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作文

2021-03-28 鲁迅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鲁迅的作文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鲁迅的作文 篇1

  在我开始识字的时候,我所知道姓鲁的只有三个。一个是倒拔垂杨柳的梁山好汉鲁智深,再一个是班门弄斧中说的那个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鲁班,我还模模糊糊的记得有个叫鲁迅的,我只知道他的文章很难懂。上了五年级学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才觉得他充满了正义感。从此我开始读鲁迅的文章,鲁迅便在我心中树立了高大的形象。它比鲁智深还英勇,比鲁班还聪明,是一个把杂文视为匕首和刀枪,勇于跟反动派作斗争的伟人。

  在众多的作家群中,鲁迅是突出的一个,也是特殊的一个。与其他举世瞩目的文豪相比,人们不禁要发出疑问:仅仅是写些短小的结构杂文,小说的鲁迅,何以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放出夺目的异彩?是的,鲁迅没有莎士比亚的累累巨著,没有卢梭的长篇自传,也没有雨果那曲折、动人的小说情节。然而他的确是位伟大的作家,因为他首先是位伟大的战士。他生活在一片混沌的世界中,却异常地清醒与敏锐,他不屈地战斗着、抗争着,以思想作剑,寸笔为枪,划存漫漫长夜,挑出些许亮色。

  读鲁迅的作品,实际上是在了解鲁迅的为人。他敢骂,骂苟延喘、阴险狡诈的“落水狗”,骂奴颜卑膝,貌似中庸的伪君子;他敢论,论国民众生的劣根本性,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的悲剧之源;他敢抨击,抨击狂人眼中“吃人”的世界,抨击把孔乙己推上绝路的封建礼教;报敢呐喊,为艰辛而麻木地生活着的闰土,为爱四大权力压迫的祥林嫂。他嫉恶如仇,使那些反动御用的文人们捉襟见肘,心惊肉跳,使病态社会的千疮百孔暴露无遗。他的幽默中闪烁出睿智与深刻,内中包含的是一颗忧愤深沉的爱国之心!

  这,就是鲁迅。他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消失了,又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让我们发扬鲁迅精神,把病态社会的千疮百孔暴露无遗,人人内心中包含着一颗忧愤深沉的爱国之心吧!

鲁迅的作文 篇2

  坐在藤椅上,杯中的茉莉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馨香,轻轻地弥漫在身边,手捧着那本淡绿色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散发出独特的童真,随着那一片片思念的云彩飞向那曾属于我们久违的世界

  晨曦中的鲜花故然绽放着娇嫩的花瓣,唤发着淡淡的清香,顶着残阳采的花失去了晨曦中的娇嫩与芳菲,却平添了一种迟来的成熟、风韵。这是鲁迅先生的童年,一个沾满碎屑的青葱时光。

  鲁迅先生是一个幸运儿,但同时也是不幸的儿,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可以在百草园中无忧无虑的'游玩,可以以虫为伴;他可以静静地听油蛉在低唱;他可以在白雪飘飘的冬天捉鸟但同时他却承担着超越年龄的负担,小小年纪的他就要学着放弃,抑制自己的欲望去背那些所谓的经典《鉴略》、《千字文》、《百家姓》,小小年纪的他就要着失去双亲的痛苦,小小年纪的他就要学会着承担一个家的重任

  或许,这就是那个沾满碎屑的青葱时光。在这个时光中鲁迅学会了长大,学会了承担,学会了思索,而我随鲁迅也懂得了成长

  有人说一篇好的文章不在于你有多美的文字,重要的是你是否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而鲁迅先生做到了,他用他平淡朴实的语言唤发了多少人的思考,唤起了多少人的回忆和曾经拥有的幸福时光。

  小时候,我喜欢坐在田梗上望着一片金黄的水稻,看着一个个忙碌的背影,心中绽放着一丝丝的甜蜜。那是收获的甜蜜。

  小时候我还喜欢坐在藤椅上,依偎在外婆的怀里望着满天的星星,在宁静的月光下,数星星。在月色如水的夜晚,享受着那份浓浓的亲情与温馨。

  如今的我,离开了过去,不再拥有过去那些时光了。这,或许是一种遗憾,但同时却多了一份充实。现在的我拥有着许多许多的书。每天在书中遨游着,努力地学习,拼命的争取明天。或许这很累很累,但我却在一天天地长大,一天天地成熟。这或许是在过去那些美景中领会不到的吧!

  童年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

  童年,在随着你我的长大渐行渐远,或许它会消失在人生的尽头,但它却留在了那一片片琐碎的记忆,闪耀在星空中,虽然只是点点微光却足以照亮你我前行的路在如今的时代中,不如读一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吧!品一品不同时代不同人的童年吧!

  合上《朝花夕拾》,品尝着那杯尚留余温淡雅的茉莉,时光又将我带回了那那一个轮回。

鲁迅的作文 篇3

  最初知道鲁迅是在小学,我学习了几篇文章:《三味书屋》;《少年闰土》,年龄尚幼的我不喜欢鲁迅晦涩的语言,但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查阅资料,我开始了解鲁迅、认识鲁迅。

  鲁迅好像并没有为自己活着,这是种伟大,是一种至今还没有任何人可以比拟的伟大。他远可以悠闲地作着他的散文,这样,不至使自己的生命受到任何的威胁,可以安然地享受着作家的虚名;而且,从长远来看,散文的生命力远比杂文的久。然而鲁迅先生没有,他的杂文短小、精悍,却切中要害,入木三分,每次都让那些拼命掩饰的面具无情地滑落。他不讲任何的情面,只要是对人们有害的,他决不会放过。哪怕是他以前的好友,这一点,正是他人格的伟大。

  鲁迅先生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察觉到平时察觉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

  鲁迅先生就像一个拿着笔战斗的人,他用那支神圣而正义的笔谱写了人间的冷暖事态,他把自己的满腔热血都化为了与敌人抗争的力量。他的笔始终没有停过,就算自己累得趴下他也要下床来。哪怕只能握住笔写最后一个字他也要继续,继续为自己的梦想打拼。

  这就是鲁迅先生,当全中国人民仍处在朦胧黑暗之中时,鲁迅却振臂高呼,以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的伟大人格,用不懈的努力,以求拯救中国人民。他经受磨难,却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真理。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他是我永远的榜样。

鲁迅的作文 篇4

  大年初七,我们一家自驾游,目的地是鲁迅的故乡——绍兴。一路上,妈妈为我介绍了一下鲁迅,说他是个伟大的文学家,对中国的文化有非常大的影响。我非常激动,因为我第一次可以亲自去伟大人物的家乡看看。

  一到了那里,我就迫不及待地跟着妈妈去参观了鲁迅故居。穿过台门斗,隔一小天井,就是一间普通的泥地平屋,往东走过侧门,绕过拐弯处的石栏水井,沿长廊进内就是当年鲁迅一家的住处。那里主要为我们展示了鲁迅和他家人居住的地方,各式各样的房间,导游为我们介绍,说鲁迅故居充分体现了清朝末年绍兴台门的风格。我走在其中,一边看一边想:原来,大文学家住的房子是这样的!接着,我们又去了鲁迅纪念馆,在那里我对鲁迅先生的一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有了一些了解,闰土、阿Q、孔乙己……

  妈妈说,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我将认识这些鲁迅先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些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我心里很激动,要是以后老师上课的时候,我就可以骄傲地说:“我去过鲁迅的家乡,还吃孔乙己吃过的茴香豆呢!”

鲁迅的作文 篇5

  当郭敬明的华丽浓艳逐渐覆盖我们的生活,当安妮宝贝的平和慵懒逐渐雕刻我们的心灵,我们是不是应该静下心来在鲁迅的犀利言辞中重新找回自己?

  ——题记

  初识鲁迅,是在学习《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堂上,从此我就被有着直竖头发、“一”字胡须、穿着长袍,拿着烟斗的人吸引住了。鲁迅像个巨大的磁场,紧紧地吸引着我的目光,吸引着我走进他用心营造的《呐喊》与《彷徨》的世界。这是两座开采不完的矿藏,是一心想吃人却被别人吃掉的孔乙己触动了我,一个人想要自强首先是社会人格的自强;是把迅哥儿喊成老爷的闰土触动了我,友谊是受到社会各种因素制约的;是看似疯癫实质革命的狂人触动了我,一个人要敢于向传统挑战,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是陷入爱情困境的涓生和子君触动了我,没有超越阶级的爱,一个人的命运应该融入到社会的命运中去……是鲁迅,是鲁迅笔下鲜活的人物触动了我。鲁迅用他解剖刀式的笔,犀利的为我描绘出前进的方向。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决心以满腔热血浇醒世人的决心和意志的真情流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对敌人坚决斗争的态度和对人民无限深情的真实写照;“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是鲁迅面对敌人杀害革命青年无比仇恨最有力的回击……是鲁迅,是鲁迅笔下深刻的诗触动了我。

  虽然鲁迅被狗急跳墙的反动当局逼进了外国的租界,但他决不妥协的性格,决不妥协的立场,绝没有被缚于高墙之内。

  后来我在网上找了一些鲁迅的名言,我选了一句十分有名的做了自己的座右铭,“希望是本无所谓有的,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时时刻刻都在告诫着我要自己有希望,注重实践,因为所有的路都是有别人走出来的,所以我时刻要求自己前进,不要后退,开发出新的路来。有一次,学校举办废物利用的小制作,我就心想:如果利用废报纸,废塑料瓶做大家都一样,那不就太没意思了吗?这时我想起了鲁迅名言对我的启示,我要开出一条新的路来!一定要和大家与众不同!经过一个晚上的苦思冥想,我终于构想出理想的作品了:我用黄沙和胶水混和在一起,然后把含有胶水的黄沙填充到鸡蛋蛋壳里的一半,然后在蛋壳上用水彩笔画上眼睛,鼻子和嘴,这样一个特别的不倒翁就制作成功了。第二天,我把它带到了学校,果然受到了老师的好评。

  鲁迅这样一个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人改变了我的思想,触动了我的心灵。

鲁迅的作文 篇6

  《孤独者的呐喊》,给我最强烈的印象,就是对于鲁迅现代精神价值的追问与阐发。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鲁迅精神价值的追问经历了重大转换。在80年代前,鲁迅的精神价值被推到一个空前的高度,鲁迅处在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人们仰慕的对象。到9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鲁迅的影响力发生重大变化,摆在鲁迅研究者面前的,是如何在新的历史坐标和问题意识中重新确认鲁迅的精神价值。黄健对于鲁迅精神价值的重新定位,有一个宽阔的文化坐标,他将鲁迅的精神价值放在中国近代以来文化转型的背景下,放在东与西、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时空坐标中来把握。

在这一新的定位上,黄健分别在两个方向上展开鲁迅文化批判与文化选择的复杂内因,一个是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选择,一个是面对西方近代文化的选择与批判。《中西文化冲突与鲁迅的双重文化选择意识》是专门探讨这一问题的长文,该文讨论了鲁迅面对传统的复杂态度。作为第二代“先进的中国人”,鲁迅首先意识到“要建构20世纪中国新文化,必须首先整体上反叛传统”,并在一定历史时期“以激进的方式呈现出来”。鲁迅面对传统的激进态度,曾招致许多诟病,但是黄健揭示了其中的复杂性:“情绪上的激进态度和方式,在鲁迅那里,实际上包含着一个严密而完整的逻辑程序:整体上的反叛传统,是为了摧毁一切旧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思想文化体系,同时,也是为了合理的继承与选择传统。”在此基础上,黄健认为鲁迅整体上的反传统,是“沟通‘传统’和‘现代’之间内在关联所作出深刻反省和努力的一种表现”;面对传统,“‘反叛’与‘寻根’构成了他的思想文化观念上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在第二个方向上,黄健指出:“在探究近代西方文化的逻辑结构与历史进程当中,鲁迅必然会以此来结合近代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取舍。”“更多地关注传统,关注历史现状,并从中建立起一整套关于改变国人的观念,改造国民性,重铸民族灵魂的理性主义思想文化体系。”同时,在个人的内在精神层面,他指出:“鲁迅的选择却又深藏着与19世纪后期兴起的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冥冥相通的非理性情绪。”理性价值与非理性体验的结合,使鲁迅“表现出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冲突中,执著地寻找人的真正归宿的激情,从而形成了一位现代中国思想家的思想独创性特点”。如果说这篇文章是一篇总论的话,那么《价值重构:取向与差异——鲁迅与新儒家在价值观建构上的差异》和《鲁迅在日本期间对尼采的接受及其思想变化》两篇,分别在前述两个方向展开个案分析。前者通过对鲁迅与新儒家在文化理想建构方面的差异分析,说明面对传统,我们应该像鲁迅那样,以现代价值合理面对传统,顺应世界历史的现代化进程,为民族新文化的建构寻找一条健全发展的道路。

  黄健这部自选集始终贯穿着呈现鲁迅现代精神价值的主线,作品追问鲁迅现代精神价值,具有深刻的问题意识,展现了深远的学术空间。不像时下现代文学研究中流行的满足于通过某一文史细节的发掘来解构一种定论,而是立意于建构——对鲁迅现代精神的呈现。书中通过整合通透的论述,呈现出健全的价值判断和合理的现实关怀,体现出学人的操守和知识者的良心。

鲁迅的作文 篇7

  是谁?曾拿着笔杆奋力的向旧社会刺去;是谁?在路上彷徨无助、呐喊;又是谁?情愿将自己当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啊!是他——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有着寸长整齐的板头,有着如隶书般一字型胡须,他长穿着朴素的中式长衫,更为重要的是他有着一双犀利的眼睛,着眼睛看透了世间百态、人性善恶,他还有一双永不停歇的手,写出了深刻的思想,更写出了传奇文学。

  他曾中黑暗中无数次徘徊,他多次“碰壁”,但他却不曾放弃,他为了写文章,也为了与反动派周旋,他换了一百多个笔名。当初先生在日本学医,是为救治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可惜,先生发现医学只能救了人的身躯却救不了人的灵魂!于是,先生拿起了笔,一次次地唤醒当时已麻木的国人。屡次的失败,先生并没有灰心,反而越挫越勇,终于,他唤醒了国人的精神,很多人勇敢地站起来……

  我眼中鲁迅先生,是一个敢恨、敢说、敢写的,他唤醒了国人的思想,写出了传奇文学,他关心孩子,更关心进步青年。至时今日,他那声“救救孩子……”还萦绕在我的耳畔。啊!鲁迅先生,你是一个传奇,更是一代人的英雄,我们会传承你的精神,为中国。为人民奋斗,努力下去。

【【实用】鲁迅的作文汇总七篇】相关文章:

1.【实用】鲁迅的作文七篇

2.【实用】鲁迅的作文合集七篇

3.【实用】鲁迅的作文汇总八篇

4.【实用】鲁迅的作文汇总六篇

5.【实用】鲁迅的作文汇总5篇

6.【实用】鲁迅的作文汇总九篇

7.【实用】鲁迅的作文汇总9篇

8.【实用】鲁迅的作文汇总五篇

上一篇:鲁迅的作文 下一篇:鲁迅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