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经1
“读一本好书,就好似一个饥饿的人趴在面包上。”高尔基的话真真实实地证明了阅读的重要性。
要读好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面上呈现着各种各样的书籍。对于我们来说,选择一本好书是至为重要的。在好书中汲取它的精华,再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实际行动,将它有无形变为有形,丰富自身的情感,陶冶自身的情操。例如,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我们会看到一个坚强不屈,勇敢无畏的主人公形象,同时也在无形中教导我们在困难中勇敢直前,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反之,若选择不好的书,会对我们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好书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举两得的途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要好读书。每个人都不是与生俱来就爱读书的,许多人也是在后天阅读积累起来的兴趣。唯有将读书当成身体中的一部分,才能读出其中的精华。没有兴趣可以培养,就像没有好的身体可以锻炼一样。久而久之,自己会爱上读书的。
要会读书。这是最重要的一项技能。依照每个人的习惯,读书方法很多,而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就因人而异了。若走马观花式读书,那么到头来都不知道自己读了什么,甚至连作者也无从知晓;若将重要的情节看一遍,那么会觉得小说“牛头不对马嘴”,不能正确的把握主人公的形象……我是这样读小说的:先将整本书大致过一下,在大脑中留下印象。接着精读,把握住故事情节,故事脉络,以及人物性格;再阅读第三遍,这时会产生与第一遍截然不同的奇妙感觉;隔上一段时间将其再拿出来阅读,重温故事情节。只有这样,才能说明真正的读了一本好书。
在我看来,读好书、好读书、会读书三者是贯穿于阅读之中的。正确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学会去拥有它,那么就是真正掌握阅读方法了。不仅丰富我们的情感和知识,还陶冶我们的情操。
上一页2下一页@_@我是分割线@_@
我的读书经2
①我7岁上学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我的经验总 结起来有四点:___ ,__ ,___ ,___ 。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我们要学会选择。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以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的书来读。
③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 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当然,攻语言关,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这类。
④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 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书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⑤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体会和判断,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要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和自己明白的那些客观道理,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就是自己的。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够现学现用,把书读活了。
⑥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使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使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选自《冯友兰读书与做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xx版,有删改)
15.冯友兰将自己的读书经验概括为四点。通读全文,将第1段横线上的四点经验补全(每点三个字)。(4分)
16.从文章内容看,值得精读的书籍的判断标准是什么?(2分)
17.结合第4段内容,说说加点的“过河拆桥”一词的含义。(2分)
18.找出文中两处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略作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5. 精其选(选经典、读精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16.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能够流传下来的;被历来的群众认为是有永久价值的(时间的考验、群众的推荐)。
17.在读书中抓住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精神实质;不局限于文字本身。
18.示例一:第4段运用引证法,引用司马迁的名言,论述“读书要得其意”的观点。
示例二:第4段运用比喻论证,将语言文字比作“帮助我们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以“扔了拐棍”形象地表现了“得意忘言”的涵义。
示例三:第6段运用对比论证,将会读书的人与不会读书的人经行比较,指出读书要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
我的读书经3
我的读书经验
冯友兰
①我7岁上学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我们要学会选择。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以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的书来读。
③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当然,攻语言关,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这类。
④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书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 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⑤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体会和判断,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要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和自己明白的那些客观道理,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就是自己的。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够现学现用,把书读活了。
⑥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使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使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选自《冯友兰读书与做人》,有删改)
1.冯友兰将自己的读书经验概括为四点。通读全文,将第1段横线上的四点经验补全(每点三个字)。
2.从文章内容看,值得精读的书籍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3.结合第4段内容,说说加点的“过河拆桥”一词的含义。
4.找出文中两处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略作分析。
参考答案:
1.精其选(选经典、读精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2.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能够流传下来的;被历来的群众认为是有永久价值的(时间的考验、群众的推荐)。
3. 在读书中抓住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精神实质;不局限于文字本身。
4.示例一:第4段运用引证法,引用司马迁的名言,论述“读书要得其意”的观点。
示例二:第4段运用比喻论证,将语言文字比作“帮助我们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以“扔了拐棍”形象地表现了“得意忘言”的涵义。
示例三:第6段运用对比论证,将会读书的人与不会读书的人经行比较,指出读书要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
【我的读书经】相关文章:
1.我的读书经历
2.我的读书经历
3.我的读书经历
4.我的读书经历作文
5.我的爸爸读书经历
6.我的读书经历作文
7.我的读书经历作文
8.我的读书经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