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赏析《江冷楼前水》五

2017-07-27 写景作文

  接着讲张恨水的《江冷楼前水》。看原文:

  江冷楼前水张恨水

  在南京城里住家的人,若是不出远门的话,很可能终年不到下关一次。虽然穿城而过,公共汽车不过半小时,但南京人对下关并不感到兴趣。其实下关江边的风景,登楼远眺,四季都好。读过《古文观止》那篇《阅江楼记》的人,可以揣想一二。可惜当年建筑南京市的人,全是在水泥路面、钢骨洋楼上着眼,没有一个想到花很少一点钱,再建一座阅江楼。我有那傻劲,常是一个人坐公共汽车出城,走到江边去散步。就在这个岁暮天寒的日子,我也不例外。下关很有些安徽商人,我随便找着一两位,就拉了他们到江边茶楼上去喝茶。有两三家茶楼,还相当干净。冬日,临江的一排玻璃全都关闭了,找一副临窗的座位坐下,泡一壶毛尖,来一碗干丝,摆上两碟五香花生米,隔了窗子,看看东西两头水天一色,北风吹着浪,一个个地掀起白头的浪花,却也眼界空阔得很。你不必望正对面浦口的新建筑,上下游水天飘渺之下,一大片芦洲,芦洲后面,青隐隐的树林头上,有些江北远山的黑影。我们的心头就不免想起苏东坡的词:'“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或者朱竹垞的词:“六代豪华春去了,只剩鱼竿。”

  说到江,我最喜欢荒江。江不是湖海那样浩瀚无边,妙的是空阔之下,总有个两岸。当此冬日,水是浅了,处处露出赭色的芦洲。岸上的渔村,在那垂着千百条枯枝的老柳下,断断续续,支着竹篱茅舍。岸上三四只小渔舟,在风浪里摇撼着,高空撑出了鱼网,凄凉的真有点画意。自然,这渔村子里人的生活,只好忍心丢下不说。在南京,出了挹江门,沿江上行,走过怡和洋行旧址不远,就可以看见这荒江景象。假使太阳很好,风又不大,顺了一截江堤走,在半小时内,在那枯柳树林下,你会忘了最繁荣都市的边缘。

  坐在下关江边茶楼上,这荒寒景象是没有的。不过,这一条江水,浩浩荡荡地西来东去横在眼前,看了之后,很可以启发人一点遐思。若是面前江上,舟楫有十分钟的停止,你可以看到那雪样白的江鸥在水上三五成群地打胡旋。你心再定一点,也可再听到那风浪打着江岸石上,“拍打拍打”作响。我是不会喝酒,我若喝酒,觉得比在夫子庙看“秦淮黑”,是足浮一大白的。

  先来回顾一下,前段时间我们讲了文中提到的《古文观止》里那篇《阅江楼记》,该文主要讲了明朝刚刚建立,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当时国家刚刚统一,战乱刚息,百废待兴。为此,明太祖朱元璋就在长江边上建造了一座阅江楼,目的是为了宣示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命宋濂写了这个记。在《阅江楼记》中,也包含了宋濂对大明王朝的希望、劝谏、提醒及警告,这是我们要了解的一个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4年12月,而抗日战争结束是1945年9月。所以,日本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结局,差不多在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能确定了。当时的中国,也正处于一个行将结束战乱,百废待兴的环境下。就这一点而言,与《阅江楼记》的写作背景是相类似的。那么,作者的心思也许与《阅江楼记》的作者是一样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该有什么样的纪念?该有什么样的期望?应有什么样的教训呢?所以,在《江冷楼前水》中首先就讲到:

  在南京城里住家的人,若是不出远门的话,很可能终年不到下关一次。虽然穿城而过,公共汽车不过半小时,但南京人对下关并不感到兴趣。其实下关江边的.风景,登楼远眺,四季都好。读过《古文观止》那篇《阅江楼记》的人,可以揣想一二。可惜当年建筑南京市的人,全是在水泥路面、钢骨洋楼上着眼,没有一个想到花很少一点钱,再建一座阅江楼。

  我们知道,在抗日战争中南京是重灾区。至少有两点可以证明:第一是南京大屠杀;第二是南京本是民国政府的首都,后因日军攻战南京,民国政府被迫迁都重庆。所以,本文中提到:可惜当年建筑南京市的人,全是在水泥路面、钢骨洋楼上着眼,没有一个想到花很少一点钱,再建一座阅江楼。这说明,当时战争的胜负差不多已成定局,于是南京又开始慢慢恢复城市建设;在建设一座深受战争创伤的城市时,是不是要建一个纪念物,起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作用呢?这是一种人之常情,也是一个有责任的中国人、一个有责任的作家、文人首先应想到的事情。

  由此,可以再把话题说远一些。在民国时期,虽然有战乱,但那个时期大师辈出。个人认为,一个大师至少应具备两个成就:一个是学术上的成就;一个是人格上的成就。什么是人格上的成就?简单的讲,就是以人民、国家、民族的大义为己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才是真正的大师。

  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我们特别讲解了张恨水的两篇文章:一是《清凉古道》,二是《冰雪北海》。大家结合现在讲解的这一篇,就可以看到张恨水的笔墨中“写大以小”这个特别技法的应用。他往往能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写出一个大的格局。

  本文写到:冬日,临江的一排玻璃全都关闭了,找一副临窗的座位坐下,泡一壶毛尖,来一碗干丝,摆上两碟五香花生米,隔了窗子,看看东西两头水天一色,北风吹着浪,一个个地掀起白头的浪花,却也眼界空阔得很。你不必望正对面浦口的新建筑,上下游水天飘渺之下,一大片芦洲,芦洲后面,青隐隐的树林头上,有些江北远山的黑影。我们的心头就不免想起苏东坡的词:“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或者朱竹垞的词:“六代豪华春去了,只剩鱼竿。”

  虽然没有去写满目的疮痍,但是从一点一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清凉中,也透露出一种国破山河在的凄凉,特别是最后两句:“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六代豪华春去了,只剩鱼竿。”我们在讲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时,也讲到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南京作为中国的七大古都之一,本来有着十分辉煌与灿烂的文化景观,但是几经战乱,所剩无几,也就没有什么可以着笔的地方,读来不能不让人暗自神伤。

  我们还要去体会:“有两三家茶楼,还相当干净”,“北风吹着浪,一个个地掀起白头的浪花,却也眼界空阔得很”,“芦洲后面,青隐隐的树林头上,有些江北远山的黑影”。一边是国破的神伤,一边又是山河依然在的安慰。神伤中有一些安慰,而这些安慰,不时地又激起了人们的伤感。换句话讲,就是国虽破,山河依然在,这是一种安慰。但山河依然在,国家却已破,山河虽在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也是一种矛盾、纠结、冲突的情结。既是作者要表达的复杂情感,又是写作中的一个技巧。

  我们来看作者想到的两句诗:“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六代豪华春去了,只剩鱼竿。”我们在《阅江楼记》中,也看到关于长江的一些描述: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不仅在六朝之时,长江被划为天堑,在中国历史上,长江不仅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还有着特殊的军事意义。长江如划为天堑,则不能视为安流,往往就是国家战乱之时。因为过去经济、技术、科学的不发达,长江被有冲突的势力集团当作军事上的天堑,划江而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的分离因长江而起,国家的统一也因长江而起。举个简单的例子:三国时期,魏国与东吴就是划江而治。到了司马家族时期,就灭了东吴一统长江,也就有了统一的王朝——晋(西晋)。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长江是分还是合的历史,也体现了长江是作为天堑,还是作为安流的历史。

  我们理解了历史,便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文中的这两句诗:“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六代豪华春去了,只剩鱼竿”。我们还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更好地理解杜牧的七绝《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特别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一句的语境与本文中“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是一样的。历史在不停地重复,长江边上戟已折、已锈,洗一洗,磨一磨,却也认不出是哪一个朝代的铁戟,分不清是哪一个朝代的战乱。

  再来看《三国演义》的开头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诗与本文中“六代豪华春去了,只剩鱼杆”的语境,又是一样的。历史不断重复,悲剧不断重演,而诗人墨客的呼唤、呐喊、感叹,也一样地重复重复再重复。

【佳作赏析《江冷楼前水》(五)】相关文章:

楼前一景作文350字10-28

冷雨作文合集五篇11-14

03-17

五水共治05-25

冷秋07-13

冷·西湖04-04

五水共治作文02-12

冷夜作文04-06

人心不可冷03-23

冷入人心07-13

雷锋风采永驻人间- 雷锋日记-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