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生活内容纷繁冗余,节奏之快,比过山车更让人觉得晃荡,几乎使浮躁的心无法获得片刻的安宁。人们为什么不过一种极简的生活,让心情平静,让灵魂怡养呢? 对这个问题,社会学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一书系统阐释了“断舍离”的理念,让人眼前顿觉一亮。是的,对于“断舍离”人们不能简单理解为只是清理一些日常生活中不用或者过时的东西,这只是一些能触摸得到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清理内心的冗余,脑子里的杂质,让心灵有一处安放的地方,如此才能让人生活在快乐中。随着生活的网络化形成,如今,"断舍离"已成为一种现代生活的理念。
对于过时的旧衣物,我已打包过N次了,坚决“断舍离”,一般都是叠好用干净的塑料袋装好放在楼道旁,需要的各取所需,这不仅仅是一种行善,更重要的是一种毫不留情的舍弃,腾出足够的居住空间让清新的空气缓缓流动。最近我就舍弃了一些笨拙的家具,这样阳台上就显得空旷,让小院里的微风拂过,看着翠绿的竹叶在围墙上飘摇,每天在瑜伽中冥想,进入瑜伽给我带来的超然境界。
以上不过是一些表象。而我们的内心才是应该认认真真清理,表现出来就是一些影响情绪的杂念,想得太多就会太累。人生苦短,一生只要能做好一至两件事都很了不起了,换句话说能够精通一业可能会耗时一生,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袁隆平终身研究水稻奠定了他今天的伟业,古代诗人李白、杜甫一生写诗成就了中国古诗词的辉煌。
现代诗人多多在他的一篇文章里说:1968年他开始尝试写古体诗,但后来他发现古典诗词不是今天的人们可以驾驭的,古典诗词的高峰已经确立,没有选择,他又投入现代诗歌创作,已经写了三十八年,写到了六十岁。这是术有专攻,不适合自己的就应当“断舍离”,诗人多多才取得今天的成就。
当我选择写诗作为我的创作之路时,也许别人会说你想成为诗人,名扬天下,但我认为写作从来都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是要让心灵有一处安放。静静的写,默默的品,就像疲劳的人在静默品一杯咖啡,看着浓稠色的液体在杯里旋转,生活就不再是一杯白开水,而是有滋有味一样。
著名作家周国平在他的一篇《阅读对标准答案说不》的文章中曾谈到,一个人如果主要甚至仅仅看电视和上网络,他基本上就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他也许知道天下许多奇闻八卦,但这些与他的生活毫不相干,与他的精神生长更毫无关系。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根的,他对人类文化传统一无所知,本质上是贫乏和空虚的。周国平在关于《好读书》的文章中也谈到,对于手机阅读,是一种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不能把太多时间花在上面,如果你的阅读是这种,基本上就等于没有阅读生活、没有读书生活了,基本上是一个手机文化市场消费大众的一员,不是阅读者。意思就是脑子集中于一点,无关的杂念断离舍,比如周国平说的阅读、读书,总想什么都了解,结果什么都不了解。
现代社会,各种社交媒体蜂拥而至,QQ 群、微信朋友圈、公众号、微博、博客、等等,如果一天什么事也不做,可能也无法看完这些圈里的各类消息。记得不久前我高中的同学建了一个微信群,好不容易联系上了当初的同学,全都拉进去了,刚开始很新鲜,毕竟很久未见嘛,但是过了几天,我感觉好烦,各种信息每天都在提示,都是一些说东道西的话题,或者就是一些荤段子,甚至早上起来先在群里问个好,真是无聊至极!我觉得无任何意义,就像一块绊脚石一样,因此我果断的进行了”断舍离”,没有干扰的日子里,我觉得精神倍感轻松愉快。
有段时间我也热衷于发朋友圈,经常观看里面的消息,后来我觉得消息过于频繁势必会让别人厌烦,因为多了,你不一定是我的'菜,我也不一定是你的菜,不合胃口,其实发朋友圈只是证明自己的存在而已,以后我发得很少了,闲着的时候偶尔发发。如此进行了断离舍,我的时间多出了许多。锻炼的时间有了,阅读的时间有了,写作的时间也就充足了。
再说通讯录,手机里常常有很多很多的联系人,但是经常联系的又有几人呢,有些甚至几年不见,都已经忘得不知模样了,这些往往是没有什么交集的人,若彼此没有交流,又无吸引力,又没有任何社会关系,不如“断舍离”后腾出空间,给手机瘦身,给自己松绑。
其实人生要学会做减法,无论是看得见的冗余,还是脑子里的杂质,“断舍离”后,那种久违的轻松,真的会让你很快乐。更重要的是对我的内心进行了一次深深的洗礼和精神的重大提升。学会阻止废物进入我们身边的空间,也阻止坏情绪影响我们的心灵;舍弃身边无用之物,摒弃心灵的污垢;摆脱内心深处的执念,佛家有云:时时勤拂拭,何处惹尘埃!让我们保持一种从容与淡定,面对生活,以至于面对我们的漫漫人生。
【悟断舍离散文】相关文章:
《断舍离》读后感10篇02-24
断舍离作文范文(精选10篇)02-07
断舍离高一作文(精选16篇)03-29
学会舍与离04-01
学会舍与离03-13
离殇情散文12-20
心悟.尘念散文12-24
曲终人散,无力诉离殇散文04-10
雪韵离伤散文9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