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未来论文

2021-04-16 语文阅读

  语文教师所说的阅读,主要指通过看、读等手段,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它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它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作者—文本—读者。语文教师都知晓一个基本的常识: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有这样的观点:没有阅读,诸事皆废。面对中学的阅读,我在思考:教学现状如何?未来如何?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基于教材而进行的。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也无论是人教版,还是其他版本,都是由一篇一篇的文章构成一个个阅读教学单元的。换言之,我们所有的阅读教学,都是教学生怎样阅读“短文”,其实,都是教学生怎样“吃快餐”。我们许多教师还认为:我们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吃快餐”是现实的需要。观察所有的课堂教学大赛——无论是全国的,还是省市级的,一篇课文,都是用一个课时处理完的。好像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才是匠心独运的。阅读教学,被“高效课堂”的大潮裹拥着,容不得停下脚步,也容不得真正思考。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教学其实是为了适应考试。教师在教学中,依据考试设题的路子去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骨子里是教学生如何答题。个性阅读,在很大的范围内,仍然只是一个充饥的“画饼”。以上是单篇教学的现状。在更为宽泛概念的“阅读”,尤其是对整本书的阅读,我们应该羞愧。

  1.从《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来看,我们欠了一批债。依据《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课外应该“读”以下读物:①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庄子》等;②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沈从文《边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③诗歌散文,如郭沫若《女神》、普希金诗、泰戈尔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④剧本,如王实甫《西厢记》、曹禺《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等;⑤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如吕叔湘《语文常谈》、朱光潜《谈美书简》、爱克曼《歌德谈话录》等;⑥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⑦科学与人文方面的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面对上述“7”条,我们反思:学生都能够读到这些书吗?好像没有关心过。我们要求学生读这些书了吗?好像没有。即使要求了,好像也没有检查过。提到课外读本的已经很少,“督促”恐怕就是凤毛麟角了。除了教材中涉及到的这些书目之外,面对其余的课外读物,老师们几乎不管不问,主动为课外读本做“导读”的教师极少。学生读课外书,全靠“自觉”。

  2.我们轻慢了“名著导读”。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教材中专门开辟了“名著导读”专栏,且有详细的规划——推介十本书,中外各五本。如下:“必修一”两本:《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必修二”两本:《家》《巴黎圣母院》;“必修三”两本:《红楼梦》《高老头》;“必修四”两本:《谈美》《莎士比亚戏剧》;“必修五”两本:《三国演义》《堂吉诃徳》。对教材中“名著导读”,教师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选择性地推介一两本。更为常见的是:丢给学生,让学生各自处理。于是,“名著导读”基本上就名存实亡了。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未来

  早在上世纪40年代初,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改进中》就提出这样的构想:“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80余年过去了,我们学习叶老的教育学思想也学了多遍了,可是,叶老的关于“整本书”构想,还是一直停留在构想上。期间,也有人践行过,但相比于广大的师生群体,那只是极少数。去年暑假,我接到通知,组织我省相关地市认真完成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调查问卷的填写和汇总工作。今年初,我又去参加了教育部基教二司组织的“征求意见反馈会议”。两次会议,让我看到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未来。我相信,叶老的构想逐步会得到实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已经结束,即将正式发布。语文课程设计如下。整个语文课程的基本结构是:必修课程+选修Ⅰ课程+选修Ⅱ课程。无论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由“学习任务群”构成。“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个学习任务群,贯穿了所有的必修与选修课程。这种变化,体现了“把整本书作主体”的阅读教学主张,这是整个课标中最耀眼的.亮点之一!基于此,我们可以预见阅读教学的未来是:①阅读对象上,整本书和单篇短章相结合,将成为主潮;②随着教学内容的改变,教学方法也必将出现较大的改变;③必将出现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相适应的考试内容和方式;④阅读书目会更开放,教师可以指定,学生也可以自选。

  三、当下的对策

  首先,要正确认识阅读的价值和意义。人活着不仅仅是吃饭,还需要精神,阅读是精神的食粮,是伴随终身的。阅读在于让你学会做人,在于提升文化品位,在于提高人生境界,在于推动创造创新,阅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和国家的兴衰,“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以为,怎么抬高阅读的价值都不为过。一线老师需要重新认识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必须纠正一种错误认识:阅读,是为了考试。要正确认识阅读的价值和意义,还应该回归常识。譬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学问之道,总是积少成多。我常常问自己:学好语文的路径有哪些?我得到的答案,似乎都是前人说过的:积累、观察、阅读……这是常识。学语文,能举一反三、追求高效吗?我们不能借着“创新”名义,做违背常识的事情,学语文不会有捷径。其次,语文教师应该率先读起来。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常是考什么就教什么。做题、改作业占去了老师大量的时间,很多教师也没有阅读习惯了。从语文课程来看,从学生发展来看、从教育需要来看,从发展趋势来看……整本书的阅读,即将成为我们的教学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我倡议:语文教师要率先读起来!

  1.要有一定的量化标准。老师要带着学生读,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困难是要求助老师的,因此,老师需要博览,唯有博览才能应对学生。这个量化标准,可以参照“课程标准附录”,也可以由省市教研部门推荐,还可以由学校教研组划定。不求一律,但要有量化的具体要求。

  2.要精读几本书,炼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我的高中是在马鞍山二中读的,这是一所非常有名的示范高中,让我终生难忘的课程是《<史记>选读》。教我的是郭惠宇老师,他是这本教材的编写者之一,他对《史记》有着很深的研究。在教学中,他解惑答疑得心应手,对文本解读,常有真知灼见。受此启发,我认识到:中学语文教师要精读几本经典著作,要读深,读出自己的心得。只有这样,才能开设自己的阅读课程;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阅读教学的需要,带领学生阅读和研讨整本书。阅读,不仅是“语文”的事情,更是民族的事情。但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分内之事,也是语文教师的分内之事,我们应做得更好。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未来论文】相关文章: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调研报告02-08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08-05

太空与未来04-26

发明与未来04-06

地球与未来04-06

太空与未来04-06

太空与未来04-06

现在与未来04-06

太空与未来04-06

责任与未来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