正所谓“呆子”哲学。我想,曾国藩的治学就是“呆子” 哲学的样板。

  如果不是太平天国时期的战争,他可能会成为中国最后一个理子大师。处于众说纷纭:可能性-交织的岔路口时,为了不把应该选择的道路选错,必须具有洞察未来的内察能力和直观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讲,做人或更甚者做科学家必须聪明,但是要想从平常被人认为极普遍明了的事物中,从那些连平常所说的脑袋笨的人也容易明了的日常小事中,找出它的不可思议的疑点,问个为什么,并极力阐明其原委,也是非常重要的,缺之不可的。在这点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是比普通脑袋笨的人更显得脑袋不开窍的死心眼的人。

  所谓脑袋聪明的人可以说他们如同腿脚快的游客,虽然他们可以捷足先登的到达他人尚未涉足之地,可恐怕会遗漏路旁,脑袋笨的人犹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后,往往毫不费力的把珍宝捧在手中,脑袋聪明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推测,可以纵观路上的所有难关险阻,至少也是有这种预感的,所以常常容易挫伤自己的进取的勇气。脑袋笨的人,由于他的前途笼罩了一层云雾,反而持乐观态度,即使遇到难关,他会格外的努力,摆脱困境。脑袋聪明的人,会过于信任自己的脑力。其结果,当自然显示给他们的现象与自己想的不一致时,大概会这样想:是不是自然错了。另外当出现结果与自己想的相同时,恐怕会把这件要紧的事忘掉,反复琢磨自己所思考出的结果,是不是由于别的原因而偶尔产生的呢?一开始就断定行不通的尝试,好容易才明白那事做不成的时候可是他也抓住了一些并不是行不通的其他线索。这些线索也是那些一开始就不敢进行尝试的人无法接触到的。正如无数所谓的聪明人执迷于永动机的道理。脑袋聪明的人适合作批评家却难成为见诸行动的人。

  对于脑袋笨的人来说,别人的工作总是显得卓越出色,同时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着自己的上进心。脑袋聪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为人之师却难成大家难为大师。记得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曾经说过:“哦手下成功的认识没有聪明人,大多是些能够坚持不懈的呆子。”是啊,他手下的经理有些只是初中毕业有些曾经是他的汽车司机,可以说不是或者不尽然是聪明才智使他们成功的,我想最重要的是那份坚持。聪明的脑袋容易苛求,但所谓的呆子却会和适宜的装傻充楞。正如苏东坡所说的难得糊涂。我觉得难得糊涂的境界就是一种呆子的处世哲学。

  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确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坏来区分的。当遇到不能改变或者对自己无害而有损的事情的时候,能装糊涂,扮呆子确实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的。所谓的呆子哲学的精髓就是能对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时候,往往它却向好的方向发展。着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的淋漓尽致的结果。事实上作为一代宰相就必修能够藏污纳垢,否则将不能成为真正的全国的管家。这个道理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体现。正如官场一样,和周围的人一起生活也要学会糊涂。最典型的就是有些夫妻之间的矛盾是因为一方的视而不见而化解的。

  在如今的物质世界里人们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许任何人伤害自己的利益。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过了就是浅视地表现了,糊涂一次也许更好。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改进建议:看得出来她有认真地看这本书,并且对此有深刻地认识。

  从曾国藩身上悟出了很多的道理,但是逻辑性不够强,应该把悟出的道理分纳归类,这样看起来更有条理性。

  名人传记读后感 篇2

  共军对战术的研究与贡献,其实很多来源于日本人。”三三制”其实就出现在平型关中,日本人拚刺刀时就是三人一组,抑制了八路军的人多优势。最后一一五师伤亡人数,几与日本人相同,但日本人全死光了。不能不说,共产党的军队能够在战术上得到提高,以至比高出一筹,是在敌后长期与日寇作战的结果。而日寇不畏死的武士道精神,也是共军以不畏死作为建军思想的来源。

  共军战术从抗战结束,就得到升华。这从林彪与粟裕身上体现出来。而延安总部多少还是保留着以前的游击思想。这在采守势的中原战局中表现更加明显。大踏步后退,大踏步跳转敌后,就是毛泽东一贯的战略。挺进大别山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思想。和毛泽东基本是同时代的刘伯承,很容易就理解了毛泽东的意图,而年轻一辈的粟裕,则表现出更多的锐气。粟裕打仗,绝不大踏步后退。就算要后退,也要把当面敌人打残再走,以免以后被动。而对大踏步跳转敌后,有过抗日先遣队失败经验的粟裕更是深知其弊。因此,他坚持依托根据地,消灭敌有生力量,未到绝境,绝不跳转出去。

  林彪在东北,就是明显的大踏步后退。因为他有兵,但还来不及整合。为了求得整合时间,就必须大踏步后退。

  在战略问题上,毛泽东比蒋介石高明。这表现在哪里呢?共产党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唯一目标。毛泽东一直在计算着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100万对400万,算到200万对300万,然后,就认为应该转入战略进攻。而蒋介石的战略并不是打仗。他仍把共军当土匪,进行围剿,而不是以消灭敌有生力量作为最终目标。

  “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战争目标”,这在苏德战场,就得到体现。苏联拼死消耗德军,最后依靠远东抽来的兵力,占据了战略优势。而在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同时,通过土改,不断补充自己的军队。一销一长,就实现了战略转变。

  人数占优,并不表示战争占优。毛泽东的所谓战略进攻,其实是扯谈。他确实明白,有了人数,他才有一拼之力。但是在战略相持时,怎样才能达成战略进攻的态势,却不是草莽毛泽东能够解决的。千里挺进大别山,就是用游击战术指导正规战争的结果。在中原,战略进攻最终还是由粟裕实现了。粟裕从实战中明白,他一个军团的兵力,只能消灭有限的敌人。我们的人数比例已经今非昔比,就需要整合更大的方面军团,才能与更强大的敌人周旋,才能消灭更多的敌人。这样,才能利用人数比例的有利变迁,达成战略进攻的态势。一句话,还是要继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这才是正规的战争原则。刘伯承就提不出来。因为以他当时的实战能力,不能承担这一重任。那一辈的人,弱习惯了,总想着避实击虚,并没有战略决战的胆略。毛泽东的伟大,只在于他认识到粟裕是对的,并把整个战略决战完全交给了粟裕。但这不是军事上的贡献。军事上的贡献来自粟裕。

  粟裕不当三野司令,是因为那样做不利,对战争不利。一直到抗战结束,甚至在中原大战开始时,粟裕还不是一个方面军的主将。粟裕在南方三年游击战,手下兵将太少,基本上是被放弃的棋子。抗战时是新四军下一个支队司令,上面有叶挺、陈毅、张鼎丞一大串大人物在他之上,就是因此,组建华中野战军,他要让司令,而且他所有的部下,都只能任副职。后来组建华东野战军,他还得让司令。一直到淮海战役后,他才赢得了无可争议的地位。从二让司令,就可以看出,粟裕是个标准的军人。他知道自己擅长的只是打仗。

  毛泽东对东北的指导又如何呢?毫无疑问,锦州一战,尽显其雄才大略。打锦州,包饺子,林彪会不明白其战略意义吗?林彪的谨慎,是有道理的。以东野的实力,东北基本上大局已定。问题只在于愿不愿意放走一部分敌人而已。以东北的工业基础,再加东野的实力,只要得到东北,全国解放只是迟早的事。在这种情况下,需不需要把整个东北的命运,押在塔山这一弹丸之地上呢?毛泽东坚持这样打,你可以说雄才大略,也可以说冒险。而且这个险冒得也太大了。只差一线,就是东北全盘逆转的恶果。塔山是一个辉煌的战例。就是因为太辉煌了,我才认为那不是一个可复制的战例。大功还是要记在林彪和四野的头上。林彪如果有野心,大可以让锦州之敌逃回去,这样,淮海战役要改写,整个共产党,就四野老大了。所以说,林彪是一个标准的军人。“野心家”的称号,无论如何不能加到林彪头上。

  毛泽东的贡献,在抗日战争,坚持在敌后扩张。无视日寇就在面前,坚决以保存实力,发展地盘为主。这种战略需要毛泽东这样的政治人物,才能承担。当然,红军在井冈山发展壮大,毛泽东也起了主导作用。

  名人传记读后感 篇3

  读完《名人传》这本书,我感到名人的精神是震撼人们的心灵的,这本书里的英雄,不是走遍天下无敌手的江湖豪杰,也不是功盖千秋的大伟人,这里面的英雄具有一种内在的强大的生命力,使他们勇敢地与困难作斗争。

  贝多芬出身贫寒,他很小就辍学。他的一生坎坷不平,他勇敢的与命运作斗争。他孤独的活着,他惟一的亲人辜负了他,他内心受到沉重的打击,可他还坚强活下来。他没有一个朋友,他就像与世隔绝。虽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一直痛苦的活着却创作了不朽的传世之作,大部分都是他耳聋后创作的。他最后终于战胜命运,战胜疾病,战胜痛苦,战胜听众的平庸,战胜困难和障碍,攀上生命的巅峰。贝多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不肯屈服于命运,他改变了命运,他的精神震惊全世界。

  米开朗琪罗出生在佛罗伦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他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功底。他的祖国多灾多难,他眼看外族入侵,人民受到奴役,自己的作品毁于战乱,他受到别人的折磨,他的家族向他索要钱。他一生依附教皇,为教皇做事。教皇为自己树立碑立传,使米开朗琪罗达不到自己的理想。他一生遇到许多困难。他坚持,为了自己的理想,他活到了70多岁。

  托尔斯泰出生于富贵家庭。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曾经获得成功,但他蔑视自己拥有的一切。他不肯享受生活,不肯虚度年华,他想要通过照福人类来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他弘扬真正的基督精神,对自由主义的蔑视。

  作者告诉我们要勇敢的与命运作斗争,只要你不屈服于命运,总有一天你会改变命运。人生就是奋斗,幸福就产生在奋斗之中,命运是自己掌握的。

  人们常说:“一本优秀的传记不仅能让我们认识世界,还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而《名人传》即:“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三篇传记。他们的主人公分别为音乐家、雕塑家和小说家,不过,虽然他们的职业和所处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却是相同的——为了真理和正义所做出的努力。

  从中,我体会到了贝多芬一直都在与命运抗争,与思想斗争,尽管他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然而他内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坚强,是不了解他的人无法挖掘的。对于创作完美歌曲的热情,对于寻觅欢乐的执著,对于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与大自然其余成分之间的那种交战,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就欢乐,“用苦痛换来欢乐”就足以浓缩了他的人生。米开朗琪罗又何尝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来就是为了奋斗,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胜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他是精神贵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扰,连他的精神与心灵也无能为力。这种疯狂的激发存在于一个过于柔弱的躯体和心灵中无法控制它的可怕的生命。从中我看出,他的一生是神圣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沦,那么就一定会冲破精神上的束缚,他在斗争和舍弃中,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托尔斯泰,这位大地上火光闪亮的俄罗斯的伟大灵魂,在十九世纪末那阴霾浓重的日暮黄昏时抚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强而有力的笔杆写出一部部能让我们一步一步地紧跟着托尔斯泰那冒险生涯的矛盾经历的作品。这些作品的描写除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是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我深深地体会到,他为真理和正义坚持信念,为真理和正义谱写人生。

  是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我们享受着他们的天才创作出来的作品,同享受我们先辈的伟绩一样,不再去想听他们流出的鲜血,这无疑是使我们尴尬的事情,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不是的,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们将在那里获得更大的启示。《名人传》就犹如向我们谱写了一首“英雄交响曲”。

  每个人的身上都会降临苦难与灾害,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奋斗,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伟人人格的伟大,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与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不如坚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义,让自己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

  名人传记读后感 篇4

  “我窥见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标,我每天都迫近它一些……如果我摆脱了这疾病,我将拥抱世界……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绝不能让我屈服……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是多么美!”这是贝多芬发自内心的呼喊。

  从1815年开始,贝多芬就只能和别人在纸上交谈了——一只无形的手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拿走了。这对他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他曾想放弃作曲、离开祖国、过隐居生活。但经过了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的思考,不知多少次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开始面对命运、顽强耕耘,写出了交响曲《英雄》《田园》《命运》,钢琴协奏曲《皇帝》,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钢琴奏鸣曲《华伦斯坦》《热情》,歌剧《菲德里奥》……

  有个叫密契尔的人,他也许没有贝多芬著名,但也有贝多芬的精神。他曾自认为世界上最倒霉的人:46岁时因车祸烧得面目全非,51岁时又因坠机造成瘫痪。但他不甘心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最终凭借自己的顽强意志,成了既是受人爱戴的演说家,又是事业成功的企业家。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不管他们是平凡还是出名,凡是有贝多芬精神、与命运抗争的人,都是伟人。

  贝多芬的坚强意志在他的音乐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他的精神和音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话:“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能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勇者无所畏惧,米开朗琪罗的性格可真不是太好:软弱、胆孝多疑、优柔寡断、做事有始无终……但在艺术上呢?为了寻找好材料,他在采石场一呆就是几个月;为了运送精心挑选的石料,他亲自带领工人开山筑路;为了使壁画保持鲜艳不脱落,他摸索颜料配方,一有差错就得从头再来,于是尝试了又失败,失败了再尝试;为了建造陵园、铸造铜像,他不得不从头学习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炼铜术、建筑学;为了掌握人体的结构,他用尸体来解剖,不仅惹来人们反感,还累得大病一抄…他在生活中也许不勇敢,但在探索艺术时,他从未胆怯过!

  冯刚,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也有着这样超人的勇气。为了将野生动物的美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唤起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他背着十几公斤重的照相器材,足迹遍及天山南北。为拍藏羚羊,他克服了高山反应,摆脱了重重困境;为拍野牦牛,他孤身步行8小时,冻坏了双脚;为拍蒙古野驴,他曾在40℃的高温中迷路14小时;为拍大白鹭,他裹在雨衣中等了4个多小时……他和米开朗琪罗一样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勇气十足。

  米开朗琪罗一生作品无数,他却因未完成的'太多而认为“虚度一生”。其实他不知道,只要是勇敢地与艰难搏斗的一生,都是成功的一生。

  仁者悲天悯人,有这样一个人,他来到人世间后,表现出了不平常的奉献感和拯救感。他为许许多多的人做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却从无所求。他为心中的真理而奋斗,屡遭误解也无怨言。他写了不少书,展示了历史的广阔画面,谱写了民族之魂,塑造了一大群鲜活的人物形象。慢慢地,他成了德高望重的人,他的书被人们称赞,他的善行被广为传颂,他的名字被人们默默敬仰。他离开人世间若干年后,他还一直被人们深深怀念着。他有着优越的地位,健康的身体,美满的家庭。倘若他安于现状,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那么若干年后,将没有人记得他的生存。他,就是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喜欢打扮成流浪汉的样子徒步旅行。有一次,他在一个小火车站的月台上休息,月台边列车上的一位妇人误将他当成脚夫,叫他去候车室取回手提包。他照办了。妇人随手塞给他五戈比小费。他先是一愣,而后自然地收起来。这时周围的人认出了托尔斯泰,妇人由惊讶变为了窘迫,请求托尔斯泰将那五戈比还给她。托尔斯泰拒绝了:“这是我用劳动挣来的正当收入,我要把它留下来。……这是件很平常的事,您不必感到不安。再见吧,祝您一路顺风,夫人。”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他的行动让人们看到了他灵魂的崇高和人格的伟大。

  这就是这三个巨人。但却是命运待他们不公:为什么贝多芬没有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那样好的身世?为什么米开朗琪罗没有贝多芬和托尔斯泰的自由?为什么托尔斯泰不像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那样有追随者?……他们有种种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遇上挫折时表现得勇敢坚毅,沉着地与困难抗争。他们所表现出的坚韧与勇敢感动了所有的人。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三个“大写的人”。

  名人传记读后感 篇5

  人生来并不是一场轻松的享乐,而注定是一场沉重的负担。——列夫·托尔斯泰

  小时候学钢琴,喜欢贝多芬总是胜过莫扎特的。后者谱的曲子高贵典雅,然而像我这种凡夫俗子总是难以体会真谛。而贝多芬的作品却像面对着奔腾不息的大河,还没来得及抵抗便被那汹涌的情感卷了进去。那时我还并不晓得这位西方乐圣的生平苦难,却已经为他前无古人的才华所倾倒。

  所以当我第一次翻阅《名人传》,看到“路易维希·凡·贝多芬”这个名字出现时,便深深地沦陷了。

  英雄是孤独而痛苦的。贝多芬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他人生的命运大起大落,他饱受疾病困扰,尝尽世间凉薄,却从未低头。罗曼·罗兰精彩的描写和傅雷大师绝妙的翻译使这位西方乐圣不屈的形象再度鲜活,跃然纸上。

  写贝多芬的这一部分始终是压抑的,不论他如何抗争,最大的敌人——命运还是主宰着一切。读完之后合上书,只觉得黑暗,黑暗,无尽的黑暗。

  而终究有光芒,刺破罗网,挣脱束缚,砸开枷锁。而终究有英雄,来自地狱,目光坚定,高举火把。

  贝多芬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矛盾的一个人。

  他承认命运的黑暗,却成为荒夜里一束夺人心魄的光芒。

  其实说到黑暗,米开朗基罗所处的环境远甚于贝多芬。只是相比贝多芬英勇冲动,米开朗基罗显得更为温和,也更为迷惘。

  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正如《双城记》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一方面,中世纪恐怖压抑的威压正盘旋在欧洲人民的头上;而另一方面,闪耀着人性光芒的飓风正在亚平宁半岛成型。米开朗基罗便诞生于此,他的一生注定不凡。

  然而最初的他却是孤独而迷惘的,纠缠于各方势力的泥潭之中无法自拔,这与他人文主义的理想相差太远。他痛苦,他不堪。这位罗马天才陷入了精神与信仰的双重危机。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路——求索。

  这注定是一场痛苦而危险的旅程,他却成功了。米开朗基罗在斗争中获得了胜利,西斯廷教堂祭坛上的那六年,上帝不知与他辩论了几百回,坚硬的大理石墙壁不知被他如炬般的目光贯穿了几千次。终于,他找到了,他发现了,他醒悟了——《末日审判》!

  这是米开朗基罗向世俗,交出的一份完美答卷,他完成了求索与斗争的旅途。他胜得骄傲,那画上面的衣服,只不过是历史余毒的遮羞布。而那灵魂,却已经完成了最伟大的人性之救赎。

  把列夫·托尔斯泰归入到“作家”这个职业简直是对他的大不敬。他是个英雄。他必须要承受英雄所要承受的,无边的孤独。

  贝多芬的孤独源自命运,米开朗基罗的孤独源自信仰,托尔斯泰的孤独则源自他的心灵。对于托尔斯泰,他的经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和矛盾。罗曼·罗兰精确地把握到了这一点,笔墨不多,却将托尔斯泰的挣扎写进了骨子里。

  托尔斯泰自己如同那个时期的俄国一样,是矛盾的——他有着平凡的外表和朴实的心灵,却生活在自己所痛恨的贵族之家;他所要抵触的是自己享受着的,所要反对的正是他自己成为的人。这使他与同时期的高尔基永远的划开了一条界线:高尔基无所畏惧,如同海燕一般;而托尔斯泰却始终在挣扎,在犹豫,在痛苦。

  所以,托尔斯泰想到了博爱,想到了宽恕。

  而在人生的最后,他也完成了自己心灵的宽恕。这个一直处在煎熬的,不屈呐喊的灵魂终于得到了永远的安宁。在秋天的车站里,托尔斯泰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根。

  孤独而生,宽恕而死,如悲凉之雾,遍披华林。

  我是个英雄主义者,我相信螳臂当车,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所以我敬佩这三位英雄,也敬佩人类数千年文明之间无数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

  托尔斯泰说过:“人生来并不是一场轻松的享乐,而注定是一场沉重的负担。”这句话可以看做是对《名人传》最好的解读。

  贝多芬与命运对抗,米开朗基罗与信仰博弈,托尔斯泰与心灵斗争。他们的人生始终是充满苦痛的历练,是一场沉重的负担。因此这部《名人传》的基调也是深沉的,黑暗的。

  然而生命最美好的地方就是黑暗,因为只要有黑暗,必然就会有希望。

  这种希望来自灵魂,也会拯救灵魂。

  因此,这三位英雄的人生在我们看来是恐怖的,是苦痛的。然而对他们自己而言,却是一次畅快淋漓的宣泄,一场血脉贲张的战斗,一首波澜壮阔的史诗。他们在不断的抗争中实现了自我,也为人类文明画下了浓墨重彩的、闪耀着光芒的一笔。

  所以,去坚持自己应该坚持的事情吧。在你坚持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人生。

  虽然苦痛,却是救赎。

  名人传记读后感 篇6

  这本书以三个名人的一些事迹,让我们懂得了很多对生活的态度。贝多芬、米豁朗基罗、托尔斯泰。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一个是小说家,固然它们的生业和所处的时代各不一,但它们所寻求的理想却是相同的——为了真理和正义所做出的尽力尽量。

  贝多芬的幼年是苦痛的。人的生活对他来说就好似是一场凄惨而残忍凶恶的斗争。爸爸急于想研发他的音乐天资,运用暴力强迫做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痛苦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互相交流。继续,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着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离成功越来越近时,灾殃再度的来到,贝多芬听觉的耳朵越来越衰落,他的内脏也受着猛烈的苦痛的煎熬。但他仍然瞒着全部人,一直到他再也不可以掩饰了,才修函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渐渐增加的,但没有绝对聋,可谓,几乎贝多芬全部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贝多芬以他刚强的心志,以一种不可以抗拒的力气扫空愁闷的思想,最后变成著名人物,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能力使人福祉,而不是货币。”

  米豁朗琪罗外表看中去是比贝多芬幸运的多,他不残疾,也不贫窭,他落生于佛罗伦萨的城市居民家子,起小儿接纳权贵教育,有颀长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底工,不过他在神魂上却比贝多芬更受煎熬,更大的压力。由于他的祖国祸不单行,他眼当外人看族侵扰;自个儿国度的土地失陷却力不从心,他与贝多芬一样伶俜一辈子,他的亲族从未给过他不论什么暖和与安抚,只是在他身上牟取好处;他满眼际遇忌妒和坑害,更凄惨的是,他所处的背景与奴工没关系两样。贝多芬从神魂上是自由的,他可以做不论什么自个儿喜欢的事,米豁朗琪罗却没有自由,他只得附着他所不愿附着的教皇,只得为教皇们服务。惟一幸运的是,至少教皇还承认他的天授,况且继续不停一次的尽力照顾他的艺术业绩不遭毁伤,不过它们却朘削了他的自由,拿他当牛马使唤,他一生都像拉磨的驴同样拴在教皇的磨房里,七十余岁的高龄还得爬上脚手架作画。假如米豁朗琪罗没有自个儿的理想寻求,或许他就不苦痛了,便会以教皇赞扬为荣了,不过他比同时期的艺术家更不满意足于宗教艺术,更寻求表达尊严与心志。他是人文主义时期的“巨人”之一,这就表决了他和那一些只关切为自个儿树碑立传的教皇们永恒不可以得到完全一样,表决了他将一生为理想没有办法成功实现而苦痛,固然他的实质性情是自满自信并且古板执着的,只是他的亲族观念,根深蒂固的光前裕后思想和“长子”的责任心,使他不可以存身家名字于不照顾,这就表决了他在关键时候定然会逃走,还是挑选独善其身,向权柄屈挠。特别指定的时期条件业绩了他的伟大,却也限止了他牛人的施展。

  与米豁朗琪罗和贝多芬事情状况绝对不一样的是列夫·托尔斯泰,他起小儿在名门权贵长大,地位优良,无忧无虑,亦不会像米豁朗琪罗和贝多芬那样子终身没空,身板子康健,有着福祉的家子,有着颀长的文学天授,在另外的人看来,已经是十分的完美,不过他的忧虑和苦痛正是由此而生。他厌烦了优良的背景,轻视自个儿已经领有的一切,涵盖自个儿的文学声望名誉,只有性命的真谛才是他未知的亦唯独迫切地盼望的,于是他用自个儿一生的精神力去求索和探寻,他所领有的福祉感变成了他神魂上的沉重担担,假如他只是平凡的亦心安理得的享用他所领有的这一切,烦闷苦恼是不会在他的身上表现出来的,正是因为对真理的寻求和不肯蹉跎岁月的神魂才使他的烦闷苦恼接踵而来。

  实际上纵观全书,在三位著名人物的传记描画中,都不时透漏出了这些个著名人物的欠缺,贝多芬脾性的急躁,米豁朗琪罗的缺乏力气和优柔寡断,列夫·托尔斯泰古板执着和封建。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通过读这本书我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所遇到的困难,不能一味的依偎着别人。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名人传记读后感 篇7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而组成的,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局促于传主的生平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求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着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真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理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负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名人传》就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一流的传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译者,使这部作品很快即成为经典名著,时至今日仍深受广大的读者的喜爱。二十世纪的前期是人类历史上风云激荡也苦难深重的时期,罗曼。罗兰,《名人传》创作的时候,傅雷先生翻译《名人传》的时候,都是有感而为,是要从这些伟人的生涯中涉取生存的力量和勇气。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地壮烈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挡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夲世纪初,在物质决定一切,恃强凌弱和暴力成为国际秩序的时代,作者选择了19世纪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家米开朗琪罗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这些艺术巨匠,让他们具有高贵品质引导人们脱离低级的生活。为生活奔忙,生不由己的人以及那些生活在悲剧境遇里的人啊,何不靠在巨人的肩上休息片刻,回忆高尚的情操,涉取更多的力量再出发?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他们都经受了痛苦的考验,贝多芬在双耳失聪后,他夜以继日的不敢向人表现这一点,他离开了人群。贝多芬没有朋友,他独自与命运抗争。只能向上天发出凄厉的呼叫。米开朗琪罗则忍受着另一番痛苦,他夜以继日的工作筋疲力尽,但他的工作是被迫的,而自己又偏偏瞧不起畏惧权贵的人。他为自己的胆怯感到羞耻,厌恶自己。他在《诗集》中说让我痛苦吧!痛苦!过去没有一天属于我。而他在这种痛苦中挣扎一生。

  家庭,精神的归宿。却成了托尔斯泰的囚笼。他的思想,他从事的人民教育事业,与他家人的生活方式发生冲突。他不能离开他所爱的家人,他开始计划抛弃家庭,但当他再次看到即将逝去的一切时,他的脚步不能继续。托尔斯泰注定陷入极大的矛盾和痛苦,不能按自己的信仰生活使他痛心疾首,直到这一天,疯狂的绝望是他走上了离家之路。而他一面彷徨,

  一面奔走,终于一病不起,死在了陌生的小城。

  米开朗琪罗以另一种方式获救。在他70岁是接受了圣彼得大教堂建筑师兼总兼的职务,他认为这是他应尽的义务,他甚至不肯接受应得的俸禄。因为他认为那是神的使命。对神的信仰使一生猜疑的米开朗琪罗到了晚年不在怨恨,他说可伶的我满足愿望已晚,现在,你还不知道吗?宽容,高傲,善良的心,知道原谅去向侮辱他的人以德报怨。他出于惯性不断雕塑,1546年2月中的一天的落日时分,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信仰使生命的力量。人没有信仰,就不能生存,信仰给予人生之密的答案中包含了人类最深刻的智慧。这是托尔斯泰对宗教的重新思考。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比他人更配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因为他比别人更有才华,那他就犯了根本性错误贝多芬说除了仁慈,我不认为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罗曼。罗兰通过贝多芬昭示于人的也不是才华,而是痛苦,以及能给不幸者的鼓励。对那些崇尚暴力,崇尚征服者,藐视弱者,有困难者的打击。就象作者最后写道:什么胜利能与这胜利相比?波拿巴的哪次战斗,奥斯特里茨哪天的阳光曾达到这超人努力的光荣?获得从未有过的心灵凯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伤残,孤单,用痛苦造就的人,世界不给他快乐他却创造了快乐给予世界,他用苦难铸造欢&&"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一句中国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愈苦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苦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接面对苦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苦难,只能单机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名人传记读后感 篇8

  翻阅着刚刚才从书店里带出来的《拿破仑传》,边看边是震撼又为他感到遗憾。这个小个子的科西嘉人也人类文明历史教科书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令人佩服,当然同时和很多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做一下对比,从中还是能看到学到很多东西。虽说他出生在一个所谓的贵族家庭,但是由于历史背景和其家族历史的缘故,使得他有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他身上带有一种不屈不饶的精神,由于自小苦读加上 锐利的眼光使得他一步青云,从第一次反法联盟到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反法联盟,其中经历了数十年之久;从第一帝国到流放生涯,他选择了什么?和很多历史伟人一样的放弃?不是,也许是上帝赐予的坚强,他又一次的成功了,似乎和小说《基督山伯爵》的主人公有异曲同工之处。对比近代的希特勒,古代的项羽,虽不说他们是正义的使者还是反人类的恶魔,至少在最后关头还是少了一分坚持,所以就确定了结局的失败。相比之下,希特勒和拿破仑又有很大的相同点,即是野心。他们向往的是整个欧洲,但是少了变通,诸如通过和平手段建立一个独立统一的欧洲联盟。但是在当时谈和平统一,未免为时太早,毕竟人类历史一直在发展和修正的过程中,对过去的伟人指指点点有些不公平。言归正传,他们的失败来自野心的膨胀,以及外部的合作。希特勒,最和毁于苏联之战,因为这好比动物奇观中的蛇吞象,就算吞下了也会被活活咽死,他继承了德国雅里安人独特的严谨态度,也许经过了精密的计算,想以惯用的闪电战术瞬间击垮苏联,似乎太简单了,但操作上并不像之上计算的那样,纸上谈兵谈何容易,想想,苏联降雨何等之辽阔,横跨几乎十二个时区,就算闪电战,闪电从东边要传到西边也不是霎那间的事。同样,拿破仑面对的是当时的沙皇俄国。最后都是由于盟军的反复合作,一次又一次,终于都失败。两人如此一般,是历史的巧合?谁也不知道。

  回眸历史,欧洲历史,好像每个欧洲国家都曾在历史上称王称霸过,因此可以说欧洲的历史错综复杂。各个国家有着他们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辉

  煌期和衰败期。而如今,和平外交促使他们走在一起,忘掉过去的民族仇恨,不顾前贤,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今天的欧盟。

  一个出生于没落中产的科西嘉青年,怀揣着光荣与梦想,功勋卓着的他一步步走向了法国的王位,直至权利的至尊。他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究竟是什么成就了他,筑就了他?且打开《拿破仑传》,感受这位传奇将领、皇帝的传奇一生。

  应该说,拿破仑的一生,都在书写着“磅礴”、“恢弘”和“大气”。他的成就,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是极其辉煌的。在军事上,拿破仑被人们称为“一代军事伟人”他戎马一生,亲自指挥的战役,多达60余次,其中有许多战役在战争史上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直到如今,拿破仑的军事言论和战争战例仍被作为教材在一些国家的军事院校广为传播。在政治上,他曾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就:“我的英名并非建立在四十次胜利的战役上,也不是由于我使得万邦臣服,滑铁卢战役就足以抹煞对那么多胜利的回忆。永不湮没的是我的法典和参政院的会议纪录,我与大臣们的通讯……由于条文简明扼要,我的法典远比以往任何法典更可行、更有效……”这就足够了。用武力打下的辽阔领土,从亚历山大的地跨欧亚非的马其顿帝国,到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无不是经过一两百年就分崩离析的。唯有拿破仑法典,历经百年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今天的法律制度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是说到底,一切的物质成就终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飘然远去。我想,拿破仑之所以至今仍拥有强大号召力的重要原因,便是他精神上的某种特质,换句话说,是他出众的人格魅力。“一个人应养成信赖自己的习惯,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候,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敢与毅力”、“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不可能只有庸人的词典里才有”、“人生之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能屡仆屡起”、“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为政之道就是勇往直前,有进无退”。这些都是拿破仑的语录,而他正是这些话的最好实践者,他的积极进取的心态、无私博大的胸怀、永不懈怠的精力、非凡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坚定的自信心……

  叔本华曾将人分成流星、行星、恒星三类,拿破仑一定属于第三类。恒星坚守着太空,闪着自己的光芒,它属于全宇宙。那么拿破仑的精神内涵犹如一颗炽热的恒星,而他所缔造的功勋和所取得的荣耀就恰恰如恒星所散发出来的光芒,经久不息,他属于全人类,属于全世界。

  或许天妒其才,他终被囚于圣赫勒拿岛。他已经倦了,他完成了他的任务,他可以用死来结束他壮烈的一生了。就这样,一头雄狮倒下了,伴着暴风雨,就像他来时那般壮美,他去得凄美,却也动人。但他的雄魂永远吸引着世人,他的神秘永远留给后人。

  一个人凭借自信和勇气,凭借激情和努力,凭借知识和能力,为了光荣与梦想,就像拿破仑那样,又有什么可以横亘在他面前呢?寻着伟人的脚步,我们何惧前行!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名人传记读后感2000字(通用8篇)】相关文章:

1.名人传记 读后感

2.名人传记读后感800

3.名人传记读后感600

4.名人传记的读后感

5.名人传记读后感1000

6.外国名人传记读后感(通用24篇)

7.名人传记读后感1000字

8.名人传记读后感500字

上一篇:名人传记读后感600字 下一篇:名人传记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