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力量1
以一杯茶暖手,在夜阑人静时,我独自回味着一本又一本的好书。在书里翱翔,在书里徜徉,在书里奔放。不知不觉中,空气中也流淌着芬芳。儿时,玩具不是很多。所以经常阅读,看着三只小猪,如何打败图谋不轨的大野狼;看着三国演义,魏、蜀、吴尔虞我诈、你争我夺的精采故事;看着哈利波特, 哈利如何一举打败十恶不赦的佛地魔。浑然忘我的看着,似乎已忽略时间的存在,我爱阅读。当你投入在书中,那一定是段幸福的时光,亦或是品尝着布满糖霜,以巧克力米缀边的大棒棒糖,不仅鲜艳夺目,还令人爱不释手,食指大动。
记得在有一次午后,妈妈送了我一本少年小树之歌,从此我和它就形影不离。不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都是一页页的读着。久了,奇妙的事却发生了!似乎感到 我就是小树,和外公一起酿出香纯浓郁的威士忌;和忧郁男孩一起追逐、嬉戏;听着奶奶讲着精采绝伦的故事;坐在自己的秘密小巢,体会大自然的真谛。我闻到了它的芬芳,令人陶醉,彷佛是青草的清新,淡淡的花香,以及在空气中的书香。
很多人说,菜香最香;有人说大自然的芬芳最香;还有人说母亲的香更香。而我却偏好阅读的芬芳,它让我神往。不似浓郁的花香,不像诱人的菜香,是淡淡的,回 绕在你身边,却难以察觉。但是那香气令人回味无穷,想拿起书,再次闻这难以抗拒的香。且每一本书是然不同的,是独一无二,都让我无法忘怀,想持续待在书的世界里生活。
这芬芳是无所不在的,不论是一本书、一段文字还是一本杂志,只要去读它。那香味就悄悄的跑了出来,相信如果你闻嗅过,也一定是难忘的记忆。不知你是否闻嗅文丛的鸟语花香。
阅读的力量2
坚持阅读,能够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增长见识,成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在支持自由自主阅读的例证中,校内自由阅读计划若能持续一年,阅读能力将显著提升,相应的对词汇、语法、写作、口语、听力也有一定的帮助;自由阅读对不同种族、以及学习第二门语言也有显著功效。我们需要时常鼓励孩子因为乐趣而阅读;校内广泛阅读对于大孩子学习外语也有帮助。总之,自由自主阅读异于传统阅读。
在我们的学习经历中,我们大多是传统阅读。不在于兴趣,而是被动不情愿的阅读,阅读内容即使苦涩难懂,也要痛苦读完。当然,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去阅读。读后感.大学时期,我经常去图书馆,我发现自己更加倾向于故事、散文、小说、历史,而对于论文、理论则丝毫读不下去,在语言表达上,我能感受到自己喜欢用感性的语言表达,写故事的能力也大有提升。这便是自由自主阅读的魅力。
阅读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培养阅读习惯,坚持便是胜利。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学习外语也是同样的道理,也可以每天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以自己目标语言编制的书籍,简单易懂,循序渐进,坚持下去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在这里,我也想反思自己,我看的英语书籍太少了,大多是应对考试而去阅读,今后,我也要养成自主自由阅读的好习惯!
阅读的力量3
如今,许多公益广告告诉我们要读好书,读好书。当然,这也反映了一个现象:在当今社会,人们更热衷于追逐利益获得快乐、而对于阅读的兴趣不大。
在地铁和车站的许多公共场所,人们把头埋在手机里,很少有人会拿起一本书仔细阅读。事实上,在许多图书馆或书店,你也可以看到许多成年人和孩子享受他们的阅读时间。当下的任务是如何把阅读的乐趣,讲授给那些还未体会到的人。
《阅读的力量》是一位热爱阅读,读过很多好书,对阅读有深刻见解的老师,对于喜欢读书的书友们的一席话。
他认为读书使人充满力量:读书能提高人的理解能力,对于生活旅程和世间百态的认知和感悟;读书能促进人格的不断完善,基于理解的阅读,更能让自我品格完善,且与世界和平相处;读书还能提高人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的提升和自我品格的完善,不仅能充分理解沟通对象的意愿,更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是一个读书人,你突然在书中遇到一个你喜欢的句子,你会把它标记出来,或者抄下来,或者写下来。
有一天,当你遇到一个人有相同的阅读兴趣,你会发现谈论相同的书或相同的感觉是非常有趣的,你会感到高兴,遇到一个知心朋友。
在我看来,阅读的力量是一种生活的厚积薄发厚。有些书你读完后可能无法使用,但在人生的某个时刻,我把它看作是一位老相识。即使是简单的阅读,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也会给我们更多的经验和感悟。
在《阅读的力量》一书中,除了阐述阅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外,零零碎碎的很多阅读的感受会让读书人感到亲切,作者推荐的读书方法和书目一样值得我们去体验和阅读。
有句话说,无论是阅读还是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是在路上。阅读的乐趣就像旅行,看到不同的风景,遇见不同的人,生活充满了惊喜和快乐。
在一个地方停靠,感受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欣赏各种风风雨雨,人生的意义就会突然出现。如果你觉得阅读很有趣或者想体验阅读的乐趣,让我们一起来阅读。
阅读的力量4
尊敬的二(3)班的各位家长:
下午好!今天的家长会,原本是计划在第六周召开,由于参加省“百千万培训”工程的学习,只好推迟到现在。首先感谢各位家长能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来参加今天的家长会,感谢各位一年多来,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无限信仰“阅读”的力量。
关于“阅读”的重要性,老师已经在一年级给大家的信中反复强调过。今天,老师仍然要再次强调。
“无限信仰‘阅读’的力量”。这是老师坚信不疑的。
曾经,老师非常渴望在自己的教育教学道路上,能有一位师傅手拉着手,引领我前行,而这个“梦想”的“成真”却是源于“读书”——是读书,让我认识了一位又一位“名师”,是读书,让我走近了一位又一位“名师”,是读书,让我得到了一位又一位“名师”的引领、提升。在这众多的名师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有两位。一位是李镇西,一位是薛瑞萍,他们出版的每一本书,我都有,我都读,认真读,反复读,回眸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深深地感悟到:一个教师的成长,一个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一个教师要能够成为“名师”,不能仅靠“培训”“观摩”,更要靠“读书”。
这次学习,收获最大的就是这份书单。很惭愧,40本书,我看过的只有两、三本。三年,看完所有的是不可能的,但我要求自己必须读书,并且努力让读书成为自己一种美丽的行走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在师范读过一遍,那时没有感觉,在做行政的时候,又读过一遍,因为当时要求学校所有年轻老师读,留下的印象也不深,现在,再读,仿佛感觉一字一句都写到我的心坎里去了。
在这本书里,苏霍姆林斯基不谈具体的教学技术和方法,教过众多科目,他是很有资格一谈的,他选择了“务虚”的一面——只谈读书。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在这个章节里,苏大师谈到了“智力背景的阅读”。例举了他教物理和生物时,如何借助课外阅读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物理是一门对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来说最感困难的学科之一,特别是六至八年级的物理。这一教学阶段的大纲里包含着大量的概念。我教这门学科教了6年,我总是尽量设法让课外阅读跟新学的每一个新概括相配合。在某一时期所学的概念越复杂,我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籍就应当越有趣,越有吸引力。在教电流定则这一部分教材时,我搜集了一个专题的图书架,供学生们个人在课外时间阅读。这个图书架有55种图书,都是讲自然现象的,而这些自然现象的原理都跟物质的各种电的性能有关系。
我在高年级教过3年生物学。这门课程里有大量很难理解的、因而也是很难识记和在记忆里保持的理论概念。当学生第一次学习如生命、生物、遗传、新陈代谢、有机体等科学概念时,我先从科学和科普性杂志、书籍和小册子里给他们专门挑选一些(课外)阅读材料。这个"第二套教学大纲"里,就包括阅读这一类小册子、书籍和文章,读了这些材料,激发起学生对一系列科学上的复杂问题以及对新的书籍的极大兴趣。青年学生们通过学习生物学,引起了对周围自然现象(特别是各种各样的代谢现象)的兴趣。我的学生们提出的疑问越多,他们获得的知识就越深刻。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所得的评分是低于"四分"的。
由此可见:阅读不光是语文的事情,阅读是各门学科的必须。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有一位姓特卡琴柯的优秀数学教师,他教的中学生就没有不及格的。这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善于合理地组织这里所说的这种阅读,通过阅读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例如,在教方程以前,学生们就读了几十页关于方程的书,这种书首先是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讲的是方程怎样作为"动脑筋习题"在民间的智慧中形成的。
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无需我再赘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因此,老师也请你们坚信不疑:无限信仰阅读。
阅读的力量5
利用暑假的时间我读完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这是一部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以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作者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坦白说,我本以为这是一本枯燥乏味的书,但是当我打开书,开始阅读是,我却被这风趣的语言和曲折的故事情节所深深吸引,难以自拔。
主人公是一位名叫雷米尔鲁·格列佛的外科医生。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处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
书中格列佛是我最喜爱的人物,他不仅个勤劳勇敢、机智善良的人,而且他善于学习和观察,善于思考,有独特的思维,性情朴实温和,对人态度友好,举止善良,容易与人交往,知恩图报,有君子之风,愿意帮助朋友,为了朋友他甘愿冒生命危险,也会随时准备抗击一切对朋友不利的人。同时他聪明机智,有胆识,处事圆滑合理,说话巧妙伶俐,做事坚决果断,能够见机行事,抓住一切机会追求自由,有着极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他为人坦率,爱国,也十分顾惜自己的面子,对敌视他,和无耻的人(比如“野胡”)充满了仇恨、厌恶与鄙视,但敬重高尚的人、知识丰富的学者。总的来说他是一个具有质疑精神,酷爱真理,有忍耐力的勇者。
最让我难忘的还是格列佛在慧骃中与慧骃的生活。慧骃国中不会出现欺骗、怀疑、狡猾这类字眼,他们的社会是最安宁最文明的,他们没有贿赂,没有欺诈,没有犯罪。他们的社会在当今社会上简直是世外桃源,没有罪恶,只有真善美,也难怪格列佛在离开时流下眼泪。
虽然,我们的社会没有当时英国社会腐朽,但是,我们的社会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欺诈团伙,枪杀事件……各种犯罪现象在其间存在着。
因此,我们应当反思,更应当学习慧骃国的社会环境,我相信只要每个公民都从个人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公共安全,有朝一日社会一定会像慧骃国一般美好!
阅读的力量6
大草原上生活着一群狼.它们一起捕猎,一起分享猎物.狼群捕猎时,每一只狼都有明确的分工,小狼负责在后面大声孔叫,使猎物变得惊慌失措,行动缓慢的老狼负责左右迂回包
大草原上生活着一群狼.它们一起捕猎,一起分享猎物.
狼群捕猎时,每一只狼都有明确的分工,小狼负责在后面大声孔叫,使猎物变得惊慌失措,行动缓慢的老狼负责左右迂回包抄,年轻力壮的狼则负责锁定目标追击.在大家的默契配合下,每次都能满载而归.
狼群中有一只小狼长大了,长得又高又壮.它在狼群中的分工也随之变化,不再是负责大声孔叫,而是负责追击猎物.渐渐的,它成了狼群中追击猎物的好手,几乎每次捕猎它都是第一个抓住猎物.它的心理变得不平衡起来:“凭我的力量和速度,自己捕猎不成问题,为什么还要和这些老家伙在一起,让他们白白分去食物呢?”
于是,这只狼做出了一个自信的决定:离开狼群,独自去闯荡大草原.草原上的猎物的确很多.一群羚羊从不远处走过,看见这只独狼,没有了以往的畏惧.独狼大为恼火,
向它们发起进攻.羚羊不慌不忙,三五成群,结伴而逃,不断分散着独狼的注意力,使它根本无法锁定目标.几个回合下来,独狼精疲力竭,空手而归.
几天之后,被饿得头昏眼花的独狼灰溜溜的回到了狼群.
很多事情是必须依靠团队的分工才能完成的,作用有大小,但缺一不可.无论你个人的本领有多大,离开了你的团队,你都举步维艰.
1.从文中找出反义词 迅速------( ) 勇敢--------( ) 集中----------( )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再选一个词语造句.
精疲力竭:__________________ 举步维艰: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给你怎样的启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简要写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豆奶1832014-10-06
1.从文中找出反义词
迅速------(缓慢) 勇敢--------(畏惧) 集中----------( 分散)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再选一个词语造句.
精疲力竭:精神、力气消耗已尽.形容非常疲劳.
举步维艰: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形容处境或行动十分艰难.
造句:她在外面奔波了一天,直到晚上才【精疲力竭】地回到了家.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叙述了狼群捕猎分工明确,靠团队的力量一次次取得成功.一只自私、自以为是的狼想凭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功,但最终一无所获,不得不重回团队.
4.这篇短文给你怎样的启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简要写一些.
很多事情是必须依靠团队的分工才能完成的,作用有大小,但缺一不可.
在学习或工作中,个人的本领再大,若离开了团队合作,也很难取得成功.大家要互相团结,互助合作,才能取得可喜的成绩.
个人理解,愿对你有所帮助!
阅读的力量7
重建奇迹彰显中国奋进的力量
①位于汶川县映秀镇的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封顶;汶川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四川及甘肃陇南地震灾区农房基本完成重建,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两周年前夕,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新生,彰显着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伟大力量。
②700多天前,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场地震,使8万多同胞遇难,数十万人受伤,数千万人受灾,1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满目疮痍。
③“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党中央发出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非战争性全国总动员令。“三年重建任务争取两年完成!”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地震两年过去,遭受重创的灾区呈现崭新面貌,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个个新村焕发活力,一条条道路穿山越水,一张张面庞重舒笑颜。草长莺飞的川西大地和陇南、陕南地区生机盎然。
④“现在,走进四川灾区,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一名网友的观感集中表达了人们的评价;“这些项目的集中交付,展示的是跨越千里的援建深情,给予的是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承载的是加快发展的美好希望。”一个重灾市领导在对口援建项目交付仪式上的话语代表了灾区人民的心声。
⑤这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汶川特大地震带给中华民族巨大的痛苦,也把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磨砺得分外鲜明。“汶川不哭,中国加油”“我们都是汶川人”——地震发生后响彻中华大地的呐喊,在灾后重建中化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举国援建行动。19个对口援建省市10万多名援建人员“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住板房、啃干粮,战严寒、斗酷暑,以令人惊叹的建设速度奉献出让灾区人民放心的优质工程。
⑥这是中国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灾后重建比抢险救援更为复杂艰巨。它不是物质家园的简单复制,而是要实现作为灾难补偿的历史进步,全面建设更加美好的新生活。震后不到两个月,国务院发布的恢复重建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的原则。所有城镇的重建都先编制规划,再有条不紊地统筹安排、整体推进。曾经被地震蹂躏得支离破碎的映秀镇中滩堡村,如今已成为融合民族特色与现代风情的旅游小镇,不但有世界级建筑大师设计的作品,而且集中应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抗震减灾科技。所有重建地区都像这里一样,正在变成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家园。
⑦ 这是中國政府坚持以人为本、防灾减灾的艰辛探索。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总能从灾难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国家不仅设立了防灾减灾日,而且制订、修订了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救灾条例、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政府以及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军队12分钟后就到达灾区,所有转诊伤员无一死亡,7天后灾后重建规划即启动,15天后灾区172所学校全部复课……玉树抗震救灾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再次见证了中國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
⑧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特殊的历史境遇铸就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汶川灾后重建奇迹再一次昭示世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第五段划线句中的“这”指代的是什么?(根据③④两段概括回答)(3分)
3.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彰显在哪些方面?(3分)
4.第七段当中加横线部分有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新生,彰显着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伟大力量。
2.地震灾区的快速重建
3.这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这是中国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这是中國政府坚持以人为本、防灾减灾的艰辛探索。
4.这是一个事实,举例证明了“这是中國政府坚持以人为本、防灾减灾的艰辛探索”的观点。(或见证了中國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
阅读的力量8
信任的力量
①某报曾登载过一则短文:作者在德国打工,某天房东要去旅游,请小伙子帮忙照看热带鱼,说着就把房门的钥匙交给了他。房东与他素昧平生,竟然对一个陌生人如此信任,让他又感动又颇有压力。
②某次他去买东西,不料已经到了闭店时间,老板说:“先生,你可以继续挑选,不过我要回家了,自动收款机就在出口处。另外劳驾您走时替我顺手把店门关好。祝您晚安!”
③读了这两则发生在德国的故事,我不会认为那里的一切都是阳光灿烂,或诸事均坦坦荡荡,墙角处肯定也会有蜘蛛网。但是这两个故事还是深深地感动了我.这个国家的社会风气令人羡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的真诚。
④1991年我去德国参加华文文学研讨会,会后应歌德学院院长邀请去该院讲学。因经费不足,院长就私人掏腰包,把本应学院邀请的公务活动,变成了他的“个人邀请”,因此接送或讲学期间的外出,一概由院长夫妇驾驶私家车出行,接待人员也全由院长的夫人与子女担当。像这位院长这么讲原则,守信用,在有些国家可能是凤毛麟角了。
⑤其实我国古往今来有诸多关于严守信用及对人信任的倡导。“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不论是什么人,有地位的人或德高望重的人也好,平民百姓或只是一般服务人员也好,首要一条,都应当是受公众信任的人,这样的人就是公众眼里的民族精神与社会财富。
⑥受人信任的人,自己的心灵深处有一个人格法庭。那里虽然没有法警看守,也没有廉价的信誓旦旦,却时刻有一颗滚烫的良心,当然事物有时也会走向反面,并不是所有的诚实都能收获信任,否则唐初诗坛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就不会在狱中唱出:“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毋庸讳言,当今社会有着不可轻视的“不信任感”。有人说,假如雷锋健在,他那些助人为乐的行为,一多半会惹来怀疑的目光。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社会现象。有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诚实的人被欺骗得太多,诚实人也会怀疑诚实。一旦诚实人怀疑诚实,人的世界就会堕落。”
⑦瑞士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与友人谈斯坦兹经验的信》中说:“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要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和热情。我相信,假如我做到了这一点.一切其余的问题也会随着解决了。”教师对学生如此,其他一切亲情、友情及干群关系,或邻里关系,乃至国际关系,无不如此。彼此有了互信,便可能获得一切,没有互信,便一切都无从谈起。“信任”是一件得之很难失之最易的品行。被信任者即是被信赖者,那也是人生的重要财富,这种财富积累的愈多,做事的成功率愈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信任富翁”愈多,其社会愈安定,愈同心,愈和谐。不论哪个领域、哪个角落,若是产生了信任危机,那么他便距“危机四伏”不太遥远了。
⑧信任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责任,能增强人的自律意识。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15、文章①- ④开头就列举了三个事例,是不是重复?为什么?(3分)
16、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的方法,有何作用?(3分)
17、结合全文,简要谈谈信任有哪些力量?(3分)
18、下列关于文章内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信任的基础是自律意识。
B.“信任富翁”指有钱而又讲信用的人。
C.“信任是一种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舆论。
D.骆宾王那首诗论证了诚实不一定能收获信任。
15、不是。前两个事例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小伙被房东和店主这两个不熟悉的德国人信任的故事,充分表明德国的社会风气好,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的。(1)后一个事例讲述德国院长严守信用的故事,这就交代了个人严守信用是人与人互信的基础。(1分)从而引出下文对信任这一话题的阐述。或者引出论题(1分)
16、划线句采用了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1分)引用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总结的关于教育孩子的精辟见解:首先要赢得他们的信任,从而达到互信。(1分)从教育切入由小到大,由师生关系到所有一切关系,最终论证了“彼此有了互信,便可能获得一切,没有互信,便一切都无从谈起”的观点。(1分)
17、个人做到守信用,就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被信任者做事更易成功(2分)。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互信,民族就会同心,国家社会就会安定和谐(1分)。
18、D19-20略21、B22 .第一问原因是: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采纳群言。(意思相近即可)第二问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谈看法且言之有理。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23 A 24、 定将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去抵抗西北的侵略者。表达了作者要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御敌建功的决心)
阅读的力量9
金黄的麦田,刚刚收割的油菜若不是从直升机上清晰地俯瞰巴蜀大地,我们几乎已经忘记了,这本应该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当哀悼逝者的警报声响彻中国,当泪水模糊了灾区和所有心系灾区人们的双眼,悲伤让我们痛彻心扉;悲伤,也让我们的心灵收获了从废墟中站起来、向前走的力量。
我们收获的,是永不放弃的希望。
在绵竹汉旺采访时,一位刚从山上走下来的妇女,向我摊开了一张沾满泥土和血迹的红纱巾。
山里长大、山里结婚生子的黄惠兰,在这场地震中失去了她在大山里拥有的一切。没有食物,没有水,要走到最近的聚居点清平乡政府,还有5公里的路。
地震发生后第2天下午,寂静的山谷里响起了轰鸣声。黄惠兰和几个幸存的同伴们挥动着他们从废墟中捡来的一根红纱巾,朝着空中的直升机大声呼喊。挥了又挥,喊了又喊,直升机又走了。
此前,一直鼓励别人要坚强的黄惠兰,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黄惠兰开始了走出大山的漫漫征途。红纱巾是她唯一的行李,因为她相信,直升机总会再来的。在山中跋涉了整整一夜后,她又听到了直升机的声响这一次,她和同伴们捡到了空投的物资。
或许,一根小小的红纱巾,根本不足以成为直升机的参照物。但黄惠兰说,她会把纱巾珍藏一生,用来提醒自己,生活永远充满希望。
被埋100小时后获救的邓中群、150小时的虞锦华、164小时的李宁翠几天来,生命奇迹的纪录不断被刷新,几乎所有神志清醒的获救者都说,他们在废墟下面从来没有放弃过生的希望。同样不言放弃的,还有在北川县城里一遍遍寻找生命的救援人员,还有奔波在寻亲路上的人们
我们收获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地震后的清平乡,所有商店免费开放,清平小学的孩子们,正是靠着商店里的牛奶和面包,安然度过了被困的两天。清平的山下停满了从德阳、成都甚至更远的地方赶来的车辆,接送素不相识的受灾群众。在我随救援部队奔赴重灾区的路上,总有群众端着矿泉水要部队停下来歇一歇
所有进入灾区采访的记者都会发现,志愿者,已经成为了抗震救灾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前几天从汉旺到成都的夜路上,一支由20多辆标致206组成的车队引起了我的注意。一问,是车友会发起的义务接受灾群众的活动。他们的车牌,清一色地遮住了两位数,这让我想起了这些天来我所接触的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有工人、农民、退伍老兵,还有与学校签了免责协议的中学生,几乎没有人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
即使日常的喧嚣让我们彼此疏远,即使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让我们相互戒备,在灾难袭来的时刻,我们都以最善良、纯真的一面坦诚相对。这,才是这个世界本来的面目。
我们收获的,是承诺与责任的重量。
在绵阳采访时,我得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总装驻四川某基地医护人员正在为一名产妇作剖宫产缝合手术。当剧烈的震动袭来,医生李春梅立即俯身护住产妇,大声招呼助理医师和护士固定手术台。麻醉师韦满的第一反应是抱住摇摇欲倒的空调,以免它砸倒在手术台上,而已经走出手术室的助产士钟婕又返回室内,一把扶住左摇右晃的手术灯所有人都在用身体保护产妇,没有谁选择逃生。
从太多太多真实的故事里,从士兵们伤痕累累的肩膀上,从救援人员倒在废墟上睡着的倦容里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读懂了那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责任。
离开汶川时,30岁的羌族妇女郭秀莲往我的背囊里塞了一袋红樱桃。
今年的樱桃又大又甜。郭秀莲曾经算过,自家的两亩樱桃能卖到两万元。然而,樱桃还没来得及摘,地震就发生了
郭秀莲的一句话,让我思忖至今:只要树还在,明年就会结果,谁说明年不会是一个丰收年呢?
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那红彤彤的一片,是山上最鲜艳的色彩
2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2分)
俯瞰( ) 思忖( )
24.品读全文,指出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2分)
答:
25.选文第一段使用了什么描写方式?此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5分)
答:
26.郭秀莲的一句话,让我思忖至今: 只要树还在,明年就会结果,谁说明年不会是一个丰收年呢?一句中的思忖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4分)
答:
27.划线句中的纱巾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一张沾满泥土和血迹的红纱巾有什么值得珍藏的?请谈谈你的理解。表达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情?(6分)
答:
28.读了选文你有何感想?请拿起笔写出你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3分)
答:
参考答案:
23.kàn cǔn (1分)24.记叙了灾区人民,救援人员,志愿者抗击灾难的动人事迹,讴歌了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顽强斗争精神。或:我们在抗震救灾中收获了重新站起的力量,希望、温情和责任。(2分)25.自然环境(景物)描写(1分)总领全文,与结尾遥相呼应;(1分)与巨大的自然灾害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表达了战胜灾难的强烈愿望。(1分)
26.思量,考虑(1分)强调只要生命还在,只要不放弃,灾区的明天一定会更好。(2分)
27. 强调其不寻常的意义。(1分)红纱巾既是希望的象征,沾满泥土和血迹则是经历灾
难与命运抗争的见证,因此它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2分)
28.略。
阅读的力量10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个人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后,如同一片草叶似的顺流而下。此时,这个人多么想抓住一样东西呀,哪怕是一根芦苇,一根水草也好。然而四面都是水,他什么也抓不住,心想:没希望了!死就死吧!这个念头一出,身上立马没劲了,也没有力量挣扎了,整个身子眼看要往下沉,正在这时,他忽然想到去年夏天在这条河边玩时,离这儿下游不远的地方河岸边上有一棵老树,是斜着长的,其中有一根粗大的树枝,正好贴着水面。想到这里,他心里顿时有了希望。有了希望,他心就不慌了,力气也有了,便拼命地挣扎、坚持,终于游到了那棵老树前,当他拼命拽那伸向河面的树枝时,谁知那树枝早已枯死,经他使劲一拽,“咔嚓”一声断了……这时正好救他的人也赶到了,他终于被救上了岸。回首往事时他说道:“要是早知道伸向河面的是一节枯枝,我根本就坚持不到那儿,早就没命了。”由此可见,希望能给人带来巨大的力量。
什么是希望?希望是人们尚未实现的愿望和期望,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活动。希望是那样美好,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追求,是力量和信心的源泉。有了希望,人们才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才会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从而激励人们勇往直前,义无反顾,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去夺取胜利,创造生命的辉煌。人可以没有钱,可以没有权力,但不能没有希望。
人们的希望,各有所异。有的人希望学习以往没有掌握的知识技能,有的人希望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的人希望自己能够有所创造发明,有的人希望出国旅游体验一下异国的风土人情,有的人希望住上宽敞舒适的房子,有的人希望健康长寿……希望虽各有所异,但是人活着总得有所希望,希望就是一切,从一定意义上说,人就是在希望的不断实现、破灭再产生的绵延过程中生活的。
在人生的旅途上,并不都是铺满鲜花的坦途,反而要常常与困难和挫折结伴而行,诸如考试落榜、工作解聘、官职被免、情场失意、疾病缠身等天灾人祸突然袭来,有些人常常会因此情绪低落、心情抑郁,长期处于沮丧、消沉、苦闷、忧伤的状态,感到一切无望,一片黑暗,甚至一蹶不振,从此消沉下去,更谈不到奋力拼搏,拼命挣扎了。其实,暂时的挫折、偶然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看不到希望,丧失了信心。生活中无数事实表明:困难与光明同在,失败与成功相伴,希望永远存在,希望属于未来。诗人雪莱说得好:“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古人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鲁迅先生认为:“不能真心领得苦痛,也便难有新生的希望。”困难和挫折并非都是坏事,它孕育着希望和契机,有可能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我们都不应该悲观丧气,而要坚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希望中,希望是生命的火焰,是精神的支柱,是生活的目标,它以其无穷的力量,充实着生命的质量。只要希望在胸,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只要胸怀希望,就能重新站立起来,让潜伏于生命中的光和热再度散发出来,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艳阳天。
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结合文中语句,概述第1段中故事的内容;然后说说作者讲这个故事的目的。
3.第3段中,作者强调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先简述一件你自己因为遇到困难和挫折而情绪低落、感到“无望”的事。然后说说:生活中的什么事
例、本文中的哪个道理论据,能激励和启发你走出困境?(各举一个)
答:第一问:
第二问: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北京市期末题
答案:
1.希望能给人带来巨大的力量。
2.答案要点:有个人被湍急的河水冲走,①“没希望”的时候,就“没有力量挣扎了”;
②“有了希望”“便拼命地挣扎、坚持”,终于被救上了岸。(意思对即可) ③ 引出中心论点。
3.人活着总得有所希望,希望就是一切。
4.“略”
【阅读的力量】相关文章:
1.阅读的力量
2.阅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