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作文

2021-03-14 鲁迅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鲁迅的作文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鲁迅的作文 篇1

  鲁迅是历史人物,也是永远的民族楷模。他用毕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灵魂。他的精神品质对今日的国人来说,不应仅仅是敬仰,而应是实实在在地学习和传承。

  当纷纷扰扰的尘世一次次掀动生活的虚华,当此起彼伏的喧嚣毫无遮拦地淹没人类的思想,当浮躁、迷茫和虚妄充斥着人们的心灵,鲁迅究竟使我们想起什么呢?他难道仅仅是一个独异的“过客”吗?

  鲁迅是一位文学家,但他的志趣并不在文学本身,而是想利用文学的力量来改造社会,来改造人们的心灵。所以,他无论是写什么文章,都着重在对社会批评和对文明批评。但他越是这样的想去改造社会,社会就越是对他进行压迫。他是屈服,还是顽强地斗争?这,就是一个人精神的所在。换句话说,鲁迅不仅仅是一位作家,他更像是一位斗士,他向一切黑暗挑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尊重与学习。

  在那个时代,鲁迅的不平,鲁迅的斗志,鲁迅的激昂,鲁迅的自省,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至少屈指可数。

  近些年来,有人质疑鲁迅,有人辱骂鲁迅,可是,他们真正地了解鲁迅吗,他们真正知道鲁迅的内心世界吗?我想没有。在国家衰败时,在大多数人不敢于抗争时,偏偏出了这样一位勇士,用锋利的笔尖,攻击每一个庸人的心灵。难道,这不足以称之为伟大吗?

  鲁迅是民族的英雄,是国人的楷模!

鲁迅的作文 篇2

  鲁迅是人人皆知的大文豪,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为革命献身伟大品质和崇高精神,他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一袭长衫,一只烟斗是鲁迅先生的标志性打扮。鲁迅先生很严肃,经常绷着脸,黄里带白的皮肤显得他很憔悴,头发一根一根的直立起来,正像他顽强的性格,胡须像极了隶书的“一”字。鲁迅先生文笔犀利有傲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便是他面对敌人和亲邻的真实写照。

  他的出生于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平时喜爱读书,后来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02年被官派去日本留学,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在日本学习期间看见革命人士被日本人围杀,而围观看热闹的竟然大都是中国人。在异国,自己人被杀害而同胞却木然的观看。鲁迅被深深震撼了,他感到仅仅是从医只能救治人民的肉体,而拯救一个民族必须拯救人们的精神,唤起国人的爱国意识与集体感,于是他依然弃医从文,用笔杆子作为思想的利器,用这把思想的匕首唤起人们的危机感与爱国意识。他决定弃医从文,从此走向了文学的道路。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抨击和揭露,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鲁迅的作文 篇3

  到了到了!鲁迅故里到了!洋溢着浓郁水乡风情的大幅浮雕上,“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那气宇轩昂的一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在我眼前渐渐清晰起来……

  迎着人流,我们步入了鲁迅纪念馆。纪念馆的建筑与河水纵横交错,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是一座古朴而神圣、充满灵气又独具绍兴水乡风情的现代展馆。而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大型青铜坐像。坐在鲜花丛中的鲁迅表情自然,仪态从容,严肃又不乏亲切,眉宇间似藏着无限的深思。陈列厅内详细地介绍了鲁迅的坎坷人生: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8年,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看着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我的心中又不禁卷起一阵阵波浪,为鲁迅的一生感慨,更为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节所感动……

  走出纪念馆,不觉已是春雨绵绵。雨很小,很细,小得几乎听不到“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漫步在这窄窄的青石板路上,欣赏着这细雨中朦胧的白墙灰瓦、古老又修葺一新的竹丝台门,聆听着那一串串韵味十足的绍兴方言——“卖臭豆腐了!卖臭豆腐了……”“乌毡帽,乌毡帽……”各路游人禁不住驻足停留,来两串臭豆腐,戴一顶乌毡帽,用心体会着这浓郁的水乡风情。鲁迅当年会不会也常吃这种臭豆腐呢?……

  接着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跨过高高的门槛,从侧门进去,穿过年代已久的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俗称“天井”,这里原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闭上眼睛,小时候的鲁迅赫然就在眼前。夏夜,他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我的耳边似乎还有他的继祖母蒋氏让他猜谜、给他讲故事的声音……鲁迅的卧室、厨房、百草园……都一一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每到一个地方,都感到离这位一代宗师又近了一步……

  我最想去的地方还是三味书屋,于是又迫不及待地循着鲁迅的描述去感受他当年读书时的氛围。“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三味”就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额下挂着一幅栩栩如生的《松鹿图》,两边的柱子上还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大约是在揭示读书的真谛吧。走进去,我们看见了一张陈旧的两屉硬木书桌。书桌极其普通,但却受到了特别的待遇,因为这就是鲁迅因故迟到,在受到塾师的严厉批评后,刻下“早”字,用以自勉的书桌。我认真地观察着,脑子里不由得浮现出小时候的鲁迅一笔一画刻字的模样与勤勉学习的样子……我深深地呼吸着这里的空气,贪婪地搜索着鲁迅的声息,这里是鲁迅成长的摇篮啊。

  再次走在这窄窄的青石板路上,雨还没有停,一样的小,一样的细,为这一趟鲁迅故里之游染上了一种别样的情绪。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故居门前潺潺流过,雨丝轻轻地落在水面上,平静的河面顿时裂开了好多条“缝”,一圈儿一圈儿地荡漾开来……

  我掏出一把茴香豆,坐上了晃晃悠悠的乌篷船。在头戴乌毡帽,手持青篙的船家带领下,挥手道别了这座伟大的历史丰碑,而那一圈儿一圈儿的鲁迅情却久久地在我心中荡漾……

鲁迅的作文 篇4

  近日重读鲁迅先生小说《呐喊》、《彷徨》,无意间想起中学语文、历史教科书中的一句话“《狂人日记》(选自《呐喊》)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可否认,在那个特定的时代,狂人日记显示出了鲁迅先生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觉悟,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对唤醒民众麻木的神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从艺术价值而言,我个人觉得,“狂人”形象比不上鲁迅先生后来创作的诸如祥林嫂、孔乙己、陈白光等,根本原因在于“艺术真实”不足。

  按照苏式文学理论的观点,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就是日常生活中人物活动的一种集合式的拼凑。这种说法是从写作对象的角度强调了创作素材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但是,在我看来,小说的“艺术真实”并不等同于现实的客观事实,不必强调对现实生活完全真实的展现,而在于艺术创作的“真实”情境能否让读者更容易地、更自然地从“此时”过渡到“彼时”。但在我看来,如果一篇小说的真实性不足的话,其实是割断了文本与读者心灵的“沟通”,不能引发读者心中的“波澜”,无法产生自然而持久的震撼或回味,那么其艺术价值应该还是会受到影响的。

  短篇小说大师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在“真实性”上就处理得很好。通过对生活场景的细节描写直接把读者“拉入”到作者所要表现的环境之中,让读者“置身其中”进行真切而自然的感悟,在体谅作者“局部変形”的苦心之后明白了写作的关注点,从而引发对生活中类似问题的反思。

  《狂人日记》的“真实性”就太过强调客观。在开篇的时候,作者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精神病的患者,周围的人都认为他很不正常,那么按照这个逻辑前提,读者在感受的过程中就难以拉开现实与“艺术现实”的距离,很容易产生一种“刻板偏见”。既然“狂人”是一个疯子,那么他的行为就是有精神障碍的,看出字缝中的“吃人”是必然的,极其符合医学中“迫害妄想症”的特征。那么如果不知道创作背景的话,这篇小说的主题其实无法产生持续的影响力,也就削减了小说的艺术价值。

  小说的真实其实是建立在作者对于情节的保留和情感的限制的基础上的。不必将所有的情节全部交代完,也不需要将情感肆意的宣泄。小说家应更像一个高明的导演,将一个“艺术真实”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拉着读者走进故事,让读者变成一个与创作对象有“亲密”关系但不交流的“隐形人”,在看与听中实现情感的共鸣、心灵的触动。

  《祝福》首先给我们创设了一个普通的小镇,可能除了设施没有现代社会这么完善之外,其余的生活方面还是有很多的共性。“祥林嫂”则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乡下妇女出现,她命不好——死了丈夫,为了生存只有出来帮人做活,靠自己的力气养活自己,这就是一个在正常不过的生活故事。但当我们进入到这个情景中的时候,才发现空气中似乎还有些“不一样的味道”。祥林嫂是她前夫家“所有的”,就必须由前夫的族人安排生活,所以被卖到贺家坳。虽经历波折,祥林嫂却也迎来了生命中短暂的“春天”:丈夫能做,儿子听话,但“命”似乎又来捉弄她,丈夫和儿子的先后离世让她又回到鲁镇。人们愿意听到倾诉自己的身世,也愿意赔上眼泪,甚至有人关心她死后的生活;在尽量不伤害她的情况下养着她,让她生活下去……平常的情节,正常的人事,祥林嫂却死了,非正常死亡,无人知道死因……为什么?我们会自然地探寻答案,进而就发现了那个在空气中弥漫着的阴森的魔鬼“陈腐落后的思想”。我想,当我们的灵魂“逃离”这个外表祥和的“人间地狱”时,应该心有余悸吧?

  “艺术真实”让我们在小说和现实的世界中自由的穿行。毕竟在这个日益物化的`世界中,标榜“主义”并不是小说的职责,让我们得到心灵的触动,发出真实的感喟或许正是小说的要义。

鲁迅的作文 篇5

  我国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就是鲁迅。

  以前我并不了解鲁迅,只是时常从大人们口中听起而已。说到鲁迅,我知道他是一位大文豪,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这个学期通过一组课文的学习,我才真正走近鲁迅,了解鲁迅。

  读着《少年闰土》让我看到了这样一个鲁迅:他的家景良好,但却处在一个黑暗的封建社会,只能被关在高墙大院之内,对所处环境感到深深的不满,因而羡慕见多识广的闰土,喜爱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 读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让我看到了这样一个鲁迅:他很忙,他日理万机,但又能从百忙之中抽空出来给侄女翻译童话书,询问侄女的学习情况并教导她读书、学习要认认真真,不能马虎。鲁迅先生很幽默、乐观,积极的与反动势力作斗争。他还很关心劳苦大众,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

  读着《一面》让我看到了这样一个鲁迅:他关心进步青年,忧国忧民。他很累,他的健康已让完全

  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吞噬了,他把一生的时光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他真是一位越老越坚强的战士!

  读着《有的人》让我看到了这样的一个鲁迅:他虽然已离开了人世,但精神却永远留在别人的心中。他爱憎分明:憎恶反动派,却对吃不饱穿不暖的劳苦大众倾囊相助,给予关心。“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的真实写照。

  经过本组课文的学习,鲁迅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个勤勉的,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他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甘愿做人民的公仆。

  经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让我了解了鲁迅。我想,我也要好好学习,发扬鲁迅的精神:关心别人,节约时间,多看书,多动笔,为国家作出贡献,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鲁迅的作文 篇6

  记得那是五年级的一天,我学了课文《早》,一下子就迷上了鲁迅。通过阅读和查找资料,我了解了时代背景,明白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朝花夕拾》《呐喊》堆满了我的书架,孔乙己,闰土也一个个走进了我的世界。每天伴着一丝茶香,一缕阳光,我久久沉醉在鲁迅的世界里,为那个时代的不公而呐喊,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那些日子,鲁迅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去趟绍兴,走进鲁迅先生的故居,触摸那段尘封的岁月。

  终于,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早上,我来到了绍兴。这里没有太多的现代化气息,有的只是古色古香的建筑,我仿佛穿越到从前,回到了鲁迅那个时代,在咸亨酒店,遇到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在街头,目睹了衣衫褴褛,目光呆滞的祥林嫂……

  坐在历史悠久的咸亨酒馆,没错,就是孔乙己天天都来的那个酒馆,我沉醉于鲁迅小说中:客人慢慢散了,老板娘仍旧在噼里啪啦拨着算盘,孔乙己颤颤巍巍地走到门口,仍旧是那句话:“给温碗酒,加一碟茴香豆,账明天一定还。”说着,就穿着那身破烂不堪的长衫,轻轻地坐在我面前,一边嚼着茴香豆,一边向我诉说他的不幸与痛苦,不禁老泪纵横……我同情孔乙己,更多的是同情那个时代的最底层的老百姓。

  我再一次沉醉在鲁迅的世界里,是在鲁迅故居前。我轻轻地向同行的人介绍着,说着鲁迅的故事。我多希望鲁迅先生能笑一笑,可当我来到鲁迅铜像前时,他有的只是一脸的深沉与忧伤。别人也许看不懂,但我看到了他的眼睛里,写满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告别了鲁迅故居,告别了绍兴,我仍久久不能自拔,鲁迅的民族情怀让我敬佩,悲天悯人的情怀更让我视为知己。但同时,我又有些欣慰,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那些沉醉在鲁迅世界的日子,使我顿悟,使我感慨,使我不知不觉地成长起来。

鲁迅的作文 篇7

  将《朝花夕拾》读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先生描写百草园的这一部分,百草园是鲁迅小时候玩耍生活的地方。

  记得文章第一句说了,现在的百草园早就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而在那之前却是鲁迅玩耍的乐园。

  这百草园有鲁迅描写的碧绿的草鞋,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还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轻捷的叫天子直穿向云霄里去。但鲁迅笔下这短短的泥墙根有。油蛉在浅唱低吟,蟋蟀在这弹琴。

  鲁迅还总是在这里将何首乌根连根拔起,因为他听说何首乌根像人形的,吃了可以成仙。长妈妈还在百草园中给鲁迅讲过美女蛇的故事。在冬天的百草园中,鲁迅还用他的儿时伙伴闰土的父亲传授的方法捕鸟。

  鲁迅先生将自己玩耍过的百草园化作成乐园,文中间充满了童真童趣。将何首乌连根拔起,听说吃了就能成仙这段。看出了儿童的最大的特点――好奇,由此也知道泥墙坏掉的原因,鲁迅小时候一定是拔了许多何首乌。还有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无一不是孩子们对昆虫们奇特语言的好奇想象。

  冬天不下雪的百草园,鲁迅则认为是无味的,雪一下就和之前大不相同了。鲁迅可以在这里补鸟,扫,支,撒,系,牵,拉,罩这一系列的动词,写了如何在雪天进行捕鸟,如张设机关,鸟儿又是如何被捕住的?文字不多,却让人身临其境,这又是一幅充满了无限乐趣的童趣画。

  我想,鲁迅小时候一起最深的地方应该就是这个百草园了,因为这里留下过他的笑声。

【有关鲁迅的作文汇总七篇】相关文章:

1.有关鲁迅的作文七篇

2.有关介绍鲁迅作文七篇

3.【热门】鲁迅的作文汇总七篇

4.【实用】鲁迅的作文汇总七篇

5.【精品】鲁迅的作文汇总七篇

6.有关鲁迅的作文汇总9篇

7.有关鲁迅的作文汇总八篇

8.有关鲁迅的作文汇总九篇

上一篇:鲁迅的作文 下一篇:鲁迅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