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
《三国演义》乃是我中华民族文学史上的一部著作,它其中具备了精湛的语言、动作描写,将人物的心里描写的淋漓尽致。但几百年就这样过去,确实在没有人读懂这本书到底写了什么?它的主人公到底是谁,我个人认为罗先生是比较偏向于刘备的,因为纵观全文,只要一讲到和刘备有关的事,罗先生就会用很多的心理描写侧面衬托刘备公的深明大义。
不过,它的在中心到底在什么地方?是为了描写“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还是“三位乱世鬼雄争霸天下,最后却被另一位鬼雄一统了天下?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可以看看《三国》成书的时期。《三国演义》写于元末明初,当时不仅是元朝大乱之际,更有朱元璋等人赤手空拳打天下,这其中暗喻之意,也就不必我多说了。
至于曹操与刘备的煮酒论英雄跟是让人产生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不过我想是为了暗讽两人论尽天下豪杰,最终自己的实力却被司马炎所夺。正是响应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道理。
《三国》写的是乱世,是枭雄,不懂的其中含义的人只能看懂它表面的打打杀杀,但真正有哲学的绝不止看到这些,说来惭愧;在下也算一个不大不小的三国迷,曹操此人也算有勇有谋。当年他孤身一人就敢献七星宝刀给董卓。后又用“假死”的诡计骗过了武功天下第一的吕布。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时他也是其他势力的“大哥”,此等人也只能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来比拟了。
对于刘皇叔的争议就比较大了,意见主要分为两派:1、皇叔所作所为都在掩饰他的假仁假义。2、皇叔是一个大慈大仁的英雄。关于这些我没有资格去评价,但从他宁可拉着10万百姓逃命拖延行军速度,也不愿将他们留下送死可以看出,他也算一名好汉。
三名主公,最年轻的也就是孙权了。他大哥的死一只是个迷,刘表手下的人,早不出现,晚不出现,偏偏这么及时,也是一个疑点。但他治国方面却也是一个有才能的人。
《三国演义》博大精深,作为一名晚辈后生,我也不好意思去揣度罗贯中先生的心思,也就只能让《三国》伴随着罗先生的逝世而永藏于大地之中了。
【每天一笑】
妈妈回到家,看到小鸣在门口蹲着哭就上前问道:“小鸣,谁欺负你了了,哭的这么伤心?”
小鸣抽抽搭搭的说:“刚才爸爸走路时不小心撞树上了。”
妈妈担心的问道:“爸爸伤的很厉害吧?”
小鸣:“没有。”http://www.t262.com/xiaohua/
妈妈:“那你哭什么?”
小鸣:“因为我刚才笑了。”
【每日写作指导:巧用民间熟语提高写作能力】
中学生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内涵之一,包括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言辞能力,它要求学生能稳妥地遣词造句,修饰润色,书写成文。我在训练学生写作时,鼓励学生大量收集当地的'民间熟语,并提倡学生在写作时合理运用。实践证明,合理运用民间熟语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言辞能力。
民间熟语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流行语等。http://www.t262.com/俗语是民间口头常用的短小、定型的形容性短语,如“背黑锅”、“二百五”、“半斤八两”等;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等;歇后语是喻体、解体连缀而成较为定型的趣味性语句,如“青花红涩柿——中看不中吃”等;流行语指在民间流行的反映社会的时尚性词语(包括网络用语),如“酷”、“土得掉渣儿”、“偷白菜”等。
从被动完成任务到主动收集,三年下来,每个学生都能收集上千条熟语,分类整理,编辑成册,以门、纲、目分类。
在收集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每条熟语的意思、包含的哲理。每次作文课上,我会挑选两三条给学生讲解。
个人认为,写作中使用民间熟语必须注意三个结合:
合文体:即要与文章体裁相结合,从各种体裁的需要出发,忌滥用。一般来说,熟语的使用频率从应用文到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依次递增。
合语体:即要与文章的表达方式、语气口吻相结合,也就是要分场合。要分清文章某一部分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合道体:即要与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相结合。学生要从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角度出发,科学运用。
民间熟语在中学生写作训练中的科学运用有以下三点好处: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母语,使用母语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
民间熟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学生乐意开展研究性学习,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性活动。
【论《三国》作文】相关文章:
1.论三国
2.论三国曹操
3.宿舍三国论
5.论修养作文
6.论苦难作文
7.论节约作文
8.论勤奋作文
9.论收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