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过一些经典的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回味过年现代抒情散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稍稍回味一下,每一个中国老百姓都能够切身体会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过年的变化真是太大了。衣食住行等消费结构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先说穿的,在那物质匮乏的六、七十年代,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年月,每个人一年才发几尺布票,攒到年底,布票变成了黑色、蓝色、红色的棉布、灯芯绒或小碎花布。再忙碌,再笨手笨脚的妈妈也得首先想到给孩子们缝身新衣服。于是大年三十晚上,妈妈们连更宵夜的缝,正月初一早晨醒来,孩子们的枕边保准会平平整整放着一套新衣服。平时的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补丁连补丁。过年了,再困难的家庭,也要想办法给孩子们做身新衣服,哪怕不得已用旧衣翻新也好。记得那时有首童谣唱道:“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小娃娃,哈哈笑······”而现在,谁没有几套,十几套,甚至几十套衣服。大人小孩平日里穿得光光生生,更别说过年了。
再说吃的,在物质匮乏的那些年,买米要米票,买面要面票,买油要油票,买肉要肉票,买酒要酒票······,而且都是定量供应,每月就那么一点点:米面每人20多斤,菜油2至4两,猪肉半斤至1斤······。到了春节往往会增供一点面条、汤圆粉、菜油、猪肉之类,满足大家“欢欢喜喜过个年”的愿望。因为那时候,平日里老百姓锅里很少见到油珠珠,只有到了春节,辛劳了一年的人们才能买上几斤肉,打上几两酒,三十晚上吃一顿有酒有肉的年夜饭。
在农村,平日里生产队分点花生、胡豆,大人们也舍不得吃,总会留下一部分藏在孩子们绝对找不到的地方。到了腊月三十,才拿出来炒熟,正月初一给孩子们分着吃。生产队分的小麦、糯米,也得想方设法攒一点。到了旧历年底再换成面条,磨成汤圆粉。春节期间才有面条、汤圆吃。那时候,农村吃肉更成问题,只有生产队交了肥猪,返还了肉票,社员们才有机会每人分得半斤、一斤肉票。分这么点肉票,平日里当然舍不得全部买来吃完,总要留下一些过春节吃。那时,“瓜菜半年粮”,农村生活虽然很艰难,但是到了腊月三十,谁家都会想方设法整出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所以,在那样的岁月里,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过年。过年了,吃好的,穿新的。虽然就那么短短的几天,却是孩子们的天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平日里天天有酒有肉,鸡、鸭、鱼甚至海鲜之类也摆上了百姓的餐桌。人们不但吃得好,还讲究营养,讲究绿色。难怪不少老人常说:现在我们天天都在过年。
到了旧历年底,家家户户厨房里都挂满了腊肉、香肠、腌鸡、腌鸭······,当然不是专门为过年而准备的。到了腊月三十,每家每户的厨房里都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有的人家不愿意为年夜饭而张罗,便到宾馆、酒楼订上一桌丰盛的酒席,轻轻松松享受吃年夜饭的欢乐。
还有住的`,那年月就是城里人,能有几间小青瓦房,已经算是阔气得很了。农村更是以干打垒的土墙茅草房为主。有的还缺门少窗。茅草屋虽然冬暖夏凉;但光线差,灰尘重。
如今,城里的高楼大厦比比皆是。三室两厅、四室两厅、跃层式住房也很普遍。农家的茅草屋也逐渐变成了砖瓦房、小洋楼,有的人家还修建了别墅。春节到了,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红灯,到处是一派喜气洋洋。节日出行也越来越方便。“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背上还背着个胖娃娃。”的“回娘家”串亲图,早已成为意味深长的风俗画。飞机、火车、汽车、摩托车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回味过年,从过年来看经济和社会的变化,真是沧海桑田,恍若隔世之感。经济发展了,市场繁荣了,物质充足了,人们富裕了,过年的消费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和多层次。
过年了,抽点空闲,抽点时间,回家看看,与父母亲团圆,与亲人们交谈。红红火火挂灯笼、贴春联;欢天喜地舞龙灯,耍狮灯;热热闹闹放烟花,点鞭炮;开开心心走亲戚,会朋友,让我们这个富有民族传统的新春佳节充满普天同庆的喜悦。
【回味过年现代抒情散文】相关文章:
1.过年现代诗歌
2.回味
3.回味
4.过年的现代诗歌
5.雨,回味作文
6.回味微笑作文
7.回味多彩生活
8.值得回味作文
9.青春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