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阅读答案

2021-02-23 阅读答案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赤壁》阅读答案1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北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江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

  答案:

  (1)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阅读练习二:

  ⑴三首诗议论的角度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⑵这三首诗对项羽乌江自刎的做法表达了不同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杜牧:兵家用兵 王安石:民心向背 李清照:为人气节(答一点得1分,答两点3分,答三点4分)

  (2) 杜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 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得出。

  李清照: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这首诗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22~23题。(共4分)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23.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2分)

  赤壁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22.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23.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10诗中的周郎是谁?(1分)

  1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千古名句是什么意思?(3分)

  赤壁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2分)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3分)

《赤壁》阅读答案2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1.选段①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2.选段②里作者阐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悟?(6分)

  3.翻译下面这个句子。(省略号处不译)(5分)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参考答案:

  1.作者“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划线处各1分,若答“自由自在”“超然独立”“洒脱自在”等亦可给分。)

  2.作者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1分)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静止;(1分)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能永久存在。(1分)人用不着羡慕无尽的江水,不必哀叹人生短促,(1分)应该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美好的一切,(1分)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1分)

  3.正当他攻破荆州,打下江陵,顺流向东进发时,……本来就是一代英雄啊,但他现在在哪里呢?(“方”,“下”,“东”,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各1分) 答案解析: 1.

  1.试题分析:作者面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景,从“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些动作上,已经表现出愉快的心情,接着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写出“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样欢快的语调,“白露“点明是秋天,”横江“点明地点是在江上。表现出了在清风明月之间,架舟行驶江面所引发的快感:“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写出了飘飘欲仙的神态,好像身体在天空里,架着风飞行,脱离了现实社会,抒发了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和飘然欲举的超然之乐,情和景已经达到融合的境地。此时的泛舟感受,也就是东坡词里的“我欲乘风归去”的心情。

  2.试题分析: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一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我们若从不变的观点来观察,那么万物包括你我,都是无穷无尽的,你何必“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呢?苏轼的回答,反驳了客人的虚无看法,阐明自己从宇宙的变化中看到人类和万物同样永久地存在着,给予人生以积极意义。“

  3.试题分析:注意得分点: “方”:正当;“下”名词活用作动词,攻下;“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各1分。

《赤壁》阅读答案3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译文】

  每经过一次赤壁矶就引发一次怀古心绪。想当年,周瑜意气风发,一心吞并环宇。万骑临江,鼓声震天;在千艘列炬的拼搏中,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因为受到战火的影响都变得怒不可遏。水面上卷起了长长的火龙,在鼓角声中,孙刘联军围困住了曹操。现在又怎样呢?

  江上渡口,江边小路,全是地形险要的战略要地,是当年众雄生死争斗的地方。今天我在此凭吊古迹,自己得到的深切感受,胜过读历史书籍。东风吹,光景移,已经改朝换代无数次了,历史的往事随江潮而i折。问道旁的杨柳年年为谁而春,为谁摇动金黄的枝条。

  【注释】

  ⑴赤壁矶:即黄州赤壁。

  ⑵周郎:指赤壁大战吴蜀联军的统帅周瑜。

  ⑶区宇:即寰(huán)宇,宇宙。

  ⑷万骑:借指孙刘联军。

  ⑸貅(xiū)虎:猛兽,指军队,勇士。

  ⑹列炬(jù):猛烈的火炬。列,同烈,火势猛。

  ⑺鱼龙怒:潜蛰在深水中的鱼龙类水族因受到战火威胁而怒。这是侧面写战争场面的惊心动魄。

  ⑻卷长波:水面上卷起了长长的火龙。

  ⑼曹瞒(mán):指曹操,曹操小名叫阿瞒。

  ⑽今如许:如今又怎么样呢

  ⑾形胜地:地形险要的战略要地。

  ⑿兴亡处:当年众雄生死争斗的地方。

  ⒀傍:同旁。

  ⒁春:春色,此用如动词。

  ⒂金缕(lǚ):指嫩黄色的柳条。化用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创作背景】

  《满江红·赤壁怀古》写于1219年左右(宋宁宗嘉定十二年),作者这时正在鄂州、黄州一带漫游,黄城州外有赤壁矾,又名赤鼻矾,传说是三国战场,词人过此,也难免不发思古之念,故写了这篇赤壁怀古。

  【鉴赏】

  这首词,风格豪迈,苍劲有力,在自然朴素的`描写中,不时有浓重之笔与用力之笔出现,平淡之中见奇伟。清人纪昀十分欣赏这首词,觉得它的豪壮之气并不逊于苏东坡。

  上片开头说“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复古词显得起势平淡,远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但戴词以朴素的叙述入题,倒也显得自然轻快。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多,形象较鲜明;复古词写周郎,仅写他“气吞区宇”的英雄气概,别是一种写法。对赤壁大战场面的描绘,苏轼仅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复古词则用浓墨重采,极力渲染气氛,艺术地再现这一惊心动魂的大战。“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用精工的对偶句,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貔虎”本指猛兽,比喻勇猛的军队。“鱼龙”指潜蛰江中的水族动物,杜甫《秋兴》诗有“鱼龙寂寞秋江冷”之句,在千艘列炬的大拼搏中,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再也不会感到孤独,它们因为受到战火的威胁而感到怒不可当了。“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词写到这里,陡然转折,用“今如许”三字提出问题:现在又怎样呢?这转折一问,问得很好,感慨苍茫,意味深厚。南渡之后,国势一日不如一日,复古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全含在这一问句中。

  下片“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数句,写赤壁矶附近的山川形胜,迫怀赤壁之战的遗迹。词人认为建安十三年发生在这里的一次战斗,是两军决定存亡的一次战斗。如今看到这些遗迹,自己得到的深切感受,真胜过读历史书籍。下面又将话题一转,抒写词人忧国伤时的感慨:“几度春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东风吹,光景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这是历史的规律。千古风流人物,也随着滚滚东流的长江而流逝了,现在又有谁能收拾祖国残破的山河啊!下片的结穴处,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问道旁杨柳在为谁生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这与杜甫的《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以及姜夔《扬州慢》结穴处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同一种手法,都是以无心观赏美景来抒写作者的时代感伤。

  当然,苏轼是宋代一代词坛巨匠,后人再写《赤壁怀古》,要想获得读者的赞许,的确有些困难,戴复古写这阕词,也难免有望洋生叹的感觉。

  【作者简介】

  戴复古(1167—?))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

《赤壁》阅读答案4

  赤壁杜痒(明)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乌满烟芜。

  赤壁杜牧(唐)②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③春深锁二乔。

  注:①杜庠:号西湖醉老,以诗名于景泰间。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③铜雀即铜雀台,铜雀台位子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两南,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水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

  8.两首诗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背景,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的尾句历来为人称道,写法有何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6分)

  阅读答案鉴赏

  8.杜庠诗为律诗,而杜牧诗为绝句(1分)杜庠的诗重在写曹军战前的决心和战争中的狼狈,借历史沧桑表达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等伤感情绪(2分)杜牧的诗在若无“周郎”借东风这一胜利原因的假想中,表达出对军事才能的推崇,或借史实一吐心中的不平之气。(2分)

  9.杜庠诗尾句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写眼前荒岛上满目荒芜、鸥鸟乱飞,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怆意绪,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3分)杜牧诗尾句运用了以小见大(或“借代”或“象征”)的写法,诗中借大乔、二乔两位地位特殊的女子来泛指东吴统治阶级,以铜雀台指代曹魏政权,“铜雀春深锁二乔”貌似小事,实则象征东吴灭亡。这种手法让诗歌内涵更丰富,更具情味。(3分)

《赤壁》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13~15题。(9分)

  (甲)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苏轼《后赤壁赋》

  13.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是岁十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 B.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识:认识

  C.攀栖鹘之危巢 危:危险 D.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放:不拘束,任意行动

  14.下列加点字与掠予舟而西也一句中的西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5.下列对两篇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后赤壁赋》写月夜之游,集中描绘了断岸、高山、明月、巉岩、草木,景色由清幽转为峭拔。《湖心亭看雪》重在写雪后西湖奇景和游湖巧遇,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

  B.《后赤壁赋》最后描述诗人梦中看见道士化鹤的场景,显现文章奇想联翩、妙趣横生的艺术特色。《湖心亭看雪》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数量词运用,很能表现出作家另一种简练、写实的艺术风格。

  C.《湖心亭看雪》通过对湖心亭赏雪巧遇一事的描写,表现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怀。《后赤壁赋》则借助于惊险迷离的景物描写,很大程度反映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积极为国为民的高尚品德。

  D.《湖心亭看雪》记述作者以小舟独往湖心亭的所见所闻,是在大雪三日后的某个清晨(也有一说,是在傍晚八点多钟),而《后赤壁赋》所写清幽峭拔的赤壁之景,则肯定在秋末冬初的某个明月之夜。

  16.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顾安所得酒乎?(2分)

  ▲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分)

  ▲

  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分)

  ▲

  参考答案:

  13.C(危:高处)

  14.B(名词作动词用,游泳之意;A名词作状语用箕畚C形容词移动用法以为耻D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15.C(《后赤壁赋》反映了诗人较为浓重的对人世不可琢磨的虚无色彩。)

  16.共6分①不过(只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关键词:顾、安乎,每句1分,共2分)

  ②不要说公子您痴,还有比公子您更痴的人!(关键词:似,句意通顺,共2分)

  ③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关键词:不必、于,2分)

  参考译文:

  (甲)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应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只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收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江山的面貌改变太大了,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刚明亮(另一说大约晚八点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湖心亭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公子您痴,还有比公子您更痴的人!

《赤壁》阅读答案6

  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要求:

  1.简单描述诗歌的前两句所叙述的事情。

  2.说说这首诗和上面说选杜牧的哪首诗的风格最接近?

  3.赏析诗歌的后两句,并体会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和下面两首进行比较)

  相关链接

  王安石:《题乌江亭》: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参考答案:

  古诗阅读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此诗与前选《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赤壁》阅读答案7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4.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B)

  A.顾而乐之 B.顾安所得酒乎

  C.四顾寂寥 D.道士顾笑

  解析:B项,副词,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A、C、D三项均为动词,回头看。

  15.下列加点词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A)

  A.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B.步自雪堂

  C.掠予舟而西也 D.羽衣蹁跹

  解析:A项,名词作状语,其余为名词作动词。

  16.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行歌相答——一边走一边吟诗,互相酬答。[来源:Z.xx.k.Com]

  B.凛乎其不可留也——感到害怕,不敢停留。

  C.如此良夜何——这是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D.听其所止而休焉——随它停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

  解析:C项,怎么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

  17.对文中“玄裳缟衣”的“孤鹤”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象征身遭贬谪,孤独寂寥的作者本人。

  B.象征作者出世的理想。

  C.象征 因“客去”而感觉孤寂的作者。

  D.象征作者“羽化”的游仙思想。

  解析:C项,作者的孤寂并不是因“客去”,而是因身遭贬谪的缘故,即使“客”也只是陪衬而已。

  18.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第一段中“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一句,既是写实,又多少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B.文中的“孤鹤”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现的同一对象。

  C.本文中道士化鹤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赤壁赋》中“苏子”的议论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思想。

  D.本文和《赤壁赋》都表现出一种虚无思想,这正是作者的思想局限造成的。

  解析:D项,“虚无”思想在本文中有,在《赤壁赋》中没有。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存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江山的面貌改变太大了,再也认不出来了!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哗”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赤壁》阅读答案8

  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赤壁之战》

  主备人:赵海燕 贺会会 审核人:赵宗生

  【教学目标】

  1. 积累“卒、足、方、事”等实词,“乃、为”等虚词。

  2. 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

  【教学流程】

  一、解释加点的字词

  1.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 2.致殷勤之意( )

  3.当横行天下( ) 4.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5.邂逅不如意( ) 6.地方数千里( )

  7.北面而事之( ) 8.初一交战( )

  9.鼎足之形成矣( ) 10.刘琮束手( )

  11. 宜别图之( ) 12.此帝王之资也( )

  13. 与曹有隙( ) 14.江表英雄咸归附之( )

  15.比至南郡,而琮已降。( ) 16.必蹶上将军。( )

  17.近者奉辞伐罪( )( ) 18.动以朝廷为辞( )

  19.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 20.将兵与备并力逆曹( )

  二、一词多义

   1.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 2.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

  3.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 4.鼎足之行成矣。( )

  5.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 6.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

   1.亦别图之, 以济大事( ) 2.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

  3.肃宣权者,论天下事势( ) 4.北而事之( )

   1.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 2.操军方连船舰( )

  3.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 4.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5.挟天子以征四方( )

  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1.鲁肃闻刘表卒( ) 2.五万兵难卒合( )

   1.初一交战,曹军不利,引次江北。( )

  2.余船以次俱进( )

  3.次第岂无风雨?( )

   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 ) 2.乃罢会。( )

  3.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 4.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7、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 )(09天津)

  8、乃不知有汉,无论魏( )(11安徽)

  三、翻译句子:(20分钟)

  1.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2.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贤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4. 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5. 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6.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7.今肃迎曹,曹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8.定语从句翻译。

  ①且将军大势可以据操者,长江也。.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③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④荆州之民附曹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四、拓展阅读

  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②“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赤壁之战》学案答案

  一、 解释加点的字词

  1、克谐:能够成功 2、致殷勤:表达,恳切慰问 3、横行:称霸天下

  4、会猎:会战的委婉说法。5、邂逅:一旦,万一 6、地方:土地方圆

  7、北面:北向,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面北而拜。 8、初一:刚开始

  9、形成:形势形成 10、束手:投降 11、别:另外 12、资:凭借

  13、隙:嫌怨,感情上的裂痕。 14、咸:皆,都 15、比:等到

  16、蹶:使动用法,使 ……受挫折 17、辞伐:命令,讨伐

  18、辞:名义,借口,理由 19迎:投降 20、逆:迎击

  二、一次多义

   1、充足 2、值得 3、足够 4、器物的脚 5、值得 6、值得

   1、事业 2、用事者,掌权的人 3、大事 4、侍奉

   1、方圆 2、正,正在 3、策略,方法 4、将要 5、方向,方位 6、正,正在

   1、死 2、通“猝”

   1、驻扎 2、次序,顺序 3、次第:转眼

   1、是 2、于是,就 3、才 4、甚至 5、竟然,却 6、于是,就 7、才 8、竟然,却

  三、翻译句子。1、荆州跟我国相邻接,江山险要牢固,肥沃的田野广阔,人民众多而富裕,如果占据并拥有它,这是开创帝王事业的凭借啊。

  2、孙权聪明仁爱,敬重礼遇贤能之士,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他。已经占有六个州郡,兵器精良,粮食充裕,足够用来创立大事。

  3、何况刘备是是汉朝王室的后代,英才超越当世,众人思慕敬仰他,好像水流归大海一样,如果事情不能够成功,这是天意啊,怎么能够再处于他之下呢!

  4、孙权愤激的说:“我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土地,十多万的将士,被别人控制。我的注意已经定了。”

  5、这就是常说的“强弓射出的箭射到了射程的尽头,力量不能穿透鲁地的薄绢”啊。所以兵法很忌讳这种情况,说:“这种情况下一定会使主帅受到挫折。”

  6、曹操虽然假托名义是汉朝的宰相,他实际上是汉朝的奸贼。将军凭着英雄才干,同时又凭借着父兄的功业,占据江东,地方方圆几千里,军队精锐,物资充足,英雄们乐意为您效劳,您应当雄霸天下,替汉朝除去坏人。

  7、现在我鲁肃投降曹操,曹操应当把我交给乡里,评定我的名位,还少不了让我做个低级的从事,我可以坐着牛车,使兵士跟从着,同士大夫们交往,逐步升官,仍然少不了个州郡的长官。

  8、定语从句翻译。

  ①况且将军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优势,是长江。

  ②霎时间,烟和火焰布满天空,被烧死和淹死的人马很多。

  ③现在归队回来的士兵和关羽的水军,精兵还有一万人。

  ④荆州的归附曹操的老百姓,是被军队的武力所逼,不是真心降服。

  四、文段翻译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大片土地,曾子坚决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土地而不骄傲地对待我,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赤壁》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举酒属客 属:致意,引申为劝酒。B.纵一苇之所如 如:好像。

  C.正襟危坐 危:端正。 D.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B.侣鱼虾而友麋鹿 耳得之而为声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惟江上之清风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寄蜉蝣于天地

  9.对文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10.翻译下列句子(5分)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分)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2分)

  参考答案::

  7.B(如:往)

  8. C(结构助词“的”,A词尾/这样;B连词并列/承接D“被”/“在”)

  9. D(“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不当)

  10.

  (1)向西可望见夏口,向东可望见武昌,山川环绕,草木茂盛,一片苍翠,这不是曹操被周郎打败的地方吗?(“西”“东”“缭”各0.5分,被动0.5分,句子整体通顺1分)

  (2)何况我与你在江洲之上捕鱼打柴,与鱼虾结伴,以麋鹿为友。(状语后置1分,“侣”“友”各0.5分

《赤壁》阅读答案10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0. 念奴娇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1分)

  11.下列对词作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即景抒情,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空间巨大;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时空广阔,英雄豪杰无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

  B.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既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

  C.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描写了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是为了突出小乔貌美,足以与周瑜相配,美人英雄相得益彰。

  D.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写了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的文士风度, 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谈笑间三字,字字千斤,力透纸背,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

  12.苏轼在本词中借古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怀?(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词牌(1分)

  11.C(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2分)

  12. 本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华发早生的忧愤之情。(3分)

《赤壁》阅读答案1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6分)

  咏赤壁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

  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

  周瑜于此破曹公。

  赤壁诗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①。

  【注】铜雀:铜雀台,建安15年曹操建于魏国都城。二乔:乔公之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1)下面对两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3分)

  A.这两首七绝都是怀古诗,咏叹的都是周瑜以火攻破曹的史实。

  B.李诗宏观地描写了周瑜火攻的气势及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结果。

  C.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操军剑断戟折的苦战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D.李诗客观地述说了瑜胜操败的历史,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性。

  E.杜诗则暗含对操军兵败的惋惜,慨叹偶然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2)就杜诗的后两句,写一段鉴赏性文字。(3分)

  答:

  (1)C E (C杜诗中未表明剑断戟折的是操军,且没有“苦战场面”的“展现”。E 杜诗没有“对曹军兵败的惋惜“)(3分,对一项得1分,两项全对得3分)

  (2)示例①从假设角度反思历史,指出如果没有东风的帮助,历史可能改写。见解虽不一定正确,却表现了诗人的智慧与才情,使全诗深沉而有韵味。示例②末句用典兼以借代,将没有偶然因素、历史可能改写的抽象思考表现得形象生动。(3分,抓准角度1分,结合诗句1分,效果分析1分)

《赤壁》阅读答案12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

  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分析】

  本诗是唐代诗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解答】

  A.有误,诗中的“前朝”指东吴破曹赤壁之战的时代;BCD.正确。故选:A。

《赤壁》阅读答案13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解析:

  1.“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类题的作法是:先翻译诗句的意思,接着概述诗句的内容,再阐释特征或作用。

  2.此题是考查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扣住词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就可概括出形象的特点。诗人写历史人物,意在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根据词人描述的人物形象的特征,就可推知作者的真实意图。

  答案:

  1.描绘出了一幅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重的古战场景象。先写江岸,后写江水。“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江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壮观可感。

  2.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赤壁》阅读答案14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乌满烟芜。

  赤壁 杜牧(唐)②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③春深锁二乔。

  注:①杜庠:号西湖醉老,以诗名于景泰间。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③铜雀即铜雀台,铜雀台位子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两南,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水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

  21.两首诗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背景,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2分)

  22.两首诗的尾句历来为人称道,写法有何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4分)

  答案:

  21.杜庠诗为律诗,而杜牧诗为绝句(1分)杜庠的诗重在写曹军战前的决心和战争中的狼狈,借历史沧桑表达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等伤感情绪(2分)杜牧的诗在若无“周郎”借东风这一胜利原因的假想中,表达出对军事才能的推崇,或借史实一吐心中的不平之气。(2分)

  22.杜庠诗尾句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写眼前荒岛上满目荒芜、鸥鸟乱飞,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怆意绪,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3分)杜牧诗尾句运用了以小见大(或“借代”或“象征”)的写法,诗中借大乔、二乔两位地位特殊的女子来泛指东吴统治阶级,以铜雀台指代曹魏政权,“铜雀春深锁二乔”貌似小事,实则象征东吴灭亡。这种手法让诗歌内涵更丰富,更具情味。(3分)

《赤壁》阅读答案15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卒莫消长也卒:突然B.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简直

  C.洗盏更酌更酌:重新斟酒D.相与枕藉乎舟中枕藉:枕靠着,躺着

  【小题2】下列各组划线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B.相与枕藉乎舟中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C.肴核既尽不知东方之既白

  D.而未尝往也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小题3】与而又何羡乎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相与枕藉乎舟中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是岁,元和四年也

  D.而今安在哉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第一段中,作者借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

  B.作者辩证地认识万物,找到了克服个体生命短暂而引起的恐惧心理的灵丹妙药。由此,主客二人回归到欢快的情境。

  C.《赤壁赋》一文,文句追求骈偶,故读来朗朗上口,具有赋文的特点。但苏轼又没有局限于传统的赋文形式,如在文中抛弃了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

  D.这两段选文融抒情、议论、记叙为一体,充分表现了苏轼在困境中力求派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C

  试题解析:

  【小题1】卒,最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小题2】A项,两句自可译为从。B项,介词,在;语气词,用在句中,有表停顿或舒缓语气的作用。C项,已经,之后。D项,连词,表转折。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小题3】例句为宾语前置句,D也是宾语前置句,安在就是在安。A句是状语后置句,B句为一般问句,C句是判断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小题4】在文中抛弃了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并没有抛弃传统主客问答的形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赤壁》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赤壁语文阅读答案

2.赤壁阅读题及答案

3.苏轼赤壁赋阅读答案

4.《赤壁赋》阅读试题及答案

5.赤壁之战节选的阅读答案

6.关于《文赤壁》的阅读题及答案

7.有关《咏赤壁》的诗歌阅读鉴赏试题与答案

8.《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习题及参考答案

上一篇:《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 下一篇:《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