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德育能力

2017-05-15 教育随笔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德育能力

张继霞

教育大师陶行知说过:“宇宙在动,世界在动,人生在动,教育怎能不动,并且要动得不歇,一歇就灭!怎样动?向着哪儿动?……教育的动向就在这战场的前线去找。”教育一直在摸索着发展,寻找着最完善的发展状态。当新教育战线取得了骄人的成果,教育的发展开始偏向了新教育,新教育的燎原之势迅速在全国蔓延。

然而,无论教育怎样发展,向着哪儿发展,德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课堂始终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在新教育形势下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德育能力,提高德育效果,便成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重要问题。

一.激活课堂,提高德育能力

德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儿童,是一个个自由成长的生命,只有关注儿童的生命世界,着意于儿童的精神追求,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才能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激活儿童的道德力量,使德育渗透于儿童的肌肤、心灵。

1.新闻播报,提升道德认知能力

课堂属于谁?属于学生,完完全全属于学生。因此,教师应该放手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新闻播报”是我的课堂的首要部分。学生为了抓住这展示的机会,在生活中要关注社会,要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要分辨信息的真假、美丑,要分析信息的价值,要整理好自己需要的信息。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分析、处理信息,懂得了辨别真善、丑恶,同时这些信息也在改变着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课堂播报是学生展示自己、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好机会,孩子们都很认真地对待这件事,期待着同伴的认可。在一年多的试验中,我发现,新闻播报早一年的四年级五班的孩子们,他们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表述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表现在他们的认知视野的拓宽上,好多国际新闻,他们比我了解得还要透彻,讲起来侃侃而谈,有理有据,远胜于其他班的孩子。

教师也可以加入讲新闻的行列。朱永新老师认为,理想的德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感染学生。尤其在虚伪、浮躁的当今社会,我们更要为学生寻找正面的典型,树立正气、正义。如南京的“最美女孩”,无私帮助残疾人的爱心行为,曾经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我适时地分享给了我的学生,与他们一起感动,一起成长。

2.回味反思,促进道德成长

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道德认知能否撞击每个学生的心灵,产生道德情感的波澜影响学生,“写反思”是一个好办法。写反思的过程,学生是经过内心的深思熟虑的,也是一个反省自己的过程,因此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影响到今后的道德行为。例如学习《诚信是金》这个话题时,从古代经典故事,到现今社会信誉至上,孩子们只是在认知上的收获,知道了讲诚信的重要,“人无信不立”,可是会在今后做到诚实守信吗?我引导孩子反思自己的过去:有没有不诚信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不诚信的现象?今后该怎样做个诚信的孩子?每个孩子的反思都是针对自己的真真切切的回味总结,比任何他人的任何说教都来得有效。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一个孩子内心的语言。

3.创设情境,加深情感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在自主的认知、情感活动后,形成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和神圣的东西的观念。创设有效地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真切。根据学习内容,情境可以是几幅画,可以是一个故事,可以是一首诗,也可以是一个活动。只要能带动孩子的心灵感受,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就都是有效的情境。《家庭小账本》这一课,课本上没有任何与孩子有关的素材,怎样使孩子通过学习来体会父母挣钱的不容易,学会节约,一直困扰着我。后来我让孩子准备自己家的一月消费小账本,与自己家收入做一下比较,体会消费高与收入低的不平衡;让孩子了解父母挣钱的过程与辛劳,听一听父母的心声;孩子有了这些情境后就有了直接的感性素材,节约品质的形成也就顺理成章。尽管有时这样的情境只有个别孩子能够提供,但已经足够了。有时,也需要老师提供需要的情景,只要对孩子德育有用,都尽可能地提供给孩子。

一首诗,一句名言,一篇文章都是很好的情境。像《悯农》中的节约,《瑞恩的井》中的大爱,“人无信不立”中的诚信,都可以带给孩子道德的体验和收获。

二.阅读文学经典,养成自主德育习惯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许多的文学著作和社会科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德育力量。

1.阅读经典,润泽童年

阅读优秀的作品,必然会带给学生强烈的心灵撞击,学生会把书中弘扬和推崇的道德境界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追求。当《农历的天空下》深深地触动我的心灵时,我便发现,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一种诗意的生活。德育更要抓住高尚的、完美的、诗意的文学经典。《爱的教育》中缓缓流淌的爱,能打动我们,怎能不打动我们的孩子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可以鼓舞孩子形成坚毅的品质。哪怕一本薄薄的画册都可以带给孩子一个欢乐世界。

2.师生共读,增进沟通

在建设书香校园、书香班级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教师的参与,才会大大调动孩子读书的积极性。我们班读《感恩父母》,我就和孩子一起感动、一起流泪,并在博客上一起交流,一起学会感恩;一班读《一百条裙子》,我也会津津有味地读起来,陪孩子一起感受童年的色彩,并一起交流这本书带给孩子的启迪;有的班读《水浒传》,我也会和他们一起感受什么是英雄主义,什么事侠肝义胆。这些都给孩子们的心灵带来了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道德成长。在师生共读的同时,我还了解了孩子的性格特点和认知趋向,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孩子学习

三、拓展实践活动,延伸德育途径

生活既是道德生成的源泉,也是道德教育的起点。道德作为一种实践性知识,只有与实践相联系才是可感可知的,才是有意义的。学校道德教育一旦切断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的道德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苏霍姆林斯基就十分重视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品行,使学生心灵在自然的环境中得到净化,人格得到陶冶。

1.课前体验活动。

孩子的道德养成应该在生活中形成,才是真实的,有用的。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在孩子与孩子的交往中,在孩子们与老师们的交往中,孩子与社会的交往中,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护生鸡蛋”一直是孩子体验母亲养育之恩的有效的活动形式,也一直有很好的效果。只要是在课前体验了这个活动的孩子都能体会到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继而回去感谢母亲,疼爱母亲。

2.课后实践活动。

我们的课堂展示,只是孩子生活的简单的一瞥,而无法了解他们所有的精神生活,也无法判断他们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否,也就无法完全实现德育的目标。因此我们可以设计切切合班级的、家庭的、社会的实践活动,使孩子的道德品质在真实的生活中得到巩固和形成。例如《我爱我家》这一单元,爱家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情感上的爱,更应该是爱的行动。我们可以设计“说出你的爱”、“爱家大行动”、“ 我来为你分忧”等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孩子进一步感受家人的爱,表达自己的爱,感受家庭生活的美好,形成我爱我家的道德行为倾向。

其实《品德与社会》课程一直是融大千世界于一科的:构筑理想课堂,要做好课前、课后的活动,这就包括家庭和社会活动;聆听窗外声音,我们一直在关注社会,关注世界;营造书香书香校园,我们一直需要博览群书,才能获取各种信息,取得教育素材。《品德与社会》课程一直是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的综合课程,因为这门课程要培养的是孩子综合的道德品质和能力,因此我们德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就多种多样。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德育的外延就有多大。《品德与社会》课程要研究的空间也很大。只要我们不懈努力,为孩子构筑更精彩的课堂,推荐更动人的故事,设计更丰富的活动,去和孩子沟通交流,去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使孩子学会发现德育素材,养成自主德育的习惯,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成长为有道德的人。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德育能力】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06-16

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习能力06-15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11-03

阅读的乐趣-浅谈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11-03

浅谈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11-02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11-0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07-28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07-05

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11-03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07-04

感谢一本书 书香一片走天涯