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名著阅读

2017-05-12 教育随笔


  现行语文课本,每册之后都附有几篇名著导读,本是为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提高阅读兴趣而设,可事实是如果不是不是每次考试都略有涉及,不要说原著,不要说通读,即使那篇导读文章他们也很少去通读一遍的。
  学生不读名著。一是缺乏应有的指导。即使语文教师,他们也鲜有把新课标推荐的所有名著通读一遍的。许多人的'讲授,也就是现炒现卖,他们对名著的理解也没有超过语文教材的范围。因为没有切身的阅读体验,所以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无非是泛泛而谈,抄一些典型的情节,识记一些文学常识,照本宣科的概括一些文学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果考题稍微深入全面一些,蛮说学生,先是老师就束手无策了。
  二是读物本身未必适合学生。比如名人传,即使成人,多少有点背景知识,读起来还是昏昏欲睡,十四五的孩子就更是味同嚼蜡。今年推荐阅读的把名人传撤下,换上《红岩》,换上《简爱》,尤其是后者,是否适合学生阅读,实在有商榷的必要。
  第三个因素,哪有时间?导学案,作业本,模拟试卷,堆在课桌上像小山一样。学生睁开眼到教室,一直忙到黑,一天天疲于奔命,尚且做不到圆满。罚站,罚抄写,写检查,叫家长。哪有心思静下来读一大本大部头。好不容易有个假期,要不被电脑电视绑架,要不就被责任心强的家长,赶到各类补习班里。(中国作文网原创投稿 www.t262.com)
  读名著是需要闲暇时间的,被应试教育裹挟的学生们被几本教材搞得焦头烂额,无暇旁顾。
  名著没时间读,没耐心读,但是又躲不开对名著的考试。怎么办?于是老师用抄写名著梗概来代替通读,用看相关影视作品来代替对文本的阅读。于是让读整本名著,读原著,通读一本书,在许多学校就变成这样浮皮潦草,浮光掠影,窥斑见豹,一知半解,于是作者国籍,文学形象,典型情节,张冠李戴,随便嫁接,一些奇葩答案让人啼笑皆非。
  名著阅读最终还是浮在表面,还只不过是学科学习的一个点缀,教师应付名著阅读的方法与新课标推荐名著阅读的初衷背道而驰,终止于渐行渐远。于是多少年后,媒体上有大肆宣传国人人均阅读量少,事实上根子还在学校,为了考试去应付名著考查,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无疑是杀鸡取卵,饮鸩止渴。这样做只会败坏学生的阅读兴趣,扼杀一代代学生中的阅读种子。

【所谓的名著阅读】相关文章:

映照名著阅读的镜子03-12

阅读名著的读后感08-12

仿写句子 阅读名著03-09

阅读名著读后感06-03

所谓的“精彩”作文04-06

名著阅读及读后感08-12

名著阅读读后感08-12

英语名著阅读 读后感08-31

所谓交友之道05-23

教练与教师 烛光里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