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作文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得作文 篇1
一、写外貌不用“有”。
作文如何写外貌?孩子的作文里总会看到类似这样的名子:“XX可漂亮了,她有一头卷卷的黄头发,有一双乌黑的葡萄般的大眼睛,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还有一张樱桃小嘴”。
如果你试着让他们去掉文中的“有”,把文字重新串联一遍,会发现作文顺了很多。写上段文字的同学经老师指导后修改如下:“XX可漂亮啦。一头卷卷的黄头发自然地披在肩上。她的眼睛太吸引人了,乌黑乌黑葡萄一般。高高的鼻子,和樱桃小嘴配合起来,有点混血的味道,同学们可喜欢她啦。”是不是读起来舒服多了?
二、写说不单写“说”。
让孩子比较以下三句话。
张三说:“……”;张三无可奈何地说:“……”;张三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显然,让人物说话有多种方式,写语言可以不用出现“说”而是在语言前面加上动作和神态,通过一定的训练掌握这样的技巧让孩子的写作水平切实得到提升,让他们学会细节描写,不会仅干巴巴的地写“某某说”。
三、写想不出现“想”。
遇到描写心理活动时,这样的句子已经被孩子们写滥:“我脑子里跳出两个小人,一个小人……另一个小人……”。不用这个句子又该怎么写?最常用的就是“我心想”。如某学生写:“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我心想:天哪!这该怎么办呢?”
按照“写想不用想”的技巧,去掉“我心想”三个字如何?“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天哪!这该怎么办呢?”是不是更简洁精练?别忘了提醒孩子要给心理描写加上适当感叹词。
四、不用成语,作文为什么写不长?
不是说多用成语才显得有文采吗?其实不然,在“就是不用成语”写作技巧中,当作文中只会按照套路使用成语时,文章细节就没了,还不如让孩子老老实实把自己看到的感受都写出来。什么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桃红柳绿、炯炯有神、心旷神怡……这些被用滥的成语还是少出现为妙。
比如,写春天别用“风和日丽”,而是这样写:“风儿拂过林梢,原本平静的湖面漾起了圈圈涟漪,湖边的柳树轻摇着身姿,我也忍不住张开双臂,任风抚过我的每一寸肌肤,暖暖的,痒痒的。”想办法用具体的句子替换掉别人用滥的成语,解决孩子作文写不长、写不细的难题。
五、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
对于文章写不长的孩子,可以训练的另一个技巧是: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看过无数学生习作,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包括“很、非常”,请家长提醒孩子,遇到要写这几个字时不要轻易下笔,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非要出现这个字眼?
比如写热,别出现“很热”两个字,学会用其他的描写来体现热:骄阳似火,没有一丝风,树叶低垂毫无生气……文章自然就能写长。
六、环境里面有“真”“情”。
到了五六年级孩子都要学习环境描写。如有的孩子会写:“早上天气还挺好的,放学回家时,却哗哗下起雨来。雨珠在下,泪珠在滴,老天也好像在为我哭泣”。
孩子能用环境衬托自己的心情首先要表扬。但是很多孩子只要一写环境,肯定就是小花微笑,小草点头、小鸟歌唱、小雨哭泣,成了套路,难道世界上只有小草、小鸟、小花吗?为什么不能写身边更真实的东西呢?云、雾、桌子,哪怕是电线杆都可以写,这个技巧是提醒孩子不仅要让人活在环境里,还要让人活在真实的环境里。
七、要动连着动,文章要一波三折才好看。
现在的孩子生活都很平淡,你不能强求他们写出一波三折的内容,那就让他们学会一波三折地使用动词,要动连着动——学会连续使用动词。某学生写一场乒乓球球赛:“他发了一个旋转球,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一句话把文章就给写完了)。
学会动词技巧后将原句修改成:“只见他高高地将球抛起,眼睛死死盯着,球接触球板的一瞬间,他手腕轻轻一抖,脚一跺,球高速旋转着,向这边飞来,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一个动词转瞬变成六七个,文字即刻灵动丰富起来。
八、一秒钟的事写三百字。
这还是针对作文写不长的一种技巧训练:用三百字来描写1秒钟内发生的事。如关于破校运会跳高纪录瞬间的描写原本只有几十字:只见某某纵身一跳,一下子飞过横杆,新的校运会纪录诞生了!
怎么变成三百字?可以有条理地加上动作解剖:如何助跑、起跳、翻越、落地;加上联想:往届校运会有人挑战失败,平时如何一次次练习等等;还可以加上细节来充实,起跳前如何与同学们进行眼神交流,成功后同学如何向他祝贺……家长可以找一些1秒钟的素材让孩子进行写作练习,学会了这个技巧还怕考试写不出四五百字吗?
九、一段话里至少出现6个标点。
很多孩子不会用标点,习作中常只有逗号句号逗号句号,甚至逗号都没有,把老师读到断气为止。针对这个现象,可以让孩子进行“一段话至少出现6种标点”的技巧训练。比如,。?!……:“”等等。
这些标点你的作文中都有吗?没有的话请尝试用起来。经过几次训练后,你会发现孩子的惊人变化:意味深长的句子会写了,人物语言会加进去了,心理活动结合进去了,还会用反问句了。这些句子加进去后,文章当然生动起来。一位作家就曾用这种方法对自己作文写不好的孩子进行训练,收效明显,进步很快。
十、字数三四五。
这个技巧说白了就是学习写短句。学了一段时间写作的孩子容易在作文中写长句,而长句写不好就变成病句。事实上很多作家也是以写短句见长的,像沈从文、汪曾祺。家长要提醒孩子注意控制每句话的字数,建议把十几个字几十个字的长句改成只有三四五个字的短句,孩子们会发现这样的作文有语感会舒服很多。
心得作文 篇2
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星期六,我和几个同学来到了香港远足,我们的路线是从榆景湾走到梅窝,要三个多小时。这里的风景非常的漂亮,这次的远足令我很难忘。
我们刚一下船,就看到了榆景湾——一座美丽的小镇:小镇里长着一棵棵苍天大树,花儿不时的向我们点头,小鸟在树上歌唱,还有那一座座豪华的建筑物,多美啊!我们不一会儿就走进了一条乡间小路,这里真是一条“林荫大道”,这条“林荫大道”的四周,有很多的农田,里面都长着绿油油的蔬菜,小蜜蜂和花蝴蝶在油菜花丛中采蜜,“大自然真美啊!”我心里情不自禁的赞叹道。
接着,我们就开始远足了,那天非常的热,所以大家的头上都戴着一顶帽子。我们走了一段路,就开始爬山了,这座山非常的陡峭,我爬了一会儿就觉得身体好重,腿抬不起来,就不想爬了,突然,草丛里传出蟋蟀的叫声,“蛐蛐,蛐蛐”它还像是在鼓励我似的,我感觉我好像有用不完的'力气,马上就冲了上去,可是爸爸说我是笨鸟先飞,“这个老爸,怎么总是门缝里看人啊?我一定要第一个爬上去!”我心里想,我就迈开双腿,快步往前走,嗖嗖嗖,我不一会儿就爬上了半山腰,我放眼望去,一幅美丽的景色展现在我的眼前:几条小船在蔚蓝的海面上慢慢的行驶着,沙滩上的沙子闪闪发光,海面上不时有几只雪白的海鸥飞过。一阵风吹过,我感到一阵清凉。
我们几个小朋友接着往上爬,尽管我现在已经气喘吁吁了,脚也累的发酸,但是我还是继续往上爬,还没有爬几步,就听见爸爸在后面喊:“慢一点,你们这几个小朋友!”可是我们就是不听,冲上了山顶,接着又往梅窝方面走去,这个时候,我们已经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只好坐下来休息,而我却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欣赏风景,在这上面,可以把整个榆景湾的美景尽收眼底:山上绿树成荫,山坡上野花绽放着,山脚下一座座彩色的房子光彩夺目.
正当我看得入迷的时候,我感到了口渴,喉咙直冒烟,我们带来的水早就已经喝完了,我也从来没有走过这么长的路,而且这些路是那么的陡峭,那几个小伙伴们都累得要死,现在我们最最渴望的就是能喝上一瓶水了!就在这个时候,妈妈说道:“快一点走吧!再走下去,就有水喝了!你一定要坚持下去哦!”我一听,马上高兴的不得了,我控制不住自己,嗖的一下就冲下了山坡,到达了梅窝,其他人不一会也赶到了,我们直奔小卖部,在这里喝了几瓶水,休息了一会儿之后,就乘船离开了梅窝。
这次远足不仅给我带来了快乐,还锻炼了我的耐力,这次远足真是令人难忘啊!
心得作文 篇3
小时候,我经常路过位于浣纱路上的湖滨消防中队。对于那扇紧闭的大门里面的世界,我非常好奇,总忍不住凑到门缝边往里看。可妈妈说,那里一般是不对外开放的。上周五,听到我们要去湖滨消防中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消息,我别提有多激动了,那扇神秘的大门终于要向我敞开了……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停放消防车的车库。哇,消防车可真干净,车身简直可以当镜子照人!消防员叔叔充满自豪地向我们一一介绍消防车上的各个部件和装备。他先介绍了放在消防车侧面的水枪和防毒面具。那把水枪非常重,我凑上前去试了试,要把它托起还真不容易,我估摸至少有20斤重。有任务时,消防员叔叔得一直托着水枪,有时还要长时间地举着。消防员叔叔们的臂力真大啊!我不禁心生敬佩。消防车上的防毒面具同我在电视里见过的一模一样,一个严严实实的面罩,外加一根长长的管子。戴上它,可以保护消防员叔叔的呼吸器官、眼睛和面部不受有毒物质的伤害。消防车的后部是水力气动排烟机和救生气垫。水力气动排烟机主要用来排烟和充气。救生气垫的长和宽都在2米到3米之间,适用于10层楼左右的高度。
接下来,消防员叔叔把我们领到了他们的宿舍。这里的宿舍大都是五人一间,室内非常整洁,被子叠得方方正正,柜子里的物品也摆放得整整齐齐。我有点心虚,平时在家我总是把东西东丢一个,西扔一个,要用时再翻个底朝天,我可要向消防员叔叔们好好学习学习!
参观完宿舍就到了最激动人心的体验环节——试穿消防服比赛。每班派两名同学参加,我们班的代表是陆昊和吴佳妮。他们俩可真厉害,虽然消防服相对于他俩显得又肥又长,可是在消防员叔叔的帮助下,他俩的用时都遥遥领先!听郑老师介绍,消防员叔叔穿消防服只要二十几秒!这同他们平日里的刻苦练习是分不开的,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这次参观满足了我一直以来的心愿,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好,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及一丝不苟的态度,“态度决定高度”!
【【推荐】心得作文三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