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川,好地方,是沾了大夏河的光。热炕的洋芋烧得香,三泡台的碗子吱吱响。”这是我家乡八十年代流行的一首民谣,从中可以看出洋芋(学名马铃薯)和三泡台在我们当时的生活中占有的主导地位。
“三泡台”其实就是一个喝茶的圆形器具:盖子、碗、底托三部分组成。盖子略小于碗,倒满水,斜斜地盖上盖子,浸出盖的茶水刚好够喝一小口,不像现在的茶杯你想喝多少就喝多少。底托呈倒凸形,略大,便于手拿。在盖子,碗身上都绘满了各式各样的彩纹。在我们这里的三泡台上绘的大都以牡丹、菊花为主,大概跟我们这里被称作“牡丹之乡”有关。
我的家乡在甘肃中部,属于高原地带,丘陵,山区占了大部分面积,终年干旱,少雨。贫瘠的黄土地自然种植不了什么好的农作物。勤劳善良的乡亲们,只能根据天时、地利、气候的特性,种植耐干,生命力强的洋芋来作全家人的食物。丰收的季节,乡亲们在留足了一年的口粮之后,剩余的全部拉到农作物贸易市场出售或换些生活用品。虽然贫穷,倒也能维持一年的生活。此时的市场,便是那些农人的天地,一时人欢马叫,热闹异常。 拿到钞票的`乡亲,便开始四散购物。当然,每个人手里都多了一样东西,那就是一包茶叶。此时,茶叶店里的生意异常红火,店老板一边殷勤地招呼着这些山里的主顾,一边讨价还价地争着生意,笑容都堆成了核桃树皮。
喝茶的习惯在我们家乡已经有很多年历史了。早在唐朝时期,勤劳精明的乡亲们,就在这条丝绸之路上用马匹、骆驼作为交通工具,用家乡的瓷器、羊毛、毛皮、党参、刺绣等特产远涉沙漠戈壁至玉门关外,再换回南方的丝绸、茶叶、洋火(火柴)之类的生活用品。来来回回,他们的身影,足迹渗透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时间久了,乡亲们都亲昵地称他们为“回回”。
记得很小的时候,爷爷在火盆上用三块泥坯支成架子,放上水壶,待洗漱完毕,水也开了,便捏一撮茶叶放进三泡台里,滚腾腾的沸水冲进去,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花。此时的我便依偎在爷爷的怀里,手里把玩着爷爷的三绺银须,吃一口馍馍,喝一口茶,早餐也就在一口馍,一口茶中解决了。
现在的家乡,喝茶不仅仅是实际意义上的喝茶,更是一种追求时尚,丰富精神层次的需求。沏茶的三泡台比以前的做工更细腻,图案更丰富。茶也从以前单一的清茶变作八宝茶、菊花茶,以保健,养生的理念走进了千家万户。一颗红枣,两个桂圆、四五颗枸杞和葡萄干、再加上一小块冰糖,便是一杯色、香、味俱全的养生保健茶。具有清火,明目,润肺的功能。家乡人多高寿,矫健,也许跟这茶道不无关系吧!
疲惫之余,沏一碗清茶,随着嫩黄的茶叶在白瓷碗中慢慢舒展,茶香便沁入心肺。闭上眼,耳旁悠然传来那清脆的驼铃声,还有那粗壮悲沧的歌声:“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何时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淡淡的苦涩和着清幽的茶香味如同人生的滋味,渐渐沉淀,过滤,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漫漫飞沙的茶马古道中,一起饱经风霜。一颗浮躁的心也在空旷的大漠之中渐渐平息。
闲暇之日,邀三五知己去逛八坊民族廊街,去领略那里的民族风情。走累了,走进茶楼,早有身着民族服饰的服务员殷勤的为你端来了三泡台,里面是早已搭配好了的八宝茶。喝三泡台与平时的茶道有所不同,与其说是喝茶,还不如说品茶,首先斟茶就有很多讲究:其一,必须用滚腾腾的沸水,在家乡叫牡丹花水。其二,斟茶必须分三次才能斟满,第一次叫做泡茶,沸水刚好浸过茶叶;第二次叫冲茶,沸水刚好是茶碗的一半;第三次才是斟茶,倒满了双手捧给客人。喝茶也有许多讲究,右手托起三泡台,左手微微地拿住碗盖,轻轻地刮掉漂浮在水面上的茶叶,小心地呷上一小口,此时你的神经,你的舌尖上的蓓蕾、所有的感管都集中在茶的清香中,让你一天中的疲惫,忧愁和感伤都随着茶的香气慢慢消散。
在八坊廊街的茶楼品茶,既润了味觉,也愉悦了心情。当有客人坐定,便有一个年轻小伙子过来垂手而立,听从客人的招唤。他们身穿镶边的黑裤、黑丝绒马甲,头戴金丝绣花的白帽,浑身上下打扮紧身利落。他们本着顾客至上的服务态度,不急不躁、一遍又一遍地给客人添茶。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地发挥你的想像,你可以是坐在宝殿的王子公主,你也可以是驰骋草原的游客。他们添茶的姿势娴熟优雅:左手掩胸,右手执壶,像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到大厅里去看民族舞蹈,花儿演唱会。家乡的一曲“花儿与少年”曾随着马骏唱出了甘肃,闯出了国门。茶毕,他们会殷勤地为你挑起珠帘,恭送你出门,欢迎下次光临。
现在的三泡台随着家乡的繁荣越走越远, 愿家乡的三泡台带给更多的人享受!欢迎你来我家乡做客。
【家乡的三泡台散文】相关文章:
重走家乡路散文03-31
家乡的油茶树散文03-29
家乡的野酸栆散文欣赏10-26
记忆里家乡的味道散文03-24
忘不了家乡的小溪的散文03-25
泡芙小姐的开学季高三作文01-07
美哉善哉,家乡的洋槐花散文11-07
泡黄豆的作文03-06
游三台山08-02
生活散文(三)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