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说的是摇曳在我记忆里十年之久的一盏油灯的火光,一豆在暗夜中送上光明;在贫瘠中氤氲着希望;在朴实无华的岁月里闪烁着温馨欢乐的火光。
那是怎样的火光啊!
它亮不足斗室;阔不盈胸怀,灯座丑陋,烟熏火暗,可是它却照亮了一段段温馨清寒的日子。
这盏灯属于祖母。记忆的小时候,祖母总在灯下纳着鞋底,缝着旧衣。祖母瘦小的身子陷在浓重的黑影里。无数这样的夜晚,祖母总是埋着头,眯缝着老花的双眼,就着微弱的灯火,用指扣把针压过鞋底,然后把线头在嶙峋的手指上缠了缠,接着祖母翕动了一下嘴唇,那是祖母在用力地把线拉着穿过鞋底。微微闪烁的火光里闪过祖母安详,还有那沟壑深深的沧桑……那时的夜是沉重的,祖母的身影却把这静谧的夜在我的记忆里凝重成了永恒。那时的祖母总是对我们说,只要有了灯,一切就亮堂堂的了,我们在那时总也似乎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祖父总在微弱的灯火下一袋一袋吸着旱烟。祖父很少说话,缭绕的烟雾中,祖父只是注视着祖母。偶尔祖母叫唤祖父拿些家什,祖父才会把烟管在屁股下的椅脚上磕了磕,拾起身来蹒跚进黑夜里,一会儿再折回来。又“吧嗒,吧嗒”吸着他的旱烟,目光依然回到祖母的缝纳中。那目光仿佛是品尝着许多年品尝不够,咀嚼着许多年咀嚼不透的东西。那东西也许只是属于祖父母的东西,这样的夜也许只属于祖父母吧,就像他们的夜里又何尝在意过斗转星移,月轮的盈亏?而我惊奇地看着祖父的烟火一闪一闪,好像比油灯光还要亮,祖父在这时候就会告诉我们,灯光可以填满整个屋子……
我和姐姐都要写作业。我们就在油灯的下方放两只小方凳,你挤挤我,我挤挤你,不时发出些嬉闹争吵声。这时的祖母常常会侧过头来瞥我们一眼……最爱的是明亮的月夜,我和姐姐就不再挤了,我们把作业放在台阶上,就着月光,做完作业。然后我们会拄着手,托着脸庞,痴痴地凝望遥问那星河,还有那月亮……
一次次,我看到油灯的光在黑夜中呐喊;一回回,它把黑夜烧成碎片;一段段夜得日子里,它把我们雕刻进了岁月的相框里。然后他们都湮没在了过往。
而今,祖父母已经去了很远的地方了。在独处的夜晚里,在星星,月亮闪烁着明亮的日子里,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们。他们留给我人世间最珍贵的财富——那是我而今最心仪的景观:我们一家四口拮据在狭小的房间里;在温馨的灯光下,各做着各的事儿;那浓重的身影,那“吧嗒,吧嗒”的声音,那注侧目温情的眼神,那月夜下两个纯朴的女孩,和夜的静谧,还有那絮絮的叮咛唠叨……
有时候我会问自己,这世间还会有这般销魂的夜么?
篇二:灯火阑珊处
“振华路”,当初是否带有振兴中华之意?不得而知。
转了几趟公交车,穿过几条小巷,最后走过一条马路,傍晚的凉风吹起裙角,一块蓝色的路牌就在这儿静静地站着,“振华路”。
路边有一座两个小孩捂耳朵放鞭炮的雕塑,小孩欣喜的笑脸映红了天际的夕阳,已是傍晚。
最初是在书上认识骑楼的。书上介绍说它是岭南建筑的一大特色,由于岭南雨水丰沛,阳光充足,人们便设计出这种一楼半架空的建筑。一楼是商铺,也可为行人挡雨遮阳,二楼便是供人居住的。当年很是一派繁华景象,而如今映入眼帘的却是萧条的断壁残垣。
往里走几步,骑楼的轮廓开始清晰起来,我轻轻地走在这条路上,似乎听到岁月飞过的声音。
其实很多人家已经搬走了,只剩下一些双鬓微白的老人留守在这里,而他们到底想守住什么?一座房子,还是一段记忆?
已是傍晚,几户人家摆出饭菜,只是简单的几个家常菜,却被晚风飘洒开来,透露几分温馨;许多人家做了木质阁楼,木板发出的“咯吱”声好像一曲悠长的挽歌;前面一家卖钟表的店铺里坐着一位老人,他戴着老花镜坐在柜台后那块窄小且光线暗淡的地方看书,我走上前去挑选手表,但他并未抬起头来招呼我们,玻璃柜里都是些老款的手表,而门口那个笨重的大摆钟已铺了一层浅浅的灰;街上荡漾着哪户人家播新闻联播的声音;残阳耀眼的光芒照得巷子那头顿时失去了色泽;不远处一块早已褪色的门牌上写着“东方红照相馆”,时间在此仿佛凝成了琥珀。
行走在这样的街巷里,两旁是低矮的楼房,时间在墙壁上留下沧桑,残阳也终于寂寞地下沉,最终被淹没在巷子的尽头,天空开始换上黑色的帆布,暮色渐染……
身后偶尔传来自行车“叮咚”的声响,一切仿佛似曾相识却又陌生,店铺的光照亮街边一小块地方,似乎每一户人家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不知不觉便走出了骑楼,那两个小孩依旧“站”在路边,夜色中我看不清他们的脸,却感到无比的伤感。
仅是一条马路之隔,暮色四合,我站在街头,看着对岸华灯初上后繁华的都市,身后载满难舍的情愫。一岸繁华,一岸萧瑟。繁华的彼岸,霓虹闪烁,车灯排成点点银河,购物商城里嘈杂的音乐不断的冲击着耳膜,生活在彼岸的人们把黑夜当成白天来过,热闹的城市里看不到星光;萧瑟的此岸,墨一样渲染开来的夜色里露出点点家的灯火,湿润的.空气中氤氲开一抹温馨,持续的,在这样安静而空旷的暗夜里,生活不该就是像这样吗?像吉他浅浅的低吟着自己的歌……
穿行在一片又一片洁白的日子里,我们可曾朝涂夕霞,暮染烟岚,顺着生活的脉络吟唱自己的歌。我们可曾除去荒芜的枝蔓,抖落发黄的往事,向着生活的前方迈出坚定的一步。生活本该是诗意的,随性的,却在掺杂了太多的功利因素后改变了最初的本真。
脑海中浮现出老屋的场景,外公外婆几十年如一日地生活在老屋中,他们宁愿在寒冬中搬出煤炉烤火,也不愿搬来这座拥有温暖冬季的城市,或许是因为那里有他们熟悉的街巷,熟悉的街坊,熟悉的日出日落,熟悉的生活。还记得那个每天早上挑着扁担来卖豆腐花的阿伯,他悠长且略带方言的吆喝声荡漾在小镇的上空,于是家家户户便拿着自家的碗装回满满的豆腐花,以及豆腐花里的温情。
或许这才是生活,简单,随性却充满诗意。
其实关于生活,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质朴的幻景。
自己曾无数次的幻想过,在一个初春的季节,带上挚爱的人,搭一趟没有目的地的火车,穿过金灿灿的油菜花,穿过绿油油的田野,穿过千里沟壑,万里峡谷,只为寻得这份怡然的心情;对于外公外婆,生活或许就是守住老屋中那抹家的气息;而对于生活在骑楼里的人,生活也许简单得就像看报纸,喝早茶,在太阳不小心晒入屋内的一角时温暖地打会盹儿,浪漫的,质朴的,简单的,都是生活。
在最近的一个梦里,我再次探访那条小巷,梦里的场景是:世界一片灿烂的寂静,我站在琥珀色的阳光里,穿着最爱的小碎花裙……
篇三:那片灯火阑珊
轻轻一踮脚,透过树枝的缝隙,看到时光的痕迹。当三年匆匆一过,留下的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感叹。感谢那记忆深处的人,为我点起一片灯火阑珊。
“呼!”一回到家,我就把书包甩在地上,整个人像个八爪鱼似的趴着床,枕头早已被我踹到一边。
“哒哒哒。”妈妈拖鞋擦着地的声音格外响亮。不见其人,先闻其声。“你看看你,像什么样子,快中考了,还不赶紧收收心,每天就知道玩,你看看隔壁家的那个,这么听话,学习又好,还帮她妈妈做家务,见人就打招呼……”“知道了知道了,你烦不烦啊!”早就听腻了妈妈口中的“领居家的孩子”,真的搞不懂别人家的孩子有什么好的。“砰!”我气愤地把门甩上。真烦人!
晚上,我为了赌气故意不吃饭,把筷子拍在桌子上,说了声“饱了。”便回到了房间。
灯光下,我埋头写着作业,突然,眼前出现了一碗面,“你晚饭没吃,多少吃一点。慢慢来题目总解得出来的。”说完,便关上门走了出去,留给我的便是母亲的背影。突然想起朱自清的《背影》,是啊,天下父母心都是一样的。
那道题似乎已经解开……
谢谢你母亲,为我在迷茫中点起一片灯火阑珊,为我指引了方向。
【灯火阑珊的岁月】相关文章:
2.走过灯火阑珊处
3.成长的岁月
4.岁月的礼物
5.蒲公英的岁月
6.成长的岁月
7.岁月的沉淀
9.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