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义是立国之本
信,是中国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也是人际关系的最高原则,它不与仁、义、礼、智四德并列,而是这四德的综合体现。信德之重要,表现在孔子对弟子子贡所说的一段话:
子贡问:“怎么样去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要使粮食充足,要使军备充足,一百姓就会相信政府了。”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在这三项中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先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再迫不得已要在食,与信之中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孔子的回答简直是斩钉截铁:“去掉粮食。因为没有粮食吃,不过是死亡。而白古以来谁都免不了死亡,如果百姓对政府不相信了,国家就无法确立了。”
晋文公言而有信
鲁禧公二十五年。晋国攻打一个小国原国。晋文公命令部队携带三天的粮食,说三天打不下来就撤军。到第三天,原国还是没投降,晋文公就下令撤退。这时,晋文公派往原国的间谍回来报告,说原国正在准备投降。于是,军队统帅请求,等原国投降后再撤。但晋文公说:“信用,是立国的根本,百姓靠它来生存。如果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百姓失去了依靠,那我们会得不偿失的。”
商欺立木取倍
据《史记》记载,商鞍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秦孝公有些担心,犹豫不决。商鞍终于说服了秦孝公实行变法,发布了新的政令。为了取信于民,商鞍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中有能把此木移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去移动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鞍又布告国人,能移动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移动了这块木头,商较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事实,终于使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使新法得以推行。
臾骈不负信
《左传》载,春秋时晋国人臾骄,奉命护送贾季的家眷到狄国。过去,贾季曾侮辱过臾骈,这次有机会护送贾季的家眷,所以朋友们鼓动臾骈趁此良机杀掉贾季一家来报仇。臾骈沉思了许久,说:“不行。我听说有一本叫《前志》的书上有这样的话:‘无论是有惠于人,还是有怨于人,都与他的后代没有关系。’如果我现在利用主人对我的信任而杀死贾季一家,这并不表明我的勇敢。如果我发泄了自己的怨愤,却增加了我与贾季之间的仇恨,这并不说明我聪明。为报私仇而损害了公利,这辜负了主人的信任,也不表明我的忠诚而是表明我的背信弃义。舍弃了勇敢、智慧和别人对我的信任,还能办得成什么事呢?”
臾骄说服了朋友和手下人,亲自保护着贾季的家人,把他们送到了狄国。
【诚实守信-关于诚实守信的论据实例(四)800字】相关文章:
6.诚实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