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尤其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议论文,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的,即议论文的“三要素”。你写这类作文时总是没有思路?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教材使用漫议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大纲中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双重功能,即工具性和人文性教育,强调“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十年来,执教新编教材,我强烈地感受到,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走创新之路,有的放矢地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做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初中语文教师。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如果一个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没有较高的语文修养,哪来学生素质的提高?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就文学性课文而言,这“一桶水”并非头脑中装着比学生多几倍的教参或与课文直接相关的解读文章,而是对文学的悟性和感知力,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文学体验。但是,由于我们自身审美体验和文学体验的欠缺,在引导时容易会照本宣科地机械地复制统一的对作品的结论和解释,教师的主导作用只能是一种形式,学生“唱主角”成为空谈。每每观看完一堂名家的教学录像或听了一堂精彩的公开课,我们常有豁然开朗之感,便兴趣盎然地将人家的教学实况克隆一遍,可感觉别别扭扭,总不能实现理想的师生互动。殊不知我们仿效的'只是人家外在的教学技术、形式,而其它诸如特别的语言表达,教学风格等深层内涵、底蕴是无法嫁接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必须吃透新课标精神,深入挖掘教材,创新教学设计,激活学生思维,发挥文质兼美课文的应有价值。
教学《小橘灯》时,我这样导入创设情境:“同学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呀?”大家争着说出自己的幸福和快乐,接着我充满激情地说:“同学们真是幸福的孩子。但是大家知道吗?在旧中国,1945年的春节,有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是吃着红薯稀饭,照顾着生病的妈妈度过了她的除夕之夜……”学生们马上从刚才发言的高涨情绪中自然融入到课文的学习中。课结束的时候,我布置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创新思维、抒写情感心得:“假如你能穿过时间隧道,遇到小女孩会怎样?”第二天,我翻阅着一篇篇对小姑娘充满着同情、敬佩、关爱之情的读书笔记,一阵阵喜悦充溢在我的心头。传统的教学既烦琐又枯燥,这样创设情境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学生又在兴趣盎然中牢固地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审美意识与合作精神,真可为一举多得啊。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养成了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和习惯,已远远不能适应我们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结合教材特点,将音乐和美术带进课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在课文赏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拿起画笔描绘自己从作品中认识的鲁迅童年的乐土——百草园。学生踊跃参与,他们的画既有原始的色彩美,又将蟋蟀、油蛉这些昆虫用现代卡通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惟妙惟肖,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而且展现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春》的碟片后,老师充满激情地配乐范读,学生便会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并饶有兴趣地进行课文的朗读……总之,有效、新颖、灵活的教学手段的使用,不但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生动有趣,而且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味,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我认为,必须在潜心钻研教材之余,不断开阔文化视野,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际、学会审美,成为张扬个性的高素质人才。
【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教材使用漫议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