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想要学习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说崧厦散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是百官人,非崧厦人氏,对崧厦也不熟悉,为了考证俞氏的来龙去脉才涉足史海。既然花了大量的心血,阅读了浩繁的史迹,那就划上一二笔吧!
“只乱天下、不乱崧厦。”当我略知崧厦的历史后不禁对崧厦心驰神往,也佩服我们俞姓的老祖宗有远见,起一大早就去占了一席之地。
崧厦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崧厦人既有嫉恶如仇的刚性,又有走南闯北的胸怀,一千多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崧厦人独特的人文性格。
追溯崧厦的历史,在晋朝以前,崧厦还是一个荒芜的海域,处于波涛汹涌的杭州湾之中,后来由于沧海桑田的变迁,在潮汐的作用下涨成了一块沙滩,因为造塘路才变成了内陆,但尚是一块夜潮地,又因为境内有一个淤积成的滨湖而名地为张湖里。
晋隆安年间,内史袁崧将军筑城抗御海匪孙恩,中箭牺牲,当地人建庙祭礼他,至此改名叫崧厦。
一千多年来,崧厦人才济济,名士辈出,宋时有我们老祖宗俞氏三人拜相,明朝俞廷玉与他的儿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等都是当时的名将,建立了奇勋,功绩封侯。俞大猷是明抗倭名将,为保卫祖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清咸丰时夏同善考中进士,累官当上尚书,决断分明,号称青天。
至于近现代倡导新式教育的夏丏尊、儿童文学领军人物的金近、称雄奥运盛会的何振梁、把鲜艳的中国结传遍世界的陈绍华,均是崧厦的人中翘楚、名扬海外。
崧厦的古建筑大多只留存在当地人的.记忆中了,晋忠臣祠崧城庙,矗立于崧厦街河上的崧城桥、拔箭桥,为纪念康熙时绍兴知府的俞恕庵而筑的俞太爷殿,甄选贤俊、造就人才的崧陵书院,俞胤登俞得两兄弟所建的永锡楼,丁家埠跨湖桥东的指津寺,茶亭桥对面的永福庵,祝家街头的镇东庵,以及保镇庵(塔庵),等等,都在历史的风雨中湮没无存了。
最值得堪味的是“俞氏六景”。
传说中,俞胤登先生建有六景,昭示世人,也以自诫。六景,即乐天斋,建于贤才街石道地台门内,是他与宗兄俞汉潮聊谈乐天之所,内有警世传德语录,教育世人,而当时的邑令高志蕙题写匾额。
若路桥,建在下桥头九思堂南面,寄语人生若路、坎坎坷坷,只有奋斗、方能顺畅;爱莲处,建在若路桥东,劝慰人们当若莲藕一样,身处污泥之中,不沾一丝尘埃。
三息阿,建于何处不复记忆,那是劝止人们当崇尚简易,在三个方面当息当止,不能铺张浪费。
钓鱼矶,在当时的沥北镇钓鱼矶建了一个亭子,喻示人们生活工作当如钓鱼那样,有劳作才有收获,而在工作中要有无限耐心。
舒憩石,在九池沥俞胤登先生坟前,反映生死乃自然规律,人死就是舒憩,怀有十分豁达的乐观主义精神。
不论是何处建筑,都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或造福于民,或劝人从善,表现了崧厦人积极向上、平安处世的心态和风貌。
而这种人文精神和心态,一直传承于近现代。
在上虞真正称得上侨乡的,崧厦当之无愧。漂洋过海、创业海外的崧厦人代代相传,即使在现在的香港同乡会等地,更是不乏崧厦人的身影,传递崧厦人的乡音。
而此种敢于走南闯北的开拓精神表现在当代,乃是崧厦伞人的异军突起,还有建筑大军的争雄国内,生生息息,永不停滞。
而崧厦定为上虞城市的副中心,既是市委市政府垂青,何尚不是崧厦人自己努力的结果。
那集聚十一万之多的人口,那特色明显的伞业建筑等块状经济,那主动接纳城北开发的区域,那迎合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的大度,成为城市副中心乃众望所归、大势所趋。
而经营好崧厦这个城市副中心,当是现在崧厦人共同的职责所在。
崧厦,这座高大牢固的大厦,是为了纪念晋袁崧将军而立的大厦。在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下崧厦的当代人传承发扬得十分充分,那建筑业的高度发达,就是与大厦有缘;而展开的异彩纷呈的伞,更是一个缩小的大厦。
在这个曾经名人辈出的小镇,在这个曾经经济发达的地方,崧厦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承会得到更好地发扬光大……
【浅说崧厦散文】相关文章:
2.散文与自然散文
3.游记散文
4.雨夜散文
5.长大散文
6.青春散文
7.情殇散文
8.时光散文
9.心灵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