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天台山南麓的国清寺周围共有五峰:东南祥云,西南灵芝,西北映霞,正北八桂,东北灵禽。五峰大致相连,仅于祥云与灵芝之间稍为错开,间距约二十米。流出环绕寺墙的东涧和西涧汇台成一的溪水;灵禽与八桂二峰之间,因东涧流经而比其它峰与峰之间的连接处凹得深些;依然还是构成合拢之势,把寺院紧紧抱住。五峰环翠,双涧萦碧,景色清幽美丽。
如果把时间往上推移一千五百年或者更多年的话,五峰之间则只是纯属天然的土石和水以及各类草本木本植物,生养着一些较为普遍而常见的野生动物,偶尔会有珍稀动物和凶猛的兽类于中出没。因为天台山早在晋代就已名闻海内(孙绰一赋名天下),这里正处于山口,难免让人经过而发现这里山峰环若列屏、林泉清碧,是一处理想的建寺环境。却要想在这块地廓而形藏(几十万平方米面积的空地包藏在五峰之中)具有“四灵兽”(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模式特点的风水好地中建造宅幽而势阻(这种建筑的总体特征可以说是地廊而形藏的必然)的寺院,没有广大缘法凑合不到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有心者只能望而却步。便是当时身为二国国师(陈后主和隋文帝时所尊祟为国师)的智者大师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率徒来天台山结庵深修,对这块地很是青睐,亦耽于机缘尚来成熟未行建筑,直到临终,方才遗书给晋王杨广,请他出资建造寺院。杨广立即按照智者大师的遗嘱和蓝图,派遣司马王弘来到这里督造寺院,从隋开皇十八年开始,至义宁元年完成,五峰之间,一改原来的原始地貌,有了这所殿宇参差楼阁宛转的域中名刹。经过历代修建,规模渐趋宏大,格局也更加严整。至今,总面积七万三千多平方米,殿堂楼阁六百多间,黄墙掩映于绿木葱笼之间,寺院的人文景观与五峰的天然景观相得益彰。
如果这里只是五峰耸翠和双涧萦流,则只是一块天然景地。只有国清讲寺,则只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根本道场。将两者巧妙地加以结合,既是佛教圣地;又是旅游胜地。因而,名扬海内外。天然景观本来就是这样,自然而然,朴素、精纯、宁静无为;人文景观是人为的造作,取悦于人而吸引了人,哗众取宠。天然的景致一旦让人发现,开始受人欣赏而成为景观,就会免不了接受人为的加工和建设以方便人们前来欣赏,适应人们的旅游,于是,被渗合进了人文景观;随着来观赏的人越来越多,渐渐热闹起来,名头随之大起来,成为了所谓的胜地,取得了辉煌。这种辉煌,以人文造作来作为成就的条件,以人为加工来改造天文地文为前提。默默无言的天文地文不得不接受强加的人文渗合,改变了原始面貌,不再是本来如此。不容加工的天然往往成不了景观,妙造自然的人文往往创造名胜的辉煌。建造寺院的本意虽不是为了作成景观,却为了方便佛教徒众修持和吸引信众前来学习和朝拜,择地选境,竟意外地成了旅游景地,变成人文景观(在人文景致的造就后就开始);五峰耸翠双涧萦流之间的国清讲寺以人文结合天文地文而以人文所取得的辉煌成果——天台宗的根本道场,确立了天文地文(五峰胜景)的可贵,提不了什么意见的天文地文当然只好任由人文主宰;毕竟,人类是这个世界和这个宇宙的主宰之灵,这个世界和宇宙当然只好以人类为中心。
国清寺后墙外的水塔边,有一块横卧着的`巨石,米芾(宋代大书法家)称其为“秀岩”,朱熹(南宋理学家)名之为“枕石”,柳公权(唐代大书法家)使它成为“大中国清之寺”碑,黄庭坚(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借寒山子(唐代诗僧)的诗“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来表达他对这所寺院和这块石头的感受和体会。这块石头是天然所生的,没有国清寺时它就已有了;有了国清寺后,使它有了“大中国清之寺”、“秀岩”、“枕石”、寒山子的五绝这些文字勒石,从原来的极其普通变成价值很高的文物,石头因古人勒刻而显贵。五峰之景因建造了国清寺而称胜。唐代初年及唐代前后,国清寺是建在八桂峰南坡上的。会昌灭佛(会昌五年,唐武宗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佛教)时,国清寺不能例外地被敕废,至大中五年,佛教复兴,得到重建;当时,寺门的匾额由柳公权书写,后来,移刻到石上,因为那时的巨石位于寺前,也就是说那时的寺院主体建筑在巨石后的山坡中,这块巨石可以作为门前碑。石上六字“大中国清之寺”则因而记录下了国清寺第一次废兴史,石的位置由寺前转变为寺后则证明了唐代至今一千多年间的沧桑之迁。人世间的沧桑,说明着历史的变化。历史的辉煌,往往由沧桑造就。国清讲寺隋代古刹的辉煌便正是由隋代至今已一千四百年的历史沧桑所造就,虽然它早就已经不是隋代初建时的模样。大雄宝殿后观音殿与“法乳千秋”碑亭之间的院地中有一口名为“锡杖泉”的方井,井口石栏砌在原井口之上,比原井口增高米余;据记载,明代之时它是在大殿前的;之所以从明代的大殿前变成现在的大殿后,和“秀岩”一样,在说明国清寺逐代逐代渐渐地从山坡上迁移下来。现在的大殿是清雍正年间所留下来的,明与清的几百年时间,拉下了这里的五六十米距离。起初,整所寺院的全部建筑都比较分散,稀疏地分布于五峰间,随着佛教的兴盛和经忏法事的产生(智者大师非但是天台宗的祖师,并且也是创造经忏法事的祖师),出于法务活动的需要,使寺院建筑渐趋集中。这么个向居中的主体建筑靠拢,严密了整体格局,形成了宏伟的规模,却相对地缩小了总体的占地面积,从原来的概括五峰变成只在五峰中的山岙里打转,许许多多附属于寺的小庵小院以及茅蓬因而减少,至今所剩无几。灵禽峰下的东岙茅蓬和祥云峰上的香光茅蓬,只住管山人员,东岙一僧,香光一僧一俗。后山村后的五峰塔院,只住着一僧一俗。一些原有的五峰附近的建筑,多遭圯没。寺前七佛塔西南的万工池,早已被山洪冲掉,成为田地。万工池边的新罗园,无迹可寻。木鱼山后的解脱门(国清寺的外山门),因造了公路连遗址都难以辨认。而国清寺从以前的一寺独居五峰之间到现在以慈悲奉献土地济世,与村庄、人家、公路、停车场、商店、旅馆、小摊、饭店、宾馆相邻,尤其是宾馆,竟建于东岙,与寺院仅隔东涧,同在五峰之中,使宁静的五峰胜景平添了许多热闹。
因为星移而物换,环境条件随着历史年代和社会面貌的转变而变化,只能是在所难免。可以这么说,这个世界中的事物都是不会永远不变的。如果这五峰之间要想保持住亘古不变的自然环境,就不能在五峰之间作任何人为的加工,不能建造寺院,不能让人在此游憩,却这样的话,岂不太辜负了这块风水好地。天然景致一旦让人发现并开始欣赏而成为景观,免不了出现利于人们欣赏景观的建筑而对天然景致构成了破坏,产生利害。好在国清寺从初建迄今经过了很多次的兴废依然还是域中名刹。五座山峰依然苍翠,随人进入其中,即寺院一带的岙中地面,看五峰绽如花开,随人从岙中退到五峰外而合拢(入寺五峰开,出寺五峰合。因为五峰呈五角形包围寺院,须在寺中及寺院附近仰看才看得出五峰。在五峰外看,它只是一片连绵的山峦)。这个神态风韵,未为岁月的沧桑而失却。
顺东涧上行约二三华里处的公路边,有条瀑布从不足十米高的崖上摔下,注入一个不大的潭中,潭中的波沫因为瀑布的长注不息而长溅,潭前的石块虽亦荦确却大致平坦,崖头的岩石稍呈怪状,名为“龙潭额”。国清寺昔有“七塔拱于前,石梁环其后”之说,于是有人把龙潭额误认为小石梁,清代的齐周华曾为这处最点写了一首五绝:岩潭水势沟,龙怒号涧底;有客知其名,石梁小弱弟。其实,“小石梁”位于寺西映霞峰与八桂峰的连接处,西涧水于两峰之间流经,涧中大石累累,涧畔有块横卧着的大石,上突下凹,形成一个天然穴隙,刚好能让人在穴中平躺。这个景点,在灵芝峰顶看去,最为恰当,那块横石的凹痕因受不着阳光而成了暗面,其形状和石梁下涌出瀑布的岩洞极为相似,而凹痕之上的突面,其形状颇似石梁,故而被人名之为小石梁。灵芝峰顶的前端,有个小亭,在亭边向上看,蓝天白云,向下看,国清寺的全貌都在眼底,疏疏密密的古树名木掩映着构薪斗阁檐牙相啄的寺院建筑,美不胜收。灵芝峰是五峰最低的山峰,登这座山峰到小亭里坐坐,不会很累。人在亭边,所看的是其余四峰的森森郁郁,人在峰下时,被五峰的清幽所包围住反倒不会体会得到五峰的森然,却到了灵芝峰上看其它四峰,这么个峰上看峰,居然仰之弥高。
现在正是三月阳春。五峰之中,间红荣绿,春色初盛,簇拥着峰峰包围的寺院,五峰共作一寺春是也。
烟花三月惜芳辰,代谢也怜景候新;
正是间红荣绿初,五峰共作一寺春。
【五峰共作一寺春的散文】相关文章:
金台寺散文03-20
王维《春中田园作》11-03
故乡的春散文08-26
故园春散文04-12
读散文《春》有感02-15
春之韵散文04-01
春夜遐思散文12-07
天池寺秋韵似童话散文03-18
散文《春》读后感02-25
春夜听雨散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