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作文

2021-07-24 民俗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俗作文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俗作文 篇1

  盼望已久的国庆节到了,姑姑带着弟弟小安竹从加拿大回来了,小姨和姨夫也从北京回来了,这个国庆节我们就和他们一起在济南享受快乐的假期了。

  天公做美,这个假期每天都是晴空万里,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让人感觉秋高气爽。大街小巷挂满了飘扬的五星红旗,还有一串串红红的灯笼,大街上车水马龙,公园里人山人海,每个人看起来都那么轻松快乐,到处是一片欢腾气象。

  这一天,我们一家来到了千佛山,从远处看,蓝天下的千佛山郁郁葱葱,巍峨耸立,象一个身着绿色衣服的大巨人。 我们从万佛道走向上山阶梯, 在万佛道我们看见了很多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佛像。走在山路上,许多不知名的树木身着深深浅浅绿色的袍子,随风舞动,好象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在满山的绿色中,偶尔还发现了几簇红叶,秋天还没有把整座山的树叶染红,我想这一天也快来了吧。

  一路走一路看,很到了半山腰,我们可以看到低处的济南城,整个城市在这样的好天气里看起来特别清晰,象一幅立体的大照片。 拿出望远镜,看到了黄河,它象一条金黄色的缎子。可是我们怎么也看不见大明湖。茶馆的小伙计告诉我们,因为大明湖离山比较近,所以到山顶才能看见,我想济南可真小啊! 于是我们又向山顶前进, 在去山顶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小的瀑布,瀑布的水流进了一个小池子。池子里清澈见底,小鱼有的在水中游来游去,有的在吐泡泡,非常可爱。

  好不容易到了山顶,我们果然看见了大明湖。大明湖被高楼大厦包围着,看不到它的真面目。 从山上下来,我们来到了金佛广场,这里很热闹,人们在这里运动和游戏。 我们也骑了多人自行车, 我们骑自行车的时候,发现有个人骑的太猛了,摔倒了, 旁边的好心人把他扶了起来。 我看着看着, 差点自己也出了“交通事故”,幸好我反应及时,给避开了,心想,以后骑车的时候不能再三心二意了。

  骑完自行车,我们就要回家了 ,美丽的千佛山真让人留恋忘返啊 。

民俗作文 篇2

  春节,我相信,这个词语大家都不陌生。来,咱们废话少说,接下来就让我讲一讲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吧!

  你知道咱们的传统节日春节都要有那些东西呢?嘿嘿,没错,春节咱们要准备:鱼、肉、菜、年糕。最重要的是要买鞭炮、对联和福字。下面,就让我讲讲我这一次过年的经历吧!

  早上(当然,不是过年的那天早上),母亲带我出去买鞭炮、对联和福字去了,大街上早就摆满了买年货的摊子。我对母亲说:“母亲,咱们先期买鞭炮吧!”母亲爽快地答应了。

  我们走进了一家买鞭炮的店铺,我相中了几盒小鞭,我对母亲说:“母亲,我要这些。”“没问题。”母亲爽快的说母亲也买了些挂鞭。

  买完鞭炮,母亲又带我走进了卖福字合买对联的地方买了一些福字、对联等回到家贴在窗上、门上和墙上。

  买完了东西,我们回到了家,把福子和对联堆在了门上和墙上。

  这就是我第一次去和母亲每年货的经历(以前都在爷爷家玩,没空去),怎么样?

民俗作文 篇3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而满族,就是这56 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 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

民俗作文 篇4

  白族民居民风民俗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每朵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白族也是有趣的一个民族。

  白族人的服饰与我们汉族截然不同。

  白族男女普遍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重。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喜缠白色或蓝色包头,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黑领褂,下身穿宽桶裤,系拖须裤带,有的还喜佩带绣有美丽图案的挂包。其他一些地区的白族男子,则比较喜欢头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套羊皮领褂或数件皮质和绸质的领褂,谓之“三滴水”,显得敦厚英俊,洒脱大方。

  一直以来享有“金花”美誉的白族妇女的服饰,更是色泽鲜美,绚丽多彩。大理一带的妇女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配丝绒黑坎肩,右衽结纽处挂“三须”、“五须”的银饰,腰间系有绣花飘带,上面多用黑软线绣上蝴蝶、蜜蜂等图案,下着蓝色宽裤,脚穿绣花的“白节鞋”。手上多半戴纽丝银镯、戒指。已婚妇女梳发髻,未婚少女则垂辫或盘辫于顶,有的则用红头绳缠绕着发辫下的花头巾,露出侧边飘动的雪白缨穗,点染出白族少女头饰和发型所特有的风韵。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区的白族妇女,常束发于顶,上插银管,再以黑布包头,穿右襟圆领长衣,系绣花腰带,衣袖和裤脚喜镶绣各色宽窄不同的花边。

  白族的饮食也十分有特色。

  因远白族的卷粉以本地品种“因远红谷米”为原料,并以手推磨磨成米浆在长宽约二尺的框内,架空于沸水锅上面熏蒸而成。其厚度薄如纸,软而具韧性,无论煮食或凉拌,味道都异常可口。米干由卷粉晾晒后可分别做成丝或片,由于它便于储存、携带,是白族民间馈赠亲朋好友的慰问品。

  用“因远紫米”及糯米饭舂成的染色粑粑,晾晒后加盐、白酒浸蚀,再用刀切成粑粑果或用推刨刨成粑粑片。把粑粑糊放进镌刻着花鸟鱼龙、福禄寿禧等图案的模板内,压制而成的压模粑粑是因远白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一个特征,压模粑粑是白族春节、清明节、祭祖节及三月会等庙会必备的节庆食品和祭品。

  各地白族的服饰虽呈现出某些地区性的差异,但色彩明快、映衬协调、挑绣精美、古雅端庄等,则又是共有的特征。

  因远白族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饮食文化,既显示了白族雅而不俗的饮食文化气氛,也衬托出白族勤俭持家、热情好客的文明礼貌风格。

民俗作文 篇5

  “噼里啪啦!”窗外,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不绝于耳,唉,有啥办法,谁叫今儿是大年初一呀,一大早就消腾个不停。我迅速穿好衣服,敏捷的跳下了床。爸妈早就起床了,这不,在客厅里忙的那是不亦乐乎。老妈提着喷壶挨个给花洒水,老爸则穿梭于客厅与卧室之间,气喘吁吁搬着桌子。呼,又是一个忙碌的“年晨。”

  我坐在沙发上似乎显得与庸碌的家庭气氛不怎么协调,要不,来干点活吧!说干就干,嗯……就从这地开始吧!我猛地站起身来,从卫生间里拎起一把扫帚,又端起一只簸箕,先将大门打开,把簸箕放在了门槛儿边,然后弯下腰,紧拽住扫把柄,随着两手的摆动,身子也向我的后方慢慢退后。地上的垃圾(这都是本人昨晚守岁时留下的“人造垃圾”)还真不少,过不多久,那杂乱的小垃圾便堆成了一座矮矮的小山,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乐得合不拢嘴,嘻嘻,待会儿爸爸妈妈知道后一定会夸我呢!想到这儿,我扫地的频率又加快了许多,很快,簸箕里就已铺上了一层薄薄的小灰尘小垃圾。我抓着扫帚,兴高采烈地拉着妈妈来看门槛儿边簸箕里的战利品。我喜滋滋的把守在门边,等着妈妈前来好好夸奖我一番,可我万万没有想到……“天呀!”妈妈的一声大叫把我从喜悦中拉回了现实,只见妈妈急忙把即将要倒在门外的簸箕连同里面的垃圾又迅捷地搬回了家,又一把夺过我手中的扫把,踏出门外,将外面的垃圾一点点扫进家里。我惊得目瞪口呆,真是奇了怪了,平时,我们都是把家里的垃圾扫到外头,而现在,妈妈却将外面的垃圾扫进家里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妈妈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她放下扫把,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们这个地方大年初一有这样一个习俗,就是扫地绝对不能从里往外扫,要不然,就会把家里的”财气“、“如意”给扫出去了;所以呢,要从外往里扫,这样子也就可以把外面的财气扫到我们家来了。”听罢,我连忙拿起扫帚,将外面的“财气”一股股聚往我家。

  事后,我又在网上查到,其实,咱们江苏地区呀,在春节期间也有好多禁忌呢:诸如大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等等。透过这些习俗,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我国古代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从这些老习俗背后领略到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

民俗作文 篇6

  春节其实就是农历新年,是中华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降临之际,万象更新,象征着新的一年开始了;标志着我们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春节之所以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日,是因为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仪式,能加强家庭联系与亲情。诸如吃团圆饭、向亲友拜年送礼等等,这些习俗都在提醒人们,家庭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无不隆重而热烈的庆祝这个节日。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农历正月十五,一连15天。

  在古代,帝王继位之时,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汉武帝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

  历代皇室庆祝“春节”的场面往往反映出那个朝代的强盛、稳定与繁荣,国家越富强,庆祝仪式就越隆重。

  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在节日前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年年丰收。

  春联在我国华人社会已逐渐简化了。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者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那是因为“倒”与“到”谐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

民俗作文 篇7

  天,很蓝,如一湖平静的水。那幽静深邃的蓝一丝一丝地扣进了心里。因为假日,我又回到了幼时学习的学校门口,这里少了市中心的喧哗,多了些让人安心的平静。

  咦,那个熟悉的背影居然仍在。这是一位老爷爷,从我记事起就在校门口捏糖人。走近,他还是我记忆中的那个样子:满是沟壑的脸庞布满大大小小的老人斑,眼睛很浑浊,仿佛隔着云雾看人,他的眼神可以穿透你的思想,而你却永远看不透他。两只深陷的眼睛之间是长而挺的鼻子。老人向我微微一笑:“买糖人哩?”我点了点头,老规矩,先转一下。我心里默念“凤凰”,然后手指用力推了下木质的指针,指针“吱呀吱呀”地低吟,慢慢地停在了一个图案上,我的心一阵紧缩,呀,是凤凰。“娃娃运气真好呢。”老人虽年岁已高,做事可麻利了,他从木制箱子的下层取出一块金黄色的晶体,放入一个黑色的小圆锅中,锅下的火烧着,不一会儿晶体就融化成明晃晃的金黄色液体,用一个特制的勺子舀满糖稀,糖画就开始了。

  老人先在白玉般通透的板上烧上少许金黄,就制成了凤头,又均匀地将勺子倾斜一定的角度,不快不慢,不偏不斜,就画成了凤脖与身子。接下来,老人的动作突然加快,勺子快速地游动,白玉板上奇迹般地出现了许多晶莹的金黄色线条,有的竟细不可见。老人将手中一把黑糊糊的勺子变成了笔,糖稀就是上好的墨汁,金黄色的液体如行云流水般显示,一笔呵成,凤的尾巴就那样张扬着它那雍容高贵的美丽。定上棒子,一幅糖画完成,在阳光下泛着点点金光,显示民族艺术辉煌的美感。我叹道:“你真厉害!”老人淡淡一笑:“做什么都需要功夫。心无杂念,心若止水,手才会稳、快,才会一气呵成。”

  “姐,你怎么在这儿啊?”妹妹走过来,现出鄙夷的神色,“土死了,还买这个。来,尝尝比利时的巧克力。”我舔着糖画,竟尝出苦涩。两个打扮入时的女子走过,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地刺痛耳膜:“这个糟老头,天天在这儿,真有碍市容。”回首,看见老人穿黑衣的背影显得格外落寞而又倔强……

  唉,那本不该遗忘的民俗!

民俗作文 篇8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多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出感受那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吧!

  年的`春节虽然过去了,但有些是让我们回忆至今。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文章,看看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吧。《北京的春节》,不言而喻,介绍了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展现的是老北京那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如:守岁、吃饺子、贴倒福、放鞭炮、焚香祭祖等。透过这些民风民俗中,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老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而隆重的。那丰富的民俗,反映了中华民族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被称为“活化石”的藏戏艺术,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四百多年,以其戴着面具演出;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的特点,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剧种——藏戏。有着数百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犹如一朵盛开在雪域高原的雪莲,深深的扎根在藏族人民心中。

  从《各具特色的民居》这个问题文题中,我能感受到中华民居的丰富多彩以及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确,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就像本文中的客家民居、傣族竹楼,以及其他地方而享誉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民居蕴含的文化内涵。中国民居是中华文明宝贵的遗产,体现了各民族的智慧和深厚文化底蕴。作为古代艺术的精华,它是我们的骄傲!

  提起和田,我们可能都知道那是古绸思路的重镇和产玉石的地方;提起维吾尔族,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维吾尔族而载歌载舞的场面。让我们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族》这篇课文,感受他们的精神和风貌吧。他们热爱土地、向往美好,打磨边缘恶劣的自然环境扼杀不了他们的爱美天性,艰苦的生活条件踌就了他们特有的豪气与乐观,有了这样的性格追求,相信他们一定会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学了这单元,我了解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正如本单元介绍的那样:老北京的春节有着传统而独特的习俗;藏戏有着戴面具演出的特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田的维吾尔人有着豁达乐观的性格。

  今后,我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当中。

民俗作文 篇9

  潮汕渔民过去出海捕鱼有在左耳上戴金耳环的习俗。以前渔夫出海捕捞,常逢风浪,生命无保障,葬身鱼腹的事时有发生。故有“今天我吃鱼,明天鱼吃我”的俗话。一次台风过后,一具渔夫尸体漂至异乡,赤身裸体搁在沙滩上。虽然侥幸免于葬身鱼腹,却成了乌鸦、海鸟的肉食。凑巧同船一幸存者经过这里,不忍目睹,他想把那残缺的尸首收埋。可是,沿海渔家苦相同,谁家能买得起棺木呢?只得忍着万分悲恸,赶走乌鸦,就地在沙滩上挖一个坑,将尸首草草埋下。这幸存的渔夫回家乡后把这事与人说了。从此,潮汕渔夫常在左耳别上一只耳环,大小不拘,厚薄无妨,根据各自的能力,金、银、铜均可。一旦遇不测,不论尸体漂到哪里,谁打捞到,凭着良心,根据尸体身上留下耳环的价值,去换取棺木或草席将其掩埋。后来一些渔民以为这是一种装饰品,也戴起金耳环。解放后,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有气象站,有天气预报,渔民有收音机,海难少了,渔夫戴耳环的习俗也随之绝迹。

【实用的民俗作文合集九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民俗作文合集10篇

2.实用的民俗作文合集8篇

3.【实用】民俗作文合集六篇

4.【实用】民俗作文合集6篇

5.【实用】民俗作文合集5篇

6.【实用】民俗作文合集9篇

7.【实用】民俗作文合集九篇

8.【实用】民俗作文合集八篇

上一篇:民俗作文300字 下一篇:节日民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