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哲理故事

2021-06-25 哲理故事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成语哲理故事,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溺井之狗

  “溺井之狗”比喻干了坏事的人,总是要千方百计阻挠人们揭露他的恶行。

  此典出自《战国策·楚策一》。

  有一个人,因为他的'狗能抓到禽兽之类的东西,所以他特别喜爱它。这只狗曾经把尿撒到水井里,被一个邻居看到了,这个邻居想要进门告诉它的主人。谁知,那条凶巴巴的狗挡在门口咬他。邻居感到非常害怕,最终没有进去。

  口血未干

  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九年》:“与大国盟,口血未干而背之,可乎?”

  注解:

  古代结盟有歃血仪式。歃,吸、饮的意思。古老的歃血仪式是要喝祭祀牲畜的血的,后演变为将牲畜的血涂在嘴边,表示已喝过血。

  “歃血为盟”非常隆重,往往在郊外举行,让天地见证,杀掉牲畜饮血(或涂在嘴边),用朱丹在玉石上写好盟书,就地挖一坑埋掉牲畜,在上面立着写好盟书的玉石,承诺如同誓言一般,绝不悔改。

  典故故事: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不断打仗,晋国联合鲁国进攻郑国,郑国见他们来势凶猛,只好派代表公子马非到戏地与晋国大将荀偃歃血为盟,签订合约。不久,楚国派兵来进攻郑国,晋国坐视不救,公子马非认为晋国口血未干而不救就与楚结盟。

  寓意:

  比喻立盟不久就失信毁约。

  聚米为山

  聚米为山出自于:《后汉书马援传》:

  “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帝曰:‘虏在吾目中矣。’”

  解释为: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统一了中原,西部的隗嚣拥兵自重,与刘秀势不两立。刘秀准备派兵攻打,但还有些犹豫不决,刚投奔过来的大将马援认为隗嚣将帅不合,出兵必胜,他用米堆积成西部地形,指画进兵线路。刘秀顿时感觉胜利在望。

  马援的做法可谓一开沙盘模型部署和指挥战争的先河。此后,聚米为山成为了用兵布阵的典故。

  唐朝韦应物在诗篇《酬豆卢仓曹》中写道:“运筹知决胜,聚米似用兵。”宋人刘鹭《旧将》诗写道:“囊沙泽畔知兵法,聚米山前识阵形。”

  举鼎绝膑

  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记载:“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

  典故故事: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前310年秦惠文去世,武王即位。秦武王身高体壮,力气非常大,喜欢习武,他特别重视军事人才,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

  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国开始设置将军一职。武王素有逐鹿中原,问鼎周天子之志。就在这年,年轻的武王带着他的力士到了洛阳,问鼎周天子。周赧王又恐又怒,命人取龙文赤鼎,激武王举鼎。武王估摸着可以举起来,想以举鼎之威震慑周赧王,力士孟说也附和,想和与武王比试一番。然后武王先举鼎。没想到周赧王使诈,这龙文赤鼎含有大量黄金,比普通的青铜鼎要重很多。武王奋力举起,但终因龙文赤鼎过重,结果两目出血,折断胫骨。到了晚上,武王气绝生亡,年仅23岁。周赧王闻报大惊,亲往哭吊。右丞相樗里子追究责任,将孟说五马分尸,诛灭其族。

  寓意:

  后常以“举鼎绝膑”为力小不胜重任的典故。义与“自不量力”相近。梁启超在《论教育当定宗旨》中有一句:“然以一政府抗世界之大逆流。恐不免举鼎绝膑之惨。”指某种行为、举动将遭致必亡必败的意思。

  君子固穷

  君子,有教养、有德行的人。

  固,坚守。

  穷,与“达”相对,义近“无路可走”。

  君子固穷一词语出《论语卫灵公》: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退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意思是:孔子一行在陈国断粮,随从饥饿得病,不能行走。子路愤愤地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只有君子才能安守穷困。

  寓意为君子在困窘之境能固守其道。“君子固穷”,贫穷是没有罪的,反而,君子能够在贫穷的时候坚守节操是可贵。作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在“穷”的时候应该做到“独善其身”,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与道德操守,不随波逐流,“不为五斗米折腰”;“达“的时候要有“兼济天下”的广阔胸襟。我们常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为何能坦荡荡,我想这是因为真正的君子能够做到“君子固穷”而能心中坦荡。

【成语哲理故事】相关文章:

1.有哲理的成语故事四篇

2.哲理文章哲理故事

3.哲理故事

4.人生的哲理哲理故事

5.坚强的哲理哲理故事

6.关于哲理故事

7.精选哲理故事

8.语言哲理故事

上一篇:哲理故事《吃点温暖》 下一篇:令人启发的哲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