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 读后感
这篇《童心说》的作者是李贽,我对他不太了解,倒看似他是一位道家人物或者是个愤世嫉俗的人。为什么说他是愤世嫉俗的人,因为他好像对当时的儒学很不满意,对做学问、从政的人也很不满意。在他看来人性本应该是天真的,就是因为人们后来受环境、自身领悟力等的影响而变质了,这些倒是和庄子有点相像。但是道家讲究出世,很低调的,除非是实在看不下去才会出来说几句,这个人还真不好定位。不管这些了,还是按照他要讨论的核心思想“童心为什么会丧失”来说说。
童心的丧失,因为人启蒙时期耳闻目睹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后这些感性知识和后天得到的理性道理一经入住人心后,就慢慢丧失了。知道了什么是好事,就千方百计的去做、去说;知道了什么是坏事,就挖空心思遮盖掩饰。那是不是人人都这样呢?不是,李贽说古代的圣贤们就能在这方面做到得真理而不失其童心。这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和想当然,你怎么知道他们就守住了童心,你又不是他,就好像船没动、帆没动、人心自己在动一样,得出这样的结论也就是先圣两个字而已,并不是具体到哪一个人。但这些并不重要,李贽想说的童心丧失,不是指这些,这个指月之指的寓意在前方,在我看来,他更是在讨论人欲望得到满足、有所归属的论题。
一个人的欲望是从时候开始的,其实生下来就有了,食欲也是欲望之一啊!谁小时候嘴贴到妈妈的乳-房上不是自动开始吮吸的.,抛却这些衣、食、注行基本生存方面不说,当然也不需要说,这些也要说就没完没了了,而且是基本所需不能算。的确人的欲望是后天来的,上海人有句话说:“不怕天火烧,就怕摔一跤。”因为家里面本就没什么可烧的,全部的家当就在这身衣服上体现着呢!还有的说,别人买个房子并不生气,但是邻居家添置一件家具那就气炸了肺了。我想李贽的要批评的欲望就是这些和这些的延伸,一种苍白的攀比、一种无能的虚伪以及这些所到来时已经造成的伤害和后期预计的伤害。前段时间我看一了部H片,演的是100个美女舞厅狂欢的。在里面,摄像能拍到的人欢呼雀跃不知该如何表现一番,而在背后的那些姑娘,她们的脸上有一种说不出的迷茫与彷徨,其实只是一种无形的伤害在背后刺痛着她们,而在摄像前的呢?这种刺痛是被欲望环绕着,暂时还不会感受,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她们都害怕导演的一声“咔”。不光是因为害怕出名不了,而更害怕那声“咔”之后的“无限空旷”。那些被欲望吞噬的人,活在别人的世界里面,或者是别人设计好的世界里面,没有自我,这些在李贽那里是叫做假。“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其实欲望是每个人都有的,就像每个人都毛病一样,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些欲望满足而又不“失真”,鉴别自己的欲望,适当的压制或去除,让自己有所释放,在这方面我觉得一个网友说的很好:“欲望只有在最然的满足的时候,才不会腐化人性”。应当警惕着让它最自然,不能让步,一旦开了先例就无穷无荆
作为一个古代的文人,李贽对先圣们也是很推崇的。说《论语》这些书里面不是对官员的溢美之辞,就是阿谀奉承的话,要不就是先圣门徒广收,弟-子悟性不好,不是断章取义就是把就事论事的话奉为经典。李贽好像对先圣很是“了解”,不说什么溢美之辞如何如何,直接把账算到他们徒弟那里,猛烈批评这些人误人子弟,还用老师的这些言论为自己的虚伪做挡箭牌。他深恶痛绝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其实,李贽是不认同儒学的,因为领悟力是有高下之分,但是对做笔记的人,老师说出的话不会记的一人一个样,在这里我们也能看到李贽对作文章的态度是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不是反复去引用什么经典里面的言论,用他的话说:“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甚么《六经》,更说甚么《语》《孟》乎?”这和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面的观点相似,曹丕说文章的主导是“气”,李贽说写文章要写内心的感受和自己的领悟,这一点我个人很认同,因为文章是对事情看法,而世界上的事情不是一成不变的,用现在的话来说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适当的引用是能让文章更有说服力,也能更优美,但是动辄就来,只能让人觉得啰啰嗦嗦博而不专,使尽浑身解数也不能说明一个简单的问题,这实在是不可取的。
【童心 读后感】相关文章:
美在童心06-04
童心老师07-13
重觅童心05-09
老师的童心03-13
童心爸爸作文06-13
感动童心的108个故事读后感300字07-22
童心未泯作文05-09
再遇我的童心06-07
一颗童心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