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蜜蜂作文600字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蜜蜂作文600字 篇1
还记得那个暑假的一天,我一家人到广州华南植物园赏花,恰好当天举行了一个牡丹花展览会。不同品种的牡丹花开得多灿烂啊!颜色也丰富多彩:有红的、有白的、有粉的……让人应接不暇。我还发现在很多的花上都有一些蜜蜂在“工作”,它们正在专注地采着蜜呢!
我想:假如我是蜜蜂,那该多好啊!这样既可以在美丽的花海中遨游,又能帮助人们采蜜。
于是,我的脑海里浮现了一幅幅画面……一天,我换上了黑黄相间的外衣,头上长出了一双小触角,两只手臂变成了透明的翅膀。我和小伙伴们一边唱着歌,一边向桉树林飞去。“大自然真美呀!”我感叹道。“对啊!你看,那树多茂盛……”小伙伴们在议论纷纷。我们飞呀飞,终于落在了一颗开满白色小花的桉树上。我努力地采着花蜜,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力量采取更多的花蜜。“伙伴们,我们到那片荔枝树采蜜吧!”我对伙伴们说。“好呀,那种花蜜又香又甜!出发吧!”于是,我们又飞向另一片树林。
在去荔枝林的途中,天下起了雨,但为了采到更多的花蜜,我们依然奋勇前行。到了荔枝树林,我不顾雨水拍打在我的身上,迫不及待地采取着花蜜。“妈妈,你看那些蜜蜂多勤奋啊,连下雨天都在采蜜!”一个小男孩牵着妈妈的手说。听着这些赞叹,我们采得更卖力了。
我是一只勤劳的蜜蜂。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无论炎夏还是严寒,我都一样勤奋地为人们采取香甜的花蜜。
“喂,小姑娘,你的父母都走到那边去了。”一位卖明信片的叔叔提醒我。这话语声把我从思绪中拉了回来。我连忙跑到爸爸妈妈的身边。
啊,勤劳的蜜蜂!我要努力学习,长大后要像蜜蜂那样勤奋工作,用自己的汗水来获取劳动成果。
蜜蜂作文600字 篇2
我发现了小蜜蜂的秘密
在我美丽的家乡里,当春天来临,就会有一群活泼的“小精灵”陪伴着春天一同到来。她,穿着一身黄黑相间的华丽外衣,她,不但会嗡嗡嗡嗡的歌唱,还会酿造一种甜美的蜜糖。她是谁呢?没错,她就是小蜜蜂。
有一天,我发现阳台上来一个“不速之客”——小蜜蜂,可能是阳台上的花吸引了它吧,因为怕它会飞到屋里蜇人。我尝试着把这只小蜜蜂赶出去,可是一直没有成功,索性就放弃了。当晚我们在外吃完饭,回家的路上顺便买了只小兔子,爸爸随手就把兔子放在阳台上,第二天,逗小兔子的时候,发现兔子身上起了一个大大的红色的东西,这不是被什么东西咬了吧?这时才想起来阳台上还有只蜜蜂呢,找遍阳台却看到躺在地板上一动不动的小蜜蜂……小蜜蜂怎么会死呢?
爸爸告诉我,这是小蜜蜂用了它的毒刺,但是毒刺只能用一次,当它刺出毒针的时候连自己的内脏也一同带出,自然也就活不成了。我想蜜蜂的毒针为什么只能用一次呢?爸爸还告诉我一个小故事,传说上帝创造万物的时候为了让弱小的蜜蜂可以生存,就赐予了它一根毒刺,小蜜蜂很得意,见到谁就蜇谁,乱蜇一通大家都怕他。终于有一天,上帝知道了,来到了蜜蜂面前说:“你不能这样,从今以后你的毒刺不到危机生命的时候不要使用,因为它只能用一次。不然你会被罚的。”说完便飞走了。小蜜蜂仍不悔改,当它再次刺向小动物的时候也付出了自己的生命。那是因为它的毒针上有回钩,所以拔不出来。
这便是我知道的小蜜蜂的秘密,可是全部都告诉你们了哦!
蜜蜂作文600字 篇3
我是一只小蜜蜂,我有很多小伙伴,大家在一起很快乐,我们在森林里安居乐业。
我可不轻易蜇人哦!因为蜇人会危及到我的生命。只有在非常危险的时候,我才会使出我的传家宝,也就是我尾部的尖刺。只不过这种尖刺可不能够轻易地动用,因为我们的刺连着内脏,蜇到人的话,内脏站在人身上,再拔出来就会损失一些内脏,我就死了。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会导致我非常讨厌黑色的东西。
我们蜜蜂大家族非常团结,分工特别明确。各项工作都有不同的蜜蜂担任,我们的大脑里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如果有蜜蜂找到蜜时,就会在蜂巢上跳八字舞,沾点唾液使蜜粘在腿上,粘到飞不动时,才回家,再找人来取蜜,非把蜜全拿走不可。毕竟这可是我们辛辛苦苦采摘以后才好不容易制成的蜜,可不能够让别的小动物轻易地偷走。
我们找蜜的时候总是无目标的寻找,但我们很执着。我们穿过茂盛的森林,看见小动物们在嬉戏,越过清澈的小河鱼儿和我们打招呼:“蜜蜂哥哥,快来和我们玩吧!”“不了,我们还要采蜜哪!”我们说道。我们飞得筋疲力尽,忽然,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五彩斑斓的花丛。我们快速的向前飞去,采好了蜜,我们高兴地飞回了家。
你绝对不相信,我们也有家,我们的家就是蜂巢。我们蜂巢是六角形的,就像一个迷宫。如果你变成了和我们一样大小的动物,住进蜂巢,一定要几个月才能适应。
这就是我们蜜蜂的习性。不过,由于人类滥砍滥伐,我们所需的食物也不多了,我想对全世界呼吁:“不要再破坏大自然了,让我们共同保护美丽的家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