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1
家里突然多出二本书,我知道那是妈妈买给我看的,拿出来过目一番,不久就陷入这本书的种种感人故事里。年轻时就常离乡背景的时代,何时才会有浓浓的思绪呢,我们这一辈还未能体会,当时是大革命的时代里,逃到中国各地的年轻人,常吃着家乡的名产消愁, 不管是老是少,只要经历过这一切,无时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常不知不觉中留下眼泪,我的双亲在哪,他们过的好吗?是否还在呢?这种伤感,是现代人还无法 体会到的吧!在太平盛世中,很多人福在眼前,却不珍惜,或许在临阵前,人才会体会到爱、恐惧、和珍惜吧!
这本书里的主角们,在这乱世中,他们都曾离开父母过,不过他们始终对父母怀念,胡适也有慈母,我们也有,但这书有些人没这么幸运,但他们仍非常的忠心,不 管家人领不领情,他们还是心甘情愿的承受,舜的母亲曾想害死他,她却永远不发怨言,曾子没做错事,但他父亲打他,可是曾子却心甘情愿的被打,鲁迅的父亲生了重病,他不断的找名医,花了钱,却始终每找到可以医好父亲的病,父亲最后还是病逝了,他已经做了很多了,应该不会感到遗憾得,但是他心里非常愧疚,这般 的孝心,任谁也会感动的,但是现代人又如何能体会到呢?
我的父亲母亲2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父亲是我那遮阳的伞,父亲……”一首首歌赞扬了父母对我们的爱,又一首首歌唱出了我们对父母的爱,家人爱我们,我们爱家人,这就叫做亲情,我的父亲母亲作文750字。
说起亲情实在大畏无边,我觉得最深的爱还是母亲那慈祥的爱,父亲无声的爱,和我们对父母的爱。
俗话说,母爱声声,母爱深深。难道不是吗?我平时就出去玩一会儿,母亲也要叮嘱我说:“注意安全,早点回来……”记得那是一个秋雨蒙蒙的早上,我出去玩了。谁知,我一玩就玩过了头,从早上10点玩到了晚上9点多。那时天黑了,外面风呼呼吹,雨沙沙响,我们呆在家里,直到“当当当……”钟声响了十下,我才要回家,可我一个人走在路上,心中越想越怕,玩了这么久,妈妈不打我就怪了。我心里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了家。
结果我一进屋,咦,妈妈不在?能去哪呢?去找我?不可能,她又不知道我在哪儿。去打牌?也不可能啊。妈妈这么晚去哪里了呢?我满腹狐疑,拿了把伞又冲了出去。妈妈在哪儿呢?我心里不断地想。于是我拿着伞,冒着雨,顶着风叫着“妈妈,妈妈……”喊着喊着,我一不小心摔倒了,但又爬了起来。外面很冷,我不停地发抖,那时我才六、七岁啊!不知过了多久我看见前面有个人影冲我跑来,将我抱了回去,那是妈妈。原来妈妈见我久久未归,就出去找我了。当时我发现妈妈的额头烫烫的–妈妈发烧了。于是我回到家给妈妈拿了药,倒了水,让妈妈睡了。这就是母爱,这就是亲情,因此我每次想起这事总是难以平静!父亲的爱,我们对父母的爱与母爱相比也差不了多少。这就是亲情,这就是让我感动的亲情!
亲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可以振动一切!亲
我的父亲母亲3
父母间的争吵依旧不断。每次吵完架,母亲总是委屈而又理直气壮地跑回老街道的娘家,宁可蜗居在那张幽暗房间的床上,也不理会父亲遣派劝归的我,僵持了好几天才不甘不愿地回家,重新步上不很稳定的生活轨迹。不久,争吵接踵,如此循环着,逐渐走到了婚姻的边缘。似乎婚姻承载着的相守到老的希冀正一点点被腐蚀。尤其是父亲在转业做了手机销售及修理生意后在城市里有了应酬,出入场所,竟有了外遇。
那一次偶然在父亲随公司旅游后拍摄的照片中发现掺杂着的那个陌生女人的照片。我好奇地随口问道,这个阿姨是谁啊,怎么和爸爸挨得这么近呢?
导火线就这样被浑然不觉的我点燃。随后母亲的姐妹,大姨,小姨们是如何群情激愤,是如何倾巢出动直奔城里抓“赃”,是如何轻蔑地看着被当场捉着的父亲落荒而逃的,全依靠母亲时过境迁的讲述,我才得以知晓。
母亲叹着气说,你大姨威胁要马上收回借给你爸做生意欠下的本钱才让你爸彻底断了和那女人的关系的。亏了你,不然你爸这秘密不知道要瞒多久呢。
我以为我会庆幸地笑,而实际上我什么表情也做不出来。
父亲从那以后果然规矩了许多,除了特别紧要的或者突然的急事,往往少驱车并按时到家。以前每逢除夕定会因提及的年里未收回的旧帐或者借出去没及时要回的工具而高高举起的巴掌,现在慢慢地都放下了。一切好像又重新回到那祥和的家一样。
如今父亲已年且四十,渐渐淌过粗暴脾气的年龄了,我和哥哥也渐渐离开小镇进城上学了,许多事也都时过境迁了。父亲母亲依旧时有嘴上的不和,但母亲学会了忍让,不辩解不纠缠,于是许多以前极有可能酿成激烈争吵甚至大打出手的小事都失去了夸张的效力,只成了生活中荡起的一些恶涛和浪花。父亲不再抱怨饭菜,但是看见母亲端上隔夜的饭菜却也忍不信低声训斥她;母亲也不再念叨父亲大吃大喝的朋友,只是每当他们聚在家中时,和父亲轻声招呼,便自己下厨或者出去买来足够的下酒菜,端上。
那些素面朝天的爱情也许没有了,只剩生活过滤后沉淀下来的,最平凡的话语,无言的陪伴。我的父亲今年三十九岁,而我的母亲却已四十三。二十一年前,他们同在三明化工厂工作,是很平凡很普通薪金微薄的工人。不知道是怎样的际遇,使他们成为结发夫妻,并在次年生下哥哥和再隔一年的我。
我看过那张很旧的黑白照片,上面的父亲棱角分明,和母亲略显拘谨地挨着,露着朴素的笑,母亲则顶着那个年代最普通不过的齐脖发,微张着嘴,像是还有张口未出的话,被聚光灯永远定格在她的二十二岁。
那个年代对于平凡的乡村青年本来就不是一个什么斑斓的舞台,那里上演的不是如今荧屏中粗制滥造的肥皂剧,而是一张张素面朝天的爱情。
在三明医院生下我后,父亲便携着妻小风风火火地赶往故乡。也许是故乡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这个偏僻村庄上的男人,根还留在这儿,那么无论他在哪儿成婚娶妻,都要不远千里地奔回故乡,只为一拜高堂,二拜天地,即使母亲在漫漫车途上几经不适,即使婴孩在轰隆前进的列车上彻夜哭叫。我的年轻的父亲,在哭叫伴着母亲娓娓的哄声中渐渐停歇的间隙中,咽着凝重的神情,把目光朝飞速前进的车窗外的深深的夜色中望去。
他在望什么?是故乡的一穷二白,还是发丝尚未衰老蔓延的老人的望穿秋水的眼眸呢?
是多年后,长大了些的我,听到母亲提及那段清苦的日子。正是做月子需要大补营养的时候的母亲,由于夫家太穷,日日只够勉强吃上下了一两个鸡蛋的线面,而她在娘家的姐妹们却无一不是被鸡汤鸡肉填满了嘴。那时母亲以为自己稍胖的身体对于哺育一双儿女绝不至于不足,却料想不到月子中的她会迅速消瘦下来以至于奶水只够一个孩子了。她给了我。我是何等幸福啊,却又如此愧疚。大我一岁的哥哥因为我肆无忌惮的啼哭而过早地失去了奶水,取而代之的是粗糙的奶粉。多年后,当我们品尝着雅士得完达山各种各样的奶粉泡成的牛奶时,嘴上啧啧是美味,可在当年,什么能比得上母亲甘甜的奶水呢?十二岁那年生活渐渐好转的母亲开始给哥哥迷信般地买来生命一号巨能钙之类的营养品殷勤地让哥哥吃下,我在一旁气鼓鼓地,“讨厌”起母亲来。可后来母亲却搂着我难过地说,阿妹,你哥从小没喝多少奶水,现在长得还没你高,我这是给他补营养啊。妈妈谁也不偏爱,你们都是我的孩子啊。
我转头看见哥哥瘦小黝黑的身躯,在呜咽中终于第一次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
在那个清而远的小山村里,我度过了生命最初也最朴素纯净的六年,那六年里,父亲继承父业,成为一个年轻而认真技好的家电维修兼木工师傅。记忆中最明晰的是他挎着白色黑边的硬布修理包,里面放满钳子镙丝镊子或者刨刀锉刀一类必不可少的工具,满山跑着奔赴各个山头散布的农家。有时一大清早出去,日晒三竿才淋着一身汗,捏着皱巴巴钱票,风尘仆仆地回来。包里偶尔能收获好些村民送的零嘴:散装的有点儿软掉的饼干,炒过还脆着的南瓜籽,花生米,构成了那样的一天又一天的最欢乐的元素。母亲照例给父亲砌好苦茶,然后才摆开饭菜,手往围裙上抹了抹,笑着说,看看他们刚还饿呢,现在可要高兴死了。
我偷偷抿过母亲砌给父亲喝的茶,顶苦的,喝了糖水也不能马上解掉,而父亲却总喝得津津有味。那小茶杯上也早已积了厚灰色擦洗不去的茶垢。
可那种味道实在是香甜极了,饼干瓜籽花生米的,家的,甚至是苦茶的。叫人怀念。
如果不是现实间巨大的反差,我也可能只将这六年视作一般流逝的时光吧。
六岁以后,父亲忽然决定携家出外挣钱,于是我们挥手告别清远的大山和浑厚的土地连同三轮车扬起的黄尘,开始了多年的外乡异居生活。每到一个地方,父亲总是想方设法地筹来一笔钱租下一间不大的店面,摆开柜台和包里的各种工具,也像从前一样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不同以往的是,父亲不用再满山跑,只要沿着街道一家家走去就能找到,母亲也不再管理良田菜园,只需在店里经营廉价的家电零件。于是不知何时开始出现一种微妙的变化,父亲抱怨起母亲的饭菜不可口,母亲唠叨着父亲大吃大喝的朋友。起初只是掠过嘴边的只言片语而已,而后声调越来越高,音量越来越大,甚至连锅碗瓢盆也竟成了道具――它们在地上变形摔烂。
那些声音高过了坐在楼梯上呜咽的我和哥哥的颤颤的声音。
后来,连那套用了很久的老茶具也被摔碎了,苦茶叶被扔到马路边上。仔细想想,似乎母亲很久没给父亲砌过茶给父亲喝了,全让那些朋友喝去了。
不只是父亲母亲之间,父亲对我们也更加严厉起来。数不清多少次,我和哥哥的周末是在阁楼上枯燥的摹写一张又一张的字帖中度过的。窗外是院里跳稻草编成的粗壮大绳的小孩儿,那一片片笑声无孔不入穿过玻璃。
那时父亲大概也更不知道一个孩子客居异地而招致的孤独是怎样潮湿的。
我的父亲母亲,他们让我掩面而泣。
又搬了一次家。这次是回到母亲远在千里之外的娘家。依然是小店面生意,只是这儿的街道更宽了些人更拥挤了些挣的钱多了些,生活逐渐好转。父
我的父亲母亲4
从一个什么也不知道的小不点儿,长成一个能说会道、口齿伶俐的大孩子,何能少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因为父母的出现,孕育了我。父母辛苦地养育我,而我却不止一次地顶撞他们,最后我后悔不已。
有一次,我和弟弟为了喝汽水或牛奶而争论起来,我坚决地说:“喝汽水”,弟弟说:“喝牛奶”。妈妈劝告我说:“别喝汽水了,喝牛奶吧,牛奶是主食”。但是我生气的拒绝了。没办法,妈妈只好给弟弟买了牛奶,给我买了汽水,又买了一瓶牛奶。结果,没有到天黑我就又饿了,妈妈把多卖的那一瓶牛奶让我喝了。喝着牛奶,想着我之前大发雷霆的样子,心里十分羞愧。
这简单的事情却让我深深体会到:无论我做错什么,多么不听话,让父母多么生气,他们都能原谅我。因为他们是爱我的。
谢谢天下所有的父母!谢谢您们的养育之恩,谢谢您们温暖的关爱,谢谢您们陪伴的每一天!
我的父亲母亲5
当黑发泛起了霜花,当双眼失去了光华,当腰板不再挺拔,母亲依旧是离不开的牵挂。——题记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与骄傲,都来自母亲。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美好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甜美的呼吸就是母亲。偏爱每一个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当孩子遇到委屈时总是母亲当后盾。“你身在那它乡住,有人在牵挂,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即使是老虎也不会食子。母亲对孩子都偏爱,无论是打是骂,都是为了孩子好。这就是爱幼时的是,都是从母亲口中得来的。讲我是如何的调皮、乱跑,有时如何的听话,叫第一声“妈妈”是他是如何的高兴,一击抓周仪式的情况等。非常奇怪,这些繁琐的小时她记得一清二楚,连细节也不放过,这是我对自己从前有了深刻的认识。
记忆中自己的儿时,是在母亲的规矩中度过的。每天天刚亮,我便可以听见她准备早饭的锅碗瓢盆“交响乐”——这类似于起床号。我便起来吃早饭。对于吃的方面,母亲的要求很严格,一定要吃好,吃饱。她常讲:“人是铁饭是钢。”即使是单调的才她也可以做出去多的花样。她尤善于做川菜,辣是一定的了。什么麻婆豆腐、灌肠、混沌,都是她擅长的。但她也厌烦我吃什么辣条、糖果一类的零食,她认为吃零食对身体不好。在中学生活中我对此深有体会。吃零食不仅浪费时间,对身体也无益。真是害人不浅。我小时候犯了错,母亲总是要来责罚的,似惩罚姐姐一样,她在别人面前不打不骂我,只等别人来注意瞪我一眼,回到家再收拾我。但不真似胡适母亲一般,不许我哭出声,她是允许我哭的,哭了会好受些——母亲这样认为——在后来我看过的一篇科学文章上也是这么说。那一刻,我体会到母亲的伟大。她打我时,绝不会拿尖刻的话骂我、侮辱我,因为我是她身上的肉吧!骂我她也不好受。但我后来才明白,打罚伤害的是肉体,恢复的快,但话却伤害了心灵,心病难医。这使我更深刻的认识“良言一举三春暖,恶语伤人大月寒。”诚如我的母亲在别人夸我时,虽总言说:“哪里哪里呀。”但却笑眯眯的,脸上挂满了春天一样与煦的阳光。脸上的笑容代表她对我的信心、满足以及赞赏,她以我为荣,我不能让她哭泣。儿时我体弱多病,从一生下来便得了一种急性肺炎,一咳嗽就憋得喘不过起来。刚刚生下来听母亲讲住了一过多月的医院,刚开始都不会哭。一两岁时与药篓子为伍,隔三差五生病,连医生都讲:“小朋友,有得罪大黑碗了(大黑碗指代盛中药汤的药碗,一想就打个激灵,苦也)。”但母亲不耐烦,对我悉心照顾。一次抱我去打针。来了个实习医生,忘我额头上扎针,扎了上去没进入血管,他一着急就乱弄了起来,父亲听到我哭之后,把那人推开,母亲抱着我找了一个老大夫,扎上针后,我看到母亲含泪而泣。
你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母亲的心,你的一生一世,母亲影响着你。母亲的世界当上帝造人时,母亲的规格大概一定可以堪比甚至超越超人。要求拥有仅凭少量的食物便可获得充足的工作能及三头六臂前后四只眼。这些条件孙猴子也难以胜任,但母亲却凭常人一般形态具备了这些条件。凭凡人之躯建立了自己的世界。一朝怀胎,十月分娩,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但只要孩子的一声“妈妈”,母亲的心便被融化,就算有再多的苦,也为了孩子向前冲。
妈,谢谢您的给予!——尾记
我的父亲母亲6
好几次提笔,想为我的爸妈写点儿什么,可总是静不下心来。我知道回忆需要安静,所以我选择了这个下雨的星期天。双手托腮坐在窗前,细细端详雨中那个清新却略带苦涩的世界。白桦树下那一阵清风,那一串雨露,那一片再也回不去的落叶……所有这些,都让我渐渐归心于平静,手中的笔已在不经意中走进了老家——
我出身在浙北的一个小农村里,爸妈是再也朴实不过的农民,还有一个比我小两岁的妹妹,一家四口,日子过得平淡、真实。
任凭异乡的岁月如何淡漠,我对家的记忆依然清晰。父亲是家里的老大,他的亲身父亲在生下他后便和我奶奶离了婚,而我爸则跟了他的'母亲,因此在当时的家庭环境里,我爸的生活处境相当的艰难。后来我爸跟我聊天的时候经常谈起他的读书时代,他说,那些日子经常背个书包再牵一头牛,经过学校时,把书包往教室一扔,然后开开心心地放牛去了。
父亲不爱说话,很沉默,这样的性格造就了他的诚实、善良和热心,村里如果谁需要帮忙,只要招呼一声,刮风下雨,他都乐此不疲。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每逢大年三十,村里人都把大条大条的活鱼往我家里送,当然不是送给我们吃的,而是要我爸给他们做鱼丸。我爸做的鱼丸可谓是打遍村里无敌手,不仅如此,每次做好后,还挨个帮他们煮好,美其名曰:好鱼丸要配好火候才有好味道。也就因为这个,常常导致我们自家的年夜饭一拖再拖,而我爸却很快乐。
因为生活的困难,父亲断断续续念完初一就辍学了,可他对我们的教育是严厉的。记得我刚上“学前班”那天,父亲给我买了一个白色的塑料文具盒,用毛笔浸上红色的油漆在文具盒的底部写上了我的名字,说:“这样就不怕弄丢了。”可没过几天我还真把它弄丢了(现在已记不起当时是怎么丢的,好好的放在书包里,怎么会丢了呢?呵呵。)下午放学胆胆怯怯回到家中,只见桌上赫然放着我那个丢了的文具盒,爸爸一脸严肃,问我丢了东西怎么还敢回家。我却理直气壮地说道:“丢了就丢了,现在不是捡回来了么。”只见爸爸迅速起身,拿起文具盒就朝门外扔了出去,我被吓得浑身打颤(记忆中这是爸爸唯一一次对我凶)。后来听妈说,是村里人在路上捡到了,看到我的名字就给送了来。打那以后,我再也没有丢过任何东西。
这就是我爸——那个当年瘦高瘦高的农村小伙。
也许相对我爸来说,我妈的生活条件要好的多,因为我外曾祖父那时是地主阶级。不过他们似乎有着一点家庭上的相似之处:我外婆的第一个丈夫在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后就离开了人世,这个孩子就是我现在的姨妈。后来,外婆有了第二个丈夫,生下我的母亲。母亲个子矮小,是因为她出生后就患了一种病,四岁的时候还走不了路。
母亲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她不仅会裁缝,会绣花,而且还会一手绝美的毛线活。那些年,我们一家所穿的毛衣、毛裤、外套、布鞋等等,只要能从缝纫机下走的,只要能用毛线织的,每一样都出自于她那双似乎永远也闲不下来的粗糙的手。印象最深刻的是:读小学那会儿,家里经济非常据拮,即使过年也很难有新衣服穿。心灵手巧的母亲就把我们那些穿旧的外套拆掉再翻新,把里面颜色较新的那层翻到外面,把旧的那层放在里面,再经缝纫机一踩,一件新衣服就做好了,穿着它去拜年,心情很是舒畅。如今,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衣服挤满了我们的衣柜,试问真正合身的又有几件?知儿者,甚是母亲也。
岁月在父母的白发和皱纹上印证了它的匆匆和无情,我也在温州工作了5个春秋。这5年来我极少回家,因此一有空,我就会静静地回忆家里的一切,感恩我那艰辛的父母为儿女所付出的点点滴滴。
我清晰地记得,在我刚出生后的这几年里,也就85年左右吧,父母不管是去街上还是走亲访友,出门都是靠走路,那时我们姐妹俩的交通工具就是“竹篮”(大家一定很难想像竹篮是怎么回事吧)。父母把我和妹妹各自放在一个很大的竹篮里,然后用一根长长的扁担挑在肩上,硬是把我们一路挑到十公里之远的外婆家。有时只有我们姐妹中的一个,父母就在其中的一只竹篮里放几块石头,以求两边平衡。坐在父母肩膀下悬空的竹篮子里,双手紧紧地拽着两根竹柄,我竟安然地睡着了。
等我们长大了些后,家里的那辆重磅上海牌自行车就接任了承载我们一家四口的重任。那会儿,爸爸骑车,我坐在最前面的横杆上,妈妈坐在后座,怀里还抱着妹妹。比起竹篮,似乎要轻松多了。这种现象当时在我们村里非常多,逢年过节,走亲访友,路上随处可见。
渐渐地,家里有了一些积蓄,在我爸爸36岁那年,他买了一辆载重型拖拉机,为了供我们姐妹俩上学,老爸跑起了运输。打那以后,我母亲从没有过上安心的日子,焦急、等待和担心成了她生活的全部。由于起早贪黑,疲劳过渡,父亲大大小小也出了几次事故,最后依然坚持供我们顺利完成学业。
老爸对那辆陪伴他近六年的拖拉机是有感情的,以至后来不跑运输的时候还坚持用拖拉机载我们去踏青、游玩。而我的老妈,一个天生晕车的人,却唯独坐我爸的拖拉机不晕,这让我那幽默的父亲甚是感动。搬张椅子坐在拖拉机的后厢里,迎面而来的春风又一次将浓浓的父爱散播、传扬。
时间一晃已是20xx年了,父母也相继跨上了50岁的门槛。我的一位在县城的表舅替他们在一个花园小区找了一份传达室的工作,工资不高,可爸妈却很满足,他们说:“现在好了,我的女儿也不用给我们老两口寄生活费了。”我听了,心里一阵酸楚,泪水顷刻间下落。
我的父亲母亲7
《我的父亲母亲》是张艺谋的一部老电影,这两天重新回味了一篇,感觉很好。
电影有一股浓烈的乡土气息,母亲那种执着的感情令人感动,害的我掉了不少眼泪,她的等待和追求都是那么地给人深刻印象,加上美妙地背景音乐,成了一部优美的爱情故事。
很多上一代的人都觉得这部电影感人,我虽然没有经过那一代的生活,但我依旧也被深深地感动了。
广阔天空,冰天雪地,一个穿红衣服地女孩屹立在雪中,一动不动地看着远方,等待着远方自己心爱的人归来。
爱情!不论多么艰苦的岁月,只要有爱情在支撑自己,只要有希望在前面,人们就能坚强地屹立不倒,就能捱过最黑暗的日子。已经有了爱了,还要求别的什么更高的呢?
这些坚强的人啊!黑暗的年代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他们勇气使得他们坚强地活下来。而现在,同样处在黑暗年代的我们,不是也应该拥有这份勇气,走出黑暗,走向光明吗?我们年轻时候见证了黑暗的历史,我们至死都不会忘记,那些刽子手能活多久呢?活得再长也不会比我们这一代活的时间长吧,他们的种种罪行,总有一天会得到历史的清算和审判,迎接他们的,将是末日的断头台。
我的父亲母亲8
阅读下面一篇记叙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的父亲母亲
夏芳
①有人说没有见过一辈子不吵架的夫妻。我见过。父亲母亲,一辈子没有吵架。
②父亲长母亲六岁,巧的是父母的生日竟是同一天。
③打记事起,常见爱好京剧的父亲把一些票友带回家。母亲每每笑脸相迎,端茶倒水伺候。
④那班男男女女有拉弦的、敲鼓的、打锣的,有唱花脸小生的、花旦青衣的、老生老旦的……有时一乐和就是一个下午,父亲还会热情留人吃晚饭。
⑤这边母亲似乎早就知道要吃饭,已擀好面条。但母亲通常一边擀面条一边小声唠叨:“好歹有个星期天,让你爸弄的乱七八糟,连个清静也没有。”
⑥曲终人散,父亲是陪人喝过酒的,脸红扑扑的,酒后的父亲愈和蔼可亲。母亲开始数落,大致是父亲不体谅她的辛苦,油瓶倒了也不扶,家里家外都是她操持云云。她经常这样威胁父亲:“你再领着些狐朋狗友回来闹腾,我就掀桌子,回娘家,倒地方给你!”
⑦父亲只是“嘿嘿”笑着,还会夸母亲今天的菜炒得好,面条擀得匀细。母亲的埋怨渐渐平息下来。
⑧母亲那时候每天要到生产队出工,父亲已是当地受人尊敬的中学校长。父亲体恤母亲体力不济,星期天和假期常替母亲出工。母亲在家也不会闲着,父亲若说:“让你歇息你比出工还劳累,生就的劳碌命。”母亲会一边嘴里抱怨着“我嫁到你们家没有过一天好日子”,一边手中忙着家务。
⑨父亲退休的时候身体不好,有胃病、气管炎、胸膜炎、颈椎病等等。母亲一心一意照料回家的父亲,那些疾病居然一点点离开了父亲。而母亲,老来患上了冠心病、高血压,曾经高挑的身材一年年下来,渐渐虚胖起来。
⑩我在城里买房后,父母每年都会来城里到我的家中住几个月。父亲每天早晨六点钟准时起床,给自己和母亲每人冲一碗蜂蜜水或豆奶喝下,然后带着母亲到公园晨练。有个下雪天,母亲看天气不好没有起来,父亲依然要出去。我怕路滑,阻拦。父亲说:“你妈那么胖,得的那些病都是缠人的。她哪天中风、偏瘫什么的,我得有个好身体伺候她啊。”顿时,我怔住了。
父亲七十三岁那年春天,患胆管癌,发现时已经是晚期。一向病恹恹的母亲在父亲病后,每日拖着虚胖的身子,忙忙碌碌围着父亲转。父亲有时被病痛折磨得烦躁,冲母亲发脾气,母亲笑笑:“看你爸,老了长能耐了。”好像父亲发脾气也是宠爱她的另一种方式似的。
父亲坚忍地活着,病后撑了两年又二个月,平静地走了。母亲没有大哭,她有条不紊地教给我们如何按着风俗送父亲。只是,母亲的双眼空洞着,让人不忍对视。
我常和母亲通电话,母亲说着说着就会说起父亲,于是哭泣。母亲每每都是怨父亲,祥林嫂般地重复这几句:“你爸说话不算数,他说一辈子有他我就不会受半点委屈,他说要等着我不能动弹的时候照顾我,他说他要和我一起过一百岁的生日……”
忽然间我泪眼模糊,心头跳出几个挥之不去的字——爱可以怨。想起父亲母亲。(原载20xx年3月16日《参考消息》)
1.从全文看,父亲母亲一辈子不吵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两个成语概括文中父亲母亲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的“常见”、“每每”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围绕“我”的父亲母亲写了五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三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⑤⑦⑧段分别写了母亲对父亲的“怨”,请将段落序号填入相应词语后的括号里。
文章最后说“爱可以怨”,从全文看,应怎样理解?
埋怨( ) 责怨( ) 悲怨( ) 抱怨(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父亲母亲每年都来城里“我”的家中住几个月,这说明了什么?父亲去世后,“我”除了常和母亲通电话外,你认为“我”还应该做些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父亲母亲互相关心,互相体谅,互相宽容。
2.参考:相敬如宾相濡以沫休戚与共等。
3.“常见”说明爱好京剧的父亲把一些票友带回家中,不是一次,而是经常性的;“每每”说明母亲对父亲带回家来的朋友们每一次都是笑脸相迎,热情款待。这两个词更加突出了父母关系的融洽。
4.①母亲热情招待父亲的朋友;②父亲常替母亲出工;③母亲细心照料多病的父亲;④父亲照顾多病的母亲;⑤母亲细心照料病逝前的父亲。
5.⑦⑤○13⑧。爱可以通过怨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
6.儿女孝顺父母,父母关心儿女。儿女与父母关系融洽。还可以常回家看看,经常接母亲来城玩,或将母亲接到城里来住等等。(意对即可)
我的父亲母亲9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父母之恩不能忘,
孝敬父母 关爱他人演讲稿。
同学们,你们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吗?不多,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真不少。是呀,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成长,都缺少不了父母的哺育,那么,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怎能忘记呢?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中华民族的道德史册上,孝敬父母占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今天,大多数人都把孝敬父母当做自己应该尽的义务和崇高的品德,然而,也有极少数的人,不愿这样做,把繁重的家务推给父母,把体弱多病的父母拒之门外,把没有经济来源的父母撵这赶那,兄弟间互相推脱,谁也不管,还有人恬不知耻地为此辩护说:“不做封建道德的孝子贤孙。”这不是暴露了他们的无知和荒谬吗?
亲爱的同学们,封建统治阶级宣言的“孝顺、孝道”,其实内容是要子女绝对服从父母,即使父母错了,作为小辈的也不能反驳和违抗,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在他们看来,只有从小做到“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长大了才能做到“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以便听任统治阶级的奴役驱使。这就是所谓的“孝子出忠臣。”你们觉得这种旧的道德观念是对的吗?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想过吗?父母与我们朝夕相处,
生活上,他们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为了让我们吃好、穿好,他们自己省吃俭用。学习上,为了让我们有更充足的时间,他们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放弃了娱乐的机会;为了让我们学习不受干扰,他们连话也不敢大声说;当我们在学校上课在外面又下起大雨时。他们打着伞来接我们,为了不让我们淋雨,他们任凭雨水沿着鬓角流下;为了让我们茁壮成长,他们买来补品为我们补充营养,而他们的两鬓添上了几缕银丝……对这一切,我们读懂了多少?我们对父理解了多少呢?我觉得我们的父母是多么的伟大呀!
从古至今,有多少名人志士都有一颗孝敬的心。陈毅元帅为瘫痪在床的母亲洗尿裤浙江林学院的学生刘霆背母亲上大学……这不是孝敬父母的真实写照吗?
亲爱的同学们,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美德,我们要薪火相传,誓将迟到的报恩来奉献,用爱心写就美丽的故事,让孝心接力代代相传!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我的父亲母亲10
“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你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我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你呀下这辈子还做我的父亲。我的老父亲。”—孝篇《父亲》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了我一个家。”—孝篇《母亲》
爸爸妈妈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温暖的家让我逐渐成长。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铭记于心,终生难忘。
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把我送进了医院。妈妈在医院里照顾我,我想要什么,妈妈都会给我买。我打了一天的针总算驱走病魔,在一天里妈妈无时无刻不在我身边,问这问那,还给我削苹果吃。出院回到家,妈妈又忙着给我煎药,叮嘱我多休息,想吃什么就给做。妈妈不辞辛劳为我奔走。我偷偷留下眼泪,决心长大了要给报答母亲。
病好后,妈妈送我去上学。妈妈叫我好好读书,多学知识。我在学校做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时间过得很快,到月考了。在月考中考得还不错,但是心里觉得考得还不好。到星期五,爸爸来接我。我告诉爸爸:“我只考了89分。”爸爸说:“考得还行。”然后,我们就回家了。回家后看见妈妈说:“妈妈,我考了89分。”妈妈说:“考得很好。”但是我知道妈妈心里希望我考得更好。我在心里暗暗发誓:爸爸妈妈这么支持我,我一定要把学习搞好。长大后一定要考个好成绩,好好报答爸爸妈妈。
爸妈给了我们生命,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爸妈多年的抚养之恩,我们应报之。学习《父亲》《母亲》这两首歌,我们懂得亲情溶于水。我愿天下的父亲亲都平平安安,为他们祈福。
【我的父亲母亲】相关文章:
1.我的父亲与母亲
7.我的父亲
8.我的父亲
9.我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