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散文读后感
生活贵在舒适
——《林语堂散文选集》读后感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史,文人墨客千奇百态、形色各异。文人们斗争的漩涡与生活的熬煎把中国现代政治风云演绎的淋漓尽致。不管他们是否愿意,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现实做出了自己的反应与抉择,都对现实做了最好的记录。他们或呼啸猛进,或恋旧怀古;或血洒刑场,或卑躬屈膝;或热情洋溢,或冷眼旁观;或悲歌当哭,或低吟浅唱;或浪迹四海,或书斋沉思;或放浪形骸,或温雅谦恭;或青眼看人,或白眼望天
他们姿态不同,形色有异,汇成了一部多音部的中国现代文学交响曲,也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文化风景线。
而有着“幽默大师”称号的林语堂无疑是其中一位非常耀眼的文化明星。他的平和与淡然,讲述了一个“非主流”心中对向往的世界的一种永不停歇的追求精神和心灵境界。一种超然,一种脱俗。
接触林语堂是在高中的时候了,大多是因为同学的推荐或是论者的批判。 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林语堂,大多是最初见于鲁迅的关于“打落水狗”或者是批判“幽默”的注释里。那个时候的我们一致认定:凡是被鲁迅骂过的人必定不是什么好人,就好像对于此刻我的眼中,凡是被韩寒批判了的社会现象都是真的存在而不应存在的现象一样,林语堂便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反动文人”。早期的印象是难以很快磨灭的,只有等待时间长河的用岁月的沧桑来冲洗。直到后来我无意间接触到林语堂的《悼鲁迅》,才知道他也是一位文章大家,其散淡幽默的文字实在令人喜欢,也便开始搜寻他的文字痕迹了。
林语堂对于读书的品味,由不得我不去赞同:“或在暮春之夕,与你们的爱人,携手同行,共到野外读离骚经;或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淡巴菰一盒,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籍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我想,我不是喜欢上了他的人或者是他的思想,而是喜欢上了他的文字或者他的境界。就好像我对于韩寒,永远不会出现关于追星一说的痕迹,只是淡淡的品尝和体味,体味一种对事实的看法和文字的运用。
林语堂的幽默诙谐不是谁都可以模仿的',这种汇聚了东西方智慧虽然不能跟上主流的批判色彩,却实实在在的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维度,把美与自然相结合,俨然出一种不做作,不为写文章而写文章的境界。换个角度想,这也不失为一种创新,尽管在那个时代,如此坐直意味着被主流的排挤和批判,但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和视外界于无物的心境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的。之所以有非主流,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证明主流便是百分百的正确。林语堂选择了安静而舒适的写作方式,正是一种明智,一种看破天机的圣人之举。
正如大众之评判,林语堂的散文乃是一场艺术的盛宴,给生活中怅然若失者以人生的况味,给奢侈得意者以更为上乘的情致,给麻木矫饰者以村然的气度和真挚的滋味。而艺术,正如林老先生的感言:“一书应该是一种讽刺的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会教会我们在教师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和真挚。”
林语堂的生活状态是我所不能及却又十分期盼的。他可以在秋天的黄昏里,一人独坐沙发上抽烟,看烟光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只随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和自由,甚至于就这样,慢慢地消逝下去……
有的时候,我也会独自一人发呆,想一些很伤却又很值得回忆的东西,或者从未在这个世界上出现过的事务,却总在醒来时觉得失落,失落那些玄而又玄的东西不是属于自己,而是属于一个消逝了的,或者即将消逝的魂灵。我承认,自己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是一个道教徒,但依旧有很多事情不能释然,这是我本不想看到的,可事实和希望的多半不是一样的,我也就只好这样依然下去,等待终老罢!!
【漫谈散文读后感】相关文章:
散文漫谈黄花岭01-29
漫谈三大件的散文10-24
漫谈作文04-06
漫谈读书06-06
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后感1500字07-29
散文读后感08-10
漫谈压岁1500字作文11-05
汉字的书写问题漫谈07-28
汉字的书写问题漫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