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答案

2021-08-22 阅读答案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言文阅读答案1

  阅读《赵普》一文,完成问题。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普少习吏事( )

  (2)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

  (3)读之竟日( )

  (4)普明日复奏其人(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写了关于赵普的两件事,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赵普既薨,后人为他立一墓碑,请你写一段碑文,以颂扬其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熟悉;②曾经;③整天;④第二天。

  2.①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的事务,他学问不多。

  ②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

  3.赵普刻苦读书;赵普奏荐人才。

  4.不设标准答案,能表现他勤奋刻苦、有耐心决心、以天下事为己任、超人的毅力惊人的意志,语言精练即可。

文言文阅读答案2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 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他们小时都很聪明。(意思对即可)

  2.回答要点: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3.(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

  (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

  4.援笔辄就如素构。

文言文阅读答案3

  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10分)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③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④,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⑤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选自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中山:即中山国,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②盍:何不 ③患:祸患 ④垣墉:墙壁 ⑤病:坏

  【小题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若 之 何 而 去 夫 猫 也

  【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1)乞( ) (2)耳( ) (3)去(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是非若所知也。

  【小题4】、老鼠祸害无穷,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老鼠的危害。( 2 分)

  【小题5】、读了这则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请简要谈谈。(2分)

  答案

  【小题1】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小题1】(1)求 (2)罢了 (3)距离

  【小题1】这不是你所懂的。

  【小题1】老鼠,偷吃食物,咬坏衣服,打穿墙壁,毁坏器物。

  【小题1】看问题要有长远眼光,权衡利弊,分清问题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因小失大。

文言文阅读答案4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①之墙不可圬②也,于予与③何诛④!”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5.10)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6.26)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7.21)

  23.结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孔子评价宰我的言论?(4分)

  参考答案:

  23.可针对孔子认为对宰我要听其言观其行的言论、孔子批判宰我“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孔子“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孔子认为宰我不仁的言论等关键点来分析,要点有两点以上,自圆其说就给满分。

文言文阅读答案5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战国策·秦策》)

  [注] 石:石针,古时治病用的工具。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武王示之病 ( )

  (2)君与知之者谋之(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14.“君以告扁鹊”中,“告扁鹊”的具体内容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5.扁鹊的话一是针对__________ 而言,一是针对________ 而言。(4分)

  参考答案:

  12.(4分)(1)疾病 (2)计议,商量,谋划

  13.(2分)将使您的耳朵(听觉)不灵敏,眼睛不明亮。

  14.(2分)“左右”认为“我”的病治了也难好,且会危及视听(意思对即可)

  15.(4分)治病 治国

文言文阅读答案6

  后魏太傅李延实者,庄帝舅也。永安中,除青州刺史。将行奉辞,帝谓实曰:“怀砖之俗,世号难治。舅宜好用心,副朝廷所委。”实答曰:“臣年迫桑榆,气同朝露;人间稍远,日近松丘。臣已久乞闲退,陛下渭阳兴念,宠及老臣,使夜行非人,裁锦万里。谨奉明敕,不敢失堕。”时黄门侍郎杨宽在帝侧,不晓怀砖之义,私问舍人温子升,子升曰:“吾闻至尊兄彭城王作青州刺史,闻其宾客从至青州者云。齐土之民,风俗浅薄,虚论高谈,专在荣利。太守初欲入境,百姓皆怀砖叩头,以美其意。及其代下还家,以砖击之,言其向背速于反掌。是以京师谣语曰:狱中无系(”系“原作”击“,据明抄本改。)囚,舍内无青州。假令家道恶,肠中不怀愁。怀砖之义,起于此也。”

  颍川苟济,风流名士,高鉴妙识,独出当世。清河崔淑仁称齐士大夫曰:“齐人者,外矫庶几,内怀鄙吝。轻同毛羽,利等锥刀。好驰虚誉,阿附成名。威势所在,促共归之。苟无所资,随即舍去。”言嚣薄之甚也。(出《伽蓝记》)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除青州刺史(授予官职)

B.副朝廷所委(丢下,舍弃)

  C.百姓皆怀砖叩头(怀揣,怀藏)

D.苟无所资(好处)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威势所在,促共归之 公将鼓之

  B.苟无所资,随即舍去 苟富贵,勿相忘

  C.怀砖之义,起于此也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D.是以京师谣语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臣年迫桑榆,气同朝露;人间稍远,日近松丘。

  ②及其代下还家,以砖击之,言其向背速于反掌。

  22.庄帝与太傅李廷实谈起当世世风“怀砖之俗”,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社会风气?请你结合文意试作简要评析。(4分)(原创)

  2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初雪赏梅

  无名氏

  方怅秋尽草木衰,圃菊憔翠霜色白。

  孰料一夜朔风紧,漫天飞雪邀梅开。

  (1)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具体描述。(2分)

  (2)三、四两句笔锋一转,意境顿出,试作具体赏析。(3分)

  《伽蓝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19.B(3分)20.BD(4分,各2分)

  21.①为臣的岁数已经迫近晚年,精力如同早晨的露水,离人间渐渐远了,一天天接近坟墓。②等到他被下任取代而回家的时候,百姓又用这些砖打他。这是说人心的向背比翻转手掌还快。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2.这是一种庸俗浅薄势利恶劣的社会风气。联系材料略。

  (4分。评析2分,结合材料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3.(1)深秋天气寒冷,草木枯落,一片肃杀,花圃中最能耐寒的菊花也经不住秋霜的摧折,显得憔悴不堪。描绘了一幅深秋萧索的画面。(2分。意思符合即可,没有描述酌扣)

  (2)三、四两句笔锋一转,“孰料一夜朔风紧”,写出一夜北风带给人的惊喜之情,“邀”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漫天飞雪在空中尽情欢舞向腊梅发出热情邀请,梅花应邀而开的动人情景。表达作者对初雪降临,大地因此充满生机的喜悦之情。

  (3分。情景、修辞、情感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文言文阅读答案7

  原文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1)萧氏子(2)至京师(3),因谒(4)公,公约之饭.翌日(5),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6).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7).又久之,方(8)命坐,果蔬(9)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10).酒三行(11),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12)数四,顷即供饭,旁置(13)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14),惟啖(15)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16)而退.

  注释

  (1)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2)萧氏子:萧家的一个儿子.

  (3)京师:京城.

  (4)谒:拜见.

  (5)翌日:第二天.

  (6)馔(zhuàn):准备食物.

  (7)去:离开.

  (8)方:才.

  (9)果蔬:泛指菜肴.

  (10)心怪之:对此责怪(王安石).

  (11)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12)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13)置:放置.

  (14)箸:筷子.

  (15)啖:吃.

  (16)甚:很.

  (17)饭:饭食

  (18)方:刚才

  (19)盛(sheng):很,非常,及

  (20)具:具备,完毕

  文言知识

  说“颇”.“颇”的义项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略微”.这往往要随上下文决定它的含义.上文“萧氏子颇骄纵”中的“颇”要作“很”解,意为萧氏的独生子很骄横放纵.又,“其妇年五十,颇有姿色”,其中“颇”要作“略微”解,因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又,“公为人正直,乡里颇有望”,意为他为人正直,在乡里很有名望.

  译文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子(因为)到京城,所以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出席,以为王安石必定会以盛宴相邀.到了中午的时候,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不具备.萧氏子心里暗暗的责备王安石.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几块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四边取来自己吃,萧氏子感到很惭愧,便回去了

  王安石的品质

  不屑那些酒囊饭袋的小人,萧氏子虽人品不坏,但似乎是一个嫌贫爱富、阿谀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动绝妙的讽刺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嗤之以鼻.也主要体现了王安石生活朴素,作风简朴,节约,不铺张浪费.

  谒:拜见

  去:离开

  置:放置

  食:吃

  解释错误的:D

  翻译:王安石担任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京城,于是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到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各种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很奇怪了。... v5book5 20xx-09-23

  谒:拜见

  去:离开

  置:放置

  食:吃

  解释错误的:D

  翻译:王安石担任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京城,于是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到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各种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很奇怪了。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安置着菜汤罢了。萧氏的儿子很骄横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惭愧地离开了。

  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

  答案一:答:生活节俭,不铺张浪费,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以自己的行动绝妙地教育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

  答案二:答:吾观文后方知;王公极俱察人之相之能,公于内必以测知萧氏子仅能为一裤绰弟子耳,由是“又久之,方命坐”,并视其为无能之主(“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竟然“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拜读及此不由喟然‘堂堂一品当朝宰相,约亲往饭,竟若此!无粮乎?无孔方兄乎?非也。若来者乃曲阳春白雪者,吾思王公必果蔬具备,佳肴占席,倾力而为。公实乃唯是料此子如鸟无凤翅,鸠不鹰翔。

  直拜读至萧氏子“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吾愈念则悲愈从中来,观此子实如今之衣口手食之辈,图私欲不思稼穑。

  再至“公取自食之”初,吾三思公何‘取’且‘自食’,甚惑!王公须节俭至此?良久,方悟。惟有一解释之,公乃思无能者无食能者自食尔就此举动矣。

  于是令萧氏子“愧甚而退”,使萧氏子蒙羞。

  由上析可知,王公有三能;1.察人之相测人能之能。2.观人能许许多饭之能。3.不惧羞人,思之敢为之能。此三能亦招致安石变法归败王公晚年无福之顾也。

  (由以上分析总结出,王安石以下能力;1.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动推断他有多少才能的本领。2.看那人有多少才能再给他吃多少饭的本领。3.不怕使别人蒙羞,自己咋样想就么样做的本领。如说到品格就二点,观察入微、敢想敢为。

  谒:拜见

  去:离开

  置:放置

  食:吃

  解释错误的:D

  翻译:王安石担任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京城,于是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到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各种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很奇怪了。... sunnysunny_6 20xx-09-23

  谒:拜见

  去:离开

  置:放置

  食:吃

  解释错误的:D

  翻译:王安石担任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京城,于是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到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各种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很奇怪了。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安置着菜汤罢了。萧氏的儿子很骄横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惭愧地离开了。

  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

  答:生活节俭,不铺张浪费,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以自己的行动绝妙地教育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

  这点可以了么?

  望楼主采纳,谢谢。

  谒:拜见

  去:离开

  置:放置

  食:吃

  解释错误的:D

  翻译:王安石担任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京城,于是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到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各种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很奇怪了。... 莫拉米拉 20xx-09-23

  谒:拜见

  去:离开

  置:放置

  食:吃

  解释错误的:D

  翻译:王安石担任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京城,于是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到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各种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很奇怪了。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安置着菜汤罢了。萧氏的儿子很骄横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惭愧地离开了。

  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

  答:生活节俭,不铺张浪费,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以自己的行动绝妙地教育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

文言文阅读答案8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住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用,非法术乏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矢眷其德,若慈母乏保赤子而不恶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祸常发于所忽之中 忽:疏忽

  B.汉惩秦之孤立 惩:惩罚

  C.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审:周密

  D.岂工于活人 工:善于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九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 而卒亡秦之社稷

  B.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 变封建而为郡县

  C.足以制其君 尽释其兵权

  D.天卒不忍遽亡之 此虑之远者也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认为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值得疑虑的事上突起。

  B.作者认为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如超出智力所达到的范围,那就是上天的安排了。

  C.作者认为智力谋划的只能是人事方面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D.作者认为仅凭个人的智谋来包揽天下的事务,可能会使国家陷入危亡。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3分)

  译文

  (2)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3分)

  译文:

  (3)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4分)

  参考答案:

  4.B【解析】惩:借鉴。

  5.C【解析】C.他们的。A.却;于是。B.认为;成为。D.代词,他们;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6.D【解析】“可能会……”理解有误,不是可能,而是一定,注意原文中的两个“必”字。作者认为仅凭个人智慧要想使国家一定不会危亡,道理上也是一定讲不过去的。

  7.(1)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值得疑虑的事件。(2)大凡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3)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因而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

  【参考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值得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值得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系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

  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他们的君王,便收回他们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竞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大凡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利天道啊!

  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因而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一定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文言文阅读答案9

  苏瑰,字昌容,雍州武功人,隋尚书仆射威之曾孙。擢进士第,补恒州参军。居母丧,哀毁加人,左庶子张大安表举孝悌,擢豫王府录事参军,历朗、歙二州刺史。时来俊臣贬同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遂不发书。俊臣未至追还,恨之。由是连外徙,不得入。久之,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州据都会,多名珍怪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赀取钜万,瑰单身薄被自将。武后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瑰谏曰:“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后善其言。 神龙初,入为尚书右丞,封怀县男。瑰明晓法令,多识台省旧章,一朝格式,皆所删正。中宗复政,郑普思以妖幻位秘书员外监,支党遍岐、陇间,相煽惑为乱。瑰捕系普思穷讯,普思妻以左道得幸韦后,出入禁中。有诏勿治。瑰廷争不可,帝犹依违。司直范献忠,瑰使按普思者,进曰:“瑰为大臣,不能前诛逆竖而报天子,罪大矣,臣请先斩瑰。”于是,仆射魏元忠顿首曰:“瑰长者,用刑不枉,普思法当死。”帝不得已,流普思于儋州,余党论死。累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时大臣初拜官,献食天子,名曰“烧尾”,瑰独不进。及侍宴,宗晋卿嘲之,帝默然。瑰自解于帝曰:“宰相燮和1阴阳,代天治物。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卫兵至三日不食,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帝崩,遗诏皇太后临朝,相王以太尉辅政。韦后召宰相韦安石、宗楚客洎瑰议禁中。楚客猥曰:“太后临朝,相王有不通问之嫌,不宜辅政。”瑰正色曰:“遗制乃先帝意,安得辄改?”楚客等怒,卒削相王辅政事,瑰称疾不朝。景云元年,卒,年七十二,谥曰文贞(博学坚贞)。

  1燮和:调和

  (选自《新唐书·苏瑰传》,有删节)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遂不发书 发 发送

  B.俊臣未至追还,恨之 恨 怨恨

  B.瑰使按普思者 按 审问

  D.流普思于儋州,余党论死 论 判处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苏瑰“文贞”(博学坚贞)的一组是( ) (3分)

  ①擢进士第,补恒州参军

  ②明晓法令,多识台省旧章

  ③立庙塔,役无虚岁

  ④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

  ⑤正色曰:“遗制乃先帝意,安得辄改?”

  ⑥卒削相王辅政事

  A. ①③⑥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②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苏瑰躬行孝悌之道,他的母亲去世,悲伤过度,感染到他人,因此左庶子张大安上表举荐他。

  B.苏瑰嫉恶如仇,郑普思的党羽遍布岐、陇,他们煽动诱骗百姓作乱。苏瑰逮捕郑普思,将其处以极刑。

  C.苏瑰为官清廉爱民,他严格要求自己,生活简朴。他劝谏武后为民着想,希望她少建庙宇。

  D.苏瑰直言敢谏,他不按照当时的习惯给天子献食,在宴会上自我辩解时还讽谏皇上要体恤民情。

  12.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 (2分)

  (2)普思妻以左道得幸韦后,出入禁中。有诏勿治。 (3分)

  (3)仆射魏元忠顿首曰:“瑰长者,用刑不枉,普思法当死。 (4分)

  答案:

  9.A “发”,打开

  10. D (1)讲的是科试与任职,(3)讲的是武后,(6)是韦后等人的行为

  11. B“将其处以极刑”错

  12. ⑴不才我任职州官,高下自然遵照一定规格,怎会错待一个小人呢?(“体”1分,“过”1分)

  (2)郑普思的妻子以鬼道为韦后所宠,能随意出入宫中。因此中宗特下敕要苏瑰不要再追究。(“得幸”被动1分,“有诏勿治”省略1分,句意1分)

  (3)仆射魏元忠叩头说“:苏瑰是忠厚长者,用刑不会错,郑普思依法该当判处死罪。”(“顿首”1分,“瑰长者”句式1分,“当”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苏瑰,字昌容,是雍州武功人,隋朝时尚书仆射苏威的曾孙。科试得中进士,补为恒州参军。母丧期间极度悲哀。左庶子张大安上表荐举他孝悌,提拔为豫王府录事参军,历任朗、歙二州刺史。那时,来俊臣因贪淫罪贬为同州参军。人们担心来俊臣会再被起用,很多人写信给苏瑰,苏瑰将这些使者叱退说:“不才我任职州官,高下自然遵照一定规格,怎会错待一个小人呢?”最终没有打开信。来俊臣还未到达所贬州就被召回,对苏瑰心中怀恨。因此,苏瑰连连外徙,不得入京。很久以后,转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理位置很重要,且多产珠翠珍怪。前任长史张潜、于辩机都收取了好多万,而苏瑰只单身及简单行装,自我约束很严,武后建佛寺、立庙塔,没一年不派劳役。苏瑰认为:“浪费严重,虽然不要国库拿钱出来,但重要的是百姓的生产日见困难。百姓不足,君王怎能富足?天下的僧人尼姑有一多半是假的。恳请合并寺庙,定出僧人尼姑的数目,缺了再补。”武后觉得他说得很好。神龙初年,入京任尚书右丞,封爵怀县男。苏瑰明晓法令,十分了解台省的旧章。当时的律、令、格、式均特命他删正。中宗复位,郑普思以妖幻之术任秘书员外监。他的党羽分布在岐州与陇州之间,到处煽动诱骗作乱。苏瑰将郑普思逮捕入狱,穷追到底。郑普思的妻子以鬼道为韦后所宠,能随意出入禁中。因此中宗特下敕要苏瑰不要再追究。苏瑰在朝廷力争郑普思不可赦,皇帝仍旧犹豫。司直范献忠,苏瑰让他审讯郑普思的人,进言:“苏瑰身为大臣不能诛杀叛逆小人而报答天子,犯了大罪,请让臣先诛杀苏瑰。”那时,仆射魏元忠叩头说:“苏瑰是忠厚长者,用刑不会错,郑普思依法该当死罪。”皇帝不得已,将郑普思流放到儋州,其余党徒都处死。苏瑰后来升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晋封爵许国公。那时,公卿大臣初次为官者,照例要献食天子,称之为“烧尾”,苏瑰初任仆射,独不进献。到侍宴时,宗晋卿嘲讽苏瑰,皇帝听了默不做声,苏瑰对皇帝解释说:“宰相一职,主管调和阴阳,代天治理万物。现在粮价暴涨,百姓穷困,宿卫兵中还有三天都没吃饭的,臣实在愚蠢不能称职,所以不敢烧尾。”皇帝驾崩,遗诏让皇太后临朝,相王以太尉的身份辅政。韦后召宰相韦安石、宗楚客、及苏瑰等人在禁中议事。宗楚客讨好说:“太后临朝,皇太后与相王有叔嫂不通问之礼,应该停止相王辅政。。”苏瑰严肃地说:“遗制,是先帝的意思,怎能更改?”宗楚客等人生气了,终于削除相王辅政的事。苏瑰称病不入朝。景云元年去世,享年七十二,大都督赐谥为“文贞”。

文言文阅读答案10

  阅读文段,完成后面小题。(9分)

  车夫

  有车夫载重登坡,方极力时,一狼来啮其臀。欲释手,则货敝身压,忍痛推之。既上,则狼已龁①片肉而去。乘其不能为力之际,窃尝一脔②,亦黠而可笑也。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龁[hé]:咬;②脔[luán]:成块的肉。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 (2分)

  ①方极力时 ( ) ②亦黠而可笑也( )

  【小题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车夫又担心翻车毁了货物,把自已也压在下面,只好忍住疼继续推车。. G8 i! U, f @9 P B.车夫又担心狼毁了货物,把自已也压在下面,只好忍心把车推倒。7 H& T. i6 B: ^ @ c, X C.车夫又担心翻车毁了货物,狼也会被压到,只好忍住疼继续推车。0 Y3 _( T2 U$ j: H5 N D.车夫又担心狼毁了货物,狼也会被压到,只好忍心把车推倒。' Z) c8 a' e& I 【小题3】文中狼“亦黠”体现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认为其“可笑”?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案

  【小题1】①正 ②狡猾

  【小题2】A

  【小题3】(4分)狼的狡黠体现在它利用了车夫用力推车上坡而无能为力时偷吃了一块肉(2分)。作者认为其可笑是因为狼“啮其臀”的举动就是一种禽兽伎俩,没有实际本领,只会趁人不备,攻其不意,实为小人之举(2分)。

  (译文:有一个车夫,推着辆沉重的车子正在爬坡。当到最吃力的时候,一条狼窜来咬住了他的屁股。车夫想放下车子,又担心翻车毁了货物,把自己也压在下面,只好忍住疼继续推车。等上了坡,狼已经从车夫屁股上咬下片肉逃走了。趁车夫无能为力的时候,偷尝他一片肉,这条狼也算是狡猾可笑了。)

  (本文寓意为:讽喻那些趁人应接不暇之际,夺人之利的小人之举。)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黠”狡猾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句中“则”的意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大致翻译短文,然后针对狼“亦黠”的行为作评价。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阅读答案11

  曹沫者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①。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②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③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④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⑤就⑥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⑦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⑧,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①败北:战败。②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③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④坏:倒塌。⑤北面:面朝北。⑥就:趋向,回到。⑦倍:通“背”,违背。⑧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以勇力事鲁庄公。()

  ②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2.通读全文,你认为曹沫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1.①替……做事(或侍奉)②结盟(会盟或订约)

  2.具有胆气过人,精于谋划,以死卫国的性格特点。

文言文阅读答案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傅弘之,字仲度,北地泥阳人。傅氏旧属灵州,汉末郡境为虏所侵,失土寄寓冯翊,置泥阳、富平二县,灵州废不立,故傅氏还属泥阳。晋武帝太康三年,复立灵州县,傅氏悉属灵州。弘之高祖晋司徒祗,后封灵州公,不欲封本县,故祗一门还复泥阳。曾祖畅,秘书丞,没胡,生子洪,晋穆帝永和中,胡乱得还。洪生韶,梁州刺史,散骑常侍。韶生弘之。

  少倜傥有大志,为本州主簿,举秀才,不行。桓玄将篡,新野人庾仄起兵于南阳,袭雍州刺史冯该,该走。弘之时在江陵,与仄兄子彬谋杀荆州刺史桓石康,以荆州刺史应仄。彬从弟宏知其谋,以告石康,石康收彬杀之,系弘之于狱。桓玄以弘之非造谋,又白衣无兵众,原不罪。

  义旗建,辅国将军道规以为参军、宁远将军、魏兴太守。卢循作乱,桓石绥自上洛甲口自号荆州刺史,征阳令王天恩自号梁州刺史,袭西城。时韶为梁州,遣弘之讨石绥等,并斩之。除太尉行参军。从征司马休之,署后部贼曹,仍为建威将军、顺阳太守。高祖北伐,弘之与扶风太守沈田子等七军自武关入,伪上洛太守脱奔走。进据蓝田,招怀戎、晋。晋人庞斌之、戴养、胡人康横等各率部落归化。弘之素善骑乘,高祖至长安,弘之于姚泓驰道内,缓服戏马,或驰或骤,往反二十里中,甚有姿制。羌胡聚观者数千人,并惊惋叹息。初上马,以马鞭柄策,挽致两股内,及下马,柄孔犹存。

  进为桂阳公义真雍州治中从事史,除西戎司马、宁朔将军。略阳太守徐师高反叛,弘之讨平之。高祖归后,佛佛伪太子赫连瑰率众三万袭长安,弘之又领步骑五千,于池阳大破之,杀伤甚众。瑰又抄掠渭南,弘之又于寡妇人渡破瑰,获贼三百,掠七千余口。又义真东归,佛佛倾国追蹑,于青泥大战,弘之身贯甲胄,气冠三军。军败,陷没,佛佛逼令降,弘之不为屈。时天寒,裸弘之,弘之叫骂见杀。时年四十二。

  (选自《宋书》,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曾祖畅,秘书丞,没胡 没:陷身于……之中

  B.以荆州刺史应仄 应:策应

  C.从征司马休之,署后部贼曹 署:隶属

  D.又义真东归,佛佛倾国追蹑 追蹑:追击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傅弘之果敢、勇猛的一组是(3分)( )

  ①桓玄以弘之非造谋,又白衣无兵众,原不罪

  ②弘之于姚泓驰道内,缓服戏马,或驰或骤

  ③初上马,以马鞭柄策,挽致两股内,及下马,柄孔犹存

  ④于青泥大战,弘之身贯甲胄,气冠三军

  ⑤略阳太守徐师高反叛,弘之讨平之

  ⑥时天寒,裸弘之,弘之叫骂见杀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桓玄认为在这场阴谋刺杀中傅弘之并不是真正的主谋,既没有官职,也没有士兵跟从,于是就宽恕了他,没有处罪,只惩治了主谋庾彬而已。

  B.时任梁州刺史的傅韶派遣自己的儿子傅弘之讨伐石绥等人,把他们一起斩首,傅弘之也因此被擢授为太尉行参军。

  C.高祖北伐时,傅弘之同扶风太守沈田子等七路军队从武关攻入,伪上洛太守脱身逃跑;晋人庞斌之、戴养,胡人康横等各自率领部落归顺。

  D.晋军战败,傅弘之被俘,佛佛军强迫弘之投降,尽管天气寒气逼人,但还是脱光了他的衣服,傅弘之大声叫骂,最终英勇就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彬从弟宏知其谋,以告石康,石康收彬杀之,系弘之于狱。(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祖归后,佛佛伪太子赫连瑰率众三万袭长安,弘之又领步骑五千,于池阳大破之,杀伤甚众。(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署:掌管。

  5.C 本题从分析人物品质的角度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①是说桓玄的做法;⑤只是陈述傅弘之平叛这件事;⑥是说傅弘之不屈不挠的品格。②③④均表现出傅弘之“果敢、勇猛”。

  6.A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原文中桓玄宽恕了傅弘之没有治罪,但对庾彬文中并没有说惩治他,前文已说被桓石康杀掉,所以“只惩治了主谋庾彬而已”有误。

  7.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涉及到一词多义、重点虚词、词类活用及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等。(1)句中重点词语为“其”“系”,注意“以告石康”是省略句,而“系弘之于狱”为状语后置句。(2)句重点词语为“袭”“领”“破”等。

  答案:(1)庾彬的堂弟庾宏知道了他们的阴谋,把这件事告诉了石康,石康拘捕了庾彬并杀了他,将傅弘之关进监牢。

  (2)高祖东归后,佛佛伪太子赫连瑰率三万人袭击长安,傅弘之又率领步兵骑兵五千人在池阳迎战,大败赫连瑰,杀死杀伤很多敌兵。

  【参考译文】

  傅弘之,字仲度,北地泥阳人。傅氏祖籍隶属灵州,汉末郡境被少数民族侵占,失去国土寄寓到冯翊,设置泥阳与富平二县,灵州废弃不再设县,所以傅氏回来后归属于泥阳。晋武帝太康三年,重新设立灵州县,傅氏全部归属灵州。傅弘之的高祖晋司徒傅祗,后来被封为灵州公,不想封在本县,所以傅祗一家仍旧归属泥阳。曾祖傅畅,曾担任秘书丞,陷没于胡,生子傅洪,晋穆帝永和中,胡地大乱得以归回。傅洪生傅韶,担任梁州刺史,散骑常侍。傅韶生傅弘之。

  少年时倜傥有远大志向,为本州主簿,被推举为秀才,未成行。桓玄将要篡权,新野人庾仄在南阳起兵,袭击了雍州刺史冯该,冯该逃跑。傅弘之当时在江陵,与庾仄哥哥的儿子庾彬谋划杀死荆州刺史桓石康,以荆州刺史之名来策应庾仄。庾彬的堂弟庾宏知道了他们的阴谋,把这事告诉了石康,石康拘捕了庾彬并杀了他,将傅弘之关进监牢。桓玄认为傅弘之不是主谋,没有官职没有士兵,就宽恕了他,没有处罪。

  高祖起义时,辅国将军刘道规任傅弘之为参军、宁远将军、魏兴太守。卢循作乱时,桓石绥在上洛甲口起兵,自称荆州刺史,征阳令王天恩自称梁州刺史,袭击西城。当时傅韶正任梁州刺史,派遣傅弘之讨伐石绥等人,把他们一起斩首。弘之被擢授为太尉行参军。随同出征司马休之,掌管后部贼曹,后来仍为建威将军、顺阳太守。高祖北伐时,傅弘之同扶风太守沈田子等七路军队从武关攻入,伪上洛太守脱身逃跑。晋军进据蓝田,招安戎人和晋人。晋人庞斌之、戴养,胡人康横等各自率领部落归顺。弘之一向精于骑术,高祖到长安时,弘之在姚泓修建的驰道上,穿着宽绰的官服以驰马为戏,有时快跑,有时慢跑,在来回二十里的路上,很有姿态。羌族、胡族围观的有数千人,都惊诧长叹。他刚上马的时候,将马鞭挽在鞭柄上,放在两腿间,等到下马,鞭柄的痕迹仍然存在。

  傅弘之任职桂阳公刘义真雍州治中从事史,又被升迁为西戎司马、宁朔将军。略阳太守徐师高反叛,傅弘之率兵讨伐,平定了叛乱。高祖东归后,佛佛伪太子赫连瑰率三万人袭击长安,傅弘之又率领步兵骑兵五千人在池阳迎战,大败赫连瑰,杀死杀伤很多敌兵。赫连瑰又在渭南搜劫财物,傅弘之又在寡妇人渡打败他,俘获贼寇三百人,夺取七千多人。等到刘义真东归,佛佛尽全国之兵随后追击,在青泥大战,傅弘之身穿盔甲,勇气冠于全军。晋军战败,傅弘之被俘,佛佛军强迫弘之投降,傅弘之不向他们屈服。当时天气寒冷,佛佛军脱光傅弘之的衣服,傅弘之大声叫骂,被佛佛军杀害。时年四十二岁。

文言文阅读答案13

  伯父墓表

  苏 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 (3分)( )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辨析文句意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时间上是“为官”时期,品质上是“公正”。①句讲的是苏涣少时交往者的情况,还未为官;②句是说苏涣鄙视王蒙正怙势骄横,体现的是苏涣的为人性格,不能体现“为官公正”;④句说的是苏涣爱惜人才,与“为官公正”没有关系。这三句都要排除。 答案: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C项中“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与原文不符。杖责的原因不是张宗的儿子不合乎要求,而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即张宗平常侍奉权贵,府里发文书到祥符县责成苏涣处理。 答案:C

  参考译文

  苏公名涣,起初字公群,晚年字文父。他年少时聪明有悟性,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当时上了岁数而又品德高尚的人。天圣元年,他才参加乡试,第二年考取进士,担任凤翔宝鸡主簿。

  不久,调任凤州司法。当时王蒙正担任凤州太守,因为他和章献太后家是姻亲关系,依仗章献太后的势力骄横跋扈。(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苏涣虽然因为下属的身份侍奉王蒙正,但却鄙视王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在朝廷上举荐他,又给权贵写信,认为苏公可以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收藏王蒙正写给权贵的推荐信。不久,王蒙正的事败露了,当时的读书人因此称赞苏公。

  苏公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后被朝廷起用担任开封士曹。雍丘县有个百姓死在狱中,县令害怕承担责任,报告说是因病死的。府中派遣官吏处理这件事,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前往,就使那人的冤屈得到昭雪。夏人侵犯边关,官府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府尹把这件事推托给苏公,最终马匹全被征用,但百姓却没有发生骚乱。后来他担任阆州通判。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使用法令一定很恰当,官吏百姓非常敬畏,社会安定。阆人鲜于侁,年少好学且纯正踏实,苏公待他非常优厚,把他作为地方选拔的人才,鲜于侁因而得以进入仕途。鲜于侁刚开始担任小吏,苏公又期许他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官吏,鲜于侁官至谏议大夫,号称名臣。

  后来苏涣被选任祥符知县。乡中协助里正办理文书的张宗长久做坏事谋利,害怕苏公,假托有病100多天后辞职,并推荐他的儿子取代自己。苏公说:“书手依照法令应任用第三等人(注:当时把入道之人按才学、人品分为上、中、下三等),你和你的儿子属于第二等人,不能担任。”张宗平常侍奉权贵,为此就向府衙申诉。府衙发文书到祥符县责成苏涣处理,苏公就杖责了张宗。不久皇帝的一个近侍来到府衙,传达皇上的旨意,任用张宗为书手,苏公根据法令不执行诏令。又一个近侍来到府衙,说:“一定要在法令之外任用他。”苏公对府尹李绚说:“一个普通百姓能如此扰乱法纪,府衙都不能处理,您为什么不用县里不答应的缘故争辩这件事?”李绚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上朝说了这件事。皇上称苏公做得好,下令内侍省查究这件事。(此事)大概因为张宗贿赂温成等人而起,于是不再彻底追查下去,只杖责了假托皇上命令的人,将他贬斥。一府的人都很震惊。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感叹说:“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提拔他担任提点利州路刑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城固县令一人胡乱杀人,一道的人都很震惊惶恐,于是不再有违法乱纪的事发生。

  苏公去世27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把它交给我说:“先父死了之后,只有我们小辈人了,不及时记下这些事,时间长了会散失掉,那就是大不孝啊!”我年幼时侍奉伯父,曾听他说过:“我少年时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规定的数量,不完成任务不休息。出游在路上,言行讲究规矩。回到家中,没有懈怠的神色。所以当时,没有听到我有错误的行为。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我担心子侄辈一天天懈怠下去,所以记录了我听说的这些,来警示他们。

文言文阅读答案14

  王梁字君严,渔阳要阳人也。为郡吏,太守彭宠以梁守狐奴令,与盖延、吴汉俱将兵南及世祖于广阿,拜偏将军。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及即位,议选大司空,而《赤伏符》曰“王梁主卫作玄武”,帝以野王卫之所徙,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于是擢拜梁为大司空,封武强侯。建武二年,与大司马吴汉等俱击檀乡,有诏军事一属大司马,而梁辄发野王兵,帝以其不奉诏敕,令止在所县,而梁复以便宜进军。帝以梁前后违命,大怒,遣尚书宗广持节军中斩梁。广不忍,乃槛车送京师。既至,赦之。月余,以为中郎将,行执金吾事。北守箕关,击赤眉别校,降之。三年春,转击五校,追至信都、赵国,破之,悉平诸屯聚。冬,遣使者持节拜梁前将军。四年春,击肥城、文阳,拔之。进与骠骑大将军杜茂击佼疆、苏茂于楚、沛间,拔大梁、啮桑,而捕虏将军马武、偏将军王霸亦分道并进,岁余悉平之。五年,从救桃城,破庞萌等,梁战尤力,拜山阳太守,镇抚新附,将兵如故。数月征入,代欧阳歙为河南尹。梁穿渠引穀水注洛阳城下,东写巩川,及渠成而水不流。七年,有司劾奏之,梁惭惧,上书乞骸骨。乃下诏曰:“梁前将兵征伐,众人称贤,故擢典京师。建议开渠,为人兴利,旅力既愆,迄无成功,百姓怨,谈者欢哗。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君子成人之美’,其以梁为济南太守。”十三年,增邑,定封阜成侯。十四年,卒官。

  (节选自《后汉书王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梁功∕

  B.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

  C.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

  D.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司马,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东汉初大司马为三公之首,掌管军事。

  B.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牦牛尾,古代使者出使时用作凭证。

  C.乞骸骨,官吏请求退职的说法,表示请求退职的还有“移病”“致仕”“下车”等。

  D.邑,旧时县的别称,古代帝王赐给诸侯、有功之臣的领地或食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梁战功卓著,被人称赞。他先后守箕关,击赤眉别校,拔肥城、文阳、大梁、啮桑等,可谓战无不胜,得到众人称赞。

  B.王梁备受信赖,职位显赫。他因战功,先后被授予大司空、中郎将、济南太守等职务,被赐予关内侯、阜成侯等爵位。

  C.王梁行事武断,受到惩罚。他与大司马吴汉共同进击檀乡时,不听皇帝诏命,两次私自用兵,惹怒皇帝,险被处死。

  D.王梁为民兴利,深受其累。他任河南尹时,想要开渠为百姓谋利,却没有成功,被有关官员弹劾,于是惭愧上书请求辞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不忍,乃槛车送京师。既至,赦之。月余,以为中郎将,行执金吾事。

  (2)梁穿渠引穀水注洛阳城下,东写巩川,及渠成而水不流。

  【答案

  10.B

  11.C

  12.B

  13.(1)宗广不忍心,就用囚车将王梁送到京师。到京后,皇帝赦免了他。一个多月之后,又任命他为中郎将,兼摄执金吾的事务。

  (2)王梁开挖水渠引穀水流到洛阳城下,向东流进巩川,等到水渠挖好后但水没有流通。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在断句时特别要注意:①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②句子结构的对称性。③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④句子成分的省略。⑤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野王令”是官职名,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北守天井关”和“南拒洛阳”结构对称,所以“北守天井关”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下车”是官吏初到任,不是“请求退职”。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B项,“他因战功,先后被授予大司空、中郎将、济南太守等职务”错误,从原文看,王梁被授予中郎将的原因无从得知,而被授予“济南太守”不是因为战功,而是王梁因修水渠不成功一事辞职,皇帝将他调任济南太守。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以为,任命;行,兼任、兼摄。(2)穿,开挖;东写,向东流进。“写”通“泻”。

  参考译文:

  王梁字君严,是渔阳要阳人。做郡吏,太守彭宠任用王梁暂时署理狐奴县令,与盖延、吴汉一起率兵南下在广阿追上世祖,被任命为偏将军。攻克邯郸后,赐爵位关内侯。跟从(世祖)平定河北,被任命为野王县令,和河内太守寇恂一齐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人不敢出兵,世祖把这看成王梁的功劳。等到世祖即位,商议选大司空,而《赤伏符》中说“王梁掌管卫地做玄武”,皇帝因为野王是卫国的迁徙地,玄武是水神的名字,司空是管水土的官,于是提拔授任王梁做大司空,封武强侯。建武二年,(王梁)和大司马吴汉等一起攻打檀乡,皇帝有诏令军事一律归属大司马,而王梁擅自发动野王的部队,皇帝认为他不遵循诏令,命令他留在本县,而王梁又因形势有利而进军。皇帝因为王梁前后两次违抗命令,非常愤怒,派遣尚书宗广拿符节到军中斩杀王梁。宗广不忍心,就用囚车将王梁送到京师。到京后,皇帝赦免了他。一个多月之后,又任命他为中郎将,兼摄执金吾的事务。在北面把守箕关,攻打赤眉别校,迫使他们投降。建武三年春,转而攻击五校,追到信都、赵国,打败敌人,所有屯聚的军队都被平定。这年冬,皇帝派遣使者持符节任命王梁为前将军。建武四年春,王梁攻打肥城、文阳,都攻下了。进兵与骠骑大将军杜茂在楚、沛之间攻打佼疆、苏茂,攻克大梁、啮桑,而捕虏将军马武、偏将军王霸也分道并进,一年多全都平定了。建武五年,跟从皇帝援救桃城,打败庞萌等,王梁战斗尤其有功劳,被任命为山阳太守,镇守抚慰新归附的人,率领军队一如过去。几个月后征召入京,代替欧阳歙为河南尹。王梁开挖水渠引穀水流到洛阳城下,向东流进巩川,等到水渠挖好后但水没有流通。建武七年,有关官员弹劾他,王梁惭愧恐惧,上书请求告老辞官。皇帝于是下诏书说:“王梁以前率兵征伐,众人称赞他很贤能,所以提拔他主管京城。建议开渠,为民兴利,已经用尽力量,终没有成功,百姓埋怨,谈论者喧闹。虽然受到宽恕,还是执意谦虚退让,‘君子成人之美’,任命王梁为济南太守。”建武十三年,增加封邑,定封为阜成侯。十四年,去世于官任上。

文言文阅读答案15

  元祐①初,山谷②与末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曰:“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络圣③中,谪居涪陵④,始见怀素⑤《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暴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祐已⑥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⑦,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义父不及见也。(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①元枯:来哲宗赵煦年号。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下文的“钱穆父”、“石场休”都是人名。③绍圣:宋皙宗赵煦年号。④涪陵:地名。⑤怀素:唐代大书法家,以善“狂草”出名。存世书迹《自叙》对后世影响很大。⑥已:同“以”。⑦不诬:不假。

  题目: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

  2.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1)罢:( )

  (2)从:( )

  3.说说“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两个词语鲜明地表达了山谷对穆父之言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山谷草书从“近于俗”到“下笔飞动”,是哪三个重要原因促成?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

  2.(1)结束(完了,停止);(2)跟随

  3.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4.疑;信;异乡孤征(意思相同即可)

  5.(1)钱穆父的批评、指点;(2)得到了怀素的《自叙》帖;(3)自身的努力

【文言文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文言文山市阅读答案

2.文言文的阅读答案

3.文言文《自戒》阅读答案

4.徐达文言文阅读答案

5.童趣文言文阅读答案

6.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7.文言文阅读与答案

8.《公输》文言文阅读答案

上一篇:贝多芬阅读答案 下一篇:夜坐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