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之心理健康教育刍议论文

2020-11-05 议论文

  摘要 文章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结合语文学科的特征,从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两个方面来引导和促进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指出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承担起培养学生和谐个性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情感教育 人格教育

  教育部在2002 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各中小学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认真地对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所以对中小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而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尤为显得必要。

  目前,我国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归为以下三类:一、学习心理问题学习心理问题更是职校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大多中职生都因曾经学习的失利而对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习惯于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他们缺少学习的目标,缺少成功的体验,也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更缺乏必要的自信。因此,他们对学习逐渐失去了信心,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目前在我国,中职生中存在比较严重的厌学问题。有研究表明,三分之一以上的中职生有厌学现象,通常表现为情绪上厌倦学习,态度上消极甚至对抗学习,行为上被动应付或逃避学习,在具体行为上通常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无所谓自己的学习成绩,无所谓家长、老师的批评,成绩不断下降。

  严重的厌学会导致逃学、学习适应症、学校恐怖症等。

  二、情感、个性心理问题

  受年龄与生理心理的影响,不少中职生的情绪变化异常,时常还出现偏激的情绪和极端的行为方式。面对世俗、学校及家庭的偏见或歧视,他们感情压抑且极为消极,对人对事近乎“冷酷无情”,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之度外。不愿与人交流,也不善于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且受挫能力差,稍遇挫折,就会产生逃避心理甚至“生不如死”的厌世心理:或出走、或打架、或斗殴、或自残、或轻生,极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在个性心理方面,不少职校生总把自己当成是“失败者”,没有理想与追求,怀疑自己在将来的出息与事业上的作为。精神萎靡不振,思想不求进步,学习不思进取,生活自由散漫。因为从小受家庭中“自我中心”的影响,所以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对自己缺乏清醒的定位,同时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面对快速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与行业,他们显得更加困惑与无所适从。因而呈现出狭隘、妒忌、暴躁、依赖、孤僻、抑郁、怯懦等不良性格特征和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健全人格特征。

  三、就业、择业心理问题

  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就业教育,因为择业、就业是中职生人生道路上的一项重要抉择,伴随着这种抉择而来的往往是兴奋、紧张、忧虑混杂于一体的矛盾心态。

  中职生在就业择业心理方面,常常表现为依赖退缩、紧张焦虑、思维定势等不良心理状态。缺乏必要的就业、择业的心理准备。

  没有清醒的学生与职场人的角色区分意识,或不全面剖析自我,一味地好高骛远,或攀比心理特别强,没有一个准确的角色定位,一味地希望找到有社会地位的、体面轻松的、收入高待遇好的理想的就业岗位,当正试面对行业时,时常又显得无所适从,心理极度矛盾。

  中职生普遍存在的以上心理问题,其核心还是中职生的人格、个性、情感、自我意识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所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情感、意志及个性品质和塑造健全的人格是首要任务。

  中职学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鉴于目前中职学校缺少专职的心理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咨询普遍存在着偏见的心理,中职学校除了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活动,应该在学科教学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目标明确规定:“中职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可见,语文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中职语文除了具有作为工具性学科的普通意义,具备审美教育功能和思想性功能,还担负完成对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神圣使命。中职语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中职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促进了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但长期以来,物化世界的缺陷、转型时代的失落、理性教育的偏颇等弊端的影响,使教育一直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能力智力的培养,造成了人的情感世界的荒芜、精神家园的失落、个性的残缺不全,造成了学生综合素质体系的不完整。现代语文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划分为两类,即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认为教学过程是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有机统一,这就为现代教育开辟了一方新的视野,力图从情感教育的视野来重新审视语文教学,从而达到陶冶情感、发展个性的目的。正如朱小曼所说:“情感可能是生命最内核的东西,它是最率真、最个性的品性,是极不易伪装的东西。可以设想用情感作为生命的一个重要标志。”由此可见,情感不仅是生命的内核,而且是个性的核心。稳固的情感会嵌于个性心理结构之中,成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情感教育过程是促发学生体验丰富生命和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过程,中职语文教学应该从感动人和提升人两个情感层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感动人主要是唤醒、引发学生作为人的规定性所必备的情感,诸如爱、同情、感激、怜悯、慈悲甚至悲伤、怨恨等,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并能自由自在地表达。实际上,是让中职生学会感动,丰富他们的情感感知,提升他们对生活的情感判断能力,而不至于对外在世界麻木不仁或极力排斥。提升人主要是指丰富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陶冶、提升。在学生感动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他人、自然、生活、社会、人类相联系,加强对自我和他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关心和理解,逐渐形成与道德、审美、理智、信仰等相匹配的高级社会性情感,并经过不断地巩固与深化,使之性格化。布鲁姆将性格化定为情感目标的最高层次。布鲁姆认为:“性格化是个长期目标,一般已超出单个老师的能力所及。”可见,性格化目标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达成的,也并不是单靠语文学科就可以完成的。但是,饱含人文主义精神的语文教学对人的性格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语文情感教育的最终目标仍然要定在性格化这个最高层次上。导引学生经由情感的启迪,在具体的感知和情感活动中逐渐认识自我和社会、了解人生,积蓄和培养以爱生命、爱生活、爱人类为底蕴的人文情怀,完善人格,提高人生境界。

  笔者以李清照的《声声慢》的.语文教学为例,这首词主要运用高超的表达技巧,恰到好处地把多种意象组织起来,抒发了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情感。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领会词中深沉、凝重的愁,而且还要启发学生体味当时诗人的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孀居之悲。同时,还要让学生体验诗人顽强的生命力、坚毅不屈的个性品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诗人虽然历经国破家亡之苦,在生命空间不断遭受到伤害和疼痛,但她的诗歌生命、艺术才情却熠熠生辉、永垂不朽。一位封建社会的女性,面对亡国之恨和丧家之痛尚能勇敢地活到七十一岁,而作为现代社会的青少年,怎能一遇挫就抑郁消沉、极力逃避甚至轻易放弃生命呢?其次,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格教育促进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中职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我们要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又要掌握技能,更要教育学会做人。而人格塑造就是着眼于人的自主精神和独特个性的培养,使之具有健康而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并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自由发展,从而形成独立完美的人格。近年来高校扩招,普高升温,中职招生数量急剧下降,生源质量严重滑坡。道德素养、文化知识较差的学生大有人在。加之社会思潮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不同程度地侵蚀着部分学生的心灵,因而学生中暴露出不少的思想道德问题。有的学生贪图享乐,好逸恶劳;有的纪律散漫,得过且过;有的意志薄弱,学无所成;有的自私狭隘,不讲奉献。凡此种种,都显示出部分学生中存在的人格缺陷,也表明了实施人格教育的艰巨性。健康人格的养成,有利于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坚定方向、定位自我,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境界。因此,中职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为学生今后投身社会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础。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积淀,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语文教育也是人文主义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由语文教学来完成。语文教学在怡情养性、塑造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中职学生人格塑造是语文教育无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学运用汉语这种独特而丰富的美的资源,展开优美的抒情和滔滔的雄辩,展示生动的审美场景,使美质像春风细雨般渗入学生心田,让学生体验美,领悟美;进而培养学生审美情感、铸造学生美好心灵、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最终达到塑造学生独立、自尊、健全的人格的目的。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所显示的人文精神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养料,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获得人格的独立和自由,无疑能推动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认识语文是人文学科的特点,讲究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使学力形成和人格形成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塑造学生优美的心灵。”例如在《致橡树》的语文教学中,诗人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自己的人格理想,用比肩而立、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的形象传达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品格:相互依存、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平等独立、坚贞不渝、外内兼蓄,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伟大的爱情!学生需要学习的是不仅仅是这种健康的爱情观,更要学习当代女性自尊、自爱、独立的人格与追求。另外,必须向学生讲解作者舒婷的职业生涯,早年当过工人、统计员、染纱工、焊锡工等,1979 年才开始发表诗歌作品,运用诗句来表达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并走上专职作家之路。这对我们中职生的就业和择业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启发呢?正因为语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这样独特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又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所以,在当前专职心理工作者大量缺乏的今天,语文教师应该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将语文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努力为培养中职学生和谐个性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服务,这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 教育部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3] 朱小曼:《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教育研究》2000 年第4 期[4] 布鲁姆:《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第490 页[5] 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

【中职语文教学之心理健康教育刍议论文】相关文章: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03-09

教育教学论文读后感06-08

得之失之议论文06-05

农村中职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教育论文12-28

语文复习之文学常识06-07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07-29

科学小论文之爬山虎11-05

教育论文读后感08-16

关于教育议论文03-25

小升初备战之语文文学常识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