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作文

2021-02-26 民俗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俗作文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民俗作文 篇1

  我在介绍傣族民居之前,我来说一下我们的民居。现代的房子连传统的都没有,都是什么高楼大厦,连一 点特色都没有。有一些古老房子都被那些开发商给建成高楼大厦。有一些可恶的开发商为了钱,竟然不管别人 的死活,强行霸占。

  傣族在气候变化较大,平坝少山地多,依山麓而居的地区,代之而起的是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土掌 房系土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一楼住人,二楼堆放粮食和杂物,牲畜单独建圈。土墙有两层,厚达三尺,对防 热保凉防寒保暖起到了独特的功效。土木夯实的平面屋顶厚达五至十寸,夏夜可在平顶上纳凉,秋收时又可在 顶上翻晒谷物,有效地利用了空间。

  佛寺建筑是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地区建筑的一大特色,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由大殿、僧舍和 鼓房组成,中心佛寺外加一座戒堂、一座藏经楼、一座佛塔。主殿外观一般是单檐或重檐歇山式屋顶,或悬山 式顶、多角或亚字形重檐歇山式顶。

民俗作文 篇2

  今天,我来到了白鹿原影视城,来探寻历史久远的关中民俗。

  快速穿过小吃一条街,来不及品尝美味的食物,我直接来到了错落有致的旧时建筑群中,那些土黄色的院墙让我感受到了关中城镇中的古朴气息。步入第一处院子,小房子中那些彩色的手工艺品引起了我的注意。平时对画画的爱好,让我对这些彩色的物件充满了好奇。通过讲解员的讲解,我了解到了关中特有的民俗之一 ——木板年画。

  看到我好奇的眼光,讲解员叔叔邀请我跟他一起操作完成一副年画。首先,他拿出一个滚轮,让我在红色的印油上滚动了几下,然后拿着滚轮在雕刻好的木板上进行涂抹。反复涂抹均匀之后,他拿出一张白纸让我铺在木板上,轻轻按压,等白纸全部按压平整之后,叔叔让我轻轻的揭开了白纸,我翻过来一看,一张颜色鲜艳,造型美观的木板年画就完成了。

  亲自操作完成的木板年画让我对普通劳动人民的智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民俗作文 篇3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客家的风俗习惯。

  客家人有个很特别的风俗叫"打吊聚?,“打吊聚”的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具体来说,牵头人首先要确定好友有几个,打吊聚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地点(在谁的家里搞)、吃什么东西。到了约定的时间,三、五个好友便可聚在一起“打吊聚”了。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客家农村人的生活是较艰苦的。因此在那个时期,“打吊聚”时吃的东西都是比较简单的:在靠近小溪边的乡村,白天,约好了晚上在谁家中“打吊聚”的三、五个好友,拿着捕鱼虾的工具在小河中捕鱼、捉虾。到了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在约好了的农户家中“打吊聚”,用白天捕捉来的鱼虾,随便炒了以后放些大米,煲粥吃。虽然用料简单,但大伙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在“打吊聚”吃东西的时间里,好友们个个谈笑风生,好一派欢乐和谐的气氛。好友们无所不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谈,当然,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农活和家事。“打吊聚”时吃的东西有时候也会丰富一些:还会加上一点猪肉,再加上米粉去炒米粉吃。有些时候最简单的就是:在收获番薯的季节里,拿几条番薯洗干净后放在铁锅里,放些水进去“焖番薯”吃。

  客家还有一个显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风俗。旧社会老百姓家中遇有大事,需要较多的钱开支时,国家银行一般是不贷款的。老百姓遇到娶媳妇、缴孩子读大学、建房屋、买田地、治丧等大事,只有靠民间的借贷来解决。其中有一种形式就是“凑谷会”。“凑谷会”首先由会首发起,一般凑十至十二人(户)左右参加。会首起会时,先得设盛宴招待会友。宴席请完后,每人担一石谷到会首家,这样会首就能一次得到十多石谷,要办一件大事就不成问题了。第二年夏收后,会首又设宴请会友。宴席后,除会首外,其他会友要得第二轮的,则用“标”的方法进行,以“标”得最高额的得第二轮谷会。如得“标”的为利三斗谷,除会首应交一石谷外,其他会友只交七斗谷给得会者,以后每年如此。但得过会的,每年都要交一石谷给得会者,十多年还清。得尾会的就可在最后一年得足十多石谷。

  参加“凑谷会”的一般都是亲戚、朋友,以支持的角度来凑会,大家都是守信誉的。又因时间长,缓解了还谷的压力。就是有人凑几份谷入会的,每年出三五石谷也不成问题。加上每年都是以实物来往,不怕什么贬值。但个别遇特殊情况的也有烂会现象出现。

  怎么样,你对客家的风俗是不是也很感兴趣呀,那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我们的民族,了解我们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吧!

民俗作文 篇4

  端午节快到了,龙舟鼓咚咚地响了,大人小孩的心怦怦地跳了。

  我们的龙舟,是指我娘家浙江乐清柳市一带的龙舟:雕刻得非常精致的龙头龙尾,彩绘得五彩斑斓的龙身龙鳞;36个座位36把短桨,头尾各配长艄一把,还有司锣、司鼓、司旗各1人,共41人。

  长艄是特别长的桨,并不划,只是架在船后当舵用,保证龙舟稳稳地前进。持长艄的人,兼做“蹿龙头”的工作。蹿龙头是高难度动作,得有极好的弹跳水平和平衡能力。他每一蹿都得蹿得高高的,这时龙舟已前进几米,他得计算好这个距离再稳稳地落下。蹿起,落下,再蹿起,再落下,那是给龙舟发力,让龙舟如虎添翼,飞快地向前射去。司旗之人也绝非寻常。那旗很大,旗杆很长,还吃着风,照理说扛着它站立在船头都困难,可司旗却还能把旗帜打出花样,打得猎猎作响。他左边一划,右边一兜,那面旗比一支桨还管用,拨着龙舟向前蹿去。

  龙舟出行,有作独龙表演的,有双龙争强三龙斗胜的,也有四龙五龙战得难舍难分的。最排场时,十条龙舟齐头并进,龙头高高昂起,龙尾潇洒飞扬。健儿们奋力地举桨落桨,动作整齐划一,掀起了惊涛骇浪,水起雾缭得连人影也看不清了。两岸则人山人海,摇旗呐喊的,欢呼雀跃的,那种盛况可以和世界上最为激烈的竞技运动相媲美。记得一年端午节回娘家,车子经过一座公路桥时忽然走不动了,前面是一溜长蛇般的车队。原来,桥下的龙舟鏖战正酣,司机们停了车争先恐后地扑向桥栏欢呼着,庆幸自己遇上了这样壮观的场面。

  我们的龙舟,的确比别处的要彪悍矫健得多。我在南京秦淮河看到的龙舟,像一口碗,才12把桨,好像一个还未断奶的孩子;三亚的龙舟是14把桨,虽然披红挂绿,却像是一个小儿出来玩玩而已;韶关的龙舟有20把桨,龙身倒也不短,但总嫌瘦弱纤巧,不堪委以重任;香港的龙舟人数不少,但龙头龙尾被简化了,看上去不太像龙。在其他地方也看到过24把、28把桨的,有的造型简单,色彩灰暗,而且没有司旗司锣,显得有些冷清,更没有蹿龙头的弄潮儿——请原谅我对自己家乡的偏爱!

  每年过了春节,我们的龙舟就会从“龙舟屋”里给请出来,进行一番仔细的检修。等到农历四月,龙舟训练就开始了。下水的那天,锣鼓喧天,炮仗动地,人们点香燃烛,祭拜天地以及河神和龙王。有结婚、添丁或考上大学等喜事的`人家,还要扯上两丈红绸,给龙头龙尾披红挂彩,把龙舟打扮得喜气洋洋的,祈求快乐和吉祥。

  划起龙舟来,司鼓是总指挥。来不及出门观战的人,在家里只要听着鼓点就知道龙舟们在干什么:咚,咚,咚咚,鼓声平淡,龙舟只是在赶路;密密的一串长音,是龙舟转桨了——龙舟从不调头,只是转桨,健儿们齐刷刷地抬身、转身、落座,龙尾朝前,逆向前进;鼓声越来越激,如马蹄,如急雨,我们就知道是斗得如火如荼了;鼓声如狂飙,如雷霆,那就是我们的龙舟大获全胜了。我们的龙舟划到哪里,那里的村民就放起炮仗来迎接,还用几个大盘子把酒、菜、粽子、香烟等送到河埠头来,慰劳健儿们。

  我们村里有个豆腐佬阿三,每天总是戴着一顶破草帽,挑着他的豆腐担子,走村串巷地叫卖。在龙舟比赛的日子,他不走大路专走河岸小路,我们村的龙舟划向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听到有人喊买豆腐,阿三就放下担子,一边划拉豆腐,一边吹嘘我们的龙舟如何如何雄壮。可我们的龙舟也并非百战百胜,赢了,豆腐佬就把草帽推到背后,扬起一张意满志得的脸;输了,他连豆腐也没心思卖了,把那顶破草帽扣得低低的,灰溜溜地回村来。所以,我们的龙舟这天在外胜败如何,只要看豆腐阿三的破草帽就知道了。

  划龙舟的时节,是村子里最和谐最团结的日子,哪怕恨得几年不说话的,哪怕刚刚打得头破血流的,只要上了龙舟便拼尽全力,同仇敌忾。男人在外头赛龙舟,女人自觉地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大太阳烤着,热吧?一天到晚拼命划桨,累吧?争强斗狠,上火吧?还有那坐久了皮开肉绽的臀部,发炎吧?女人就在家里早早地熬好绿豆汤,加了冰糖,放凉了,等丈夫、兄弟或者是儿子们回家,狠灌一气。

  那一天,焕嫂正在临河的窗下搅着一大锅波浪滚滚的绿豆汤,我们村的龙舟和邻村的龙舟拼上了,相持着不相上下,她的丈夫和两位弟弟都在船上。焕嫂那个着急啊,她一边挥舞着勺子,一边呐喊:加油!加油!再再加油!龙舟是划过去了,可一大锅绿豆汤也全被她泼到地上了……

  如今,我们的龙舟划向了全国,划出了国门,并在各种大赛中屡屡获奖。这就是我们的龙舟,可爱的龙舟,骄人的龙舟!

【【精选】民俗作文4篇】相关文章:

1.民风民俗的作文「精选」

2.【精选】民俗作文五篇

3.【精选】民俗作文6篇

4.【精选】民俗作文8篇

5.民俗作文(精选16篇)

6.【精选】民俗作文5篇

7.【精选】民俗作文10篇

8.【精选】民俗作文7篇

上一篇:民俗作文 下一篇:民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